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感症寶筏緒言
感症寶筏緒言
1. 感症寶筏緒言
嘗覽桐鄉陸氏《冷廬醫話》云:本朝醫學極盛,醫書亦大備。傷寒之書,喻嘉言《尚論篇》、柯韻伯《來蘇集》、王晉三《古方選注》,俱獨出手眼,直抉心源。傷寒六經兼諸證,柯氏發其端;溫熱等病究三焦,葉氏宣其旨。苕南吳坤安薈萃群言,勒為成書,而傷寒之學無餘蘊矣。
又云:嘉慶初,茗南吳坤安(貞)著《傷寒指掌》四卷,以南方近日之傷寒,大半屬於溫熱,治法與傷寒不佯。傷寒入足經,而溫邪入手經。傷寒宜表,而溫邪忌汗。傷寒藥宜辛溫,而溫邪藥宜辛涼。苟不辨明,必多誤治。故其書既述六經本病,而特參以溫熱立論,兼及類傷寒之諸證。
先古法,後新法,條分縷析,既精且詳。余從烏程邵藹人茂才楠借錄一部,為藹人之尊人仙根先生所評擇,闡發曲暢,令閱者心開目朗。仙根先生治感病二十餘年,屢拯危篤,蓋得力於此書為多。由是觀之,此書於感證一門,條例整齊,治法完善,已足為醫林圭臬。惜其書湮沒不傳,世所罕見。
余多方購覓,經數十年而不得,深為惋惜者久之。嗣於前哲陳載安先生後裔處,見到抄本一部,其表面自題曰:「此歸安吳坤安先生撰。未曾刊行於世,丁巳春,余遊武林,晉謁陸定圃函丈,抄錄惠贈。披讀之下,不獨正傷表證多所發明,即凡雜感類傷寒,亦井井有條,不差累黍,可謂感症寶筏矣。後學當熟讀之。
略綴數言,以志不忘友誼……」云。余遂一一瀏覽,始知坤安先生,為吳門葉、薛二大名醫之高足,學有淵源,語多精實。舉凡新感伏氣之原因、寒暑濕燥之症候、水化火化之傳變、八法十劑之治療,纖屑靡遺,語語都從實驗而來,正令予一讀一擊節。遂與之婉商借錄,其哲嗣吝而不與,只得出重貲購回。
予不忍聽其湮沒,爰為悉心校勘,缺者補之,訛者正之,命兒輩正楷錄出,即付手民排印,以公諸同好。至書名遵陳先生意,改定其名曰《感症寶筏》者,以傷寒自傷寒,雜感自雜感,分疆劃界,不得混同施治也。似此定名,庶後學認清門路,得所遵循,知凡百感證,一病有一病之療法,不致為傷寒二字所囿矣。
宣統三年三月望越醫何炳元
識於紹城臥龍山麓之宣化坊
白話文:
曾經閱讀了桐鄉陸氏的《冷廬醫話》,其中提到:清朝時期,醫學研究達到了高峯,醫書的編寫也非常完備。在傷寒領域,喻嘉言的《尚論篇》、柯韻伯的《來蘇集》、王晉三的《古方選注》都是獨樹一幟的作品,它們直接揭示了醫學的精髓。柯氏首先討論了傷寒六經和各種病症,葉氏則深入探討了溫熱等疾病的三焦理論。吳坤安將眾家之言彙總,編纂成書,使傷寒學說無遺憾地呈現出來。
又說:嘉慶初年,吳坤安(貞)編寫了《傷寒指掌》四卷,他認為南方近來的傷寒病例大多屬於溫熱類型,治療方法與一般傷寒不同。傷寒病影響下肢經絡,而溫邪則影響上肢經絡。傷寒病適宜用表散法,溫邪卻忌汗法。傷寒病的藥物應以辛溫為主,溫邪的治療則需辛涼藥物。如果不加以分辨,必然會導致誤診誤治。因此,他在書中既詳細描述了六經的本病,同時又特別加入了溫熱病的理論,並涵蓋了類似傷寒的各種症狀。
他先介紹古法,再講解新法,條理清晰,精確詳細。我曾從烏程邵藹人那裡借閱過此書,這是他的父親仙根先生評選的版本,分析透徹,讓讀者豁然開朗。仙根先生治療感染性疾病二十多年,屢次挽救危重病人,這本書對他影響很大。由此可見,此書在感染病領域,法規完善,治療方法全面,足以成為醫學界的圭臬。可惜這本書一直被埋沒,世上罕見。
我多方尋找,幾十年來都未能找到,深感惋惜。後來在前輩陳載安先生的後裔那裡,看到了一個抄本。封面上自稱是吳坤安先生的著作,未曾公開出版,我在丁巳年的春天,遊歷武林,拜訪陸定圃先生,他親自抄錄並贈送給我。閱讀之後,不僅對傷寒表證的正確理解有多方面的啟示,對於各種類似傷寒的感染病,也有系統的條理,可以說是感染病的寶貴指南。後學者應該熟讀此書。
我簡略記錄了一些話,以紀念我們的友誼...我逐字逐句閱讀,才知道吳坤安先生是吳門葉、薛兩位名醫的得意弟子,學術淵博,言辭精確。他詳細解釋了新感和潛伏感染的原因,寒暑濕燥的症狀,水化和火化的轉變,以及八法十劑的治療方式,每一點都來自實際經驗,讓我每次閱讀都有新的收穫。我請求借閱,但他的兒子拒絕,我只好花重金購買。
我不忍心看到這本書被埋沒,於是仔細校對,補充缺失的部分,糾正錯誤的地方,讓我的孩子們用正楷抄寫,然後送去排版印刷,以分享給有相同愛好的人。根據陳先生的意思,我將書名改為《感症寶筏》,意在區分傷寒和雜感,不得混為一談。這樣的命名,或許能幫助後學者清晰認識,遵循正確的路徑,明白所有感染病,每種病都有其特定的療法,不會被「傷寒」二字所侷限。
宣統三年三月,越醫何炳元於紹城臥龍山麓的宣化坊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