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總病論》~ 卷第一 (11)
卷第一 (11)
1. 厥陰證
傷寒厥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當服茯苓甘草湯,次治其厥,不爾,水漬入胃,必作利也。茯苓甘草湯
茯苓,桂(各一兩),生薑(一兩半),甘草(半兩),
細銼,水二升,煎一升,溫飲一盞,悸止為度。
傷寒六七日,大下後,寸脈沉而遲,手足厥逆,下部脈不至,咽喉不利,唾膿血,泄利不止者,為難治,宜,麻黃升麻湯,。(有不因下而自利加衄血者,亦宜此方。)
麻黃(一兩),升麻,當歸(各半兩),知母,黃芩,葳蕤(各三錢),芍藥,天門冬,桂枝,茯苓,甘草,石膏,白朮,乾薑(各一錢半),
細銼,水二升半,先煮麻黃一二沸,去沫,內諸藥,煮一升二合,去滓,溫服一盞,如人行七八里久,進一服,以汗出即住服。
本自寒,醫復吐下之,寒格愈逆,食入口即吐,宜,乾薑黃芩湯,。
乾薑,黃芩,黃連,人參(各一兩半),
細銼,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。溫服一盞。
下利,微熱而渴,脈弱者自愈。脈數汗出亦然,緊為未解,發熱而厥,七日下利,為難治。
凡厥,通用四逆湯,方在四逆證中。謂其脈浮遲,或微,或細,或沉,皆屬裡有寒也。
厥而脈滑者,為里有熱,,白虎湯,主之。
知母,石膏(八兩),甘草(半兩),粳米(三合),
以水五升,煮米熟湯成,去滓。溫服一盞,日三服,有渴加人參半兩。
龐曰:三陽皆有合病。凡合病者,有十四證,唯三陰無合病。
白話文:
厥陰證
如果因為外感風寒而出現手腳冰冷,同時感到心悸,應該先處理體內的水液問題。這時可以服用茯苓甘草湯。如果沒有先處理水液問題,就急著處理手腳冰冷,可能會導致水液滲入胃部,反而會引起腹瀉。
茯苓甘草湯
茯苓、桂枝各一兩,生薑一兩半,甘草半兩。
將藥材切碎,加入兩升水煎煮成一升,溫熱服用一小杯,直到心悸停止為止。
外感風寒六七天後,如果曾經大量腹瀉,導致寸脈沉細而遲緩,手腳冰冷,下肢的脈搏摸不到,喉嚨不舒服,咳出膿血,並且腹瀉不止,這是很難治療的情況。應該服用麻黃升麻湯。(如果沒有經過腹瀉,卻自己腹瀉並有流鼻血的情況,也適合用這個方子。)
麻黃升麻湯
麻黃一兩,升麻、當歸各半兩,知母、黃芩、葳蕤各三錢,芍藥、天門冬、桂枝、茯苓、甘草、石膏、白朮、乾薑各一錢半。
將藥材切碎,加入兩升半水,先煮麻黃一兩次沸騰,撈去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成一升二合,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一小杯。大約行走七八里路後,再服用一劑,如果出汗就停止服藥。
本來就是體質虛寒,醫生又使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,導致寒氣阻隔更加嚴重,反而出現吃進去的東西就吐出來的情況。這時應該服用乾薑黃芩湯。
乾薑黃芩湯
乾薑、黃芩、黃連、人參各一兩半。
將藥材切碎,加入三升水,煮成一升半,濾去藥渣。溫熱服用一小杯。
腹瀉,輕微發熱並感到口渴,脈搏虛弱,這種情況會自行痊癒。如果脈搏跳動快速而且出汗也屬於會自行痊癒的情況。脈搏緊繃則表示病情尚未解除。發熱並且手腳冰冷,如果連續腹瀉七天,這是很難治療的情況。
凡是手腳冰冷的情況,通常可以使用四逆湯,藥方在四逆證的描述中。如果出現脈象浮遲、微弱、細小或沉伏,都表示體內有寒邪。
如果手腳冰冷但脈象滑數,表示體內有熱,應該用白虎湯來治療。
白虎湯
知母、石膏各八兩,甘草半兩,粳米三合。
加入五升水,先煮米至熟,再濾去米渣取湯。溫熱服用一小杯,每天三次,如果口渴可以加入人參半兩。
龐安時說:三陽經都有可能合併發生其他疾病,凡是合併疾病,共有十四種情況,只有三陰經不會合併其他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