《傷寒總病論》~ 卷第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一 (10)

1. 厥陰證

尺寸俱微者,厥陰受病也。當六七日發,以其脈循陰而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。(微緩者,囊必不縮。若外證發熱,惡寒似瘧,為欲愈候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也。若尺寸俱沉短者,囊必縮,宜承氣湯下之,方在可下證中。)

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衝心,心中痛熱,飢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,烏梅丸主之。

傷寒,脈微而厥,至七八日膚冷,其人躁無暫安者,此臟厥,非蛔厥也。蛔厥者,其人當吐蛔,令病者靜而復煩也,此臟寒。蛔上入其膈,故煩,須臾復止。得食而嘔又煩者,蛔聞食臭即出,其人常自吐蛔。蛔厥者,,烏梅丸,主之。又治久痢。(臟厥宜四逆輩,極冷服之。)

烏梅(一百五十個),乾薑(五兩),黃連(八兩),當歸(二兩),川椒,桂枝,附子,人參,黃柏,細辛(各三兩),

異搗篩,合治之。以苦酒浸烏梅一宿,去核,蒸之二斗米下,飯熟搗成泥,和藥令相得,內臼中,與蜜再杵二千下,丸如梧桐子大,先食飲服十丸,日三服。稍加至二十丸,禁生冷、滑臭食物等。

厥陰中風,脈微浮者為欲愈,不浮者為未愈。

脈遲,反以黃芩湯得徹其熱,腹中應冷,當不得食,今反能食,此為除中,必死。

先厥後發熱,下利必自止,而反汗出咽痛者,其喉為痹;發熱無汗,其利自止,若不止,必便膿血者,其喉不痹。

龐曰:熱少厥微,指頭寒,嘿嘿不欲食,煩躁數日,小便自如,此熱除也。宜乾薑甘草湯。(方在太陽證中。)

龐曰:手足逆冷,皆屬厥陰,不可下,亦不可汗。有須下證者,謂手足雖逆冷,或有溫時,手足雖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,非正厥也,故可消息汗下也。

傷寒一二日,至四五日,厥者必發熱,前發厥者,後必發熱,厥甚熱亦甚,厥微熱亦微。厥不過五日,六日不厥者必愈。若六日厥者,必發熱愈甚,仍下利也。

龐曰:寒熱而厥,面色不澤,冒昧者,當用綿衣包手足,令溫暖,必大汗而解也。有不因大汗下,而兩手忽無脈,謂之雙伏;或一手無脈,謂之單伏。或利止,如此必有正汗,急用四逆輩溫之,時有汗便安。脈終不出者,死。

下利,先厥後發熱,利必自止。不爾,咽中痛,或喉痹;若便膿血者,其喉不痹。

厥而下利者,當不能食;反能食者,為除中,必死。能食反發熱,脈數者,必發癰膿;厥而嘔,胸脅煩滿,後必便膿血。

病者手足冷,小腹按之痛,此結冷在膀胱關元也。(當關元灸之。)發熱下利,厥逆,躁不得臥者,死。

病人手足厥冷,脈乍緊者,邪結在胃中,心下滿而煩,不能飲食者,病在胸中,當吐之,宜,瓜蒂散,。凡病可吐者皆宜此方。

瓜蒂,赤小豆(等分),

細末,別以香豉一合,熱湯三盞,煮作稀糜,去滓。取汁和散一錢,溫溫頓服。不吐者,少少加藥再服,得吐快乃止。諸亡血虛家,不可與服。(有用丁香者吐之,多霍燥人。)

白話文:

厥陰證

脈象尺寸俱微弱者,是厥陰經受病的表現,通常在發病六七日時出現。由於厥陰經脈循行於陰部並連絡肝臟,因此會出現心煩、胸悶及陰囊收縮的症狀。(若脈象微緩,陰囊必不收縮。若外證表現為發熱、惡寒類似瘧疾,則為病情將癒的徵兆,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若尺寸脈俱沈短,陰囊必定收縮,宜用承氣湯攻下,具體方劑見「可下證」中。)

厥陰病的症狀包括:極度口渴、氣逆上衝心胸、心中灼熱疼痛、雖覺飢餓卻不想進食,進食後可能吐出蛔蟲,若誤用攻下法會導致腹瀉不止,此時應以烏梅丸為主方治療。

傷寒患者脈象微弱且四肢冰冷,至七八日時皮膚冰冷,且煩躁不安無片刻寧靜,此為「臟厥」,非「蛔厥」。蛔厥患者會吐出蛔蟲,且病症表現為時而安靜、時而煩躁,此因臟腑虛寒,蛔蟲上擾膈部所致,故煩躁,但片刻後又停止。若進食後嘔吐且再度煩躁,是因蛔蟲聞食物氣味而上竄,患者常自行吐出蛔蟲。蛔厥應以烏梅丸治療,此方亦適用於久痢。(臟厥宜用四逆湯類方劑,需極冷時服用。)

烏梅丸方
烏梅(150枚)、乾薑(5兩)、黃連(8兩)、當歸(2兩)、川椒、桂枝、附子、人參、黃柏、細辛(各3兩)。

將藥材分別搗碎過篩後混合。用醋浸泡烏梅一晚,去核後蒸熟至米飯熟透,搗成泥狀與其他藥粉混合,放入臼中加蜂蜜搗杵兩千下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飯前以水送服10丸,每日三次,可漸增至20丸。忌食生冷、黏滑及氣味濃烈的食物。

厥陰中風患者,若脈象微浮為病情將癒,不浮則未癒。

脈象遲緩者,誤用黃芩湯清熱後,本應腹中寒冷無法進食,卻反而能食,此為「除中」,預後極差。

先四肢冰冷後發熱者,腹瀉會自行停止;若反而汗出、咽喉痛,可能發展為喉痹。若發熱無汗而腹瀉止,或持續腹瀉並便膿血,則喉痹不會發生。

龐安時指出:熱象輕微、四肢稍冷僅指尖發涼,沈默不欲飲食,煩躁數日後小便正常者,為熱邪已除,宜用乾薑甘草湯(方見太陽證)。

手足逆冷多屬厥陰病,不可用攻下或發汗法。若雖四肢冷但偶有溫暖,或掌心仍暖者,非真正厥冷,可斟酌使用汗下法。

傷寒發病一二日至四五日,四肢冰冷後必發熱,先前厥冷程度越重,後續發熱也越劇。厥冷不超過五日,若第六日未再厥冷則將痊癒;若第六日仍厥冷,發熱會加劇且持續腹瀉。

龐安時提到:寒熱交替伴四肢冰冷、面色晦暗、神志昏蒙者,應以棉衣包裹手足保暖,待大汗出後病解。若未經大汗或攻下而突然兩手無脈(雙伏)或單手無脈(單伏),或腹瀉停止,此為將發汗之兆,急用四逆湯類溫補,得汗即安;若脈象始終不恢復則危殆。

腹瀉先四肢冷後發熱者,腹瀉將止;否則可能咽喉痛或喉痹;若便膿血則喉痹不發。四肢冰冷伴腹瀉者本應不能食,反能食為「除中」,預後不良。能食且發熱、脈數者,可能生瘡膿;四肢冷伴嘔吐、胸脅脹滿者,後續可能便膿血。

患者手足冷、小腹按壓痛,為寒邪凝結膀胱關元(可灸關元穴)。發熱腹瀉、四肢冰冷、躁動不眠者危重。

手足厥冷而脈忽緊者,為邪結胃中,心下脹滿煩悶、不能飲食,病位在胸,宜用瓜蒂散催吐。凡宜吐之病皆可用此方。

瓜蒂散方
瓜蒂、赤小豆(等分),研細末,另以淡豆豉1合加熱水3盞煮成稀粥,去渣取汁調藥末1錢溫服。不吐者稍加藥量,得暢吐即停。失血或體虛者禁用(亦可用丁香催吐,但易致口乾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