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卷之二上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上 (3)

1. 太陽並病新法

北方地厚天寒,人之稟氣亦厚,風寒所感,只在本經留連,故多太陽正病。若大江以南,地勢卑,天氣暖,人稟薄,一感外邢,即從太陽而入陽明、少陽,或從太陽而入太陰、少陰,總屬太陽兼證,不得以太陽正病治之。

太陽陽明,太陽少陽,太陽兼肺,太陽太陰,太陽少陰

白話文:

【對於太陽並病的新理解】

在北方,由於地面厚實且天氣寒冷,人們的體質也較為壯實,當受到風寒侵襲時,通常只是在表層的經絡上停留,因此常見的是典型的太陽病症。然而在長江以南的地方,地形較低且氣候溫暖,人們的體質相對較弱,一旦遭受外界風邪的影響,病情往往會從太陽經快速傳入陽明經或少陽經,或者由太陽經直接影響到太陰經或少陰經。這些情況都屬於太陽經與其他經絡的合併症狀,不能單純按照典型的太陽病症來治療。

舉例來說,有太陽經和陽明經的合併症、太陽經和少陽經的合併症、太陽經影響到肺部的狀況、太陽經和太陰經的合併症、以及太陽經和少陰經的合併症。

2. 太陽陽明

凡風寒初感,便見頭疼發熱、惡風惡寒、腰疼骨痛、脈來浮緊或浮緩、口不渴、舌潤無胎者,此風寒客於太陽、陽明,營衛之間也。因非太陽正病,故項不強耳。治宜辛散,羌、防、芎、芷、蘇葉、樸、陳、薑、蔥之類,溫中散寒,則食化而表解矣。若惡寒甚而寸關脈沉遲者,寒邪重也,宜麻黃、桂枝等辛溫汗之。

若飽悶惡食,右關脈短滑者,胃中停食也,宜兼消導,楂肉、麥芽、神麯之類(外感挾食,內外兼治)。風寒證如見舌胎白而燥或兼微黃、口渴便赤、脈來浮滑者(表有風而內熱),此太陽感寒,陽明有火也,或風熱之邪客於陽明之表也,均宜涼散,以桑、防、薄荷、連翹、葛根、黃芩、梔子之類清熱解表(風熱初起治法)。

如初起惡寒,繼即發熱不已、目赤多眵、舌胎焦刺、口渴多飲、唇皴齒燥、脈來洪滑,此內有伏火,外感新邪而發(風溫在肺胃)。當以陽明為主治,宜涼解之,如犀角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梔子、豆豉、淡竹葉之類(從心營肺衛治)。如兼頭痛惡寒(表邪),可加蔥、豉從營透衛,以撤表邪,自能得汗而解。

若用羌、防等風藥發表,則液燥火熾,反無汗而加劇矣。

_邵評:_此風火正治法。

白話文:

[太陽陽明]

只要是剛開始受到風寒侵襲,馬上會出現頭痛發燒、畏風怕冷、腰痠背痛等症狀,脈搏呈現浮緊或浮緩,且口不渴、舌頭濕潤無苔,這表示風寒影響到了太陽和陽明經絡,幹擾了身體的營養和防禦機制。由於並非太陽經的典型病症,所以不會出現頸部僵硬的症狀。治療上應採用辛香散寒的藥物,如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白芷、紫蘇葉、厚樸、陳皮、生薑、蔥等,這些藥物可以溫暖身體中間部位,驅散寒冷,進而促進消化,使表徵得以解除。如果畏寒嚴重,且手腕內側脈搏沈緩,這是寒邪較重的表現,適合使用麻黃、桂枝等辛溫藥材來發汗。

假設感到飽脹不適,對食物失去興趣,且右手腕脈搏短而滑,這代表胃中有未消化的食物,應加入幫助消化的藥物,如山楂、麥芽、神麴等(對於外感風寒伴隨消化不良的情況,要同時治療內外問題)。若風寒病徵中出現舌苔白而乾燥,或帶有微微的黃色,加上口渴尿紅,脈搏浮滑,這表示表面有風邪,但內部已產生熱氣,這可能是太陽經感受寒冷,而陽明經有火,或是風熱病毒影響到陽明經的表層,此時應使用清涼散熱的藥物,例如桑葉、防風、薄荷、連翹、葛根、黃芩、梔子等,以清除熱氣並解除表層的病徵。

若一開始感到寒冷,隨後持續發燒,眼睛紅腫分泌物多,舌頭上有焦黑點,口渴想喝水,嘴脣乾裂,牙齒乾燥,脈搏洪大滑順,這表示體內潛藏著火氣,外來的新邪氣引發了病症(風熱在肺和胃)。應該以陽明經為主要治療目標,適合使用清涼解熱的藥物,如犀角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梔子、豆豉、淡竹葉等(從心營肺衛的角度治療)。如果同時伴有頭痛畏寒(表面的邪氣),可以添加蔥和豆豉,以促進營養和防禦機制的運作,去除表面的邪氣,自然會出汗而病情好轉。

但如果使用羌活、防風等風藥來發汗,則會導致液體更為乾燥,火氣更旺,反而無法出汗且病情加重。

_邵評:_這是處理風火的正確療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