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(2)

1. 傷食

頭痛發熱與傷寒同,而身不癰,右關短滑、左脈和平者,傷食也。中脘必痞悶。

_邵評:_亦有停食兼感寒者,人迎、氣口脈俱大。

白話文:

[食物過量造成的問題]

症狀表現為頭痛和發燒,類似感冒,但身體並無疼痛。右手脈象顯示關部短而滑,左手脈象則平穩,這都是食物過量的徵兆。此外,胃部一定會感覺到脹悶不舒服。

_邵氏評論:_也有因為食物積滯同時又受涼的情況,這種情況下,人迎脈和氣口脈都會顯示出較大的脈象。

2.

憎寒發熱、惡風自汗、胸滿、氣上衝咽、不得息,與傷寒相似;而頭不痛,或時痛時止,其脈緊而不大者,痰也。痰不在上焦,則寸口脈沉滑,或沉伏。痰在中焦,則右關脈滑大。有氣鬱則沉而滑,挾食則短而滑。凡脈弦滑者有痰飲,偏弦者主飲,沉弦者懸飲內痛。

白話文:

[痰的症狀]

患者可能感到怕冷發燒、畏風自發汗、胸部悶脹、氣往上衝到咽喉、呼吸困難,這些症狀和感冒類似;但是頭不一定會痛,或者時痛時止,如果脈搏緊但不大,這可能是痰的問題。

痰如果不在身體上部(上焦),那麼手腕脈搏(寸口脈)會顯得深沉且滑動,有時甚至很難摸到(沉伏)。痰在身體中部(中焦),則右手腕脈搏(右關脈)會滑且大。如果有氣鬱,脈搏則會沉且滑;如果伴有消化不良,脈搏會短且滑。

凡脈搏呈弦滑的人可能有痰濕,單邊弦的脈象通常表示有水濕;脈搏沉且弦,常見於懸飲(水液停聚在胸脅間)伴隨內臟疼痛的狀況。

3. 腳氣

發熱憎寒、頭病肢節痛、嘔惡,與傷寒相似;而癰起自腳、腳膝腫痛、兩脛腫滿或枯細、大便堅者,腳氣也。

白話文:

「出現發燒畏寒、頭痛以及四肢關節疼痛、噁心嘔吐等症狀,這些症狀看似與感冒相似;但若病竈從腳部開始,有腳部及膝蓋腫痛,雙小腿腫脹或是變得異常纖細,且伴有便祕的情況,這就是所謂的腳氣病。」

4. 內癰

脈浮數、發熱、灑淅惡寒、若有痛處、飲食如常者,內癰也。胸中隱隱痛、振寒脈數、咽乾不渴、口中咳時出濁唾腥臭、久而吐膿者,肺癰也。小腹重,皮急,按之痛,便數如淋,久必便膿血,時時汗出,復惡寒,脈滑而數者,腸癰也。胃脘隱隱而痛,手不可近,右關脈沉細、人迎逆而盛者,胃脘癰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脈搏浮動快速、發燒、忽冷忽熱且畏寒、身體某部位有疼痛感、但飲食正常,這就是內臟產生膿腫的症狀。如果胸口有隱隱作痛的感覺、寒戰頻繁、脈搏跳動快、咽喉乾燥卻不口渴、偶爾咳嗽時會吐出帶有腥臭味的濃痰,時間久了會吐出膿血,這顯示可能是肺部產生了膿腫。如果小腹部感覺沉重,皮膚緊繃,按壓會痛,排尿頻繁且有燒灼感,時間長了大便會夾帶膿血,經常出汗,又畏寒,脈搏滑順且跳動快速,這可能是腸道產生了膿腫。如果胃部有隱隱作痛,不能觸碰,右手腕脈搏沉弱細微,人迎脈(頸部的一條大動脈)逆向且強烈跳動,這可能是胃部產生了膿腫。

5. 虛煩

煩熱與傷寒相似,而脈不浮緊、頭不疼、身不癰、不惡寒,或煩時則頭亦痛,煩止而痛止者,虛煩也。

白話文:

「這種煩熱的症狀和傷寒類似,但是並沒有出現脈搏浮緊、頭痛、身體痠痛、畏寒等傷寒特徵。有時候在感到煩躁的時候會頭痛,但當煩躁消失,頭痛也會跟著停止,這種情況被稱為虛煩。」

6. 蓄血

發熱如傷寒,而其人有所從高墜下、顛撲損傷,或盛怒叫呼,或強力負荷,無何而病小便自利,口不甚渴,按胸脅臍腹間有痛處,或手不可近者,蓄血也。

以上六證,古人皆謂之類傷寒。

白話文:

病狀像是發燒的傷寒病,但患者之前可能從高處墜落、受到撞擊傷害,或是極度生氣大吼,或是過度勞力搬運重物,不久後就出現了小便排泄順暢,並不太口渴的情況,在按壓胸部、脅部、肚臍周圍以及腹部時,會有疼痛的地方,甚至手不能輕易觸碰,這是因為體內有淤積的血液。

以上六種症狀,古人都稱之為類似傷寒的疾病。

7. 黃耳

發熱惡寒、脊強背直,有似痙狀,耳中策策作痛者,黃耳也。

白話文:

「如果出現發燒畏寒的症狀,並且脊椎僵硬背部挺直,看起來像痙攣的樣子,再加上耳朵裡有持續性的疼痛,這種情況被稱為『黃耳』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