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卷之二終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終 (3)

1. 救逆新法

故人云:汗多亡陽者,固發汗太過,身之陽氣隨汗而走泄也(陽虛不守,隨汗而外亡也)。下多亡陰者,因屢下而重傷陰血也(液傷陰竭,從下而脫絕也)。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者(表實陽盛,誤用辛熱傷陰而敗壞也),固表實無汗,陽氣內盛,誤投桂枝,如抱薪救火也。

承氣下咽,陰盛則亡者,症非陽明,不可攻下,誤用硝黃,陽氣滅絕也(內無實熱,誤用苦寒,陽傷而絕滅也)。要知汗多亡陽(衛陽虛者,多汗非宜),是衛氣本虛之人;陽盛則斃(陰虧陽盛,忌用辛熱),是陰液本虧之證也。下多亡陰,由其陽氣本盛,只傷陰分(陽邪氣盛,本恐傷陰,更用下法,邪不去而津液消亡也)。

陰盛則亡,由其陽氣本衰,不禁陰藥也(陰寒邪蠱,本慮傷陽,誤用苦寒,陰益盔而陽氣衰竭也)。故論證於今,當以汗多亡陽、下多亡陰為戒。蓋汗本津液所化,而風藥尤能燥其陰血;胃中本無熱邪,而承氣即能消滅其陽。用錄救誤諸條,以佐古法所未逮。

白話文:

因此有人說:流汗過多導致陽氣耗損的情況,確實是因為發汗過度,使得身體的陽氣隨著汗水流失(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守住,隨著汗水外泄而喪失)。頻繁使用瀉下療法治療導致陰血受損,是因為多次瀉下嚴重傷害了陰血(這是因為體液受損,陰血枯竭,從下部完全流失)。

服用桂枝湯後,如果陽氣過盛就會致命(這是因為外表實證且陽氣旺盛,錯誤地使用辛辣溫熱藥物傷害陰血而導致病情惡化),這是因為外表實證無汗,體內陽氣過剩,誤用桂枝湯,就像抱著柴火去滅火一樣。

服用大承氣湯後,如果陰氣過盛就會死亡,這是因為病症並非屬於陽明病,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治療方式,錯誤地使用硝黃類藥物,會使陽氣完全消失(這是因為體內並無實質熱毒,錯誤地使用苦寒藥物,傷害陽氣使其完全消失)。必須瞭解,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耗損(防禦陽氣虛弱的人,大量出汗並不適合),這通常發生在本身防禦氣就虛弱的人身上;陽氣過盛就會致命(陰血虧損陽氣過盛,避免使用辛辣溫熱藥物),這通常發生在陰血本來就不足的狀況下。瀉下過多導致陰血耗損,這是因為他們本身的陽氣原本就很旺盛,隻影響到陰血部分(陽性邪氣旺盛,本來就害怕傷害陰血,再使用瀉下方法,邪氣不會消除反而讓津液消失)。

陰氣過盛就會死亡,這是因為他們的陽氣原本就很衰弱,不能承受陰性藥物(陰寒邪氣,本來就擔心傷害陽氣,錯誤使用苦寒藥物,陰氣更加增強而陽氣完全衰竭)。因此,根據現在的診斷,應該將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耗損、瀉下過多導致陰血耗損視為警訊。因為汗水本來就是由津液轉化而成,而風藥特別能幹燥陰血;胃中本來沒有熱毒,而大承氣湯就能消除其陽氣。這裡記錄下一些救誤的條目,以補充古代方法未盡之處。

2. 誤汗例

傷寒如經發表多者,則津液內竭、血不榮筋,以致手足攣疼、二便艱澀(此二症津傷所致),當以加味逍遙散(逍遙方中有柴胡,可以散邪)加熟地、枸杞、鉤藤。

_邵評:_過表汗多,陰液傷耗,而筋脈失養,則手足攣疼。津枯熱結,則二便艱澀也。養血榮筋,兼以疏利,的是正法。

傷寒過表,二候、三候不解,大汗不止(元氣外泄),舌卷而黑(熱灼津枯),氣促似喘(陰傷氣竭),六脈洪數無根者(正虛而邪猶未化,故脈洪數而無根,此陰竭陽浮,欲散之脈也),已成敗證也。當以大劑左歸(壯水以救陰)合生脈(保肺扶元)挽之。汗止喘定,間有得生者(表汗過多,灼陰傷津,氣液兩脫也)。

傷寒過經不解,舌燥口渴,小便不利者(病久津液受傷,熱伏未清,肺之化源失機,故燥而小便不利),此發表風藥太過,津液源竭也。宜左歸飲(救陰)去茯苓,加麥冬(保肺)、歸、芍,以救津液,自然行矣(病久津耗,肺傷陰竭)。

傷寒過經不解(病久正虛),發表攻裡不當,以致真陰耗竭,二便燥結不出(陰傷熱結,則二便不通),胃陰大傷,不納不飢(胃津虧乏,氣不宣行,故不納不飢)。宜一味養正滋陰(忌消伐之劑),使胃陰充足,自能納穀知飢(陰液充而邪自化),宿垢自下,左歸飲合生脈(壯水生津),或甘露飲加人參。

邵評:病久元氣己虛,復誤表誤攻,陰液耗而胃氣受傷,致便閉不納,治當滋陰養胃,大忌消導攻伐。

傷寒如遇過表,大汗不止(陽虛而陰液外泄)、身肉瞤動、頭眩不起、振振欲僻地者(腎陰虧而虛陽上越,故瞤動而頭眩。眩動之極,神不安而據地也),此陽津陰液俱脫也,急以左歸(壯水補腎)合參麥(保肺扶元)五味挽之。

_邵評:_表汗過多,陰傷而虛陽浮越,陰陽兩脫之候也。用左歸合參麥救陰扶元,固是,但當參用和陽鎮逆之品,如龍、蠣、龜版、白芍之類更妥。

傷寒誤表,大汗不止、津液外泄、胃陰虛餒,以致嘔惡不已(汗多津傷,胃陰虛而有痰熱)、食入即吐者(胃氣上逆),宜金水六君煎加麥冬、沙參,和中以復津液,自然嘔止而納穀矣。

_邵評:_此誤表汗多,陰液耗而有痰熱,胃氣上逆之救誤法。

如過表大汗,胃陰空乏,以致乾嘔呃逆不止(陰液耗而氣逆)、水漿不進(虛火上升而格拒,胃氣不降,痰熱內阻),亦宜金水六君合生脈(金水同治),加丁香、柿蒂、胡桃肉、代赭石(溫胃鎮逆)之類以止之。如不應,宜都氣飲(納氣溫胃)加人參、胡桃肉、紫石英(納腎而鎮沖氣)之類以納之。不用磁石者,因過表傷肺,恐吸其氣也。

_邵評:_此過表汗多,肺胃陰傷,氣逆不降之救誤法。

有陰虛挾感之證,誤用柴、葛、犀角升提之藥發表,以致虛陽上冒、膈悶嘔惡(氣火上升)、煩躁不寧(陰虛陽冒)、六脈洪大、按之無力者(陰傷,陽不戀陰而上越,故脈不斂也),亦宜金水六君合參麥加代赭(育陰理肺以鎮逆),和中以益少陰,則陰陽和,熟睡而解矣。

_邵評:_陰虛受邪,誤用升散,陰傷而陽不附陰,嘔惡煩躁,脈大無根,當加育陰潛陽為是。

有營虛衛弱之人挾感,惡寒發熱、腰疼骨痛(營血虛也),不可峻汗。誤用表藥,汗大泄,反加惡寒身痛(衛弱營衰)、發熱不止(虛熱也),當以歸耆建中湯,調和營衛,則諸症自解矣。

_邵評:_營衛虛而挾邪,當調和營衛治之。

凡遇外感表證,診得兩手脈寸軟(陽弱)尺遲(陰虛)、舌潤無胎者(虛證舌也),營衛兩虛之證也,當以歸耆建中湯加防風汗之。

_邵評:_此憑脈用藥,調和營衛,兼以散邪之良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