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卷之二上 (4)
卷之二上 (4)
1. 太陽少陽
凡人腠理疏豁,其邪即從太陽而入少陽。蓋少陽本屬相火,溫邪與相火同氣相招也。如見舌胎白中帶紅,外症頭痛身熱、口苦、眼赤多哆、脅痛耳鳴、脈浮弦而數(少陽見症),此木火之邪,當從少陽治。宜柴、芩、連翹、梔子、牛蒡、薄荷、木通等解之。如未解而漸入於營,加鮮生地、牡丹皮、鉤藤、池菊之類清之。
_邵評:_此風溫入少陽經正治法。
白話文:
凡是人體肌表的毛孔比較鬆散時,病邪就可能從太陽經進入到少陽經。因為少陽經本來就屬性為相火,溫熱的病邪與相火有著相同的氣質,會互相吸引。如果發現舌苔白中帶紅,外在症狀有頭痛、身體發熱、口苦、眼睛紅腫、兩側肋骨疼痛、耳鳴,且脈象呈現浮弦而數(這是少陽經的症狀),這就是由木火引起的病邪,應該按照少陽經的方法來治療。適合用柴胡、黃芩、連翹、梔子、牛蒡子、薄荷、木通等藥物來解毒。如果病情沒有緩解並且逐漸深入營分,可以再加入新鮮的生地黃、牡丹皮、鉤藤、池菊這一類的藥物來清熱。
邵評:這是風溫進入少陽經時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2. 太陽兼肺
凡感外邪,頭痛、寒惡發熱而兼咳嗽者,此傷風之重證,傷寒之輕證也。蓋肺主皮毛,太陽主一身之表,原相聯屬(肺與太陽均主表,故開肺即開太陽),但兼咳嗽,則邪上傳於肺而解(邪從肺達),不致傳裡,故為輕證,治以手太陰肺經為主。如寒邪重,則舌潤不渴,宜六安煎加蘇葉、杏仁之類汗之(略兼太陽治)。
如寒重兼喘、氣口脈閉,加麻黃(肺受寒邪治法)開之。
如發熱頭痛(太陽證)、咳嗽(肺證),外雖惡寒,而口渴舌燥(肺火也),此肺有火邪而太陽感寒也。宜蔥白、豆豉、前胡、桑葉、杏仁、羚羊、薄荷、黃芩、貝母、橘紅、桔梗之類,外散寒邪,內清肺火。兼喘者,火為寒鬱,麻杏甘石湯最妙。
_邵評:_開肺即是開太陽,此寒包火正治法。
白話文:
[太陽兼肺]
只要是受到外界邪氣侵擾,出現頭痛、畏寒發燒且伴有咳嗽的情況,這就是風邪所造成的較嚴重病症,然而若只是輕微的感冒,則是屬於較輕微的症狀。肺部主管皮膚和毛髮,太陽經則主管全身的外表部位,兩者原本就相互關聯(肺和太陽經都主管身體表面,所以打開肺部等同於打開太陽經),如果同時伴有咳嗽,那麼邪氣會向上傳遞到肺部而得到釋放(邪氣通過肺部排出),不會傳遞到身體內部,因此屬於較輕微的病狀,治療時應以手太陰肺經為主要對象。
如果寒邪較重,舌頭濕潤且不口渴,應該使用六安煎加上蘇葉、杏仁等藥材進行發汗治療(稍微兼顧太陽經的治療)。
如果寒邪重且伴有喘息,呼吸困難,應該加入麻黃進行治療(這是肺部受寒邪的治療方法)。
如果是出現發燒頭痛(太陽經的症狀)、咳嗽(肺的症狀),雖然身體外部畏寒,但是口渴舌燥(這是肺部有火),這就是肺部有火邪且太陽經受到寒氣侵擾的狀況。應該使用蔥白、豆豉、前胡、桑葉、杏仁、羚羊、薄荷、黃芩、貝母、橘紅、桔梗等藥材,從外部散去寒邪,從內部清除肺火。如果伴有喘息,那就是火邪被寒氣阻塞,使用麻杏甘石湯最為有效。
_邵評:_打開肺部即是打開太陽經,這是治療寒邪包裹火邪的正確方法。
3. 太陽太陰
凡人之胃陽充旺(胃陽為三陰之保障),則風寒之入,只在陽經盤旋,不致直入三陰。若胃陽一虧,則寒中太陽,而太陰脾經亦與之同時並受。如發熱惡寒(太陽表證),即兼泄瀉者,太陰里證也,必舌潤不渴、脈來沉緩。法當溫中散寒,宜藿香、紫蘇、厚朴、焦曲、廣皮、木香、茯苓、炙草之類,外散寒邪,內和脾胃,俾得微汗,利止身涼而愈。如感之輕,則寒熱泄瀉治法亦同(傷寒並病)。
白話文:
大意如下:
人的胃如果充滿旺盛的陽氣(胃陽是三陰經的保護),那麼風寒侵入時,只會在身體的陽經部分徘徊,不會直接深入到三陰經。但如果胃陽一旦減弱,風寒就會影響太陽經,同時太陰脾經也會一同受到影響。例如,如果出現發燒怕冷(這是太陽表證的表現),同時伴有腹瀉的情況,這就是太陰裏的症狀,這種情況下舌頭濕潤且不會口渴,脈搏會呈現沉緩的狀態。
對此,治療應當溫暖中焦,散去寒邪,可用的藥物有藿香、紫蘇、厚朴、焦曲、廣皮、木香、茯苓、炙甘草等,這些藥物可以從外部驅散寒邪,從內部調和脾胃,讓患者微微出汗,腹瀉停止,體溫恢復正常,疾病就能得到治癒。如果病情較輕,同樣的寒熱交加伴隨腹瀉的情況,治療原則也是一樣的(這是傷寒和並病的情況)。
4. 太陽少陰
胃陽為三陰之障,陽氣一虛,則寒邪即能襲入三陰。然腎氣不虛,則少陰不致受邪;若腎氣一虛,則坎中之陽不足以御陰邪,即從太陽而入於腎。凡見太陽表證,而脈沉細(少陰脈)、肩背惡寒、大便不實、小便清白者(少陰見象),此即太陽與少陰俱病,重證也。法當溫里散寒,宜桂枝湯加附子、乾薑、獨活、細辛之類,溫腎逐邪。
若目戴眼上視、氣促而喘,或角弓發痙,尤為危候。景岳所謂:太陽未解,少陰先潰是也(腎與膀胱幾絕,故見以上各症)。須大溫中飲主之,冀其回陽作汗,庶有生機(傷寒並病)。
白話文:
胃部的陽氣是防禦身體內臟受寒的重要屏障,一旦這股陽氣虛弱,寒邪就可能侵入身體的內臟。然而,只要腎臟的氣力充足,少陰經就不易受到寒邪的侵害;但若腎臟氣力一虛弱,位於腎中的陽氣就不足以抵禦陰寒之邪,寒邪就會從太陽經進入腎臟。凡是出現太陽經表證,如脈搏沉細(這是少陰經的脈象)、肩膀背部感覺寒冷、大便不成形、小便清澈無色(這些都是少陰經的徵狀),這就表示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受病,屬於病情較嚴重的情況。治療應採用溫熱裡部、驅除寒邪的方法,可使用桂枝湯加上附子、乾薑、獨活、細辛等藥物,以溫暖腎臟、驅除邪氣。
如果患者眼睛向上翻、呼吸急促且喘息,或是出現角弓反張的痙攣現象,這更是病情危急的信號。正如景嶽所說的:太陽經的病尚未痊癒,少陰經的病卻已先一步惡化(因為腎臟和膀胱的功能幾乎都已經喪失,所以才會出現上述的各種症狀)。此時,必須使用大溫中飲來治療,希望能夠藉由發汗來回復陽氣,這樣纔能有生存的機會(這是對於同時感染太陽經和少陰經的病情)。
5. 陽明經證
6. 陽明總要述古
麻黃湯,桂枝湯,瓜蒂散,梔子豉湯,白虎湯,豬苓湯,大承氣湯,小承氣湯,調胃承氣湯,茵陳蒿湯
外邪表實麻黃湯,外邪表虛桂枝湯。
陽明內熱表證,上焦梔子豉湯,中焦白虎湯,下焦豬苓湯,胸有寒水瓜蒂散。
陽明腑病實熱里證,急下大承氣湯,和胃緩下小承氣湯,潤燥後下調胃承氣湯,鬱熱發黃茵陳蒿湯。
白話文:
【陽明總要述古】
在對抗外來病邪且身體狀況實證的情況下,應使用麻黃湯;若為外來病邪而身體處於虛證狀態,則適用桂枝湯。
對於陽明經絡內部產生的熱症且伴隨表面症狀時,上焦區域可使用梔子豉湯,中焦區域則選用白虎湯,下焦區域則採用豬苓湯,若是胸部有寒水的症狀,就該用瓜蒂散。
當陽明腑部疾病呈現實熱的內在症狀時,需立即使用大承氣湯;為了調和胃部並緩慢排下的情況,可選擇小承氣湯;如需在潤燥後再進行排下,則應使用調胃承氣湯;對於因鬱熱導致黃疸的情況,茵陳蒿湯是合適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