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吳氏自序

回本書目錄

吳氏自序

1. 吳氏自序

僕少多疾病,薄弱無能,遂究心於醫,以求衛生之道。無如質性愚魯,醫理深奧,曾將仲景《傷寒論》反復研求,不得其旨。乃旁索諸家之書,以求其理。惟《準繩》彙集諸賢之大成,非操明敏之資,不能溯流窮源。余皆獨抒所見,別開徑竇,不無與聖訓相悖謬,徒滋心中之蠱惑。

追觀方中行之《條辨》、喻嘉言之《尚論》,雖彼此互異,均可謂獨出新裁,發明古訓,揭叔和之偽,明仲景之真,不使魚目溷珠、砆碔亂玉,非方、喻慧眼靈心,誰能及此?更閱柯韻伯之《來蘇集》、王晉三之《古方注》,尤能得仲景之深心,別開生面,故其發明方義,兩賢如出一揆。

白話文:

我年少時體弱多病,身體孱弱無力,於是便專心鑽研醫術,期望找到養生之道。然而天資愚鈍,醫理深奧,曾經反覆研讀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卻始終無法領悟其精髓。於是便廣泛參考各家醫書,希望能探尋其中的道理。唯獨《準繩》一書,彙集了歷代醫家之精華,若非資質聰穎敏銳,無法追溯其源流,理解其精髓。其他醫書則多是個人見解,另闢蹊徑,難免與聖人之教誨有所違背,徒增心中困惑。

回顧方中行先生的《條辨》、喻嘉言先生的《尚論》,雖然兩書見解不同,但都可謂獨具匠心,闡發古人之醫學精義,揭露叔和(指王叔和)醫書的錯誤,明辨仲景醫學的真諦,不讓假冒偽劣之物混淆視聽,混淆真偽。若非方、喻二位先生慧眼靈心,誰能做到這一點呢?更進一步研讀柯韻伯先生的《來蘇集》、王晉三先生的《古方注》,他們更是能夠深入理解仲景醫學的精髓,另辟蹊徑,因此他們的闡釋方義,兩位賢者如出一轍。

至若辨六日傳經之妄,闢三方鼎立之謬,改服麻桂於太陽未衄之前,移系白散於太陰誤下之後,千古疑團,一朝打破。又謂仲景傷寒已兼六氣,六經主病已賅雜證,非專指傷寒立言。柯氏以前,孰能指出厥旨?金劉河間,叔季人也。擾攘之世,炎火統運,見仲景傷寒,每詳於寒而略於溫,特著醫書四種。

其《直格》一書,每多發明溫熱之理,雜於正傷寒內,在乎明眼擇取。厥後《紺珠》一書,亦宗河間之法,但以雙解散用代麻黃、桂枝等湯,以治傷寒,則竟以傷寒為溫熱矣。不知仲景麻黃、桂枝等湯,原治傷寒;河間雙解、通聖等法,原治溫熱。兩不相侔,不可移易。一經倒施,禍如反掌。

白話文:

至於辨別六日傳經的荒謬,破除三方鼎立的錯誤,在太陽病尚未衄血之前,改用麻桂,在太陰病誤下之後,移用白散,千古以來的疑團,一下子就解開了。他又說仲景所論的傷寒已經包括了六氣,六經主病也涵蓋了雜證,不是專指傷寒而立論。在柯氏之前,誰能指出這個旨意呢?金朝的劉河間,是叔季之才。在動盪的時代,炎火統運,劉河間看到仲景的傷寒論,每每對寒症詳論而對溫症略述,於是特別撰寫了四種醫書。

他所寫的《直格》一書,常常闡述溫熱的道理,與正傷寒混雜在一起,需要有眼光的人才能辨別取捨。後來《紺珠》一書,也遵循河間的方法,但卻以雙解散代用麻黃、桂枝等湯來治療傷寒,於是竟然把傷寒當成溫熱了。其實仲景的麻黃、桂枝等湯,本來治療傷寒;河間的雙解、通聖等方法,本來治療溫熱。兩者性質不同,不能互換。一旦誤用,就像翻掌一樣容易招致禍患。

嗟乎!寒溫之證,判若天淵;寒溫之治,反如冰炭,何矇混若此。賴周禹載、薛生白諸先生出,見世之傷寒正病絕少,類證殊多,寒病絕少,熱證殊多,恐人誤以傷寒正法施治,乃作《溫熱暑疫全書》濟世。夫溫熱暑疫,皆熱病也。其云:傷寒自表達里,溫熱自里發外,溫病發於少陽,熱病發於陽明。

仲景黃芩湯治少陽溫病,白虎湯治陽明熱病,並非傷寒之方。此真發前人所未發,其覺迷救世之功,誠非淺鮮。近又出《傷寒第一書》云:仲景傷寒,治分九州,此書專主揚州分野。雖其說不足憑信,然觀其用藥,遠熱投涼,以透斑解毒為主,亦治溫熱之良法也。第求其六淫之治,未免寡陋。

白話文:

唉呀!寒證和溫證,症狀差異如同天壤之別;寒證和溫證的治療方法,更是像冰與炭般截然不同,怎麼能混為一談呢?幸好有周禹載、薛生白等先生出現,他們發現世上的傷寒正病很少,類似的病症卻很多,寒病很少,熱病卻很多,擔心人們會誤用傷寒正法來治療,於是寫了《溫熱暑疫全書》來救世。溫熱暑疫,都是熱病。書中說:傷寒從表邪傳到裡,溫熱則從裡發到外,溫病發於少陽,熱病發於陽明。

張仲景的黃芩湯治療少陽溫病,白虎湯治療陽明熱病,都不是傷寒的藥方。這真是發明了前人未曾發現的治療方法,他們醒悟迷途、救濟世人的功績,實在是不可磨滅。最近又出現了《傷寒第一書》,書中說:張仲景的傷寒論,治療方法分為九州,而這本書專門講述揚州的病症。雖然這種說法不足以令人信服,但是從藥物使用來看,它以遠熱投涼、透斑解毒為主,也是治療溫熱病的良法。只是它只講求六淫的治療方法,難免顯得過於狹隘。

獨葉天士先生所留治案,每寓傷寒於六氣之中,妙法精義,無不畢備。其云:仲景傷寒先分六經,河問溫熱須究三焦,此即先生分治寒溫之大法,明示人不可以足經之藥混治手經之病。只此二語,已得傷寒之肯繁。奈世人不察,反憾《葉案》無傷寒。

甚矣,傷寒之難明也!僕自矜管窺之見、一割之能,述六經本病二卷,變病、類病二卷,先古法,次新法,古法悉本《準繩》、《金鑑》、《選注》、《來蘇》等集,新法則參葉、薛、張、周諸名家心得,酌古斟今,以求切用。書成,尚不敢出而問世,姑存之,以就有道之教政云爾。

嘉慶元年仲秋吉日苕南吳貞坤安氏識

白話文:

獨葉天士先生留下的治療案例,總是將傷寒病症融入六氣之中,妙法精義,無不完備。他說:「仲景傷寒論先分六經,河間溫熱論須探究三焦,這就是先生區分寒溫之症的大法,清楚地說明了不可以使用足經的藥物來混治手經的疾病。」僅此兩句話,已經掌握了傷寒病症的精髓。然而世人卻不明白,反而認為《葉案》沒有談論傷寒。

唉,傷寒真是難以明瞭!我自認見識淺薄、醫術有限,卻撰寫了六經本病兩卷,變病、類病各兩卷。先依循古法,再參照新法,古法悉數以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、《傷寒選注》、《傷寒來蘇》等集為本,新法則參照葉天士、薛雪、張仲景、周慎齋等名家心得,取古今之長,以求切實應用。書成之後,還不敢拿出來問世,暫且保存著,等待有道之人指教而已。

嘉慶元年仲秋吉日,苕南吳貞坤安氏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