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(1)

1. 類傷寒諸感證辨

凡感四時六淫之邪而病身熱者,今人悉以傷寒名之,是傷寒者,熱病之總名也。其因於寒者自是正病;若夫因暑、因濕、因燥、因風及因六淫之雜感,或因非時之戾氣,發為風溫、濕溫、溫病、寒疫等證,皆類傷寒耳。病熱雖同,所因各異,不可概以傷寒法治之。且傷寒正病絕少,類證尤多,苟不辨明,未免有毫釐千里之差。

《準繩》獨以類證弁諸首,亦以辨證為先務也。用仿其意,首列類證,共一十九證。庶臨證者得其先務云。

冬溫,春溫,寒疫,熱病,風溫,霍亂,痙,濕痹,風濕,中暍,濕溫,傷食,痰,腳氣,內癰,虛煩,蓄血,黃耳,赤胸

2. 冬溫

自霜降以後,天氣寒冷,感之而即病者,傷寒也。

霜降以後,當寒不寒,乃更溫暖,因而衣被單薄,以致感冒而病者,冬溫也。

_邵評:_冬溫者,冬時受邪而即病者也,症多客寒包火。

3. 春溫

春時天道和暖,一起壯熱口渴而不惡寒者,溫病也。

_邵評:_春溫病有兩種:冬受寒邪不即病,至春而伏氣發熱者,名曰春溫;若春令太熱,外受時邪而病者,此感而即發之春溫也。辨證之法,伏氣春溫,初起但熱不寒而口渴,此自內而發出於外也;感而即發之春溫,初起微寒,後則但熱不寒,此由肺衛而受也。

4. 寒疫

若初春天令尚寒,冰雪未解,感寒而病者,亦傷寒也。

三月以後,八月以前,天氣或有暴寒,感之而病者,時行寒疫也。

_邵評:_此寒疫亦傷寒也,不得以正疫治之。

5. 熱病

夏至以後,時令炎熱,一起壯熱煩渴而不惡寒者,熱病也。熱病與中暑相似,但熱病脈盛,中暑脈虛。

_邵評:_熱病、中暑兩病,同在夏天,故必以脈辨之。熱病脈盛大而有力,中暑脈虛弦而芤細。

6. 濕溫

夏月有病,頭痛、譫語、自汗、身不甚熱、兩脛逆冷、四肢沉重、胸腹滿而渴者,濕溫也。其人常傷於濕,因而中暑,濕熱相搏,故發此病。

7. 風溫

頭痛、身熱、自汗,與傷寒同,而脈尺、寸俱浮,身重默默,但欲眠,鼻鼾,語言難出,四肢不收者,風溫也。

8. 霍亂

病嘔吐而腹痛泄瀉、惡寒發熱,或吐或利而發熱者,霍亂也。

9.

身熱足寒、頭項強急、惡寒時頭熱面赤、目脈赤、獨頭搖、卒口噤、背反張者,痙也。太陽病,發熱、無汗、惡寒者,為剛痙;發熱、汗出、不惡寒者,為柔痙。

_邵評:_以有汗無汗、惡寒不惡寒分別剛柔二痙。剛為寒,柔為風。

10. 濕痹

太陽病,關節痛而煩、脈沉而細,此名濕痹。其候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

11. 風濕

病者一身盡痛、發熱晡劇、脈浮而濡、額上微汗、不欲去衣被,或四肢浮腫,此風濕也,不可大汗。若汗大出,風去濕不去。但令微微似欲汗出者,風濕俱去也。

12. 中暍

太陽中熱,暍是也。發熱惡寒,身重而痛,汗出而渴,脈微弱。

以上十一證,古時皆謂之傷寒。

13. 傷食

頭痛發熱與傷寒同,而身不癰,右關短滑、左脈和平者,傷食也。中脘必痞悶。

_邵評:_亦有停食兼感寒者,人迎、氣口脈俱大。

14.

憎寒發熱、惡風自汗、胸滿、氣上衝咽、不得息,與傷寒相似;而頭不痛,或時痛時止,其脈緊而不大者,痰也。痰不在上焦,則寸口脈沉滑,或沉伏。痰在中焦,則右關脈滑大。有氣鬱則沉而滑,挾食則短而滑。凡脈弦滑者有痰飲,偏弦者主飲,沉弦者懸飲內痛。

15. 腳氣

發熱憎寒、頭病肢節痛、嘔惡,與傷寒相似;而癰起自腳、腳膝腫痛、兩脛腫滿或枯細、大便堅者,腳氣也。

16. 內癰

脈浮數、發熱、灑淅惡寒、若有痛處、飲食如常者,內癰也。胸中隱隱痛、振寒脈數、咽乾不渴、口中咳時出濁唾腥臭、久而吐膿者,肺癰也。小腹重,皮急,按之痛,便數如淋,久必便膿血,時時汗出,復惡寒,脈滑而數者,腸癰也。胃脘隱隱而痛,手不可近,右關脈沉細、人迎逆而盛者,胃脘癰也。

17. 虛煩

煩熱與傷寒相似,而脈不浮緊、頭不疼、身不癰、不惡寒,或煩時則頭亦痛,煩止而痛止者,虛煩也。

18. 蓄血

發熱如傷寒,而其人有所從高墜下、顛撲損傷,或盛怒叫呼,或強力負荷,無何而病小便自利,口不甚渴,按胸脅臍腹間有痛處,或手不可近者,蓄血也。

以上六證,古人皆謂之類傷寒。

19. 黃耳

發熱惡寒、脊強背直,有似痙狀,耳中策策作痛者,黃耳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