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病條辨》~ 卷三·下焦篇 (4)
卷三·下焦篇 (4)
1. 濕温
五十五、濕温久羈,三焦瀰漫,神昏竅阻,少腹硬滿,大便不下,宣清導濁湯主之。
白話文:
五十五、濕熱之毒停留體內過久,上下三焦皆受波及,意識不清、頭腦渾噩,小腹部硬脹,大便不通,宜用宣清導濁湯治療。
此濕久鬱結於下焦氣分,閉塞不通之象,故用能升、能降、苦泄滯、淡滲濕之豬苓,合甘少淡多之茯苓,以滲濕利氣;寒水石色白性寒,由肺直達肛門,宣濕清熱,葢膀胱主氣化,肺開氣化之源,肺藏魄,肛門曰魄門,肺與大腸相表裡之義也;晚蠶砂化濁中清氣,大凡肉體未有死而不腐者,蠶則僵而不腐,得清氣之純粹者也,故其糞不臭不變色,得蠶之純清,雖走濁道而清氣獨全,既能下走少腹之濁部,又能化濁濕而使之歸清,以己之正,正人之不正也,用晚者,本年再生之蠶,取其生化最速也,皂莢辛鹹性燥,入肺與大腸,金能退暑,燥能除濕,辛能通上下關竅,子更直達下焦,通大便之虛閉,合之前藥,俾鬱結之濕邪,由大便而一齊解散矣。二苓、寒石,化無形之氣;蠶砂、皂子,逐有形之濕也。
宣清導濁湯(苦辛淡法)
白話文:
這種濕氣長期積聚在下焦的氣分,造成阻塞不通的現象,因此使用能夠升、能夠降、苦味瀉除停滯、淡味滲濕的豬苓,搭配甘味少、淡味多的茯苓,來滲濕利氣;寒水石顏色白、性寒,從肺部直達肛門,宣散濕氣、清熱解毒,因為膀胱主管氣化,而肺是氣化之源,肺臟藏魄,肛門稱為魄門,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。晚蠶砂可以化解濁氣,保留清氣,凡是肉體沒有死掉就不會腐爛,而蠶則會僵化而不腐爛,這是因為它獲得了清氣的純粹性,所以它的糞便不臭也不變色,這是得益於蠶的純淨,雖然走的是濁道,但是清氣卻完好無損,既能下降到少腹的濁氣部位,又能化解濁濕使其轉化為清氣,以自身之正,矯正人之不正,使用晚蠶砂的原因,是因為它是一年內新生的蠶,其生化速度最快。皂莢辛鹹性燥,入肺和大腸,金能退暑,燥能除濕,辛能通暢上下關竅,皂莢子更能直達下焦,通暢大便的虛閉,與前面的藥物配合,使積聚的濕邪,通過大便一起散開。二苓、寒石,化解無形的氣;蠶砂、皂子,驅逐有形的濕氣。
宣清導濁湯(苦辛淡法)
豬苓(五錢),茯苓(六錢),寒水石(六錢),晚蠶砂(四錢),皂莢子(去皮,三錢)
白話文:
豬苓:5 錢 茯苓:6 錢 寒水石:6 錢 晚蠶砂:4 錢 皁莢子(去皮):3 錢
水五杯,煮成兩杯,分二次服,以大便通快為度。
五十六、濕凝氣阻,三焦俱閉,二便不通,半硫丸主之。
白話文:
取五杯水的量,熬煮至剩下兩杯,然後分成兩次服用,要持續服用直到大便暢通為目標。
第五十六條,當濕氣凝聚導致氣機受阻,體內的上、中、下三焦功能全都受到障礙,大小便無法順利排出時,主要可以使用「半硫丸」來治療。
熱傷氣,濕亦傷氣者何?熱傷氣者,肺主氣而屬金,火剋金則肺所主之氣傷矣。濕傷氣者,肺主天氣,脾主地氣,俱屬太隂濕土,濕氣太過,反傷本臟化氣,濕久濁凝,至於下焦,氣不惟傷而且阻矣。氣為濕阻,故二便不通,今人之通大便,悉用大黃,不知大黃性寒,主熱結有形之燥糞;若濕阻無形之氣,氣既傷而且阻,非温補眞陽不可。硫黃熱而不燥,能疏利大腸,半夏能入隂,燥勝濕,辛下氣,温開鬱,三焦通而二便利矣。
白話文:
熱和濕怎麼會傷氣?
熱傷氣:肺主氣,屬金,火剋金,所以肺所主之氣就會受傷。
濕傷氣:肺主天氣,脾主地氣,都屬太陰濕土。濕氣過多,反而會傷及臟腑化氣的功能。濕氣久了會凝結成濁氣,沉降到下焦,氣不僅會受傷,還會受到阻滯。氣被濕氣阻滯,所以大便小便都不通。現在的人通大便,都用大黃。但大黃性寒,主治熱結有形的乾硬糞便。如果因濕氣阻滯造成的無形之氣,氣既受傷又受阻,必須用溫補的方法來扶助陽氣。
硫磺熱而不燥,能疏通大腸;半夏能進入陰部,用燥性來勝濕,用辛味來下氣,用溫性來疏通鬱滯,這樣三焦就會通暢,大便小便就能通暢了。
按上條之便閉,偏於濕重,故以行濕為主;此條之便閉,偏於氣虛,故以補氣為主。葢腎司二便,腎中眞陽為濕所困,久而彌虛,失其本然之職,故助之以硫黃,肝主疏泄,風濕相為勝負,風勝則濕行,濕凝則風息,而失其疏泄之能,故通之以半夏。若濕盡熱結,實有燥糞不下,則又不能不用大黃矣。
學者詳審其證可也。
半硫丸(酸辛温法)
白話文:
按照上文所說,便祕偏重於濕氣重,因此以祛濕為主;而此文所說的便祕,偏重於氣虛,因此以補氣為主。腎臟掌管排尿排便,腎中的真陽被濕氣困住,時間一長就更加虛弱,喪失了原本的功能,所以用硫磺來幫助它。肝臟負責疏泄,風濕互相影響勝敗,風盛則濕氣運行,濕氣凝結則風氣停止,失去了疏泄的功能,所以用半夏來疏通。如果濕氣散盡而熱氣結聚,確實有乾燥的糞便排不出來,那又不得不使用大黃了。
學習者應詳細審查病人的症狀,這是十分重要的。 至於「半硫丸」,它屬於一種調理方法(方劑),特點是結合了酸味、辛味以及溫熱的性質來發揮作用。
石硫黃(硫黃有三種:土黃,水黃,石黃也。入藥必須用產於石者。土黃土紋,水黃直絲,色皆滯暗而臭;惟石硫黃方稜石紋而有寶光不臭,仙家謂之黃礬,其形大勢如礬。按硫黃感日之精,聚土之液,相結而成。生於艮土者佳,艮土者,少土也,其色晶瑩,其氣清而毒小。
白話文:
硫磺(有三種硫磺:土黃、水黃、石黃。入藥必須使用產自岩石中的硫磺。)土黃有土紋,水黃有直絲紋,顏色都顯得暗沉且發臭;只有石硫磺有稜角狀的石紋,有光澤且不發臭,道士們稱之為黃礬,它的形狀和大小就像礬。根據記載,硫磺吸收了太陽的精華,匯聚了土地中的液體,相互結合而形成。產自艮土中的硫磺品質最佳,艮土是指土質較少,顏色晶瑩剔透,氣味清淡,毒性較小。
生於坤土者惡,坤土者,老土也,穢濁之所歸也,其色板滯,其氣濁而毒重,不堪入藥,只可作火藥用。石黃產於外洋,來自舶上,所謂倭黃是也。入萊菔內煮六時則毒去),半夏(制)
白話文:
生長在濕冷泥土中的植物是不好的。濕冷泥土是潮濕、老化的土壤,是污垢和濁氣聚集的地方。這種土壤的顏色混濁,氣味渾濁且有毒。這些植物不能入藥,只能用於製作火藥。
石黃產自海外,從國外進口,也就是所謂的倭黃。將其放入蘿蔔中煮六個時辰,毒性就會去除。
上二味,各等分為細末,蒸餅為丸梧子大,每服一、二錢,白開水送下(按半硫丸通虛閉,若久久便溏,服半硫丸亦能成條,皆其補腎燥濕之功也)。
白話文:
以上兩味藥材,各取等分,磨成細末,蒸製成像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、二錢,用白開水送服。(註:半硫丸可以通便止瀉,如果服後經常腹瀉,服用半硫丸也能止瀉,這都是它補腎燥濕的作用。)
五十七、濁濕久留,下注於肛,氣閉肛門墜痛,胃不喜食,舌苔腐白,朮附湯主之。
水五杯,煮成兩杯,先服一杯;約三時,再服一杯,以肛痛愈為度。
白話文:
生地朮(5錢) 此濁濕久留腸胃,至腎陽亦困,而肛門墜痛也。肛門之脈曰尻,腎虛則痛,氣結亦痛。但氣結之痛有二:寒濕、熱濕也。熱濕氣實之墜痛,如滯下門中用黃連、檳榔之證是也。此則氣虛而為寒濕所閉,故以參、附峻補腎中元陽之氣,薑、術補脾中健運之氣,樸、桔行濁濕之滯氣,俾虛者充,閉者通,濁者行,而墜痛自止,胃開進食矣。按肛痛有得之大恐或房勞者,治以參、鹿之屬,證屬虛勞,與此對勘,故並及之。
再此條應入寒濕門,以與上三條有互相發明之妙,故列於此,以便學者之觸悟也。
朮附湯方(苦辛温法)
生茅朮(五錢),人參(二錢),厚朴(三錢),生附子(三錢),炮姜(三錢),廣皮(三錢)
人參(2錢) 厚朴(3錢) 生附子(3錢) 乾薑(3錢) 廣陳皮(3錢)
取五杯水的量,煮至剩下兩杯。首先喝下一杯,大約三個小時後,再喝下另一杯,持續這個過程直到肛門疼痛的症狀緩解為止。
五十八、瘧邪久羈,因瘧成勞,謂之勞瘧;絡虛而痛,陽虛而脹,脅有瘧母,邪留正傷,加味異功湯主之。
白話文:
五十八、瘧疾纏身已久,因瘧疾轉化為勞疾,稱為勞瘧;脈絡虛弱而疼痛,陽氣虛弱而腹脹,脅肋處有瘧母,邪氣滯留正氣受傷,可服用加味異功湯主治。
此證氣血兩傷,經云:勞者温之。故以異功温補中焦之氣,歸、桂合異功温養下焦之血,以薑、棗調和營衛,使氣血相生而勞瘧自愈。此方補氣,人所易見,補血人所不知。經謂:中焦受氣,取汁變化而赤,是謂血,凡隂陽兩傷者,必於氣中補血,定例也。
加味異功湯方(辛甘温陽法)
白話文:
這種疾病是氣血兩傷所致。古籍記載:疲勞就要溫補。所以用異功散來溫補中焦的氣,歸芍桂枝合劑來溫養下焦的血,用生薑和大棗調和營衛,使氣血相生,疲勞發熱自然痊癒。此方補氣,大家很容易理解,但它還能補血,卻不為人所知。古籍上說:中焦受納飲食水谷,消化後轉化為紅色,這就叫血。凡是陰陽兩傷的疾病,必定要通過補氣來補血,這是定律。
加入調整過的異功湯配方(採用辛味、甘味和溫性藥材以溫煦陽氣的方法)
人參(三錢),當歸(一錢五分),肉桂(一錢五分),炙甘草(二錢),茯苓(三錢),於朮(炒焦,三錢),生薑(三錢),大棗(去核,二枚),廣皮(二錢)
白話文:
人參(15克)、當歸(7.5克)、肉桂(7.5克)、炙甘草(10克)、茯苓(15克)、於朮(炒焦,15克)、生薑(15克)、大棗(去核,2枚)、廣皮(10克)
水五杯,煮成兩杯,渣再煮一杯,分三次服。
五十九、瘧久不解,脅下成塊,謂之瘧母,鱉甲煎丸主之。
白話文:
取五杯水的量,煮至剩下兩杯,然後再用煮過的藥渣加水煮成一杯,如此得到的藥液分三次服用。
第五十九條,如果瘧疾長期未能痊癒,導致肋骨下方形成硬塊,這稱為「瘧母」,建議使用「鱉甲煎丸」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瘧邪久擾,正氣必虛,清陽失轉運之機,濁隂生竊踞之漸,氣閉則痰凝血滯,而塊勢成矣。脅下乃少陽厥隂所過之地,按少陽、厥隂為樞,瘧不離乎肝膽,久擾則臟腑皆困,轉樞失職,故結成積塊,居於所部之分。謂之瘧母者,以其由瘧而成,且無已時也。按《金匱》原文:「病瘧以一月一日發,當以十五日愈;設不瘥,當月盡解;如其不瘥,當云何?此結為癥瘕,名曰瘧母,急治之,宜鱉甲煎丸。」葢人身之氣血與天地相應,故瘧邪之著於人身也,其盈縮進退,亦必與天地相應。
白話文:
瘧疾長期困擾,身體正氣必然虛弱,陽氣無法正常運作,陰氣逐漸積聚,氣機阻塞就會導致痰濕凝結、血脈瘀滯,形成腫塊。肋骨下方是少陽、厥陰經脈經過的地方,而少陽、厥陰為人體氣血運行的樞紐,瘧疾與肝膽密切相關,長期發作會導致臟腑功能衰退,樞紐失靈,因此形成腫塊,停留於特定的部位。稱為「瘧母」是因為它是由瘧疾引起,而且沒有自癒的時間。根據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「患瘧疾在每月初一發病,應該在十五日痊癒;如果沒有痊癒,應該在月底解除;如果仍然沒有痊癒,該怎麼辦呢?這就會形成癥瘕,稱為瘧母,應立即治療,宜用鱉甲煎丸。」這是因為人體的氣血與天地運行相呼應,所以瘧疾侵入人體後,其盛衰進退也必然與天地變化相一致。
如月一日發者,發於黑晝月廓空時,氣之虛也,當俟十五日愈。五者,生數之終;十者,成數之極;生成之盈數相會,五日一元,十五日三元一周;一氣來復,白晝月廓滿之時,天氣實而人氣復,邪氣退而病當愈,設不瘥,必俟天氣再轉,當於月盡解。
白話文:
如果在每月朔日(初一)發作,是在陰陽交替、月亮隱藏的時候,這是身體氣虛所致,應等待十五日後才會痊癒。
數字「五」代表生數的終結;數字「十」代表完成數的極致。生長盈滿的數字相遇時,五日構成一個週期,十五日三個週期完成一次循環。
當氣血循環恢復,在白晝月亮圓滿的時候,人體的正氣充盈,邪氣退散,疾病就應該痊癒。如果沒有好轉,一定是要等到氣候再次轉變,等到月底才會解除。
如其不瘥,又當云何?然月自虧而滿,隂已盈而陽已縮;自滿而虧,陽已長而隂已消;天地隂陽之盈縮消長已周,病尚不愈,是本身之氣血,不能與天地之化機相為流轉,日久根深,牢不可破,故宜急治也。
鱉甲煎丸方
白話文:
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那又該怎麼辦呢?但是月亮會自然虧損又圓滿,陰氣會充滿而陽氣會收縮;從圓滿到虧損,陽氣會增長而陰氣會消失。天地間陰陽的盈縮消長已經循環完畢,疾病卻仍然沒有痊癒,這是身體本身的氣血,無法與天地的變化機制相互運轉,時間久了,病根深厚,無法消除,因此應該趕緊治療。
鱉甲煎丸方
鱉甲(炙,十二分),烏扇(燒,三分),黃芩(三分),柴胡(六分),鼠婦(熬,三分),乾薑(三分),大黃(三分),芍藥(五分),桂枝(三分),葶藶(熬,一分),石葦(去毛,三分),厚朴(三分),牡丹皮(五分),瞿麥(二分),紫葳(三分),半夏(一分),人參(一分),䗪蟲(熬,五分),阿膠(炒,三分),蜂窩(炙,四分),赤硝(十二分),蜣螂(熬,六分),桃仁(二分)
白話文:
鱉甲(烤,12錢),烏扇(燒,3錢),黃芩(3錢),柴胡(6錢),鼠婦(熬,3錢),乾薑(3錢),大黃(3錢),芍藥(5錢),桂枝(3錢),葶藶(熬,1錢),石葦(去毛,3錢),厚朴(3錢),牡丹皮(5錢),瞿麥(2錢),紫葳(3錢),半夏(1錢),人參(1錢),䗪蟲(熬,5錢),阿膠(炒,3錢),蜂窩(烤,4錢),赤硝(12錢),蜣螂(熬,6錢),桃仁(2錢)
上二十三味,為細末。取煅灶下灰一斗,清酒一斤五斗,浸灰,俟酒盡一半,煮鱉甲於中,煮令泛爛如膠膝,絞取汁,納諸藥煎為丸,如梧子大。空心服七丸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將前述 23 味藥材研磨成細粉。另取煅燒過的爐灰一斗,以及清酒一斤五斗,將爐灰浸泡在清酒中,待清酒蒸發一半後,放入鱉甲煮沸,煮至鱉甲軟爛如膠狀,將湯汁擠出,放入藥粉中煎煮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空腹時服用七丸,每日服用三次。
〔方論〕此辛苦通降,咸走絡法。鱉甲煎丸者,君鱉甲而以煎成丸也,與他丸法迥異,故曰煎丸。方以鱉甲為君者,以鱉甲守神入里,專入肝經血分,能消癥瘕。領帶四蟲,深入臟絡,飛者升,走者降,飛者兼走絡中氣分,走者純走絡中血分。
白話文:
藥方論述: 此方藥性辛、苦,作用是通利氣血,走散絡脈。
鱉甲煎丸: 以鱉甲為君藥,加入其他藥材煎熬成丸。與其他丸劑的不同之處在於,它是通過煎熬製成,故稱之為煎丸。
方中以鱉甲為君藥的原因: 鱉甲具有保全精神、深入身體深層的作用,特別集中作用於肝經血分,能消除癥瘕積聚。
驅蟲作用: 方中四種藥材,對身體內寄生蟲有深入的驅除作用。其中,飛者能升達氣分,走者能降入血分。飛者兼走絡脈氣分,走者則純走絡脈血分。
助以桃仁、丹皮、紫葳之破滿行血,副以葶藶、石葦、瞿麥之行氣滲濕,臣以小柴胡、桂枝二湯,總去三陽經未結之邪;大承氣急驅入腑已結之渣滓;佐以人參、乾薑、阿膠,護養鼓盪氣血之正,俾邪無容留之地,而深入臟絡之病根拔矣。按小柴胡湯中有甘草,大承氣湯中有枳實,仲景之所以去甘草,畏其太緩,凡走絡藥不須守法;去枳實,畏其太急而直走腸胃,亦非絡藥所宜也。
六十、太隂三瘧,腹脹不渴,嘔水,温脾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加入桃仁、丹皮、紫葳這些破瘀行血的藥材,輔以葶藶、石葦、瞿麥這些行氣利濕的藥材。再用小柴胡湯和桂枝二湯,徹底祛除三陽經未散的病邪;用大承氣湯急促驅除腑內已積聚的毒素;佐以人參、乾薑、阿膠,保護和激發氣血正常的運作,讓病邪無處可藏,徹底根除深入臟腑的病根。
注意,小柴胡湯中有甘草,大承氣湯中有枳實。張仲景之所以去掉甘草,是因為擔心它太緩,凡是走絡的藥物不必拘泥於方劑;去掉枳實,是因為擔心它太急而直接作用於腸胃,這也不是走絡的藥物所適宜的。
六十、當太陰經引發的瘧疾第三次發作時,若病人的症狀為腹部脹滿、沒有口渴感,且伴有嘔吐清水的情況,建議使用溫脾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三瘧本系深入臟眞之痼疾,往往經年不愈,現脾胃症,猶屬稍輕。腹脹不渴,脾寒也,故以草果温太隂獨勝之寒,輔以厚朴消脹。嘔水者,胃寒也。故以生薑降逆,輔以茯苓滲濕而養正。蜀漆乃常山苗,其性急走瘧邪,導以桂枝,外達太陽也。
白話文:
三種瘧疾,本質上都是深藏於臟腑中的慢性疾病,常常多年不癒,現在出現脾胃症狀,還算是較輕的。腹脹不渴,是脾臟虛寒所致,所以用草果溫暖太陰經,消除寒氣,輔以厚朴消脹。嘔吐水液的,是胃寒所致。所以用生薑止嘔,輔以茯苓祛濕,同時補益正氣。蜀漆是常山草的根苗,性味辛烈,能迅速驅除瘧疾之邪,配伍桂枝,可將邪氣引導至太陽經以外。
温脾湯方(苦辛温里法)
草果(二錢),桂枝(三錢),生薑(五錢),茯苓(五錢),蜀漆(炒,三錢),厚朴(三錢)
水五杯,煮取兩杯,分二次温服。
白話文:
溫脾湯的配方(採用苦辛溫裏的治療方法)如下:
草果二錢、桂枝三錢、生薑五錢、茯苓五錢、炒過的蜀漆三錢、厚朴三錢。
將上述藥材加入五杯水中煎煮,煮至剩下兩杯的量,然後分為兩次溫熱服用。
六十一、少隂三瘧,久而不愈,形寒嗜臥,舌淡脈微,發時不渴,氣血兩虛,扶陽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六十一、少陰三瘧已患病許久而未癒,身體寒冷嗜睡,舌淡脈弱,發作時不口渴,氣血兩虛,以扶陽湯為主方治療。
《瘧論》篇:黃帝問曰:時有間二日,或至數日發,或渴或不渴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其間日者,邪氣客於六腑,而有時與衛氣相失,不能相得,故休數日乃作也。瘧者,隂陽更勝也。或甚或不甚,故或渴或不渴。《刺瘧篇》曰:足少隂之瘧,令人嘔吐甚,多寒熱,熱多寒少,欲閉戶牖而處,其病難已。
白話文:
瘧論
黃帝問道:為什麼瘧疾會隔兩天發作,有的甚至隔好幾天才發作,有的發作時口渴,有的不渴,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?
岐伯回答道:隔天發作的瘧疾,是因為邪氣依附在六個臟腑上,有時邪氣與人體保衛機能的衛氣不相協調,無法互相配合,所以才會間隔幾天發作。瘧疾是陰陽氣交替盛衰造成的。發作時病情輕重不一,因此有的口渴有的不渴。
刺瘧篇
足少陰經的瘧疾,會讓人嘔吐嚴重,經常伴有寒熱症狀,寒氣比熱氣少,患者會想要關閉窗戶和門,這種病很難治癒。
夫少隂瘧,邪入至深,本難速已;三瘧又系積重難反,與衛氣相失之證,久不愈,其常也。既已久不愈矣,氣也血也,有不隨時日耗散也哉!形寒嗜臥,少隂本證,舌淡脈微不渴,陽微之象。故以鹿茸為君,峻補督脈,一者八脈麗於肝腎,少隂虛,則八脈亦虛;一者督脈總督諸陽,為衛氣之根本。
白話文:
少陰瘧疾,病邪侵入得深,本來就難以快速痊癒;而三天的瘧疾又屬於積累較重、難以根治的證候,還涉及衛氣失調的情況,久治不愈是常事。既然已經久治不愈了,氣血難道不會隨著時間而消耗殆盡嗎?形體發寒嗜睡,是少陰證的本質表現;舌頭淡紅、脈搏微弱而沒有口渴,是陽氣虛弱的徵象。因此,我們以鹿茸為主藥,大力補益督脈。原因有二:一是八脈都與肝腎相連,少陰虛,則八脈也虛;二是督脈統領諸陽,是衛氣的根本。
人參、附子、桂枝,隨鹿茸而峻補太陽,以實衛氣;當歸隨鹿茸以補血中之氣,通隂中之陽;單以蜀漆一味,急提難出之瘧邪,隨諸陽藥努力奮爭,由衛而出。隂臟隂證,故湯以扶陽為名。
扶陽湯(辛甘温陽法)
白話文:
人參、附子、桂枝,配合鹿茸一起,快速補充陽氣,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;當歸配合鹿茸,滋補血氣,使陰中之陽氣流通;單獨使用蜀漆,可以迅速驅除頑固的瘧疾,配合其他陽性藥物,共同努力,將病邪從體內排出。由於此方是針對陰虛陽衰、陰寒證的病症,因此以「扶陽」為方名。
扶陽湯(辛甘温陽法)
鹿茸(生銼末,先用黃酒煎得,五錢),熟附子(三錢),人參(二錢),粗桂枝(三錢),當歸(二錢),蜀漆(炒黑,三錢)
水八杯,加入鹿茸酒,煎成三小杯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鹿茸(新鮮研磨成細末,先用黃酒煎煮,五錢),熟附子(三錢),人參(二錢),粗桂枝(三錢),當歸(二錢),生漆(炒黑,三錢)
取八杯水,混入鹿茸酒後,煮煎至剩餘三小杯的量,每日分三次飲用。
六十二、厥隂三瘧,日久不已,勞則發熱,或有痞結,氣逆欲嘔,減味烏梅丸法主之。
白話文:
第六十二條:久治不癒的厥陰三瘧,勞累時發熱或有痞結,氣逆想要嘔吐,治療時可用減味烏梅丸法。
凡厥隂病甚,未有不犯陽明者。邪不深不成三瘧,三瘧本有難已之勢,既久不已,隂陽兩傷。勞則內發熱者,隂氣傷也;痞結者,隂邪也;氣逆欲嘔者,厥隂犯陽明,而陽明之陽將憊也。故以烏梅丸法之剛柔並用,柔以救隂,而順厥隂剛臟之體,剛以救陽,而充陽明陽腑之體也。
白話文:
凡是厥陰的病症嚴重,沒有不侵犯陽明的。病邪不深不會形成三瘧,三瘧本來就難以治癒,時間久了,陰陽兩傷。勞累就會發熱,這是陰氣受傷;胸腹脹結,這是陰邪入侵;氣逆欲吐,這是厥陰侵犯陽明,而陽明之陽氣將要衰竭。因此用烏梅丸的方法,剛柔並用,以柔救陰,順應厥陰屬剛的臟腑之性,以剛救陽,補充陽明屬陽的腑臟之性。
減味烏梅丸法(酸苦為隂,辛甘為陽復法)
(以下方中多無分量,以分量本難預定,用者臨時斟酌可也)
半夏,黃連,乾薑,吳萸,茯苓,桂枝,白芍,川椒(炒黑),烏梅
白話文:
「減味烏梅丸製法」(酸苦屬陰性,辛甘屬陽性,此乃調和陰陽之法)
(以下藥方大多未標明具體份量,因為份量本就難以預先確定,使用者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)
使用藥材包括:半夏、黃連、乾薑、吳茱萸、茯苓、桂枝、白芍、炒黑的川椒以及烏梅。
按瘧痢兩門,日久不治,暑濕之邪,與下焦氣血混處者:或偏隂、偏陽、偏剛、偏柔;或宜補、宜瀉,宜通、宜澀;或從太隂、或從少隂、或從厥隂、或護陽明,其證至雜至多,不及備載。本論原為温暑而設,附錄數條於濕温門中者,以見瘧痢之原起於暑濕,俾學者識得原頭,使雜症有所統屬,粗具規模而已。欲求美備,勤繹各家。
六十三、酒客久痢,飲食不減,茵陳白芷湯主之。
白話文:
關於瘧疾和痢疾這兩種疾病,如果長時間無法治癒,說明暑濕邪氣已經與下焦氣血混雜在一起:有的偏寒、有的偏熱、有的偏剛、有的偏柔;有的適合補益、有的適合瀉下、有的適合疏通、有的適合澀固;有的從太陰經治、有的從少陰經治、有的從厥陰經治、有的保護陽明經,其症狀種類繁多,無法一一記載。本書原本是針對暑證而撰寫,在濕溫證一章中附錄了幾條關於瘧疾和痢疾的內容,目的是說明瘧疾和痢疾的病因源於暑濕,以便讓學習者瞭解病症的根源,從而使各種雜症有章可循,形成一個大概的框架。如果想要更加全面,還需要勤奮鑽研各家的著作。
六十三、對於長期飲酒而患有痢疾的人,即便他們的飲食量並未減少,可以使用「茵陳白芷湯」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久痢無他證,而且能飲食如故,知其病之未傷臟眞胃土,而在腸中也;痢久不止者,酒客濕熱下注,故以風藥之辛,佐以苦味入腸,芳香涼淡也。葢辛能勝濕而升脾陽,苦能滲濕清熱,芳香悅脾而燥濕,涼能清熱,淡能滲濕也,俾濕熱去而脾陽升,痢自止矣。
茵陳白芷湯方(苦辛淡法)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長期腹瀉,但沒有其他症狀,而且還能正常吃飯,就知道他的病還沒傷到臟腑和脾胃,病症只停留在腸道裡。
如果腹瀉長期不癒,可能是因為喝酒的人容易積累濕熱,導致濕熱下注腸道。所以用辛辣的風藥配合苦味藥物進入腸道,並加入芳香、涼、淡的藥性。
這是因為辛味可以克制濕氣,並提升脾陽;苦味可以滲透濕氣、清除熱氣;芳香可以舒暢脾胃、乾燥濕氣;涼味可以清熱;淡味可以滲透濕氣。這樣一來,濕熱被驅除,脾陽上升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。
茵陳白芷湯(苦辛淡法)就是以此為原理的方劑。
綿茵陳,白芷,北秦皮,茯苓皮,黃柏,藿香
六十四、老年久痢,脾陽受傷,食滑便溏,腎陽亦衰,雙補湯主之。
白話文:
苦艾、白芷、大秦艽、茯苓皮、黃柏、藿香
第六十四條提到的是:老年人長期腹瀉,導致脾胃功能受損,進食後易於排泄出軟而不成形的大便,同時腎陽也呈現衰退之象,這種情況下,可以使用「雙補湯」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老年下虛久痢,傷脾而及腎,食滑便溏,亦系脾腎兩傷。無腹痛、肛墜、氣脹等證,邪少虛多矣。故以人參、山藥、茯苓、蓮子、芡實甘温而淡者補脾滲濕,再蓮子、芡實水中之谷,補土而不剋水者也;以補骨、蓯蓉、巴戟、菟絲、覆盆、萸肉、五味酸甘微辛者,升補腎臟隂中之陽,而兼能益精氣安五臟者也。此條與上條當對看。
白話文:
老年人體質虛弱,長期腹瀉,損傷脾臟而影響腎臟,飲食不消化、大便稀溏,也是脾腎兩傷所致。沒有腹痛、肛門下墜、腹脹等症狀,說明邪氣不足,虛證較重。因此使用人參、山藥、茯苓、蓮子、芡實等甘溫淡補的藥物來補脾利濕,其中蓮子和芡實是水中穀類,可以補益土氣而不剋制水氣;再用補骨脂、蓯蓉、巴戟、菟絲子、覆盆子、肉蓯蓉等酸甘微辛的藥物來升補腎臟陰中之陽,同時能益精氣,安五臟。這條方劑與上條方劑應對照服用。
上條以酒客久痢,臟眞未傷而濕熱尚重,故雖日久仍以清熱滲濕為主;此條以老年久痢,濕熱無多而臟眞已歉,故雖滯下不淨,一以補臟固正,立法於此,亦可以悟治病之必先識證也。
雙補湯方(複方也,法見注中)
白話文:
上一個案例中,病人是酒客,久痢的原因是濕熱過重,臟器並未受損。因此,即使久治不癒,仍以清熱滲濕為主要治療方針。本案例中的病人年紀較大,久痢的原因是臟器虛弱,濕熱並不多。因此,即使腹瀉不乾淨,也以補強臟器、固護正氣為主。由此可見,治療疾病必須先辨別證型,才能確定治療方法。
雙補湯的配方(這是一個由多種草藥組成的複方,其配製方法詳見註釋部分)
人參,山藥,茯苓,蓮子,芡實,補骨脂,蓯蓉,萸肉,五味子,巴戟天,菟絲子,覆盆子
六十五、久痢小便不通,厭食欲嘔,加減理隂煎主之。
白話文:
人蔘:補氣強身 山藥:滋補脾胃、強健筋骨 茯苓:健脾利溼、寧心安神 蓮子:補心益腎、清熱降火 芡實:固腎澀精、健脾止瀉 補骨脂:補腎壯骨、強筋活血 蓯蓉:補腎益精、強筋壯骨 萸肉:補腎助陽、固精縮尿 五味子:滋陰補腎、生津止渴 巴戟天:補腎壯陽、強筋骨 菟絲子:補腎益精、養肝明目 覆盆子:補腎澀精、固衝止崩
第六十五條提到的症狀是:長期腹瀉導致小便不暢通,同時伴有厭食、噁心嘔吐的情況,這時可以使用加減理陰煎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此由陽而傷及隂也。小便不通,隂液涸矣;厭食欲嘔,脾胃兩陽敗矣。故以熟地、白芍、五味收三隂之隂,附子通腎陽,炮姜理脾陽,茯苓理胃陽也。按原方通守兼施,剛柔互用,而名理隂煎者,意在偏護隂也。熟地守下焦血分,甘草守中焦氣分,當歸通下焦血分,炮姜通中焦氣分,葢氣能統血,由氣分之通,及血分之守,此其所以為理也。此方去甘草、當歸,加白芍、五味、附子、茯苓者,為其厭食欲嘔也。
白話文:
這是一個因陽氣過盛而損傷陰氣的方子。
小便不通暢,表示陰液已經枯竭;厭惡飲食想嘔吐,說明脾胃的陽氣已經受損。
因此,使用熟地、白芍、五味來補益三陰的陰氣,用附子疏通腎陽,用炮姜調理脾陽,用茯苓調理胃陽。
根據原方的配置,既有通又有守,剛柔並濟,而取名為「補陰煎」,是因為偏重於保護陰氣。
熟地守住下焦的血分,甘草守住中焦的氣分,當歸疏通下焦的血分,炮姜疏通中焦的氣分,因為氣可以統帥血,通過疏通氣分和守住血分,這就是它的治療原理。
這個方子去掉了甘草和當歸,加入了白芍、五味、附子、茯苓,是因為患者厭惡飲食想嘔吐。
若久痢陽不見傷,無食少欲嘔之象,但隂傷甚者,又可以去剛增柔矣。用成方總以活潑流動,對症審藥為要。
加減理隂煎方(辛淡為陽酸甘化隂復法。凡復法,皆久病未可以一法了事者)
熟地,白芍,附子,五味,炮姜,茯苓
六十六、久痢帶瘀血,肛中氣墜,腹中不痛,斷下滲濕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長期腹瀉而陽氣未見明顯受損,沒有食慾減退或頻繁噁心的症狀,但陰氣耗傷嚴重的情況下,治療上就應著重於滋陰、減緩陽剛,增加體內的柔和調和。使用現成的方劑時,總是以靈動變通、針對具體病症精確選藥為關鍵。
加減理陰煎方(此方採用辛淡藥性以助陽,配合酸甘藥物來滋生陰氣,實現陰陽平衡的恢復方法。所有恢復療法,都是針對長期患病不宜單一療法就能解決的情況所設計。)
所需藥材包括:熟地、白芍、附子、五味子、炮姜、茯苓。
第六十六條,針對長期腹瀉伴隨有瘀血情況,且感到肛門有下墜感,腹部並不疼痛的,建議使用[斷下滲濕湯]作為主方治療。
此澀血分之法也。腹不痛,無積滯可知,無積滯,故用澀也。然腹中雖無積滯,而肛門下墜,痢帶瘀血,是氣分之濕熱久而入於血分,故重用樗根皮之苦燥濕、寒勝熱。澀以斷下,專入血分而澀血為君;地榆得先春之氣,木火之精,去瘀生新;茅朮、黃柏、赤苓、豬苓開膀胱,使氣分之濕熱,由前隂而去,不致遺留於血分也,楂肉亦為化瘀而設,銀花為敗毒而然。
斷下滲濕湯方(苦辛淡法)
白話文:
這是用於收斂血痢的方法。病人腹不痛,沒有積食,所以用澀腸的方法。雖然腹中沒有積食,但肛門會下墜,痢疾帶有瘀血,這是因為氣分中的濕熱長期進入血分所致,所以重用樗根皮的苦燥濕利、寒涼勝熱之性。用澀法止瀉,直入血分而以澀血為君藥;地榆獲得早春之氣,木火之精,可以去瘀生新;茅朮、黃柏、赤苓、豬苓可以開通膀胱,讓氣分中的濕熱從前陰排出,不至於積存在血分中;山楂肉也用於化瘀,銀花則用於清熱解毒。
停止使用滲濕湯這個方劑(屬於苦、辛、淡藥性配合的用法)。
樗根皮(炒黑,一兩),生茅朮(一錢),生黃柏(一錢),地榆(炒黑,一錢五分),楂肉(炒黑三錢),銀花(炒黑,一錢五分),赤苓(三錢),豬苓(一錢五分)
白話文:
炒黑的樗樹皮(6 克),生茅朮(3 克),生黃柏(3 克),炒黑的旱蓮草(4.5 克),炒黑的楂肉(9 克),炒黑的銀花(4.5 克),茯苓(9 克),豬苓(4.5 克)
水八杯,煮成三杯,分三次服。
六十七、下痢無度,脈微細,肢厥,不進食,桃花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取八杯水,煮至剩下三杯的量,然後分成三次服用。
第六十七條,如果有人持續不斷地腹瀉,脈搏細微而弱,手腳冰冷,且無法進食,建議使用「桃花湯」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此澀陽明陽分法也。下痢無度,關閘不藏,脈微細肢厥,陽欲脫也。故以赤石脂急澀下焦,粳米合石脂堵截陽明,乾薑温里而回陽,俾痢止則隂留,隂留則陽斯變矣。
白話文:
這是調補陽明經氣血的方法。患者腹瀉嚴重,無法控制,以致關門(指大腸)不收縮,脈搏微弱,四肢冰冷,陽氣將脫離。因此,使用赤石脂緊急收澀下焦,粳米與赤石脂共同堵截陽明經,乾薑溫暖腸胃,讓陽氣回歸,如此一來,腹瀉就能止住,陽氣得以保留,陰氣就能化生陽氣。
桃花方方法(見温熱下焦篇)
六十八、久痢,隂傷氣陷,肛墜尻酸,地黃餘糧湯主之。
白話文:
第六十八條所述的病情是長期腹瀉,導致陰液受損及氣機下陷,病人會感到肛門有下墜感、臀部痠痛。這種情況下,主要治療方劑是「地黃餘糧湯」。(此處所指的篇章為溫熱病中針對下焦部位的論述)
此澀少隂隂分法也。肛門墜而尻脈酸,腎虛而津液消亡之象。故以熟地、五味補腎而酸甘化隂;餘糧固澀下焦,而酸可除,墜可止,痢可愈也(按石脂、餘糧,皆系石藥而性澀,桃花湯用石脂不用餘糧,此則用餘糧而不用石脂。葢石脂甘温,桃花温劑也;餘糧甘平,此方救隂劑也,無取乎温,而有取乎平也)。
白話文:
這是澀少陰陰證的治療方法。肛門脫出下墜,肛門周圍脈絡痠痛,這是腎氣虛弱,津液流失的徵象。因此,使用熟地、五味子來補腎,酸甘之味用以滋養陰分;餘糧性澀,用於固澀下焦,酸味可以去除痠痛,止住下墜,痢疾也就會痊癒(註:石脂、餘糧都是石質藥物,且性澀固澀。桃花湯使用石脂而不使用餘糧,而這個方劑則使用餘糧而不使用石脂。這是因為石脂性甘溫,桃花湯是溫熱劑;餘糧性甘平,這個方劑是滋補陰分的劑型,不需要溫熱之性,而需要平性的藥)。
地黃餘糧湯方(酸甘兼澀法)
熟地,禹餘糧,五味子
六十九、久痢傷腎,下焦不固,腸膩滑下,納穀運遲,三神丸主之。
白話文:
地黃餘糧湯方(採用酸甜兼有收斂效果的療法)
藥材組成包括:熟地、禹餘糧和五味子。
第六十九條提到的病情是:長期腹瀉損傷腎臟,下腹部機能不穩固,導致腸道分泌物滑脫,進食後食物消化吸收緩慢。這種情況下,建議使用三神丸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此澀少隂隂中之陽法也。腸膩滑下,知下焦之不固;納運谷遲,在久痢之後,不惟脾陽不運,而腎中眞陽亦衰矣。故用三神丸温補腎陽,五味兼收其隂,肉果澀自滑之脫也。
白話文:
這是治療少陰陰中之陽的方法。腸道滑溜下瀉,表示下焦不夠強健;消化吸收食物變慢,則是久痢之後的癥狀,不只是脾陽虛弱,腎中真陽也衰弱了。所以使用三神丸溫補腎陽,五味一起收斂其陰氣,肉果澀味可以緩解脫肛。
三神丸方(酸甘辛温兼澀法,亦複方也)
五味子,補骨脂,肉果(去淨油)
七十、久痢傷隂,口渴舌乾,微熱微咳,人參烏梅湯主之。
口渴微咳於久痢之後,無濕熱客邪款證,故知其隂液太傷,熱病液涸,急以救隂為務。
人參烏梅湯(酸甘化隂法)
人參,蓮子(炒),炙甘草,烏梅,木瓜,山藥
按此方於救隂之中,仍然兼護脾胃。若液虧甚而土無他病者,則去山藥、蓮子,加生地、麥冬,又一法也。
白話文:
三神丸的配方(屬於酸甘辛溫且具收澀作用的方法,也是一個複合的配方):
所需材料包括五味子、補骨脂和肉果(需去除所有油脂)。
第七十條:對於長期腹瀉導致陰液受損,口渴舌燥,伴隨輕微發熱和咳嗽的情況,可使用人參烏梅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案。
在長期腹瀉之後出現口渴和輕微咳嗽,如果沒有濕熱外邪的典型症狀,可推斷是體內陰液損傷過度。熱性病導致體液枯竭時,應當緊急以滋養陰液為首要任務。
人參烏梅湯的配方(利用酸甘來滋養陰液的方法):
所需材料包括人參、炒過的蓮子、炙甘草、烏梅、木瓜和山藥。
需要注意的是,此方在滋養陰液的同時,也兼顧調理脾胃功能。如果陰液虧耗嚴重而脾胃無其他病症,可以去掉山藥和蓮子,改加生地和麥冬,這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。
七十一、痢久隂陽兩傷,少腹肛墜,腰胯脊髀痠痛,由臟腑傷及奇經,參茸湯主之。
白話文:
長期腹瀉導致陰陽兩虛,小腹部和肛門下墜感,腰部、臀部和大腿痠痛。這是由於臟腑受損並影響經脈所致,使用參茸湯治療效果佳。
少腹墜,衝脈虛也;肛墜,下焦之隂虛也;腰,腎之府也;胯,膽之穴也(謂環跳);脊,太陽夾督脈之部也;髀,陽明部也;俱痠痛者,由隂絡而傷及奇經也。參補陽明,鹿補督脈,歸茴補衝脈,菟絲、附子升少隂,杜仲主腰痛,俾八脈有權,肝腎有養,而痛可止,墜可升提也。
白話文:
下腹部下垂,是衝脈虛弱所致;肛門下垂,是下焦陰虛所致;腰部是腎臟的寄居處;胯骨是膽經的穴位(指環跳穴);脊椎是太陽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;大腿是陽明經的部位;上述部位同時出現痠痛,是由於陰絡受損進而影響奇經。補益陽明經、鹿茸補益督脈、歸茴湯補益衝脈、菟絲子和附子升補少陰經、杜仲主治腰痛,使八脈氣血通暢,肝腎得到滋養,疼痛就能停止,下垂也能得到改善。
按環跳本穴屬膽,太陽少隂之絡實會於此。
參茸湯(辛甘温法)
人參,鹿茸,附子,當歸(炒),茴香(炒),菟絲子,杜仲
白話文:
按照古文所述,環跳這個穴位本來屬於膽經,並且是太陽經和少陰經的絡脈在此處匯集交會的地方。
接著提到的「參茸湯」是一種藥方,其製作遵循的是「辛甘溫法」的原則,目的是溫補身體。藥方組成如下:
- 人參:用以補氣養心、增強體力。
- 鹿茸:用以補腎壯陽、益精血。
- 附子:性大熱,能溫中散寒、回陽救逆。
- 當歸(炒):炒過的當歸更增其溫性,能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。
- 茴香(炒):炒過的茴香可溫中散寒、理氣開胃。
- 菟絲子:補腎益精、養肝明目。
- 杜仲:用以補肝腎、強筋骨。
整個方劑通過這些成分的配合,共同發揮溫補作用,適用於治療某些因體虛、寒濕或腎陽不足所引起的病症。
按此方雖曰隂陽兩補,而偏於陽。若其人但墜而不腰脊痛,偏於隂傷多者,可於本方去附子加補骨脂,又一法也。
七十二、久痢傷及厥隂,上犯陽明,氣上撞心,飢不欲食,乾嘔腹痛,烏梅丸主之。
白話文:
根據這個方劑,雖然說是陰陽兩補,但偏重於陽。如果患者只有跌倒而沒有腰脊疼痛,屬於陰傷多的人,可以在此方中去掉附子,加補骨脂,也是一種方法。
七十二、長期腹瀉會傷害到身體深層的厥陰經絡,進而影響到陽明經脈,導致氣向上沖擊心臟部位,感到飢餓卻沒有食慾,同時伴有乾嘔和腹部疼痛的症狀,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烏梅丸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肝為剛臟,內寄相火,非純剛所能折;陽明腑,非剛藥不復其體。仲景厥隂篇中,列烏梅丸治木犯陽明之吐蛔,自注曰:又主久痢方。然久痢之症不一,亦非可一槪用之者也。葉氏於木犯陽明之瘧痢,必用其法而化裁之,大抵柔則加白芍、木瓜之類,剛則加吳萸、香附之類,多不用桂枝、細辛、黃柏,其與久痢純然厥隂見證,而無犯陽明之嘔而不食撞心者,則又純乎用柔,是治厥隂久痢之又一法也。按瀉心寒熱並用,而烏梅丸則又寒熱剛柔並用矣。
白話文:
肝臟堅固剛強,內部蘊藏著元陽之火,不能用純粹的剛性藥物剋制它;陽明胃腑虛弱不實,不使用剛性藥物無法恢復其正常機能。仲景在厥陰篇中,列出烏梅丸治療肝木侵犯陽明胃腑導致嘔吐蛔蟲,他在自注中說:「也可以治療久痢。」然而久痢的證型不一,不能一概而論。葉氏治療肝木侵犯陽明胃腑導致的瘧疾和痢疾,必須運用烏梅丸的原理並加以變化,大致上分為以下兩種情況:如果病症偏於柔和,則加入芍藥、木瓜等藥材;如果病症偏於剛強,則加入吳茱萸、香附等藥材。葉氏通常不使用桂枝、細辛、黃柏等藥材。如果是純粹的厥陰久痢,沒有肝木侵犯陽明胃腑導致嘔吐、食慾不振、心悸等證狀,則完全使用柔和的藥物治療,這是治療厥陰久痢的另一種方法。瀉心湯使用寒熱藥物並用,而烏梅丸則使用寒熱、剛柔藥物並用。
葢瀉心治胸膈間病,猶非純在厥隂也,不過肝脈絡胸耳。若烏梅丸則治厥隂,防少陽,護陽明之全劑。
烏梅丸方(酸甘辛苦復法。酸甘化隂,辛苦通降,又辛甘為陽,酸苦為隂)
烏梅,細辛,乾薑,黃連,當歸,附子,蜀椒(炒焦去汗),桂枝,人參,黃柏
此烏梅丸本方也。獨無論者,以前賢名注林立,茲不再贅。分量製法,悉載傷寒論中。
白話文:
大略來說,使用瀉心藥物治療胸部和心口部位的疾病,並不完全針對厥陰經,主要是因為肝脈在胸前有聯繫。然而,烏梅丸則是專門用於調理厥陰經的病症,同時防止少陽經的病邪侵犯,並保護陽明經的完整療法。
烏梅丸配方(集酸、甘、辛、苦四味於一方,兼顧陰陽調和。酸甘能夠滋養陰分,辛苦可促進氣機下降,再者,辛甘屬陽性作用,酸苦則偏陰性調節)
成分包括:烏梅、細辛、乾薑、黃連、當歸、附子、炒焦去油的蜀椒、桂枝、人參、黃柏。
這就是烏梅丸的基本配方。這裡未再詳細解釋各藥作用,是因為前輩名家已有豐富註解,無需贅述。關於藥物的份量和製作方法,皆記載在《傷寒論》中。
七十三、休息痢經年不愈,下焦隂陽皆短,不能收攝,少腹氣結,有似癥瘕,參芍湯主之。
白話文:
- 休息痢(一種久瀉不癒的疾病),是因為下焦的陰氣和陽氣都虛弱,無法收斂固攝,導致小腹氣滯,猶如腫塊,可以用參芍湯治療。
休息痢者,或作或止,止而復作,故名休息,古稱難治。所以然者,正氣尚旺之人,即受暑、濕、水、谷、血、食之邪太重,必日數十行,而為脹、為痛、為裡急後重等證,必不或作或輟也。其成休息證者,大抵有二,皆以正虛之故。
白話文:
休息痢指痢疾時好時壞,停了一陣子又復發,因此得名,古人認為難以治療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正氣旺盛的人,即使受暑熱、濕氣、水、穀物、血氣、食物等邪氣侵襲過多,每天腹瀉次數(也)必定達到幾十次,並出現腹脹、腹痛、裡急後重等症狀,(便)不會時好時壞。而形成休息痢的原因,主要是正氣虛弱所致。
一則正虛留邪在絡,至其年月日時復發,而見積滯腹痛之實證者,可遵仲景凡病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當下之例,而用少少温下法,兼通絡脈,以去其隱伏之邪;或丸藥緩攻,俟積盡而即補之;或攻補兼施,中下並治,此虛中之實證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虛弱的體質讓邪氣停留在經絡中,到了特定的年月日時就會復發,如果認為這是實證引起的腹痛,可以仿照仲景治療凡病到特定年月日時復發的例子,使用溫和的瀉下方法,同時疏通經絡,去除隱藏的邪氣;或者使用丸藥緩緩攻下,等到積滯清除後再進行補益;也可以攻補兼施,既治療虛證也治療實證,這是虛弱體質中的實證。
一則純然虛證,以痢久滑泄太過,下焦隂陽兩傷,氣結似乎癥瘕,而實非癥瘕,舍温補其何從!故以參、苓、炙草守補中焦,參、附固下焦之陽,白芍、五味收三隂之隂,而以少隂為主,葢腎司二便也。湯名參芍者,取隂陽兼固之義也。
參芍湯方(辛甘為陽酸甘化隂復法)
人參,白芍,附子,茯苓,炙甘草,五味子
白話文:
這是一個完全虛弱的疾病,由於長期腹瀉太嚴重,下焦的陰陽兩傷,氣氣結像是有腫塊,但實際上並非腫塊,除了溫補之外,還能怎麼做呢?因此,用人參、茯苓、炙甘草來補益中焦,用人參、附子來固護下焦的陽氣,用白芍、五味子來收斂三陰的陰氣,而以少陰腎臟為主要目標,因為腎臟主管小便和大便。湯藥取名為參芍,意思是兼顧陰陽的固護。
參芍湯方的組成及功效解說:
此方以「參芍湯」為名,巧妙融合了中醫藥理中的陰陽調和概念。在這裡,「辛甘為陽,酸甘化陰」是指藥物性味配合的原則,用以調整人體內的陰陽平衡。具體來說,「辛甘為陽」意味著使用具有辛味和甘味的藥材來補益陽氣,促進身體機能的活躍;而「酸甘化陰」則是通過酸味與甘味的藥物相合,以滋養陰液,增強身體的滋潤與養分儲備。
方中的藥物包括:
- 人參:性甘微苦、微溫,歸肺、脾經,能大補元氣、生津安神,有助於增強體力、提振精神。
- 白芍:性苦酸微寒,入肝、脾經,有養血柔肝、緩急止痛的功效,能夠滋養陰血,調和肝脾。
- 附子:性辛甘大熱,歸心、腎、脾經,是強烈的溫陽藥,可驅寒回陽、溫通經脈,適用於陽虛畏寒等症狀。
- 茯苓:性甘淡平,入心、脾、腎經,有利水滲濕、健脾寧心的作用,有助於消除水腫、增強脾胃功能。
- 炙甘草:性甘平,歸心、肺、脾、胃經,能補中益氣、調和諸藥,常作為調和藥性的基礎藥物。
- 五味子:性酸、甘、辛、苦、鹹五味皆具,歸肺、心、腎經,有收斂固澀、益氣生津、寧心安神之效,能幫助調節體內的氣機,增強體質。
總的來說,參芍湯方透過這些藥物的配伍,達到了補陽而不燥、滋陰而不膩的效果,適宜於治療因陰陽失衡所引起的諸多病症,如氣血兩虛、心脾不足或寒濕困阻等。
七十四、噤口痢,熱氣上衝,腸中逆阻似閉,腹痛在下尤甚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
此噤口痢之實證,而偏於熱重之方也。
白頭翁湯方(注見前)
白話文:
七十四、噤口痢,熱氣上衝,腸中逆阻好像堵塞,腹痛在下部尤其嚴重,可以用白頭翁湯治療。
這個噤口痢是實證,而且偏向於熱盛的證型。
白頭翁湯的藥方(詳見前面)。
七十五、噤口痢,左脈細數,右手脈弦,乾嘔腹痛,裡急後重,積下不爽,加減瀉心湯主之。
白話文:
- 噤口痢,左脈細而數,右手脈弦,乾嘔腹痛,裡急後重感,大便積滯未通,可以加減瀉心湯治療。
此亦噤口痢之實證,而偏於濕熱太重者也。脈細數,温熱著里之象;右手弦者,木入土中之象也。故以瀉心去守中之品,而補以運之,辛以開之,苦以降之;加銀花之敗熱毒,楂炭之克血積,木香之通氣積,白芍以收隂氣,更能於土中拔木也。
白話文:
這也是一種閉口痢的實證,但偏於濕熱過重的特徵。脈象細數,呈現溫熱內盛的現象;右手弦脈,是木入土中的徵兆。因此,採用瀉心的藥物去除內守之邪,並加入運脾的藥物,辛味藥物疏散,苦味藥物瀉降;加上銀花清熱解毒,山楂炭化瘀消積,木香行氣破積,白芍斂陰,還能幫助拔出「土中之木」。
加減瀉心湯方(苦辛寒法)
川連,黃芩,乾薑,銀花,楂炭,白芍,木香汁
白話文:
調整瀉心湯的配方(採用苦辛寒的治療原則)
使用川連、黃芩來清熱燥濕,乾薑溫中散寒,銀花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,楂炭助消化去瘀,白芍調和肝脾,並加入木香汁以理氣和中。
七十六、噤口痢,嘔惡不飢,積少痛緩,形衰脈弦,舌白不渴,加味參苓白朮散主之。
白話文:
- 噤口痢,嘔吐噁心,沒有飢餓感,積聚較少,疼痛緩解,身體衰弱,脈象弦緊,舌頭白潤不口渴,可以使用加味參苓白朮散來治療。
此噤口痢邪少虛多,治中焦之法也。積少痛緩,則知邪少;舌白者無熱;形衰不渴,不飢不食,則知胃關欲閉矣;脈弦者,《金匱》謂:弦則為減,葢謂隂精陽氣俱不足也。《靈樞》謂:諸小脈者,隂陽形氣俱不足,勿取以針,調以甘藥也。仲景實本於此而作建中湯,治諸虛不足為一切虛勞之祖方。
白話文:
這種噤口痢疾,往往是虛弱多於實證,治療方法著重於調理中焦。疼痛緩和,次數較少,說明邪氣較弱;舌苔發白,說明沒有熱證;身體衰弱,不渴,不飢不食,說明胃中氣門將要關閉了;脈象弦緊,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弦脈表示身體虛弱」,這是因為說明陰精和陽氣都不足。 《靈樞》說:「那些脈絡細小的脈象,表示陰陽形氣都不足,不要用針刺,可以用甘味藥物來調理。」張仲景正是根據這個原理,創製了「建中湯」,治療各種虛證不足,是所有虛勞病的根本方劑。
李東垣又從此化出補中益氣、升陽益氣,清暑益氣等湯,皆甘温除大熱法,究不若建中之純,葢建中以德勝,而補中以才勝者也。調以甘藥者,十二經皆秉氣於胃,胃復則十二經之諸虛不足,皆可復也。葉氏治虛多脈弦之噤口痢,仿古之參苓白朮散而加之者,亦同諸虛不足調以甘藥之義,又從仲景、東垣兩法化出,而以急復胃氣為要者也。
白話文:
李東垣又根據「建中湯」,研發出「補中益氣湯」、「升陽益氣湯」、「清暑益氣湯」等,這些藥方都採取「甘溫除大熱」的治療方式。然而,這些方法的純粹性仍不如「建中湯」,因為「建中湯」是以「德」取勝,而「補中湯」則是「才」取勝。使用甘味藥物的用意在於,十二經脈都接受胃氣的濡養,只要恢復胃氣,十二經脈的虛證不足就能夠康復。
後世葉氏治療虛證多見脈弦,類似「噤口痢」的病症,他仿照古方的「參苓白朮散」並加以改進,也是基於「調以甘藥」來治療虛證不足的原理,同時融合了仲景和李東垣的治療方法,但重點在於迅速恢復胃氣。
加味參苓白朮散方(本方甘淡微苦法,加則辛甘化陽,芳香悅脾,微辛以通,微苦以降也)
白話文:
加味參苓白朮散 (這個方劑口味溫和、淡甜,略微帶苦;加味後,辛甘味化陽,芳香令人愉悅,微辛疏通,微苦使氣下降。)
人參(二錢),白朮(炒焦,一錢五分),茯苓(一錢五分),扁豆(炒,二錢),薏仁(一錢五分)桔梗(一錢),砂仁(炒,七分),炮姜(一錢),肉豆蔻(一錢),炙甘草(五分)
共為極細末,每服一錢五分,香粳米湯調服,日二次。
白話文:
- 人參:2 錢
- 白朮(炒焦):1 錢 5 分
- 茯苓:1 錢 5 分
- 扁豆(炒):2 錢
- 薏仁:1 錢 5 分
- 桔梗:1 錢
- 砂仁(炒):7 分
- 炮姜:1 錢
- 肉豆蔻:1 錢
- 炙甘草:5 分
共同研磨成極其細小的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五分,用香粳米煮成的湯來調和服用,每天兩次。
〔方論〕參苓白朮散原方,兼治脾胃,而以胃為主者也,其功但止土虛無邪之泄瀉而已。此方則通宣三焦,提上焦,澀下焦,而以醒中焦為要者也。參、苓、白朮加炙草,則成四君矣。按四君以參、苓為胃中通藥,胃者腑也,腑以通為補也;白朮、炙草,為脾經守藥,脾者臟也,臟以守為補也。
白話文:
〔方論〕參苓白朮散的原始配方,同時治療脾胃,但主要針對胃部,其功效僅限於治療因脾胃虛弱、無外邪侵襲的腹瀉。而這個方子則具有暢通三焦氣機,提升上焦氣機,收斂下焦氣機的作用,其中最重要的是振奮中焦氣機。人參、茯苓、白朮再加上炙甘草,就變成了「四君子」方劑。根據「四君子」方劑,人參、茯苓是胃部的通補藥物,胃是臟腑,臟腑以通暢才能得到滋補;白朮、炙甘草是脾經的養護藥物,脾是臟器,臟器以養護才能得到滋補。
茯苓淡滲,下達膀胱,為通中之通;人參甘苦,益肺胃之氣,為通中之守;白朮苦能滲濕,為守中之通;甘草純甘,不兼他味,又為守中之守也,合四君為脾胃為兩補之方。加扁豆、薏仁以補肺胃之體,炮姜以補脾腎之用;桔梗從上焦開提清氣,砂仁、肉蔻從下焦固澀濁氣,二物皆芳香能澀滑脫,而又能通下焦之鬱滯,兼醒脾陽也。
白話文:
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性質,能通達膀胱,是疏通中焦的良藥。人參味甘苦,能補益肺氣和胃氣,是固守中焦的要藥。白朮味苦,能滲濕利水,是固守中焦而又能疏通的。甘草純甘,不具備其他味道,同時也是固守中焦的良藥。將這四味藥合用,是脾胃虛弱者的補益良方。
再加入扁豆和薏仁,用以補益肺胃之氣血;炮姜用於補益脾腎。桔梗從上焦開提清氣,砂仁和肉蔻從下焦固澀濁氣。這三味藥品皆芳香,既能澀滑下脫,又能消除下焦鬱滯,同時也能醒脾陽。
為末,取其留中也;引以香粳米,亦以其芳香悅土,以胃所喜為補也,上下斡旋,無非冀胃氣漸醒,可以轉危為安也。
七十七、噤口痢,胃關不開,由於腎關不開者,肉蓯蓉湯主之。
白話文:
(藥材)研磨成粉末,取其留在胃中的作用;再用香粳米引導,也是因為它的芳香可以讓胃部舒適,且胃部喜愛芳香之物,作為補益之用;由此上下調和,無非是希望胃氣逐漸甦醒,從而可以扭轉危局,趨於安穩。
第七十七條所述的「噤口痢」,指的是病人因病無法進食的痢疾情況,這通常是因為「胃關」不暢通所導致,而其根源在於「腎關」不開啓。對於這種病症,主要可以使用「肉蓯蓉湯」作為治療方劑。
此噤口痢邪少虛多,治下焦之法也。葢噤口日久,有責在胃者,上條是也;亦有由於腎關不開,而胃關愈閉者,則當以下焦為主。方之重用蓯蓉者,以蓯蓉感馬精而生,精血所生之草而有肉者也。馬為火畜,精為水隂,稟少隂水火之氣而歸於太隂坤土之藥,其性温潤平和,有從容之意,故得從容之名,補下焦陽中之隂有殊功。
白話文:
這種不說話、腹瀉的病,虛症較多,實症較少,治療時應以治癒下焦為法。禁口時間如果長久,造成胃部問題的,可以參照上條的治療方法;如果是因為腎關不開,導致胃關更加閉塞的,就要以治療下焦為主。用方時大量使用蓯蓉,是因為蓯蓉吸收馬的精液長成,是一種精血所生的帶有肉質的草。馬屬於火類動物,精屬水陰,蓯蓉吸收了少陰水火之氣,歸於太陰坤土之藥,它的藥性溫和滋潤,有徐徐緩進之意,因此得名為蓯蓉,擅長補益下焦陽中之陰。
《本經》稱其強隂益精,消癥瘕,強隂者,火氣也,益精者,水氣也,癥瘕乃氣血積聚有形之邪,水火既濟,中土氣盛,而積聚自消。茲以噤口痢隂陽俱損,水土兩傷,而又滯下之積聚未清,蓯蓉乃確當之品也;佐以附子補隂中之陽,人參、乾薑補土,當歸、白芍補肝腎,芍用桂制者,恐其呆滯,且束入少隂血分也。
肉蓯蓉湯(辛甘法)
白話文:
《本經》記載,蓯蓉可以壯陽固精,消散腫塊和積聚。壯陽指火氣,固精指水氣。腫塊和積聚是由氣血停滯形成的有形病邪。水火調理得當,脾胃中氣旺盛,積聚就能自行消散。現在的患者既有口噤腹瀉的症狀,陰陽都受損,水土兩傷,還有泄瀉導致的積聚未除。蓯蓉是確切對症的藥物。輔以附子補益腎陽,人參、乾薑補益脾胃,當歸、白芍補益肝腎。白芍用桂枝製過,以免它呆滯,並且能引藥力深入少陰經血分。
肉蓯蓉湯(屬於辛甘類的方劑)
肉蓯蓉(泡淡,一兩),附子(二錢),人參(二錢),乾薑炭(二錢),當歸(二錢),白芍(肉桂湯浸炒,三錢)
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三次緩緩服,胃稍開,再作服。
白話文:
肉蓯蓉(用淡水浸泡後,一兩) 附子(二錢) 人參(二錢) 乾薑炭(二錢) 當歸(二錢) 白芍(用肉桂湯浸泡後炒乾,三錢)
取八杯水,煮沸後剩下三杯,將這三杯水分成三次慢慢喝下。等到胃部稍微舒適一些後,再繼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