龐安石

《傷寒總病論》~ 重雕宋刻傷寒總病論札記 (3)

回本書目錄

重雕宋刻傷寒總病論札記 (3)

1. 卷第三

2. 結胸證

病發於陽而反下之,熱入內作結胸。其病心下堅滿,按之如石,硬而痛,項強如柔痓狀,其脈寸口浮,關上尺中皆沉,或沉緊,名曰結胸也。下之則和,宜,大陷胸湯,。(今作煮散煎之。)

大黃(一兩半),芒硝(一兩八錢半),甘遂(末,一字),

異末,先以水一升半,煎大黃半升,絞去大黃滓,下硝末,更煮一二沸,內甘遂末,和勻,溫分二服。一服快利,止後服。如作煮散,即先以水一盞,煎大黃末四錢匕,至八分,下硝末二錢匕,候化勻,下甘遂末半錢匕,沸勻,溫服之。移時未利,再煎一服,快利為度。

臟結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,寸口脈浮,關上脈小細沉緊,名曰臟結,舌上白苔生者,難治。臟結無陽證,不往來寒熱,其人反靜,舌上苔滑,不可攻也。

結胸證,其脈尺寸浮大者,不可下,下之則死。(復宜發汗也。)

結胸證悉具,煩躁甚者死。

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浮則為風,數則為熱,動則為痛,數則為虛,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,而反惡寒,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,動數變遲,膈內拒痛,胃中空虛,宿熱動膈,短氣煩躁,心下懊憹,陽氣內陷,心下固硬,則為結胸,大陷胸湯主之。若不結胸,但頭汗出,余處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身必發黃也。

結胸無大熱者,此為水結在胸脅也,但頭微汗出者,宜大陷胸湯。

太陽病,重發汗而復下之,不大便五六日,舌燥而渴,日晡則少有潮熱,從心下至小腹滿而痛不可近者,宜大陷胸湯。

虛弱家不耐大陷胸湯,即以大陷胸丸下之。

結胸者,項亦強,如柔痓狀,下之則和,宜,大陷胸丸,。

大黃(四兩),葶藶子(一兩半),朴硝(一兩八錢),杏仁(二合),

杵二味,內杏仁、朴硝,合研如脂,丸如彈子大,抄甘遂末一錢,白蜜二合,水二升,煮取一升,溫頓服之。一宿乃下,不下更服。

小結胸,正在心下,按之則痛,脈浮滑者,宜,小陷胸湯,。

半夏(六錢半),黃連(一分),栝蔞(一枚,用四錢),

㕮咀,水三升,煮栝蔞至二升,下諸藥,煮取一升,去滓。溫溫服一盞,食頃再服,一日盡劑,微解下黃涎即愈。

太陽病下之,脈促者不結胸,此為欲解也;脈浮者必結胸;脈緊者必咽痛;脈弦者必兩脅拘急;脈細數者頭痛未止;脈沉緊者必欲嘔;脈沉滑者協熱而利;脈浮滑者必下血。

寒實結胸,無熱證者,與,三物白散方,。(小陷胸者非也。)

桔梗(三分),巴豆(一分),貝母(三分),

細末,內巴豆研勻,白飲調下一錢,羸人減之。病在膈上必吐,在膈下必利。未利啜熱粥投之;利過不止,飲冷粥止之。

龐曰:近世治結胸,多行針頭丸,用硫黃,陽起石者,若病熱毒甚者,必死,唯治冷結寒實耳。

白話文:

結胸證

陽氣外發卻反而向下攻治,熱邪內侵導致結胸。症狀表現為心下部堅硬滿悶,按壓如石,堅硬且疼痛,項部強直如同柔痙的樣子,脈象寸口浮,關上、尺中皆沉,或沉而有力,這就是結胸。瀉下則病情好轉,宜用大陷胸湯。(現在做法是將藥煎煮成湯劑服用。)

大黃(一兩半),芒硝(一兩八錢半),甘遂(研成末,一字分量),

先用水一升半,煎煮大黃至半升,濾去大黃渣,加入芒硝末,再煮一、二沸,加入甘遂末,混合均勻,溫服,分二次服用。一次服完後迅速瀉下,停止服用後續。如果做成煮散,先用一盞水,煎煮大黃末四錢,煎至八分,加入芒硝末二錢,待其溶化均勻,加入甘遂末半錢,煮沸均勻,溫服。過一段時間仍未瀉下,再煎一服,瀉下暢快為度。

臟器阻塞如結胸狀,飲食如常,時而瀉下,寸口脈浮,關上脈細小沉而有力,稱為臟結,舌苔發白者,難治。臟結無陽證,沒有寒熱往來,病人反而安靜,舌苔光滑,不可攻治。

結胸證,脈象寸口、關上、尺中皆浮大者,不可瀉下,瀉下則死。(應當發汗治療。)

結胸證症狀俱全,煩躁嚴重者會死亡。

太陽病,脈象浮而數,浮則為風,數則為熱,動則為痛,數則為虛,頭痛發熱,輕微盜汗,卻又惡寒,表證未解。醫生反而瀉下,脈象由數變遲,膈下拒按疼痛,胃中空虛,宿熱刺激膈肌,氣短煩躁,心下懊惱,陽氣內陷,心下堅硬,則為結胸,大陷胸湯主治。如果不形成結胸,只是頭部出汗,其他部位不出汗,汗液沿頸部迴流,小便不利,身體一定會發黃。

結胸無明顯發熱者,這是水液停積在胸脅,只是頭部輕微出汗者,宜用大陷胸湯。

太陽病,大量發汗後又瀉下,不大便五六天,舌燥口渴,午後略有潮熱,從心下至小腹脹滿疼痛,按之不可觸碰者,宜用大陷胸湯。

體質虛弱者不能承受大陷胸湯,就用大陷胸丸瀉下。

結胸者,項部也強直,如同柔痙的樣子,瀉下則病情好轉,宜用大陷胸丸。

大黃(四兩),葶藶子(一兩半),芒硝(一兩八錢),杏仁(二合),

將前三味藥杵碎,加入杏仁、芒硝,研磨成膏狀,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劑,加入研磨好的甘遂末一錢,白蜜二合,水二升,煎煮至一升,溫服。一宿後瀉下,如果不瀉下再服用。

小結胸,位於心下,按壓則痛,脈象浮滑者,宜用小陷胸湯。

半夏(六錢半),黃連(一分),栝樓(一枚,用四錢),

將藥材切碎,用三升水,煎煮栝樓至二升,加入其他藥物,煎煮至一升,濾去藥渣。溫溫服下一盞,過一會兒再服,一天服完藥劑,稍微瀉下黃色涎液即可痊癒。

太陽病瀉下,脈象促者不屬結胸,這是將要痊癒的表現;脈象浮者必為結胸;脈象緊者必咽喉疼痛;脈象弦者必兩脅拘急;脈象細數者頭痛未止;脈象沉緊者必欲嘔吐;脈象沉滑者脅下發熱而瀉下;脈象浮滑者必出血。

寒邪實證結胸,無熱證者,使用三物白散。(小陷胸湯並不適用。)

桔梗(三分),巴豆(一分),貝母(三分),

研成細末,加入研磨均勻的巴豆,用白開水調服一錢,體弱者減量。病在膈上必吐,在膈下必瀉下。瀉下過多不止,喝冷粥止瀉。

龐氏曰:近世治療結胸,多使用針頭丸,用硫黃、陽起石,如果病情熱毒嚴重者,必死,只治療寒邪積聚的寒實證而已。

3. 心下痞證

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為痞。(發熱惡寒,為發於陽,誤下則為結胸;無熱惡寒,為發於陰,誤下則為痞氣。)

傷寒下之後,若發熱汗出者,為欲解;若心下滿而硬痛者,此為結胸也;但滿而不痛,此為痞氣,宜,半夏瀉心湯,。

甘草,黃芩,乾薑,人參(各一兩半),黃連(半兩),大棗(六枚),半夏(一兩一分),

㕮咀,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再煎一升半,溫溫飲一盞,日三夜二。(設下後津液入里,胃虛上逆,寒結在心下,故宜辛甘發散。半夏下氣,苦能去濕,兼通心氣;又甘草力大,故乾薑黃連不能相惡也。)

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宜,大黃黃連瀉心湯,。

大黃(一兩),黃連,黃芩(各半兩),

㕮咀,以蝦眼沸湯一升漬之,須臾絞去滓,溫溫分四服,得利止後服。(寒濕迫心氣不行,欲作熱也。)

心下痞悶,而復惡寒汗出者,,大黃黃連瀉心湯內加附子,主之。

附子(一枚,炮去皮尖,四破,以水三合,煎一合。去附子,以附子汁內湯中,和勻服之。)

與瀉心湯而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乾燥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(方在可水證中。)

傷寒汗出,解之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,下利,宜,生薑瀉心湯,。

生薑(二兩),人參,甘草,黃芩(各一兩半),半夏(一兩一分),大棗(六枚),黃連,乾薑(各半兩),

㕮咀,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再煎取一升半,溫作四服。(胃中不和,為少陽木氣所制,故用二姜之辛味。)

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,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,故使硬也,,甘草瀉心湯,主之。

甘草(二兩),黃芩,乾薑,人參(各半兩),半夏(一兩一分),大棗(六枚),黃連(半兩),

㕮咀,水五升,煎至三升,去滓,再煎取一升半,溫作四服。(胃虛故加甘味。)

大下後,復發汗,心下痞,惡寒者,表未解,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,表解乃可攻痞。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(前加附子,是汗出多而惡寒,表將解而里結未除故也;此證是發汗後無汗惡寒,故先須解表也。)

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下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。(汗出,嘔吐下利,是胃中津液燥,里有結實,非胃虛也,故以大柴胡湯下之。)

病人脅下素有痞,連臍旁,痛引小腹入陰筋者,此為臟結,死。

白話文:

心下痞證

疾病從陰邪而來,反而向下治療,就成了痞證。(發熱惡寒,是陽邪所致,錯誤向下治療則會變成結胸;沒有發熱惡寒,是陰邪所致,錯誤向下治療則會變成痞氣。)

傷寒病向下治療後,如果發熱出汗,表示病情將要好轉;如果心下滿悶且堅硬疼痛,這就是結胸;如果只是滿悶而不疼痛,這就是痞氣,應該服用半夏瀉心湯。

半夏瀉心湯組成:甘草、黃芩、乾薑、人參(各一兩半)、黃連(半兩)、大棗(六枚)、半夏(一兩一分)。

用法:研磨成粉末,加水六升,煮成三升,過濾去渣,再煎成一升半,溫溫的服用一盞,一天三次,晚上兩次。(如果向下治療後津液進入內裡,胃氣虛弱上逆,寒邪阻滯於心下,因此需要辛甘藥物發散。半夏可以降氣,苦味藥物可以除濕,並兼顧疏通心氣;又因為甘草藥性強大,所以乾薑和黃連不會互相抵觸。)

心下痞悶,按壓時感覺柔軟,脈象在關上浮動,應該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組成:大黃(一兩)、黃連、黃芩(各半兩)。

用法:研磨成粉末,用沸水一升沖泡,稍待片刻後過濾去渣,溫溫的分四次服用,大便通暢後停止服用。(寒濕阻滯心氣不能運行,將要化熱。)

心下痞悶,而且又惡寒出汗,在大黃黃連瀉心湯中加入附子治療。

附子用法:取一枚附子,炮製去除皮尖,切成四塊,加水三合,煎成一合。去掉附子,將附子汁加入藥湯中,混合均勻服用。

如果服用瀉心湯後痞證沒有減輕,病人感到口渴,口乾舌燥,小便不利,則應該服用五苓散。(方劑在可水證中。)

傷寒病出汗,痊癒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嘔吐出臭氣,脅下有水腫,腹部雷鳴,大便稀溏,應該服用生薑瀉心湯。

生薑瀉心湯組成:生薑(二兩)、人參、甘草、黃芩(各一兩半)、半夏(一兩一分)、大棗(六枚)、黃連、乾薑(各半兩)。

用法:研磨成粉末,加水五升,煮成三升,過濾去渣,再煎成一升半,溫熱分四次服用。(胃中不和,是被少陽木氣所克制,所以要用兩種薑的辛辣味道。)

傷寒中風,醫生錯誤向下治療,病人大便稀溏,一天數十次,飲食不能消化,腹部雷鳴,心下痞硬且滿悶,乾嘔心煩不得安寧。醫生見到心下痞證,認為病情未盡,再次向下治療,痞證更加嚴重,這不是熱結,而是因為胃氣虛弱,外邪上逆,所以導致心下堅硬,應該服用甘草瀉心湯治療。

甘草瀉心湯組成:甘草(二兩)、黃芩、乾薑、人參(各半兩)、半夏(一兩一分)、大棗(六枚)、黃連(半兩)。

用法:研磨成粉末,加水五升,煎成三升,過濾去渣,再煎成一升半,溫熱分四次服用。(胃氣虛弱,所以增加甘草的用量。)

向下治療後,再次發汗,心下痞證,惡寒,表示表證未解,不能攻治痞證,應該先解表,表證解除後才能攻治痞證。攻治痞證應該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(之前加入附子,是因為出汗多而惡寒,表證將要痊癒而裡證未除,所以加附子;這個證候是發汗後無汗惡寒,所以必須先解表。)

傷寒發熱,出汗不能痊癒,心下痞硬,嘔吐腹瀉,應該服用大柴胡湯。(出汗、嘔吐、腹瀉,表示胃中津液乾燥,內裡有實邪,不是胃氣虛弱,所以用大柴胡湯向下治療。)

病人脅下本來就有痞塊,連接到肚臍旁邊,疼痛牽引到小腹進入陰部肌肉,這是臟腑結塊,必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