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卷之二終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終 (5)

1. 瘥後昏沉

感證瘥後,十餘日,或半月,漸至昏沉者,皆緣發汗未盡,餘邪在於心包故也,或兼潮熱,或兼寒熱似瘧。宜連翹梔子、豆豉、麥冬、菖蒲、淡竹葉、鉤藤、丹參之類清之解之。

_邵評:_邪在心包,症見昏沉,然有痰熱內伏者,亦見昏沉。宜分辨之。

2. 汗後頭疼

傷寒發汗後,熱勢略減,頭疼仍在者,邪未盡也,宜再汗之。若汗後反劇而煩擾者,必挾火挾痰,或挾斑疹未透,宜細審之。

_邵評:_頭疼雖是表證,然有肝陽、痰火、濁熱上攻諸內因,且有虛實之不同,當審因治之。若凡大汗後,熱不退,脈不靜者,作危證斷之。或誤發溫病、濕溫之汗,亦反劇。

3. 解後額熱

如熱退後,額熱未除、目神似覺呆鈍,此胃中余滯未清。額屬陽明,故獨熱,宜清疏之,二陳加連翹黃芩山楂、神麯之類清之和之。

_邵評:_胃中痰食邪熱逗留,故額熱未除,陽明行身之前,額為陽位,陽盛則熱也。清、和的是正法。

4. 解後腹熱

如身已涼,獨腹熱未除(腹屬太陰,脾有火內伏,故腹獨熱也),此脾火內甚也。養陰中加生白芍,自除。

5. 瘥後耳聾

感證身涼後,尚有耳鳴、耳聾等症,乃餘邪留於少陽故也。宜養陰藥中加柴胡、菖蒲、鉤藤、池菊、通草荷葉之類,以清解少陽之郁。

_邵評:_耳聾一症,半屬少陽,然其因不一,有虛實之不同。腎開竅於耳,腎虛精脫,則耳聾也。痰火上升,阻閉清竅,其耳亦聾。又溫暑熱病之耳聾,由於陰虧邪盛,不關少陽,禁用柴胡升提。種種各因,虛實不同,當分別施治。

6. 瘥後語謇

感證熱退之後,其舌轉動不靈、語言謇澀不清者,亦系邪留肝脾所致。宜加味逍遙散白朮,加生薑、鉤藤、菖蒲、蒺藜、天蟲之類。

_邵評:_心脾腎三經之脈,皆縈繞於舌。心腎虛則舌不靈動;痰阻脾絡,肝風內擾,則語言謇澀不清。總是虛風痰火為病,須分因治之。

7. 瘥後不寐

感證熱退之後,夜不欲寐者,胃不和也,溫膽湯和之。驚悸不寧者,心氣虛也(心氣虛而神不斂,當安神以斂心陽),加棗仁、遠志

8. 解後咳嗽

如熱退之後,尚有咳嗽未除(病後咳嗽,是肺胃津虧而有餘邪戀肺也),此餘熱在肺也。宜滋養肺胃之陰,其嗽自止,如南沙參、麥冬、骨皮、知母、川貝、川斛、花粉、茯苓杏仁、桑皮、蔗汁、梨汁之類,或加生地、玉竹之類。

_邵評:_凡感外邪而有病者,症見咳嗽,其病為輕,以其邪傳入肺。肺主皮毛,邪從外達也。內傷虛證,見咳則重,五臟傳乘,肺受火刑,水源涸竭,每多死證。故咳嗽一症,虛實病因,當細細分辨而治焉。

9. 瘥後盜汗

感證瘥後,餘熱盜汗不止者,陰虛有火也,當歸六黃湯加減。

_邵評:_陰虧火盛,內蒸燔灼,津液外泄也,育陰瀉火固表為治。

無熱惡寒,而盜汗不止者,陽虛也,黃耆建中湯加減(陽虛營衛不和而汗出也,調和營衛治之)。自汗不止者,亦陽虛也,玉屏風散牡蠣龍骨收之。

_邵評:_衛陽虛弱,不能固護腠理,表虛而自汗出也。實表固澀之法,此方極驗。

10. 瘥後妄言

凡傷寒熱病,每有身涼熱退之後,其人如癡,言語謬妄者,此心神虛散不復所致。但當調養氣血,兼治其心可也。神復,妄言自止。

_邵評:_病退而妄言人癡,自是心神虛散,但痰火餘邪,內伏包絡肝膽諸經,亦有此症。當辨別論治。

11. 瘥後吐涎沫

吐涎沫,此土虛不能攝水也,六君加益智仁攝之。若其稠飲自下焦漾漾而起,溢出口中者,此腎氣不納,濁陰上泛也。宜都氣飲加胡桃補骨脂以納之,或少佐熟附以收之,或佐白朮以制之。

_邵評:_涎沫者,寒飲也。其人胃有寒飲,病後脾虛,土不制水,水飲上逆而吐也。病屬脾胃,尚在中焦,治以溫胃和脾滌飲之法。若從下焦泛上而出者,是腎陽大虛,陰濁上干,是腎水上泛之症,急當溫納腎陽、鎮逆制水主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