龐安石

《傷寒總病論》~ 卷第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3)

1. 痓濕暍證

傷寒所至,太陽病痓濕暍,此三種宜應別論,以為傷寒相似,故此見之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發作時,太陽病、痙病、溼病、暑病這三種應該分別論述,因爲它們的症狀與傷寒相似,所以這裏提出來。

2. 痓證

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不惡寒,名曰剛痓。

太陽病,微熱汗出,不惡寒,名曰柔痓。(《病源》云惡寒。)

其證身熱足寒,頭強項急,惡寒時頭熱,面赤目脈赤,獨頭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痓病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,發燒但沒有出汗,反而不畏寒,這種情況稱為剛痓。

太陽病,輕微發燒並且有出汗,不畏寒,這種情況稱為柔痓。

這種病的症狀包括身體發熱但四肢冰冷,頭部和頸部僵硬,有時畏寒並伴有頭熱,面色紅潤眼睛和眼眶血管充血,頭部不由自主地搖晃,突然間口齒緊閉,背部向後弓起,這是痓病。

太陽病,發汗太過,因致痓。(《素問》曰:太陽所至,為寢汗痓。又云:肺熱移於腎,傳為柔痓。始太陽中風,發熱而過迫肺金,金投子而避害,故移熱於腎水,水為火迫則上升,復凌心位,水入火鄉而為汗,若汗太多,因而熟寐,汗反為冷濕之氣復著太陽經,故發痓也。)

痓病臥不著席,小兒腰背去席二指,大人側掌,為難治。痓病脈弦,直上下行。

白話文:

得了太陽病,出汗過多,導致身體發冷。

根據《素問》記載:太陽經所到之處,會出現發熱出汗、身體發冷的症狀。肺熱可以傳到腎,變成慢性發冷。

一開始,是太陽病引起發熱,而過度出汗又傷害了肺金。肺金受到傷害後,就會跑到腎水那裡躲藏。腎水被火熱逼迫,就會上升,再到心臟部位,然後變成汗液。如果出汗太多,就會讓人昏睡,汗液就會變成冷濕之氣,再次作用在太陽經上,導致發冷。

仲景云:太陽病證,其身體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為欲作痓,宜桂枝加栝蔞湯。(栝蔞不主中風,項強𠘧𠘧,其意治肺熱,令不能移於腎也,桂枝內當加栝蔞四兩。)

痓病不宜大發汗及針灸,宜小汗之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太陽病症,身體出現痠麻沉重感,脈搏又沉又緩慢的,是預兆將會發生痙攣,應當服用桂枝加上栝蔞的湯藥。(栝蔞不是用來治療中風、脖子僵硬、身體痠麻的,它的用意是治療肺熱,讓熱不能轉移到腎臟,桂枝湯中應當加入四兩栝蔞。)

柔痓宜桂枝加葛根湯。(桂枝湯內加葛根四兩。)

白話文:

肌肉痠痛、抽筋,適合桂枝加葛根湯。(在桂枝湯中加入四兩葛根。)

剛痓宜,葛根麻黃,。(方在解表證中。)

剛柔痓加減葛根麻黃湯。

白話文:

對於剛痓的症狀,應使用葛根和麻黃。(此方用於治療表證。)

對於剛柔痓的情況,則應使用加減葛根麻黃湯。

葛根,麻黃,生薑(各一兩),防風,芍藥,白朮,人參,芎藭,黃芩,防己,桂枝,甘草(各半兩),附子(一枚),

白話文:

葛根、麻黃、生薑(各60克) 防風、芍藥、白朮、人參、川芎、黃芩、防己、桂枝、甘草(各30克) 附子(1顆)

㕮咀,水六升,先煮麻黃、葛根數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。飲服一盞,食頃再服,日四五,夜二三。柔痓自汗者,去麻黃加葛根成一兩半。

白話文:

取六升水,先將麻黃、葛根煮沸幾次,去掉浮沫,然後放入其他藥材,繼續煮到剩兩升,濾渣。每次喝一碗,隔一段時間再喝一次,白天四五次,晚上兩三次。對於自出汗的柔痿症,則不用麻黃,增加葛根的用量至一兩半。

剛痓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其人必齘齒,宜大承氣湯下之。(方在可下證中。)

白話文:

肢體僵硬、胸部脹滿、嘴巴緊閉、無法躺著入睡、腳掌抽筋,這個人一定會有牙關緊閉的情況,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。(詳情可參考可下證方劑)

3. 濕證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緩,濕痹之候。其人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只當利其小便,宜五苓散。(方在可水證中。)

白話文:

陽明經的疾病,關節疼痛而煩躁,脈象沉緩,這是濕痹症狀。病人小便困難,但大便反倒通暢,只要幫助他利尿,用五苓散治療即可。(具體方劑見「水腫」條目。)

濕家之為病,一身疼,發熱,身如熏黃,仍治風濕,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,宜,黃耆湯,。

白話文:

濕氣引起的疾病,患者會全身疼痛、發燒、皮膚發黃,仍按風濕病治療,脈浮而身體沉重,出汗、怕風,宜用黃耆湯。

黃耆(二兩半),防己(二兩),甘草(一兩),白朮,生薑(各一兩半),棗(十六個),

白話文:

黃耆(100 克),防己(80 克),甘草(40 克),白朮(60 克),生薑(60 克),紅棗(16 顆)

㕮咀,水四升,煎至二升,去滓,溫飲一盞,食久再服。喘者,加麻黃一兩;胃中不和者,加芍藥一兩半;氣上衝者,加桂枝一兩半;下有陳寒者,加細辛一兩,服後當如蟲行皮中。從腰下如冰,坐厚被上,又以一被繞腰以下,令微汗出。

白話文:

檞子,加四升水熬煮到剩兩升,濾掉渣滓,溫熱喝一杯,過一陣子再喝一次。如果喘息,加入一兩麻黃;胃部不和,加入一兩半芍藥;氣往上衝,加入一兩半桂枝;下腹部有宿寒,加入一兩細辛,服後會有蟲子在皮膚下爬行的感覺。從腰部以下感到冰冷,坐在厚被子上,再用一條被子圍在腰部以下,讓身體微微出汗。

濕家,其人但頭汗出,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則噦,胸滿,小便不利,舌上如苔者,此丹田有熱,胸上有寒,渴欲得水而不能飲,口燥故也。

濕家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不利者,死;下利不止者,亦死。

白話文:

患有濕氣的人,特徵是:

  • 只有頭部出汗
  • 背部僵硬
  • 想蓋著棉被靠近火爐
  • 如果過早使用瀉藥,會引起嘔吐、胸悶、小便困難
  • 舌苔像白苔
  • 丹田(腹部下部)有熱,胸口有寒
  • 口渴想喝水但不能喝,因為口乾

問曰:風濕相搏,一身盡疼痛,法當汗出而解,值天陰雨不止,汗出已解,身復痛,何也?答曰:發其汗,汗大出者,但風氣去,濕氣續在,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風濕者,發其汗,但微似欲出汗者,風濕俱去也。

白話文:

問題: 當風濕結合時,全身都會疼痛。理論上應讓患者出汗以解除疼痛,但現在天氣陰雨綿綿,即使出汗了疼痛也會復發,這是什麼原因?

回答: 如果出汗量很大,表示只有風氣排出,濕氣仍然存在,所以無法痊癒。治療風濕時,應讓患者微微出汗,這樣才能將風濕同時去除。

濕家病身上疼痛,發熱,面黃而喘,頭痛鼻塞而煩,其脈大,自能飲食,腹中和無病,病在頭中寒濕,故鼻塞,細末瓜蒂,含水搐少許鼻中則愈。

濕家身煩痛,可與麻黃內加白朮二兩。(麻黃湯在可汗證中。)

白話文:

濕邪入侵人體,會導致身體疼痛、發燒、面色發黃、呼吸短促、頭痛鼻塞、心煩意亂。脈搏強有力,患者能自行飲食,腹中沒有不適。疾病源於頭部的寒濕之氣,因此鼻塞。取細小的瓜蒂,浸泡在水中,然後吹入鼻中,就能治好鼻塞。

病者一身盡疼,發熱,日晡則劇者,此名風濕。此病因傷於汗出當風,或久傷於冷所致也,可與,杏仁薏苡湯,。

白話文:

患者全身疼痛,發燒,下午發作較劇烈,這叫做風濕病。這種病是因為出汗時吹到風,或者是長期受寒所造成的。可以服用杏仁薏苡湯。

麻黃(一兩半),杏仁(四拾五枚),薏苡仁,甘草(半兩),

㕮咀,以水二升,先煮麻黃一二十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一升,去滓,溫二三服。

白話文:

麻黃(7.5 克),杏仁(45 粒),薏仁,甘草(25 克)

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煩痛,不能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宜,桂枝附子湯,。此治大便自利,小便不利者。

白話文:

在傷寒發病的七八天左右,患者出現風濕相合的症狀,身體感到煩躁疼痛,不能夠轉身側臥,沒有嘔吐或口渴,脈象浮虛而澀澀的,適合使用桂枝附子湯。此方主要治療大便自發稀溏,但小便不通暢的患者。

桂枝(二兩),附子(二枚),生薑(一兩半),大棗(十二枚),甘草(一兩),

白話文:

桂枝(120克),附子(2枚),生薑(90克),大棗(12枚),甘草(60克)

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溫四服。若大便堅,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加白朮二兩,煎如前法。初一二服,身如痹,半日許服之都盡,其人如冒狀,勿怪,此乃朮、附並走皮膚,逐水氣未得除,故使之耳。

白話文:

用㕮咀草三升水煮成一升,去掉渣滓,分四次溫服。如果大便乾燥,小便卻正常,就去除桂枝,加入白朮二兩,按照前面的方法煎煮。剛開始喝一兩次時,身體會像麻痺一樣,半天才喝完,喝完後會感覺發熱,不要害怕,這是白朮和附子一起通過皮膚排出體內的水氣,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
風濕相搏,骨節疼煩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極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被,或有微腫者,,甘草附子湯,主之。

附子(二枚),白朮(二兩),桂枝(三兩),甘草(二兩),

白話文:

當風濕相互作用時,會導致骨節疼痛難耐,疼痛劇烈,無法彎曲伸展,靠近病竈處疼痛會加劇,同時伴有出汗、氣短、小便困難、怕風不願揭開被子,有的還會出現輕微腫脹。此時,應採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

㕮咀,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身腫者加防己二兩;悸氣、小便不利加茯苓一兩半,溢水成四升,煎一升三合。

白話文:

㕮咀,加入三升水,煮沸後取出一升,去除渣滓,分三次溫服。身體浮腫的人可加入二兩防己;心悸氣虛、小便不利的人可加入一兩半茯苓;如果有腹水,將水量增加到四升,煎煮後取出一升三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