龐安石

《傷寒總病論》~ 卷第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1)

1. 結胸證

病發於陽而反下之,熱入內作結胸。其病心下堅滿,按之如石,硬而痛,項強如柔痓狀,其脈寸口浮,關上尺中皆沉,或沉緊,名曰結胸也。下之則和,宜,大陷胸湯,。(今作煮散煎之。)

白話文:

如果原本是陽症,卻使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就會導致熱氣反覆進入體內,形成結胸。這種情況會出現心下堅硬脹滿的症狀,按壓時感覺像石頭一樣硬,並且疼痛難忍;頸部強直,類似於中風的症狀;寸口脈浮,關脈、尺脈均沉,或沉緊。這種症狀稱為結胸。使用發散的方法治療這種情況會使病情加重,正確的方法是使用大陷胸湯。(現在的做法是煮散煎服。)

大黃(一兩半),芒硝(一兩八錢半),甘遂(末,一字),

白話文:

大黃(75 克),芒硝(62.5 克),甘遂(研磨成粉,6 克)

異末,先以水一升半,煎大黃半升,絞去大黃滓,下硝末,更煮一二沸,內甘遂末,和勻,溫分二服。一服快利,止後服。如作煮散,即先以水一盞,煎大黃末四錢匕,至八分,下硝末二錢匕,候化勻,下甘遂末半錢匕,沸勻,溫服之。移時未利,再煎一服,快利為度。

白話文:

首先,用 1.5 升水將半升大黃煎煮,過濾去除大黃渣滓,加入硝石末,再煮沸一至二次,加入甘遂末,攪拌均勻,溫服分兩次服用。第一次服用後很快通便,停止後再服。如果煮成湯劑,首先用一杯水將 4 錢匕的大黃末煎煮至 8 分,加入 2 錢匕的硝石末,等待溶解均勻,再加入半錢匕的甘遂末,煮沸攪拌均勻,溫服。服後一段時間未見效果,則再煎煮一劑,以快利為度。

臟結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,寸口脈浮,關上脈小細沉緊,名曰臟結,舌上白苔生者,難治。臟結無陽證,不往來寒熱,其人反靜,舌上苔滑,不可攻也。

結胸證,其脈尺寸浮大者,不可下,下之則死。(復宜發汗也。)

結胸證悉具,煩躁甚者死。

白話文:

內臟有積結,症狀就像得了胸悶氣喘一樣,但飲食沒有改變,時常腹瀉,寸口的脈象浮浮的,關口的脈象則又小又細又緊,這叫做「臟結」,舌苔上有白色苔狀物的,難以治癒。臟結沒有陽證,不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,患者反而很安靜,舌苔滑溜,不能用攻伐的方法治療。

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浮則為風,數則為熱,動則為痛,數則為虛,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,而反惡寒,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,動數變遲,膈內拒痛,胃中空虛,宿熱動膈,短氣煩躁,心下懊憹,陽氣內陷,心下固硬,則為結胸,大陷胸湯主之。若不結胸,但頭汗出,余處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身必發黃也。

結胸無大熱者,此為水結在胸脅也,但頭微汗出者,宜大陷胸湯。

白話文:

當患有表證的太陽病時,脈象浮起來且跳動得快又多。浮主風,數主熱,動主痛。脈跳動得快又多,是因為正氣不足。如果出現頭痛、發熱、輕微盜汗,卻怕冷,說明表證還沒解除。如果醫生錯誤地進行瀉下治療,脈象從跳動得快又多變成跳動得慢而遲。此時,膈肌內部會感到疼痛,胃中空虛,宿留體內的熱邪會上衝膈肌,導致呼吸短促、煩躁、心下鬱悶。陽氣向內陷,心下痞硬,則會形成結胸病。治療時應使用「大陷胸湯」。

如果不形成結胸,但頭部出汗,其他部位不出汗,出汗只到脖子就停止,小便不利,身體一定會發黃。

太陽病,重發汗而復下之,不大便五六日,舌燥而渴,日晡則少有潮熱,從心下至小腹滿而痛不可近者,宜大陷胸湯。

白話文:

患有太陽病的患者,大量發汗後又再次使用瀉下法,之後好幾天都沒有大便,舌頭乾燥口渴,下午會有輕微的潮熱,從心窩到腹部都脹滿疼痛,疼痛難忍,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大陷胸湯。

虛弱家不耐大陷胸湯,即以大陷胸丸下之。

結胸者,項亦強,如柔痓狀,下之則和,宜,大陷胸丸,。

白話文:

體質虛弱的人受不了大陷胸湯的強烈作用,可以使用大陷胸丸來治療。

有結胸症狀的人,脖子也會僵硬,好像得了柔痓一樣,使用通下的方法就能緩解,適合使用大陷胸丸。

大黃(四兩),葶藶子(一兩半),朴硝(一兩八錢),杏仁(二合),

白話文:

大黃(160 克),葶藶子(60 克),芒硝(72 克),杏仁(30 毫升)

杵二味,內杏仁、朴硝,合研如脂,丸如彈子大,抄甘遂末一錢,白蜜二合,水二升,煮取一升,溫頓服之。一宿乃下,不下更服。

小結胸,正在心下,按之則痛,脈浮滑者,宜,小陷胸湯,。

白話文:

把杏仁和芒硝搗碎成粉,混合成膏狀,搓成彈珠大小的藥丸。取甘遂粉一錢、蜂蜜二合、水二升,煮成一升的藥液,溫熱後一次服下。服用後一夜就會排便,若未排便可再服一次。

半夏(六錢半),黃連(一分),栝蔞(一枚,用四錢),

白話文:

半夏(39克),黃連(6克),栝蔞(一個,用24克)

㕮咀,水三升,煮栝蔞至二升,下諸藥,煮取一升,去滓。溫溫服一盞,食頃再服,一日盡劑,微解下黃涎即愈。

白話文:

將乾燥的田螺殼(以升為單位)放入三升的水中,煮到只剩兩升時,加入以下藥材:

  • 栝蔞(乾燥後)

繼續煮,直到剩下的一升藥液。過濾掉藥渣。

溫熱後,一次服下一碗,飯後再次服一碗。一天服用完這一劑藥。如果服藥後出現輕微腹瀉或黃色黏液,表明病已痊癒。

太陽病下之,脈促者不結胸,此為欲解也;脈浮者必結胸;脈緊者必咽痛;脈弦者必兩脅拘急;脈細數者頭痛未止;脈沉緊者必欲嘔;脈沉滑者協熱而利;脈浮滑者必下血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發出後,如果脈搏跳動快速且有力,但沒有胸悶的感覺,表示身體即將好轉;如果脈搏浮而無力,則一定胸悶;如果脈搏緊而有力,則一定會喉嚨痛;如果脈搏弦而急促,則一定兩脅抽筋緊縮;如果脈搏細而快,則頭痛尚未痊癒;如果脈搏沉而緊,則必定有想嘔吐的感覺;如果脈搏沉而滑,則會發熱且腹瀉;如果脈搏浮而滑,則必定會便血。

寒實結胸,無熱證者,與,三物白散方,。(小陷胸者非也。)

桔梗(三分),巴豆(一分),貝母(三分),

白話文:

如果是因為寒邪導致的結胸症,而且沒有發熱的症狀,應該使用三物白散治療。(但如果是小陷胸的情況就不適用了。)

藥方包括:桔梗三份,巴豆一份,貝母三份。

細末,內巴豆研勻,白飲調下一錢,羸人減之。病在膈上必吐,在膈下必利。未利啜熱粥投之;利過不止,飲冷粥止之。

白話文:

研磨細緻的巴豆,用白開水調勻,服用一錢。體質虛弱的人減少用量。病症在膈肌以上會引起嘔吐,在膈肌以下會引起腹瀉。在沒有腹瀉的情況下,先喝口熱粥送服;如果腹瀉不止,喝冷粥止瀉。

龐曰:近世治結胸,多行針頭丸,用硫黃,陽起石者,若病熱毒甚者,必死,唯治冷結寒實耳。

白話文:

龐安時說:最近治療胸中結塊的疾病,大多使用針頭丸,裡頭含有硫磺和陽起石。如果病人的熱毒很嚴重,用這藥必定會死,這類藥物只適合治療體質虛寒、結塊在體內的疾病。

2. 心下痞證

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為痞。(發熱惡寒,為發於陽,誤下則為結胸;無熱惡寒,為發於陰,誤下則為痞氣。)

白話文:

疾病發生在陰性的情況下反而使用下法治療,會形成痞症。若是出現發熱怕冷的症狀,這屬於陽性的發作,如果錯誤地使用下法會導致結胸;如果是沒有發熱只有怕冷,這屬於陰性的發作,錯誤地使用下法則會造成痞氣。

傷寒下之後,若發熱汗出者,為欲解;若心下滿而硬痛者,此為結胸也;但滿而不痛,此為痞氣,宜,半夏瀉心湯,。

白話文:

傷寒藥服用之後,如果出現發熱出汗的情況,這是要痊癒的徵兆;如果胸腔以下腹脹,而且疼痛難忍,這叫做結胸;如果只是腹脹而不疼痛,這叫做痞氣,此時應服用半夏瀉心湯。

甘草,黃芩,乾薑,人參(各一兩半),黃連(半兩),大棗(六枚),半夏(一兩一分),

白話文:

甘草、黃芩、乾薑、人參(各 75 克),黃連(25 克),大棗(6 枚),半夏(55 克)

㕮咀,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再煎一升半,溫溫飲一盞,日三夜二。(設下後津液入里,胃虛上逆,寒結在心下,故宜辛甘發散。半夏下氣,苦能去濕,兼通心氣;又甘草力大,故乾薑黃連不能相惡也。)

白話文:

將半夏九錢,加入六升水煎煮,取三升湯汁,去除渣滓,再煎煮剩一升半,趁溫熱喝一碗,一天喝三次,晚上喝兩次。(如果出現口乾,津液不足,胃氣虛弱上逆,寒氣聚集在心下,則宜使用辛甘發散的藥物。半夏能降氣、苦味能除濕,還能暢通心氣;甘草藥力強,所以乾薑和黃連不會與它相剋。)

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宜,大黃黃連瀉心湯,。

大黃(一兩),黃連,黃芩(各半兩),

㕮咀,以蝦眼沸湯一升漬之,須臾絞去滓,溫溫分四服,得利止後服。(寒濕迫心氣不行,欲作熱也。)

白話文:

胸口闷胀,按压起来感觉潮湿,脉象沉细浮于关上,应该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。

大黄一两,黄连、黄芩各半两,研磨成粉末,用虾眼沸水一升浸泡,稍待片刻后过滤掉药渣,温温分四次服用,腹泻停止后即可停止服药。这是因为寒湿阻滞心气,无法正常运行,想要发热的表现。

心下痞悶,而復惡寒汗出者,,大黃黃連瀉心湯內加附子,主之。

附子(一枚,炮去皮尖,四破,以水三合,煎一合。去附子,以附子汁內湯中,和勻服之。)

白話文:

心腹部位悶脹,同時又惡寒出汗的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加入附子治療。

與瀉心湯而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乾燥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(方在可水證中。)

白話文:

如果用了瀉心湯,脹滿還是不解,而且患者感到口渴、口乾舌燥,小便困難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(具體藥方請參考消水證。)

傷寒汗出,解之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,下利,宜,生薑瀉心湯,。

白話文:

傷寒發汗後,解熱後,胃部不調和,心窩部疼痛發硬,乾嘔有臭味,肋骨下方有水氣,腹中雷鳴,腹瀉,應使用生薑瀉心湯。

生薑(二兩),人參,甘草,黃芩(各一兩半),半夏(一兩一分),大棗(六枚),黃連,乾薑(各半兩),

白話文:

生薑(二兩),人參、甘草、黃芩(各一兩半),半夏(一兩一分),大棗(六枚),黃連、乾薑(各半兩)。

㕮咀,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再煎取一升半,溫作四服。(胃中不和,為少陽木氣所制,故用二姜之辛味。)

白話文:

把生薑5升水煎煮成3升,濾去渣子,再煎煮成1.5升,溫服,分4次服用。(胃部不和諧,是因為少陽木氣的影響,所以使用生薑的辛味來解決。)

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,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,故使硬也,,甘草瀉心湯,主之。

白話文:

患上傷寒中風後,醫生卻用瀉藥來治療,導致患者腹瀉嚴重,連續數十次,食物不能消化,腹中雷鳴,心窩處痞悶脹滿,伴有乾嘔和心煩,難以安寧。醫生看到心窩處痞悶,認為病情沒有完全消除,於是再次使用瀉藥,導致痞悶更加嚴重。這並不是因為熱邪,而是由於胃中虛弱,外來的寒氣上逆,導致痞悶。此時應使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。

甘草(二兩),黃芩,乾薑,人參(各半兩),半夏(一兩一分),大棗(六枚),黃連(半兩),

㕮咀,水五升,煎至三升,去滓,再煎取一升半,溫作四服。(胃虛故加甘味。)

白話文:

甘草二兩,黃芩、乾薑、人參各半兩,半夏一兩一分,大棗六枚,黃連半兩。

將這些藥材切碎,用五升水煎煮至剩三升,過濾掉藥渣後,再煎煮至剩一升半,分為四次溫服。(因為胃虛所以加入了甘味的藥材。)

大下後,復發汗,心下痞,惡寒者,表未解,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,表解乃可攻痞。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(前加附子,是汗出多而惡寒,表將解而里結未除故也;此證是發汗後無汗惡寒,故先須解表也。)

白話文:

大便之後,再次發汗,心下有痞悶感,怕冷的人,是表證未除,不能攻治痞悶。應該先治療表證,表證解除後才能治療痞悶。治療痞悶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(前方加上附子,是因為汗出較多而怕冷,表證即將解除而裡證尚未消除的緣故;這個證狀是發汗後沒有汗且怕冷,所以需要先治療表證。)

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下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。(汗出,嘔吐下利,是胃中津液燥,里有結實,非胃虛也,故以大柴胡湯下之。)

病人脅下素有痞,連臍旁,痛引小腹入陰筋者,此為臟結,死。

白話文:

當傷寒導致發燒、出汗不止、胸腹脹滿堅硬、嘔吐腹瀉時,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

(出汗、嘔吐、腹瀉的症狀,是因為胃中的津液不足,體內有實熱,不是因為胃虛造成的,因此使用大柴胡湯來通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