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花氏原序

回本書目錄

花氏原序

1. 花氏原序

上古之人,稟天地渾穆之氣以生,壽永而無病。中古自神農氏嘗百草,分經絡,始知有藥,始知有病。岐伯氏通脈理,辨病因,始知有醫。聖人懼後世疾病而不求治,則著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兩書以垂後。後人宗之,代有名醫,各有著論,隨時施治,無非救世之苦心。然而病情多端,其變幻叵測,而速於死者莫如傷寒一證。

藥一誤投,病不可挽。諸名家述傷寒,略而不周。惟張仲景先生定一百一十三方,治分六經,可謂約而賅矣。後學誤以類傷寒作正傷寒,治而不分手足經,無怪乎病之淺者深,深者危,危者莫救。浙西吳坤安先生,親炙吳中葉天士、薛生白兩先生,深探傷寒、類傷寒之秘旨,應世三十牟。凡遇感證,在經治經,在腑治腑,在臟治臟。

無論虛實,數劑即愈,使病者不傷元氣而易痊。其仁心妙手,聞之耳熟。惜先生安於家居,不肯輕出,余羈職守,南北間隔,徒欣慕焉。乃弟友石,輯先生平日所著書為四卷,名之曰《傷寒指掌》,北來就正於余,並囑序。余讀其自序,觀其門類及論證、用藥、處方,分條析理,古今來治傷寒之法,莫能越其範圍。知先生得力於仲景者深矣。

而前後條辨諸書,俱成渣滓。故余樂為之序,以公諸世。學者獲此書讀之,循序而進,以治傷寒能分六經之法,即治雜證,亦無不應手以盡其妙,豈獨能治傷寒、類傷寒哉!

嘉慶十有二年歲次丁卯中秋

太醫院院使愚弟花映墀拜題

白話文:

在很久以前的人們,他們靠著大自然純粹的氣息生存,活得長久且少有疾病。到了中古時代,自從神農嘗試各種草藥,開始分辨人體的經絡,人們才開始認識藥物,也開始知道疾病的產生。岐伯深入研究人體的脈絡理論,辨識病因,因此醫學開始萌芽。古人擔心後世的人們面對疾病卻不知如何治療,於是撰寫了《靈樞》和《素問》兩本書籍,作為傳承後世的知識。後代的人們遵循這些智慧,每一代都有著名的醫生出現,各自發表論文,隨時進行治療,都是出自於想要救助世人疾苦的用心。

然而,疾病的形式多樣,變化莫測,其中最快速致命的莫過於「傷寒」這一種病症。

一旦藥物使用錯誤,病情往往無法挽回。許多醫學名家對傷寒的描述,都只是略微提及而未深入。唯有張仲景先生確立了一百一十三種藥方,將治療方法分為六經,可說是簡潔而全面。但後世的學者誤將類似傷寒的病症當作真正的傷寒來治療,而且在治療時不分手腳的經絡,所以導致原本輕微的病情變得嚴重,嚴重的病情變得危急,危急的病情更是難以救治。來自浙江西部的吳坤安先生,親自學習吳中葉天士、薛生白兩位先生的醫術,深入研究傷寒和類似傷寒的奧祕,行醫三十年。他遇到任何感染症狀,會根據病情發生的部位,是在經絡、腑臟還是臟器,採取相應的治療方式。

無論病情虛實,幾劑藥就能痊癒,讓患者不必損耗元氣就能迅速康復。他的仁慈之心和高超技藝,早已聞名遐邇。可惜的是,吳先生安於在家鄉生活,不願輕易出外,我因工作職責,南北相隔,只能遠遠欣賞仰慕。我的弟弟友石,收集吳先生平日所著的書籍,編纂成四卷,命名為《傷寒指掌》,他特地北上請我審閱,並且請我為書寫序。我讀了他的自序,觀察他書中的分類以及論證、用藥、處方,條理分明,分析透徹,自古以來治療傷寒的方法,都沒有超越他的範疇。由此可知,吳先生在張仲景的醫學上投入極深。

而過去那些條列式的醫書,如今看來都已成為過時的廢物。所以我很高興為此書寫序,將其公開於世。學者們獲得這本書,按照順序學習,用以治療傷寒,能掌握分六經的原則,即使治療複雜的病症,也能得心應手,發揮奇效,豈止是能治療傷寒和類似傷寒的病症而已!

寫於嘉慶十二年,丁卯年中秋

太醫院院使愚弟花映墀敬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