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卷之二終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終 (1)

1. 救逆述古

逆者,汗、吐、下三法與病相逆也。救逆者,救其誤治之變證也。仲景一百十三方,每多因救誤而設。茲特彙集救誤諸條,分汗、下兩門,以便查閱。

白話文:

當治療方法和病情相反時,就叫做「逆」。「救逆」就是拯救因為錯誤治療所產生的症狀變化。張仲景的一百十三個藥方中有許多都是為了對付這種情況而設計的。現在我把這些用於救逆的方法整理在一起,分成出汗和排便兩個部分,方便大家查找使用。

2. 誤汗例

傷寒脈症,當服麻黃湯發汗,若尺中脈遲,是營氣不足,不可發汗。若誤汗之,遂漏不止(亡陽)、惡風、小便難、四肢微急、難以屈伸(汗多陽虛,津弱表不固而液亡),此津脫陽虛也。當以桂枝加附子湯回陽止汗(和營衛而散邪,加附子以回陽補虛)。

_邵評:_尺遲營弱,不可發汗。誤汗而津脫亡陽,外風復襲,此勢所必然也。

傷寒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(汗多則心氣虛,故叉手外衛也)、心下悸、欲得按者(液虧氣餒而心跳動,欲得按,虛則喜實也),桂枝甘草湯主之(二味辛甘相合,補助心陽,生陽化氣之良劑也)。蓋汗為心液,過多則心氣虛,桂枝、甘草能扶陽以補心氣也。若至振振擗地(陽虛,飲邪上逆,水氣凌心),則當用真武矣(壯腎陽而鎮水逆)。

白話文:

傷寒患者脈象徵狀,應服用《麻黃湯》發汗。如果寸口脈遲緩,表示營氣不足,不可發汗。如果誤發汗,會導致大汗不止(亡陽)、惡寒、小便困難、四肢微僵、屈伸不利(汗多陽虛,津液虛弱,表虛而液體流失),這是津液虧損、陽氣虛弱的表現。應使用《桂枝加附子湯》溫陽止汗(調和營衛而祛邪,加用附子以溫陽補虛)。

_邵氏評述:_寸口脈遲緩表示營氣虛弱,不可發汗。誤發汗導致津液虧損、亡陽,外風再次襲來,這是必然的結果。

傷寒發汗過多,患者會交叉雙手自按心口(汗多則心氣虛,故交叉雙手自衛),心下悸動,想要按壓(液體虧損、氣虛而心悸,想要按壓,虛症喜歡實症的狀態),應使用《桂枝甘草湯》(這兩味藥辛甘相合,有助於心陽,是生陽化氣的良藥)。因為汗液是心臟的津液,過多則心氣虛,桂枝、甘草可以扶陽以補心氣。如果病情發展到顫動不止、捶地(陽虛,飲邪上逆,水氣凌心),則應使用《真武湯》(壯腎陽以鎮水逆)。

_邵評:_妄汗傷心,液虧氣餒而心悸,與心下有水氣而悸者迥別。

傷寒汗出惡風,脈浮緩微弱,桂枝證也。誤以大青龍汗之,致其人厥冷、筋惕、心下悸(誤汗而坎陽外亡,腎火上炎,挾腎水凌心,故心下悸。與上條心虛而悸者不同)、頭眩、熱仍不退、身肉瞤動、振振欲擗地者(擗,據也,眩動之極,心體不安,思欲據地以自固也),真武湯主之(此湯降火利水,壯腎陽而鎮水逆,為少陰治水而設),內鎮少陰水逆,外救太陽亡陽。

_邵評:_發汗過多,亡腎陽而水氣上侵,凌心作悸,與上條心虛而悸者不同。

白話文:

冒汗伤了心,导致津液亏损、气虚胆怯而心悸,这与心下有水气而心悸的症状截然不同。

伤寒病人出汗后怕风,脉象浮而缓,微弱无力,这是桂枝证。如果误用大青龙汤发汗,会导致病人四肢厥冷、筋惕、心下悸、头晕、发热不退、身体肌肉抽搐、躁动不安,想要抓地支撑。这是因为过度发汗损伤了肾阳,导致水气上逆,侵犯心脏而心悸,与上文提到的心虚而心悸的症状不同。真武汤能够内镇少阴水逆,外救太阳亡阳。

_按:_此二條同是汗後心悸,其因各異。前條心虛氣弱,液虧而悸,見症叉手外衛、喜欲得按,純是虛象,故用桂枝、甘草辛甘扶陽而補心氣。後條心悸,乃發熱而頭眩、筋惕瞤動、振振擗地等症,是過汗而腎陽外亡,虛火上炎,水氣凌心為患,故用真武湯壯腎陽而鎮水逆。此與陽虛外亡又有分別。陽虛外亡者,但須四逆湯以回陽;此則兼有水飲,故必用真武湯降火而鎮水也。辨證之際,毫釐千里,可不慎歟!

傷寒脈浮,醫以火迫劫其汗,致亡陽驚狂,起臥不安(火迫劫汗,心陽外亡,故驚狂、起臥不安),宜桂枝去芍藥,加蜀漆龍骨壯蠣救逆湯主之,斂攝心陽,其狂自定矣。

白話文:

這兩個條目都是講汗後心悸,但原因不同。第一個是心虛氣弱,津液虧損導致心悸,表現為手腳冰冷、想要人按壓,純粹是虛症,所以用桂枝甘草辛甘溫補陽氣來補心氣。第二個則是發熱、頭暈、肌肉抽搐、四肢無力等症狀,這是因為出汗太多導致腎陽外泄,虛火上炎,水氣上犯心臟,所以用真武湯補腎陽來鎮壓水氣上逆。這與陽虛外泄有所區別,陽虛外泄只需要用四逆湯回陽;而這個則同時有水飲,所以必須用真武湯降火鎮水。辨證論治,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,不可不慎!

傷寒脈浮,醫生用火攻的方式逼汗,導致陽氣外泄,驚狂不安,睡不踏實,應該用桂枝去芍藥,再加蜀漆龍骨牡蠣的救逆湯來治療,收斂心陽,這樣狂躁的症狀就會平息。

_邵評:_陽者心之陽,即神明也。亡陽者,火氣通於心神,被火迫而不守,則外亡也。故用桂枝加龍牡,取其補心鎮逆而固脫,故曰救逆。去芍藥者,欲其急復心陽耳。

脈浮宜以汗解,誤以火炙之,邪無從出,因火而盛,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(陽邪因火逆而熱盛,入於陰分,故腰以下重痹也。邪因火迫而在陰,故曰火逆)。火逆,又誤下之以虛其陰,復因燒針以益其陽,致煩躁者,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_邵評:_火逆、燒針,又復下之,三番誤治,陰陽俱已虛竭。煩躁者,驚狂之漸也。心陽內傷,故用桂甘以復心陽之氣,龍牡以安煩亂之神,的是正法。

白話文:

邵評:

陽氣是心臟的陽氣,也就是神明。失去陽氣的人,火氣通到心神,被火氣逼迫而不守住,就會外亡。因此使用桂枝加龍牡湯,取其補心、鎮逆、固脫的功效,所以稱為救逆。去掉芍藥,是為了更快速地恢復心陽。

脈浮應該用汗法解表,如果誤用火法炙烤,邪氣無處可出,反而因火而盛,病症就會從腰以下沉重而痺痛,稱為火逆(陽邪因為火逆而熱盛,進入陰分,所以腰以下重痺。邪氣因為火氣逼迫而停留在陰分,所以稱為火逆)。

火逆如果又誤用下法虛其陰,再因燒針而益其陽,就會導致煩躁,這時可以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來治療。

邵評:

火逆、燒針、下法,三次誤治,陰陽都已經虛竭。煩躁是驚狂的前兆。心陽內傷,因此用桂甘來恢復心陽之氣,用龍牡來安撫煩亂的神志,這才是正確的方法。

發汗多,致亡陽譫語(汗為血之液,汗多亡陽,陽亡則陰虧,津血耗竭,胃燥而有譫語也),此非胃實,不可下,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,以通津液,後自愈。

_邵評:_少陽不可發汗,汗則津液越出,必胃燥而譫語,故用柴胡桂枝和其營衛。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和則愈。

服桂枝湯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(白虎主症),脈洪大者(白虎主脈),胃中津液干而火獨盛也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_邵評:_服桂枝汗大出,而大煩渴,脈見洪大,其邪已去太陽之表,而入陽明之裡矣。陽明為津液之腑,熱邪內入,津傷火盛,故用白虎加人參湯,清熱存陰為治,的是正法。

白話文:

大量發汗會導致陽氣受損,出現譫妄的症狀(汗為血的液體,過度出汗會損傷陽氣,陽氣受損則陰氣虧虛,津液耗盡,胃部乾燥,出現譫妄),這並非胃中實火,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應使用柴胡桂枝湯調和營衛之氣,使津液通暢,病情就會自行好轉。

_邵評:_少陽病不可發汗,發汗會使津液進一步外洩,導致胃部乾燥而出現譫妄,因此用柴胡和桂枝調和營衛之氣。上焦氣機通暢,津液才能下行,胃部得到滋潤,病情就能痊癒。

服用桂枝湯後大汗淋漓,但口渴煩燥的症狀仍然不解除(白虎湯主治的症狀),且脈象洪大(白虎湯主治的脈象),說明胃中津液枯竭,只有火熱之氣盛行,應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
_邵評:_服用了桂枝湯後大量出汗,但口渴煩燥仍然嚴重,脈象洪大,說明邪氣已經從太陽表證轉化為陽明裏證。陽明胃為津液之腑,熱邪內侵,損傷津液,火熱旺盛,因此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保陰,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
下之後,復發汗,晝日煩躁,夜而安靜(晝煩夜靜者,邪未盡而陽已虛,陰尚不傷也),不嘔不渴(里無邪也),無表證(無惡寒頭痛之表證),身微熱,脈沉微者,此邪已退而陽氣衰弱也,乾薑附子湯主之。

_邵評:_此條下後復汗,晝煩夜靜,無表裡證,而脈沉微,是純陰無陽之象,陽將去矣。幸此微熱未除,煩躁不寧之際,獨任乾薑、附子以急回其陽為治也。

傷寒若吐、若下後,心下逆滿(飲停於中則滿)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(逆於上則氣衝而頭眩),脈沉緊(沉緊者,支飲之脈也),復發汗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(發汗則擾動其經氣而飲入於經,則身振振而動搖也)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此亦陽虛飲蓄(此飲邪內發之證)而致頭身振搖,即真武證之輕者。

白話文:

腹瀉後,再出汗,白天煩躁,夜晚安靜(白天煩躁夜晚安靜的人,說明邪氣沒有完全排出,陽氣已經虛弱,陰氣還沒有受傷),不嘔吐不口渴(體內沒有邪氣),沒有表證(沒有惡寒頭痛的表證),身體微微發熱,脈象沉細弱,這是邪氣已經退去,但陽氣衰弱所致,用乾薑附子湯治療。

邵氏評語

這條記載的是腹瀉後再出汗,白天煩躁夜晚安靜,沒有表裡證,而脈象沉細弱,這是純陰無陽的表現,陽氣將要離體。還好此時微微發熱未消,煩躁不安之時,只用乾薑、附子來急救陽氣。

傷寒如果嘔吐、拉肚子後,心口逆滿(水停留在體內就會滿),氣往上衝到胸中,起來就會頭暈(水往上衝就會氣衝到頭部而頭暈),脈象沉緊(沉緊的脈象,是水停的脈象),再出汗使經絡受動,身體震動晃動(出汗會擾動經絡之氣,水進入經絡,就會造成身體震動晃動),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。這也是陽氣虛弱,水在體內積聚(這是水邪內發的證據),導致頭身震動,是真武證的初期表現。

_邵評:_尤在涇曰:此傷寒邪解飲發之證,逆滿氣衝,寒飲上搏於膈也,故令頭眩。脈沉為在裡,且既經吐下,復發其汗,則陽益虛而津液耗,故身振振搖也。與此湯導飲和中,益陽固衛。柯韻伯注此證是木邪侮胃。吐下之後,陽氣內擾,故心下逆滿。裡虛氣逆,則氣上衝胸。起則頭眩,表陽虛也。脈沉緊為弦,肝木犯胃則弦。邪在裡而反發汗以攻表,經絡更虛,寒邪由經而入里,陽氣外虛,不能主持諸脈,故一身振搖也。與此湯和經散寒,益陽補陰。此說與尤說不同,錄存以備合參,然當從尤注為是。

傷寒脈浮自汗(陽明自汗出)、小便數(陽明裡證)、舌紅、微惡寒(陽明表證),以上俱似桂枝證(病在陽明之半表半裡,宜和)。腳攣急(陽明裡證),此一症與桂枝證獨異,乃陰虛之象,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,此誤也(誤表損陽之故)。得之便厥、咽中干、煩躁吐逆者(陰傷陽越,虛陽躁擾,見此假熱之象),有陽越之象,作甘草乾薑湯(先復陽散寒)與之,以復其陽(此胃陽也)。

白話文:

邵評

尤在涇說:這是一種傷寒邪氣解表後引發的症狀,邪氣逆滿,寒飲上衝胸膈,所以頭暈。脈沉,說明邪氣在裡。而且已經吐下,又發汗,導致陽氣更加虛弱,津液消耗,所以身體發抖。用這個湯劑導出水分,調和中焦,益氣固表。

柯韻伯注

這個症狀是由木邪侵犯胃部引起的。吐下後,陽氣內擾,所以心下逆滿。裡虛氣逆,導致氣體衝擊胸部。站立時頭暈,是表陽虛的表現。脈沉緊為弦,肝木犯胃則弦。邪氣在裡卻發汗攻表,經絡更加虛弱,寒邪從經絡進入體內,陽氣外虛,不能主宰諸脈,所以全身發抖。用這個湯劑調和經絡,散寒,益氣補陰。這個說法與尤在涇的說法不同,記載於此供參考,但還是應當以尤在涇的注釋為準。

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(復和其營血)與之,其腳即伸(此湯純陰以復其陰,陰陽兩和,其腳即伸矣)。若胃氣不和、譫語者(為前此曾用桂枝幹姜之辛熱,傷耗胃液耳,因中焦有留邪也),少與調胃承氣湯(微滌陽明所結之餘邪,則譫語自止)。

_邵評:_此證既陰虛於下,而又陽逆於上,則必先復陽氣,而後復其陰氣。故用甘草、乾薑,辛甘以復其陽,陽復則厥止而足溫矣;更作芍藥、甘草,甘酸以復其陰,陰生則兩腳即伸矣;或胃不和而譫語,少與調胃承氣,和胃則愈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出現厥逆症狀,腳部冰冷,可以用芍藥甘草湯來溫補血氣,讓腳能伸直。如果胃氣不和、神志不清,可能是之前用桂枝、乾薑等辛熱藥傷了胃液,導致中焦有餘邪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清熱解毒,緩解神志不清的症状。

發汗後,腹脹滿者(汗多陽傷,氣窒不行也),虛邪入里也(其人本虛),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主之。

_邵評:_此汗後氣虛,氣窒不行而腹脹滿。其人內雖作脹,外無脹形,故湯中用人參、甘草甘溫補中而益元氣。然徒補則愈窒滯,故用厚朴、薑、夏行氣而除腹滿。此補泄兼行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汗後肚子脹滿,可能是因為汗出太多,陽氣受損,導致氣機運行不暢,虛邪入侵體內,而患者本身就體虛。這種情況可以用厚朴、生薑、半夏、人參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