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(1)
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(1)
1.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
2. 類傷寒諸感證辨
凡感四時六淫之邪而病身熱者,今人悉以傷寒名之,是傷寒者,熱病之總名也。其因於寒者自是正病;若夫因暑、因濕、因燥、因風及因六淫之雜感,或因非時之戾氣,發為風溫、濕溫、溫病、寒疫等證,皆類傷寒耳。病熱雖同,所因各異,不可概以傷寒法治之。且傷寒正病絕少,類證尤多,苟不辨明,未免有毫釐千里之差。
《準繩》獨以類證弁諸首,亦以辨證為先務也。用仿其意,首列類證,共一十九證。庶臨證者得其先務云。
冬溫,春溫,寒疫,熱病,風溫,霍亂,痙,濕痹,風濕,中暍,濕溫,傷食,痰,腳氣,內癰,虛煩,蓄血,黃耳,赤胸
白話文:
凡是因為四季中的六種外在致病因素(風、寒、濕、暑、燥、火)而導致身體發熱的疾病,現在的人都統稱之為傷寒,因此,傷寒可說是所有發熱疾病的總稱。如果真的是因為寒冷引起的,那確實是典型的傷寒;但如果是由暑熱、濕氣、乾燥、風邪或是混合各種致病因素,或是非季節性的異常病氣所引發的風溫、濕溫、溫病、寒疫等症狀,這些都只是類似傷寒的病症。雖然發熱的現象相同,但病因卻各有不同,不能一律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處理。
事實上,真正的典型傷寒病例非常少,而類似傷寒的病症則更多。如果不加以區分,可能會有極大的診斷誤差。
《準繩》這本書特別將類似傷寒的病症放在最前面,就是強調鑑別診斷的重要性。我仿效這種精神,將類似傷寒的病症列在最前面,總共有十九種。希望診療者能掌握這個重點。
這些病症包括:冬季的風溫、春季的風溫、寒疫、一般的熱病、風溫、霍亂、痙、濕痹、風濕、中暍、濕溫、食積、痰疾、腳氣、內癰、虛煩、蓄血、黃疸、以及紅色皮疹。
3. 冬溫
自霜降以後,天氣寒冷,感之而即病者,傷寒也。
霜降以後,當寒不寒,乃更溫暖,因而衣被單薄,以致感冒而病者,冬溫也。
_邵評:_冬溫者,冬時受邪而即病者也,症多客寒包火。
白話文:
從霜降這個節氣之後,天氣開始轉冷,若人體受到這種寒冷影響而立即生病,這種情況我們稱為傷寒。
同樣地,在霜降後,本應進入寒冷的季節,但若天氣異常,反而變得較為溫暖,導致人們穿著單薄的衣物,因此而感冒生病,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冬溫。
邵氏評論:冬溫,指的是在冬季時身體受到外邪侵襲而馬上發病的情況,其症狀多表現為外表感受到寒氣,而體內卻有火熱的特徵。
4. 春溫
春時天道和暖,一起壯熱口渴而不惡寒者,溫病也。
_邵評:_春溫病有兩種:冬受寒邪不即病,至春而伏氣發熱者,名曰春溫;若春令太熱,外受時邪而病者,此感而即發之春溫也。辨證之法,伏氣春溫,初起但熱不寒而口渴,此自內而發出於外也;感而即發之春溫,初起微寒,後則但熱不寒,此由肺衛而受也。
白話文:
春天時節,天氣轉為和暖,如果這時候出現高燒、口渴且不畏寒的症狀,這就是所謂的溫病。
邵評:春溫病分為兩類,一是在冬天受到寒氣侵襲但當時並未發病,等到春天來臨,潛藏的寒氣才開始引發高燒,這種被稱為春溫。另一種是春天時氣候過熱,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生病,這種則是接觸到病源就立刻發作的春溫。要分辨兩者的差異,潛藏寒氣引發的春溫,一開始只有高燒無畏寒,且會感到口渴,這是因為身體內部的問題向外表現出來。而接觸到病源立刻發作的春溫,一開始可能會有輕微的畏寒,但隨後就會變成單純的高燒無畏寒,這是因為肺部和表皮受到感染所導致的。
5. 寒疫
若初春天令尚寒,冰雪未解,感寒而病者,亦傷寒也。
三月以後,八月以前,天氣或有暴寒,感之而病者,時行寒疫也。
_邵評:_此寒疫亦傷寒也,不得以正疫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在初春時節,天氣仍舊寒冷,地上的冰雪尚未融化,因感受寒冷而生病的情況,這也是傷寒的一種。
從三月到八月這段期間,即使在這春夏季節,天氣偶爾也會突然變得非常冷,因為這種突發的寒冷而生病,這就是當時流行的寒疫。
_邵評:_這種寒疫其實也屬於傷寒,但是不能用治療一般瘟疫的方法來處理它。
6. 熱病
夏至以後,時令炎熱,一起壯熱煩渴而不惡寒者,熱病也。熱病與中暑相似,但熱病脈盛,中暑脈虛。
_邵評:_熱病、中暑兩病,同在夏天,故必以脈辨之。熱病脈盛大而有力,中暑脈虛弦而芤細。
白話文:
在夏至之後,天氣炎熱,如果出現高燒、口渴且不畏寒的症狀,這就是所謂的熱病。熱病和中暑的症狀有些類似,但是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脈象,熱病的脈象強而有力,而中暑的脈象則虛弱且細小。
邵氏評論:熱病和中暑兩種疾病都可能發生在夏季,因此我們必須通過脈象來區分它們。熱病的脈象強大且有力,而中暑的脈象則虛弱且細小。
7. 濕溫
夏月有病,頭痛、譫語、自汗、身不甚熱、兩脛逆冷、四肢沉重、胸腹滿而渴者,濕溫也。其人常傷於濕,因而中暑,濕熱相搏,故發此病。
白話文:
在夏天的時候,如果有人出現頭痛、說胡話、自個兒流汗、身體並不是非常熱、雙腿冰冷、四肢感覺很沉重、胸部和腹部感覺悶脹且口渴,這就是所謂的濕溫症狀。這種病人通常因為常常處在潮濕的環境中,再加之受到夏日的高溫影響,濕氣與熱氣在體內交纏,所以才會引發這種疾病。
8. 風溫
頭痛、身熱、自汗,與傷寒同,而脈尺、寸俱浮,身重默默,但欲眠,鼻鼾,語言難出,四肢不收者,風溫也。
白話文:
有風溫這種病狀時,會出現頭痛、身體發熱及自發性出汗的症狀,這些症狀和傷寒相似,但不同的是脈搏在手腕的尺、寸位置都呈現浮動的狀態。患者會感覺身體沉重,沉默寡言,只想睡覺,甚至打鼾,說話困難,四肢活動受限,這些都是風溫的特徵。
9. 霍亂
病嘔吐而腹痛泄瀉、惡寒發熱,或吐或利而發熱者,霍亂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在現代白話文中可以表達為:「患有霍亂的人會出現嘔吐與腹痛,同時伴有嚴重的腹瀉,並可能感到寒冷且發燒。或者,病人可能會出現嘔吐或腹瀉其中之一,但同時有發燒的症狀,這些都是霍亂的特徵。」
10. 痙
身熱足寒、頭項強急、惡寒時頭熱面赤、目脈赤、獨頭搖、卒口噤、背反張者,痙也。太陽病,發熱、無汗、惡寒者,為剛痙;發熱、汗出、不惡寒者,為柔痙。
_邵評:_以有汗無汗、惡寒不惡寒分別剛柔二痙。剛為寒,柔為風。
白話文:
標題:[痙症]
內容:身體發熱但雙腳冰冷、脖子僵硬緊繃、偶爾會感到很冷且頭部發熱臉色泛紅、眼睛周圍的血管充血、只單純頭部晃動、突然間嘴巴閉合困難、背部肌肉僵硬到彎不下腰,這些都是痙症的症狀。當太陽穴處生病,發燒、不出汗、畏寒,這是剛性的痙症;如果發燒、出汗、不畏寒,則是柔性的痙症。
邵氏評論:通過是否出汗、是否畏寒來區分剛性和柔性痙症。剛性痙症與寒冷有關,而柔性痙症則與風邪相關。
11. 濕痹
太陽病,關節痛而煩、脈沉而細,此名濕痹。其候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
白話文:
在太陽病的情況下,如果出現關節疼痛並且感到煩躁,加上脈搏呈現出沉而細的狀態,這種情況被稱為濕痹。它的症狀還包括小便不順暢,但大便卻異常順利,治療上應當著重於改善小便的排泄。
12. 風濕
病者一身盡痛、發熱晡劇、脈浮而濡、額上微汗、不欲去衣被,或四肢浮腫,此風濕也,不可大汗。若汗大出,風去濕不去。但令微微似欲汗出者,風濕俱去也。
白話文:
病人全身都感到疼痛,並且伴有發燒,尤其在傍晚時分症狀更加劇烈。他的脈象呈現浮而濡的特徵,額頭上有些許汗水,但是卻不願脫去衣物和被子,有時候甚至出現四肢浮腫的情況,這些都是風濕病的症狀,治療時不能讓病人大量出汗。因為如果讓病人大量出汗,雖然可以驅除風邪,但是濕氣卻仍舊留在體內。應該讓病人達到一種微微似欲出汗的狀態,這樣風邪和濕氣才能同時被驅除。
13. 中暍
太陽中熱,暍是也。發熱惡寒,身重而痛,汗出而渴,脈微弱。
以上十一證,古時皆謂之傷寒。
白話文:
在烈日下曝曬過久導致身體過熱,這就是所謂的中暍。患者會有發燒、畏寒的症狀,全身感到沉重且疼痛,出汗且口渴,脈搏變得微弱。
以上十一種症狀,在古時候都被認為是傷寒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