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卷之二終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終 (4)

1. 誤下例

如經攻裡不當,以致下利不止(妄用攻下,元氣大傷,脾陽虧乏,故下利)、百骸解散、無氣以動(陽氣虛而不能營養百脈也),用大劑補中益氣加炮姜(扶正化邪)溫之提之。如兼汗出而喘急(肺腎氣逆,陽虛欲脫),用參附湯加熟地大溫大補之。

_邵評:_此誤攻,中氣大傷,脾腎陽虛之救誤法。

如經攻裡太過,以致下焦受傷,腸胃並連,直漏直泄(脾腎陽氣大虛,命火衰微,滑泄無度),利無關閉者,陽明關閘己撤也(腎為胃關,腎火衰不能蒸化,則陽明之關閘無權,故滑脫不止)。急用桃花湯(溫胃澀腸),重加人參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攻下腹部的藥物使用不當,導致腹瀉不止(胡亂使用瀉下藥,元氣受損,脾陽虧虛,因此腹瀉)、全身無力、沒有力氣活動(陽氣虛弱,無法滋養全身經脈),使用大量補中益氣的藥物,加上炮姜(扶正祛邪)溫暖提振。如果還有出汗和喘急(肺腎氣逆,陽氣虛弱將要衰竭),使用參附湯加上熟地溫補。

邵氏評語

此乃誤用攻下藥,中氣受損,脾腎陽虛而導致的錯誤治療方法。

如果攻下腹部的藥物過度,導致下焦受傷,腸胃相連,直泄不止(脾腎陽氣極度虛弱,命火衰微,腹瀉嚴重),腹瀉無法控制,陽明關已失守(腎為胃的關口,腎火衰弱無法運化,導致陽明關無力守住,因此腹瀉不止)。緊急使用桃花湯(溫胃固腸),再重用人參為主藥。

_邵評:_此過用攻下,腎命火衰,胃腸虧乏,滑脫不守,用桃花湯澀以固脫,極是。

有胃中谷食未化,誤下之(食在上脘,未曾消化,治宜消導,大忌攻下),食為寒凝,以致胸膈高起,手不可近者(誤下則寒藥與食凝結不開,故見症如此),治宜溫胃和中(溫中則寒散食消),二陳湯加炮薑、枳實、厚朴、楂肉之類,溫以化之。

_邵評:_此下早傷中,寒藥與之,食滯凝結,治以溫中開化,亦屬救誤之正法。凡停食證初起,所停之物,未化糟粕,在胃之上脘,大忌早下,宜運中導滯。誤下,則寒藥與食互結,愈不能化,症似結胸。必待其已化糟粕,停在胃之下脘,近腸腑者,方可攻下。切記!切記!宿食在胃之上脘,可用吐法。

白話文:

邵氏評語

這個案例過度使用攻下法,導致腎命之火衰弱,胃腸虛乏,滑脫不守,所以使用桃花湯收澀以固攝脫氣,非常合適。

如果胃中有食物未消化,卻誤用攻下法(食物在胃的上脘,尚未消化,治療上應該消導,切忌攻下),食物就會因為寒凝而導致胸膈高起,手無法靠近(誤下會使寒藥與食物凝結不化,因此會出現這樣的症狀),治療上應該溫胃和中(溫中可以散寒消食),可以二陳湯加上炮薑、枳實、厚朴、山楂肉等,溫和地將食物化去。

邵氏評語

這個案例是過早使用攻下法而傷中,寒藥與食物凝結,因此治療上以溫中開化為主,也是補救錯誤的正法。凡是停食證一開始,停滯的食物尚未化為糟粕,停留在胃的上脘,切忌過早攻下,應該運中導滯(讓中焦運化,導去滯物)。誤下會使寒藥與食物互相凝結成塊,更難以化去,症狀類似結胸。必須等到食物已經化為糟粕,停留在胃的下脘,接近腸腑後,纔可以攻下。切記!切記!如果宿食停留在胃的上脘,可以使用吐法。

2. 水氣

大病後,從腰以下有水氣,牡蠣澤瀉散主之(利小便而泄下焦之水)。

此脾胃氣虛,土不能攝水,故溢下焦,腰以下為腫也,宜利小便。

_邵評:_病後脾虛,土不制水,水溢下焦,而腰以下發腫。古法云:腰以上腫者當發汗,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便。

白話文:

重病之後,腰部以下出現水腫,可以用牡蠣澤瀉散治療,它可以利尿,排出下焦的水分。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脾土不能攝水,導致水分溢出下焦,因此腰部以下才會腫脹。應該利尿來解決這個問題。

3. 喜唾

大病瘥後,喜唾,久不了了,胃上有寒,當以丸藥溫之,宜理中丸(溫中陽以攝水)。

_邵評:_唾,涎沫也。中土陽虛,不能收攝津液,而冷涎上泛也,宜理中丸加益智仁溫納之。

胃中虛寒,則津液不能收攝,故喜唾,宜溫胃。

白話文:

大病痊癒後,常常喜歡流口水,久久不癒,這是胃部寒涼的表現,應該用溫和的丸藥來溫暖它,理中丸就很適合(溫暖中焦陽氣,使之能收攝津液)。

邵氏評述: 流口水,指的是唾液。中焦陽氣虛弱,無法收攝津液,導致寒涼的唾液上泛,因此適合使用理中丸,並加入益智仁來溫暖脾胃,使其能夠收納津液。

胃中虛寒,就無法收攝津液,所以會經常流口水,應該溫暖胃部。

4. 欲吐

傷寒解後,虛羸少氣(津虧氣弱)、氣逆欲吐者(胃有虛熱,氣不下降),竹葉石膏湯主之(養肺胃而清降虛火)。

此津液不足,故虛羸少氣;虛火上炎,故氣逆欲吐。宜養肺胃之陰,則津液復,諸症自除矣。

_邵評:_肺胃津虧氣餒,餘熱挾胃火上升,竹葉石膏湯,卻是正法,惟竹葉宜易竹茹。

白話文:

傷寒解後虛弱症狀的治療

傷寒病癒後,身體虛弱、氣短乏力,口乾舌燥,容易感到氣逆想吐的,這是因為津液不足、氣虛,又伴隨胃部虛熱,導致氣機上逆。這時候可以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,可以滋養肺胃、清降虛火,從而改善症狀。

由於津液不足,所以才會出現虛弱無力、氣短的表現;而虛火上炎,就會導致氣逆想吐。應該要滋養肺胃陰氣,這樣津液就會恢復,各項症狀自然就會消失。

邵氏評論: 傷寒癒後,肺胃津液虧損,氣力不足,還伴隨餘熱和胃火上炎,竹葉石膏湯是治療此症的正法,不過竹葉可以用竹茹來代替。

5. 日暮微煩

病人脈已解,而日暮微煩。以病新瘥,人強與谷,脾胃氣尚弱,不能消穀,故令人微煩,損谷則愈(脾虛胃弱,宿食未消)。

陽明旺於申酉戌,宿食在胃,故日暮微煩(此三時陽明主時,即日晡也,故日暮微煩),當小下之,以損宿谷,枳實梔子豉湯主之。

_邵評:_中虛強食,脾不健運,宿食內留,此即食復之輕者。

白話文:

病人脈象已經恢復正常,但傍晚時分仍然感到輕微的煩躁。這是因為病剛痊癒,體力尚虛弱,胃口雖然恢復,但脾胃功能仍然較弱,無法完全消化食物,導致食物停滯,引起輕微的煩躁感。因此,需要減少飲食,以幫助脾胃恢復。

由於傍晚是陽明經旺盛的時間,而胃中還有未消化的食物,所以傍晚時分會感到輕微的煩躁。應該適當服用一些瀉下藥物,幫助排泄宿食,枳實梔子豉湯適合治療這種情況。

這是一種輕微的食積症,是因為身體虛弱,吃得過多,脾胃功能不足,導致食物停留在胃中。

6. 勞復

大病瘥後,勞復者,枳實梔子豉湯主之(病後中虛,勞倦更受外邪而復病,曰勞復。先散其上焦新邪為治)。若有宿食者,加大黃如搏棋子大五六枚(勞復而兼內有宿食者,內外俱病也,稍加大黃以治里)。

此勞復因病後氣虛,邪氣又結於上焦,其症不一,故不著其病形,惟散其上焦之邪足矣。

_邵評:_正虛而復受外邪,病之變見不一,故不定症形,當隨症治之。

有宿食加大黃,此指勞復之有宿食在腸中者,故可下(若其食未入腸中,慎不可下),非治食復也。若宿食在胃脘,當消導。在上脘,吐之亦可(此二法當切記)。

白話文:

大病痊癒後,如果因為勞累再次發病,可以用枳實梔子豉湯來治療(這是針對病後中氣虛弱,勞累後再受到外邪而導致復發的情況,我們稱之為勞復。首先需要排除並疏解上焦的新邪)。如果有宿食積滯,則需加入大黃,大小約像棋子般,五至六枚(對於勞復伴隨宿食的狀況,內外皆病,因此可以稍微增加大黃來治療內臟的問題)。

這種勞復的情況通常發生在病後氣血虛弱,邪氣在上焦凝結,症狀多種多樣,因此不特別強調某種具體的病徵表現,主要目的是疏散上焦的邪氣就夠了。

邵評:當身體虛弱時再受到外邪侵襲,病情表現多變,因此不能固定地定義病徵,而是要根據現狀進行對症治療。

對於有宿食的狀況,加入大黃。這指的是勞復情況下,宿食積滯在腸道中的情形,因此可以使用下法(但如果食物尚未進入腸道,則必須謹慎,不可使用下法),這裡並不是為了治療食復。如果宿食在胃部,應使用消導的方法;如果宿食停留在上腹部,則可以嘔吐的方式處理(這兩種方法都應該牢記)。

7. 瘥後浮腫

感證瘥後,肢體浮腫者(土虛不能制水,水溢於皮膚脈絡間),脾虛有水故也。須實脾利水,宜冬、朮、茯苓皮、米仁、扁豆、山藥、木瓜、車前、澤瀉之屬治之,或以米仁、糯米煮粥食佳。

_邵評:_有不因於水而亦浮腫者,此元氣大虛,肝木侮土,名為氣腫。與水腫見象不同,須分別治之。

白話文:

在病癒後,若出現四肢浮腫的情況(這是因為脾氣虛弱,無法控制體內水分,使得水分滯留在皮膚和血管間),這是由於脾虛導致水分過多。治療上應該強調補脾並利尿,可以使用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皮、米仁、扁豆、山藥、木瓜、車前子、澤瀉等草藥進行調理,或者用米仁和糯米煮粥食用效果更好。

邵評:並非所有浮腫都由於水分過多引起,也可能因元氣大虛,肝木侵犯脾土,這種情況被稱為氣腫。這種浮腫的表現與由水分過多引起的浮腫有所不同,因此在治療時應當區分對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