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總病論》~ 卷第一 (10)
卷第一 (10)
1. 厥陰證
尺寸俱微者,厥陰受病也。當六七日發,以其脈循陰而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。(微緩者,囊必不縮。若外證發熱,惡寒似瘧,為欲愈候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也。若尺寸俱沉短者,囊必縮,宜承氣湯下之,方在可下證中。)
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衝心,心中痛熱,飢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,烏梅丸主之。
傷寒,脈微而厥,至七八日膚冷,其人躁無暫安者,此臟厥,非蛔厥也。蛔厥者,其人當吐蛔,令病者靜而復煩也,此臟寒。蛔上入其膈,故煩,須臾復止。得食而嘔又煩者,蛔聞食臭即出,其人常自吐蛔。蛔厥者,,烏梅丸,主之。又治久痢。(臟厥宜四逆輩,極冷服之。)
烏梅(一百五十個),乾薑(五兩),黃連(八兩),當歸(二兩),川椒,桂枝,附子,人參,黃柏,細辛(各三兩),
異搗篩,合治之。以苦酒浸烏梅一宿,去核,蒸之二斗米下,飯熟搗成泥,和藥令相得,內臼中,與蜜再杵二千下,丸如梧桐子大,先食飲服十丸,日三服。稍加至二十丸,禁生冷、滑臭食物等。
厥陰中風,脈微浮者為欲愈,不浮者為未愈。
脈遲,反以黃芩湯得徹其熱,腹中應冷,當不得食,今反能食,此為除中,必死。
先厥後發熱,下利必自止,而反汗出咽痛者,其喉為痹;發熱無汗,其利自止,若不止,必便膿血者,其喉不痹。
龐曰:熱少厥微,指頭寒,嘿嘿不欲食,煩躁數日,小便自如,此熱除也。宜乾薑甘草湯。(方在太陽證中。)
龐曰:手足逆冷,皆屬厥陰,不可下,亦不可汗。有須下證者,謂手足雖逆冷,或有溫時,手足雖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,非正厥也,故可消息汗下也。
傷寒一二日,至四五日,厥者必發熱,前發厥者,後必發熱,厥甚熱亦甚,厥微熱亦微。厥不過五日,六日不厥者必愈。若六日厥者,必發熱愈甚,仍下利也。
龐曰:寒熱而厥,面色不澤,冒昧者,當用綿衣包手足,令溫暖,必大汗而解也。有不因大汗下,而兩手忽無脈,謂之雙伏;或一手無脈,謂之單伏。或利止,如此必有正汗,急用四逆輩溫之,時有汗便安。脈終不出者,死。
下利,先厥後發熱,利必自止。不爾,咽中痛,或喉痹;若便膿血者,其喉不痹。
厥而下利者,當不能食;反能食者,為除中,必死。能食反發熱,脈數者,必發癰膿;厥而嘔,胸脅煩滿,後必便膿血。
病者手足冷,小腹按之痛,此結冷在膀胱關元也。(當關元灸之。)發熱下利,厥逆,躁不得臥者,死。
病人手足厥冷,脈乍緊者,邪結在胃中,心下滿而煩,不能飲食者,病在胸中,當吐之,宜,瓜蒂散,。凡病可吐者皆宜此方。
瓜蒂,赤小豆(等分),
細末,別以香豉一合,熱湯三盞,煮作稀糜,去滓。取汁和散一錢,溫溫頓服。不吐者,少少加藥再服,得吐快乃止。諸亡血虛家,不可與服。(有用丁香者吐之,多霍燥人。)
白話文:
厥陰證
身體極度虛弱,手腳冰涼,這是厥陰受病的表現。通常在發病六七天後出現,因為厥陰經脈循陰絡肝,所以會感到煩躁、腹部脹滿且下腹內縮(脈象微弱緩慢的,下腹則不會內縮)。如果伴隨外感發熱、惡寒,像瘧疾一樣發作,這是疾病好轉的徵兆,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。如果脈象沉弱細小,下腹一定內縮,則應該服用承氣湯瀉下,具體方劑可在可下證篇中找到。
厥陰病的症狀包括消渴(糖尿病)、氣往上衝擊心臟、心痛心熱、飢餓卻不想吃東西、吃了就吐蛔蟲、瀉痢不止等,烏梅丸可以治療這些症狀。
傷寒病,脈象微弱且厥逆,發病七八天後皮膚冰冷,病人煩躁不安,這是臟腑受寒導致的厥逆,不是蛔蟲引起的厥逆。蛔蟲引起的厥逆,病人會吐蛔蟲,雖然會時而煩躁時而平靜,但這是蛔蟲引起的寒邪,蛔蟲上衝膈肌,所以病人會煩躁,但很快又會平靜下來。如果吃了東西就嘔吐並煩躁,那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臭味就出來了,所以病人經常自己吐出蛔蟲。蛔蟲引起的厥逆,可用烏梅丸治療,也可治療久痢(慢性腹瀉)。(臟腑受寒導致的厥逆,宜用四逆湯類溫熱藥物,極度寒冷時服用。)
烏梅丸的組成:烏梅一百五十個,乾薑五兩,黃連八兩,當歸二兩,川椒、桂枝、附子、人參、黃柏、細辛各三兩。
將藥材搗碎過篩,混合在一起。用苦酒浸泡烏梅一夜,去核,再用兩斗米蒸煮,飯熟後搗成泥,與藥材混合均勻,放入臼中,加入蜂蜜,反覆搗杵兩千下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飯前服用十丸,每日三次,逐漸增加到二十丸,忌食生冷、油膩和臭味的食物。
厥陰中風,脈象微弱而浮,表示疾病將要痊癒;脈象不浮,則表示尚未痊癒。
脈象遲緩,卻用黃芩湯治療,使體內餘熱盡除,腹部應當感到寒冷而不能進食,但病人卻能進食,這是疾病轉入衰竭階段的徵兆,必死無疑。
先厥逆後發熱,腹瀉會自行停止,但反而出現汗出咽痛,則喉嚨會有炎症;發熱無汗,腹瀉自行停止,如果腹瀉不止,且排泄物中有膿血,則喉嚨沒有炎症。
龐氏曰:發熱少,厥逆輕微,手指冰冷,不想吃東西,煩躁數日,小便正常,這是體內餘熱已經去除的表現。應該服用乾薑甘草湯。(方劑在太陽證篇中。)
龐氏曰:手腳冰冷都屬於厥陰證,不能瀉下,也不能發汗。如果必須要瀉下,指的是雖然手腳冰冷,但有時也會感到溫暖;或者手腳冰冷,但手心腳心卻溫暖,這不是真正的厥陰證,所以可以適當的發汗或瀉下。
傷寒病一二日,到四五日,出現厥逆的,必定會發熱;先出現厥逆的,之後必定會發熱;厥逆嚴重,發熱也嚴重;厥逆輕微,發熱也輕微。厥逆不超過五日,六日沒有厥逆,必定痊癒。如果六日還出現厥逆,發熱會更加嚴重,而且還會腹瀉。
龐氏曰:寒熱夾雜且厥逆,面色晦暗無光,精神萎靡的,應該用棉衣包裹手腳,使之溫暖,必定會大量出汗而痊癒。如果沒有大量出汗,而雙手突然摸不到脈搏,稱為雙伏脈;或者一隻手摸不到脈搏,稱為單伏脈;或者腹瀉停止,出現這種情況,必定會有正常的汗出,應當立即使用四逆湯類溫熱藥物溫補,出汗後就會舒服。如果脈搏終究摸不到,就會死亡。
腹瀉,先厥逆後發熱,腹瀉會自行停止。如果不是這樣,咽喉疼痛,或者喉嚨有炎症;如果排泄物中有膿血,則喉嚨沒有炎症。
厥逆伴隨腹瀉,應該不能進食;卻能進食,這是疾病轉入衰竭階段的徵兆,必定死亡。能進食卻反而發熱,脈搏頻數,必定會長癰腫;厥逆伴隨嘔吐,胸脅煩悶,之後必定會排泄膿血。
病人手腳冰冷,小腹按壓疼痛,這是寒邪結聚在膀胱的關元穴。(應該在關元穴施灸。)發熱腹瀉,厥逆,煩躁不安,不能躺臥,會死亡。
病人手腳厥冷,脈象忽而緊緊的,是邪氣結聚在胃中,心下滿悶煩躁,不能飲食,病在胸中,應該催吐,可以使用瓜蒂散。凡是可以用催吐法治療的疾病,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劑。
瓜蒂散的組成:瓜蒂,赤小豆(等量)
將藥材研成細末,另取香豉一合,用三盞熱水煮成稀粥,去渣取汁,將藥末一錢與藥汁混合,溫溫地服用。如果不吐,可以少量增加藥量再服用,吐出來後才停止。各種失血虛弱的病人,不能服用。(有人用丁香催吐,多用於燥熱體質的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