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(1)

1. 類傷寒諸感證辨

凡感四時六淫之邪而病身熱者,今人悉以傷寒名之,是傷寒者,熱病之總名也。其因於寒者自是正病;若夫因暑、因濕、因燥、因風及因六淫之雜感,或因非時之戾氣,發為風溫、濕溫、溫病、寒疫等證,皆類傷寒耳。病熱雖同,所因各異,不可概以傷寒法治之。且傷寒正病絕少,類證尤多,苟不辨明,未免有毫釐千里之差。

《準繩》獨以類證弁諸首,亦以辨證為先務也。用仿其意,首列類證,共一十九證。庶臨證者得其先務云。

冬溫,春溫,寒疫,熱病,風溫,霍亂,痙,濕痹,風濕,中暍,濕溫,傷食,痰,腳氣,內癰,虛煩,蓄血,黃耳,赤胸

白話文:

古時候,凡是受到四季變化和六淫之邪氣影響,導致身體發熱的病症,現代人通通稱之為傷寒。其實,傷寒只是熱病的總稱。真正因寒冷引起的才是真正的傷寒,但很多病症是由暑熱、濕氣、乾燥、風寒以及六淫雜氣,或是不合時令的戾氣所引發,比如風溫、濕溫、溫病、寒疫等,這些病症都和傷寒很相似。雖然發熱的表現相似,但病因卻各不相同,不能用同一種方法治療。而且,真正的傷寒病症很少見,類似症狀卻非常多,如果不能辨明病因,就可能造成巨大的偏差。

《準繩》這本書把類似的症狀列在最前面,也強調辨證的重要性。仿照其思路,我們也先列出19種常見的類症,希望能幫助醫生在臨床上辨證施治。

這些類症包括:冬溫、春溫、寒疫、熱病、風溫、霍亂、痙、濕痹、風濕、中暍、濕溫、傷食、痰、腳氣、內癰、虛煩、蓄血、黃耳、赤胸。

2. 冬溫

自霜降以後,天氣寒冷,感之而即病者,傷寒也。

霜降以後,當寒不寒,乃更溫暖,因而衣被單薄,以致感冒而病者,冬溫也。

_邵評:_冬溫者,冬時受邪而即病者也,症多客寒包火。

白話文:

從霜降後開始,因為受到冷空氣影響而立即生病的人,就是得了風寒。如果在霜降之後應該變冷卻反而變得更加溫暖,因此穿著輕便的衣服和毯子導致感冒並患病的人,那就是冬季暖化了。 _ 邵氏評論:冬季暖化的意思是冬天遭受疾病攻擊並且立刻得病的情況,這種情況下通常會有外來的寒意包裹住身體內部的熱量。

3. 春溫

春時天道和暖,一起壯熱口渴而不惡寒者,溫病也。

_邵評:_春溫病有兩種:冬受寒邪不即病,至春而伏氣發熱者,名曰春溫;若春令太熱,外受時邪而病者,此感而即發之春溫也。辨證之法,伏氣春溫,初起但熱不寒而口渴,此自內而發出於外也;感而即發之春溫,初起微寒,後則但熱不寒,此由肺衛而受也。

白話文:

春天時節,天氣溫暖,如果有人突然發熱口渴,卻不畏寒,這就是溫病。

4. 寒疫

若初春天令尚寒,冰雪未解,感寒而病者,亦傷寒也。

三月以後,八月以前,天氣或有暴寒,感之而病者,時行寒疫也。

_邵評:_此寒疫亦傷寒也,不得以正疫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在早春時期還很冷,雪和冰沒有融化,受寒冷影響生病的人,也是感冒。在三月份之後到八月份之前,天氣可能會突然變得很冷,受到這種冷空氣影響而生病的人,就是流行性感冒。但是要注意的是,這類流感其實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感冒,不能用治療一般流感的方法來處理。

5. 熱病

夏至以後,時令炎熱,一起壯熱煩渴而不惡寒者,熱病也。熱病與中暑相似,但熱病脈盛,中暑脈虛。

_邵評:_熱病、中暑兩病,同在夏天,故必以脈辨之。熱病脈盛大而有力,中暑脈虛弦而芤細。

白話文:

夏季過後,天氣炎熱,如果出現高燒不退、口乾舌燥且不怕冷的情況,那就是熱病了。熱病和中暑有些類似,但是熱病的脈搏強大有力,而中暑則是脈搏微弱。因此必須透過把脈來區分這兩種疾病。熱病的脈搏強大有力度,而中暑的脈搏微弱且跳動緩慢。

6. 濕溫

夏月有病,頭痛、譫語、自汗、身不甚熱、兩脛逆冷、四肢沉重、胸腹滿而渴者,濕溫也。其人常傷於濕,因而中暑,濕熱相搏,故發此病。

白話文:

夏天生病時,如果出現頭痛、胡言亂語、全身出汗但身體並不太熱、雙腿冰冷且四肢感到沈重、胸部和腹部充滿飽足感並且口渴的情況,這可能是因為溼氣過多所引起的疾病。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經常受到溼氣影響,再加上受了暑氣的侵襲,使得溼氣與暑氣相互作用,從而出現這樣的症狀。

7. 風溫

頭痛、身熱、自汗,與傷寒同,而脈尺、寸俱浮,身重默默,但欲眠,鼻鼾,語言難出,四肢不收者,風溫也。

白話文:

頭痛、身熱、自汗,與傷寒相同,但是脈象在尺部和寸部都表現為浮現,身體沈重且人沈默寡言,只想睡覺,鼻息粗重,說話困難,四肢無力控制,這是風溫的症狀。

8. 霍亂

病嘔吐而腹痛泄瀉、惡寒發熱,或吐或利而發熱者,霍亂也。

9.

身熱足寒、頭項強急、惡寒時頭熱面赤、目脈赤、獨頭搖、卒口噤、背反張者,痙也。太陽病,發熱、無汗、惡寒者,為剛痙;發熱、汗出、不惡寒者,為柔痙。

_邵評:_以有汗無汗、惡寒不惡寒分別剛柔二痙。剛為寒,柔為風。

白話文:

身體發熱,腳卻冰冷,頭頸僵硬疼痛,畏寒時頭部發熱臉色發紅,眼血管充血,單獨搖頭,突然嘴巴閉合,背部反弓,這些症狀就是痙攣。太陽病,發熱、不出汗、畏寒的,屬於剛痙;發熱、出汗、不畏寒的,屬於柔痙。

10. 濕痹

太陽病,關節痛而煩、脈沉而細,此名濕痹。其候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,關節疼痛且感到煩躁、脈搏沈而細,這被稱為濕痹。其症狀包括小便不暢通,大便反而順利,應當幫助疏通小便。

11. 風濕

病者一身盡痛、發熱晡劇、脈浮而濡、額上微汗、不欲去衣被,或四肢浮腫,此風濕也,不可大汗。若汗大出,風去濕不去。但令微微似欲汗出者,風濕俱去也。

白話文:

病人全身疼痛、發燒,在下午時症狀加劇,脈搏浮動但輕柔,額頭上有微弱汗水,不想脫掉衣物和毯子,有時候四肢會出現浮腫的情況,這是由於風邪和溼氣共同引起的疾病,不能用大量出汗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大量出汗的話,風邪雖然可以去除,但是溼氣仍然存在。只有讓身體稍微有些想要出汗的感覺,才能同時把風邪和溼氣都去掉。

12. 中暍

太陽中熱,暍是也。發熱惡寒,身重而痛,汗出而渴,脈微弱。

以上十一證,古時皆謂之傷寒。

白話文:

這段古文中醫的文字在描述一種病症,稱為「太陽中熱」或「暍病」。這種疾病會引起發燒、畏寒、身體沈重和疼痛,同時還會出汗且口渴,並且脈搏微弱。這些症狀都被古人認為是由於感冒引起的。

13. 傷食

頭痛發熱與傷寒同,而身不癰,右關短滑、左脈和平者,傷食也。中脘必痞悶。

_邵評:_亦有停食兼感寒者,人迎、氣口脈俱大。

白話文:

當一個人出現頭痛和發燒症狀時,如果身體沒有腫脹,而且在右手腕處脈搏短暫且流暢,在左手腕處脈搏平穩,這可能是因為食物攝取過多所造成的消化不良問題。此外,胃部可能會感到阻塞或不舒服的情況。 另外,也有因吃太多食物並同時感染寒冷的人,其人迎穴和氣口穴的脈搏都較為強烈。

14.

憎寒發熱、惡風自汗、胸滿、氣上衝咽、不得息,與傷寒相似;而頭不痛,或時痛時止,其脈緊而不大者,痰也。痰不在上焦,則寸口脈沉滑,或沉伏。痰在中焦,則右關脈滑大。有氣鬱則沉而滑,挾食則短而滑。凡脈弦滑者有痰飲,偏弦者主飲,沉弦者懸飲內痛。

白話文:

患者表現出畏寒發熱、怕風出汗、胸悶、氣往上衝喉嚨、喘不過氣,這些症狀與傷寒相似;但頭部不痛,或者偶爾痛一下就停止,脈象緊而微弱,這屬於痰證。

如果痰不在上焦,則寸口脈(手腕內側)沉而滑,或沉而伏(脈象不明顯);如果痰在中焦,則右關脈(手腕外側)滑而大。如果伴有氣鬱,則脈象沉而滑;如果伴有食積,則脈象短而滑。

凡是脈象弦而滑的,都屬於痰飲;脈象偏弦的,主要屬於飲證;脈象沉而弦的,屬於懸飲,並伴有內痛。

15. 腳氣

發熱憎寒、頭病肢節痛、嘔惡,與傷寒相似;而癰起自腳、腳膝腫痛、兩脛腫滿或枯細、大便堅者,腳氣也。

白話文:

有發燒怕冷、頭痛四肢疼痛的情況,和感冒很像。但是如果從腳部開始出現紅腫疼痛,雙腿浮腫或者乾瘦不均勻,並且排便困難的話,那就是腳氣病了。

16. 內癰

脈浮數、發熱、灑淅惡寒、若有痛處、飲食如常者,內癰也。胸中隱隱痛、振寒脈數、咽乾不渴、口中咳時出濁唾腥臭、久而吐膿者,肺癰也。小腹重,皮急,按之痛,便數如淋,久必便膿血,時時汗出,復惡寒,脈滑而數者,腸癰也。胃脘隱隱而痛,手不可近,右關脈沉細、人迎逆而盛者,胃脘癰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浮而數,發燒,身體發冷伴隨陣陣發熱,若有疼痛部位,食慾正常,這是內癰。胸中隱隱作痛,寒顫脈搏數,咽喉乾澀但不渴,咳嗽時吐出混濁且腥臭的唾液,時間久了會吐膿,這是肺癰。下腹部沉重,皮膚緊繃,按壓時疼痛,排便頻繁如淋漓不絕,久了會排出膿血,時常出汗,又怕冷,脈搏滑而數,這是腸癰。胃脘部隱隱作痛,不能靠近,右手關脈沉細,人迎脈逆而強勁,這是胃脘癰。

17. 虛煩

煩熱與傷寒相似,而脈不浮緊、頭不疼、身不癰、不惡寒,或煩時則頭亦痛,煩止而痛止者,虛煩也。

白話文:

煩熱與傷寒有相似之處,但其脈象並非浮緊,頭部也不會感到疼痛,身體亦不會感到沈重,且不會畏寒。或者在感到煩躁時,頭部也會感到疼痛,當煩躁消失,頭痛也會隨之停止,這類情況被稱為虛煩。

18. 蓄血

發熱如傷寒,而其人有所從高墜下、顛撲損傷,或盛怒叫呼,或強力負荷,無何而病小便自利,口不甚渴,按胸脅臍腹間有痛處,或手不可近者,蓄血也。

以上六證,古人皆謂之類傷寒。

白話文:

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「蓄血」症狀。當一個人因為跌倒受傷、情緒激動或者過度勞累等原因導致身體出現一些疼痛和不適時,可能會伴隨著尿液排泄正常但口腔不太乾燥的情況。如果在胸部、腹部等部位感到疼痛並且無法靠近的話,那麼就可能是蓄積了血液(蓄血)所引起的病症。這些症狀都被古人稱為「類傷寒」。

19. 黃耳

發熱惡寒、脊強背直,有似痙狀,耳中策策作痛者,黃耳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