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塘

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一·上焦篇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上焦篇 (10)

1. 風温、温熱、温疫、温毒、冬温

再熱厥之中亦有三等:有邪在絡居多,而陽明證少者,則從芬香,本條所云是也;有邪搏陽明,陽明太實,上衝心包,神迷肢厥,甚至通體皆厥,當從下法,本論載入中焦篇;有日久邪殺隂虧而厥者,則從育隂潛陽法,本論載入下焦篇。

牛黃丸、紫雪丹(方並見前)

十八、温毒咽痛喉腫,耳前耳後腫,頰腫,面正赤,或喉不痛,但外腫,甚則耳聾,俗名大頭温、蝦蟆温者,普濟消毒飲去柴胡、升麻主之,初起一、二日,再去芩、連,三四日加之佳。

瘟毒者,穢濁也。凡地氣之穢,未有不因少陽之氣而自能上升者,春夏地氣發泄,故多有是證;秋冬地氣,間有不藏之時,亦或有是證;人身之少隂素虛,不能上濟少陽,少陽升騰莫制,亦多成是證;小兒純陽火多,隂未充長,亦多有是證。咽痛者,經謂「一隂一陽結,謂之喉痺」。

葢少隂少陽之脈,皆循喉嚨,少隂主君火,少陽主相火,相濟為災也。耳前耳後頰前腫者,皆少陽經脈所過之地,頰車不獨為陽明經穴也。面赤者,火色也。甚則耳聾者,兩少陽之脈,皆入耳中,火有餘則清竅閉也。治法總不能出李東垣普濟消毒飲之外。

其方之妙,妙在以涼膈散為主,而加化清氣之馬勃、殭蠶、銀花,得輕可去實之妙;再加元參、牛蒡、板藍根,敗毒而利肺氣,補腎水以上濟邪火;去柴胡、升麻者,以升騰飛越太過之病,不當再用升也,說者謂其引經,亦甚愚矣!凡藥不能直至本經者,方用引經藥作引,此方皆系輕藥,總走上焦,開天氣,肅肺氣,豈須用升、柴直升經氣耶?去黃芩、黃連者,芩連里藥也,病初起未至中焦,不得先用里藥,故犯中焦也。

普濟消毒飲去升麻柴胡黃芩黃連方

連翹(一兩),薄荷(三錢),馬勃(四錢),牛蒡子(六錢),芥穗(三錢),殭蠶(五錢),元參(一兩),銀花(一兩),板藍根(五錢),苦梗(一兩),甘草(五錢)

上共為粗末,每服六錢,重者八錢。鮮葦根湯煎,去渣服,約二時一服,重者一時許一服。

十九、温毒外腫,水仙膏主之,並主一切癰瘡。

按:水仙花得金水之精,隆冬開花,味苦微辛,寒滑無毒,苦能升火敗毒,辛能散邪熱之結,寒能勝熱,滑能利痰,其妙用全在汁之膠黏,能拔毒外出,使毒邪不致深入臟腑傷人也。

水仙膏方

水仙花根,不拘多少,剝去老赤皮與根鬚,入石臼搗如膏,敷腫處,中留一孔出熱氣,干則易之,以肌膚上生黍米大小黃瘡為度。

二十、温毒敷水仙膏後,皮間有小黃瘡如黍米者,不可再敷水仙膏,過敷則痛甚而爛,三黃二香散主之。

三黃取其峻瀉諸火,而不爛皮膚,二香透絡中餘熱而定痛。

三黃二香散方(苦辛芳香法)

白話文:

風温、温熱、温疫、温毒、冬温

厥症分三種類型:邪氣多停留在經絡,陽明症狀較輕的,則採用芳香療法,本條所述即屬此類;邪氣侵犯陽明,陽明過盛,上衝心包,神志恍惚,肢體厥冷,甚至全身厥冷,則應採用下法治療,詳見《傷寒論》中焦篇;若久病邪氣耗傷陰氣而致厥冷,則應採用滋陰潛陽的療法,詳見《傷寒論》下焦篇。

牛黃丸、紫雪丹(方劑已在前文列出)

温毒導致咽喉腫痛,耳前后腫脹,面頰腫脹,面部發紅,或喉嚨不痛但外腫,嚴重者可致耳聾,俗稱大頭瘟、蝦蟆瘟,可用普濟消毒飲去柴胡、升麻治療。初期一、兩日,再去除黃芩、黃連;三四日後再加用較佳。

瘟毒是穢濁之氣。凡是地氣的穢濁之氣,無不藉由少陽之氣上升。春夏地氣發泄,故此症較多;秋冬地氣,偶有不藏之時,也可能出現此症;人體少陰之氣素虛,不能上濟少陽,少陽之氣升騰失控,也容易導致此症;小兒純陽之氣過盛,陰氣未充盈,也容易出現此症。咽喉疼痛,經書上說:「一陰一陽相結,謂之喉痺」。

少陰、少陽經脈都循行於喉嚨,少陰主君火,少陽主相火,兩者相濟而成災。耳前後、面頰腫脹,都是少陽經脈經過的部位,頰車穴不僅是陽明經穴。面部發紅是火熱之象。嚴重者耳聾,是因為少陽經脈都入耳,火熱過盛則清竅閉塞。治療方法總體上離不開李東垣的普濟消毒飲。

此方妙處在於以涼膈散為主方,並加入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馬勃、僵蠶、金銀花,可輕靈地去除實邪;再加元參、牛蒡子、板藍根,以清熱解毒,利肺氣,補腎水,以滋陰制陽;去柴胡、升麻,是因為升騰飛越的病邪,不應再用升散之品。有人說它們是引經藥,這是十分愚蠢的!只有藥物不能直接到達病灶的部位,才用引經藥引導,此方都是輕靈的藥物,都能直達上焦,宣通肺氣,何需再用升麻、柴胡直達經脈呢?去黃芩、黃連,是因為黃芩、黃連是苦寒之藥,病初起時病邪未達中焦,不宜先用苦寒之藥,以免犯中焦。

普濟消毒飲去升麻柴胡黃芩黃連方:

連翹(一兩)、薄荷(三錢)、馬勃(四錢)、牛蒡子(六錢)、芥穗(三錢)、僵蠶(五錢)、元參(一兩)、金銀花(一兩)、板藍根(五錢)、苦梗(一兩)、甘草(五錢)

以上藥物共研為粗末,每服六錢,病情嚴重者用量加至八錢。用鮮蘆根煎湯送服,藥渣棄去,約兩小時服一次,病情嚴重者一小時服一次。

温毒外腫,可用水仙膏治療,也可用於一切癰瘡。

按:水仙花得金水之精,隆冬開花,味苦微辛,寒滑無毒,苦能瀉火敗毒,辛能散邪熱之結,寒能清熱,滑能利痰,其妙用全在汁液的膠黏性,能拔毒外出,使毒邪不致深入臟腑傷人。

水仙膏方:

水仙花根,不拘多少,剝去老赤皮與根鬚,放入石臼搗成膏狀,敷於腫脹處,中間留一小孔透氣,乾燥後更換,以皮膚上長出黍米大小黃色瘡疹為度。

温毒敷水仙膏後,皮膚上出現黍米大小的黃色瘡疹,不可再敷水仙膏,過度敷貼則會疼痛加劇甚至潰爛,可用三黃二香散治療。

三黃藥物取其峻瀉諸火,而不傷皮膚;二香藥物能透絡,除餘熱,止痛。

三黃二香散方(苦辛芳香法) (方劑已在前文列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