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卷之二終 (6)
卷之二終 (6)
1. 解後下血
感證解後,復有下血者,乃失汗之餘邪也。當清之,生地、丹皮、地榆、川斷、槐米、白芍、苡仁、黑荊芥之類治之,自愈。
_邵評:_病解下血,由於初起失汗,邪不外達而內入,陽邪熱盛,熱傷陰絡,而血下溢也。治以清營涼血和絡之法。
白話文:
在疾病康復後,如果還出現便血的情況,這通常是因為原先未能及時發汗排除的餘邪所致。應採用清熱涼血的方法來治療,可用生地、丹皮、地榆、川斷、槐米、白芍、苡仁、黑荊芥等藥物,通常都能自癒。
邵氏評論:疾病康復後仍便血,主要是因為疾病初期未能適時發汗,導致邪氣不能從體表排出,反而深入體內。體內的熱邪過盛,熱氣損傷了陰部的血管,進而導致血液下溢。治療上,應該使用能清熱涼血、調和脈絡的方法。
2. 瘥後頤毒
遺毒(餘邪留滯絡中而成毒),因汗下清解未盡,其邪結於少陽、陽明二經,發於兩頤者,陽明部位也(陽明行身之前,故兩頤屬陽明),發於耳之左右者,少陽部位也(少陽行身之側,故耳之左右屬少陽)。宜連翹敗毒散消散之,如二活、荊、防、連翹、赤芍,牛蒡、桔梗、土貝、蒺藜、薄荷、銀花、甘草之類,少陽加柴胡。此症初起,速宜消散,緩則成膿(熱毒邪氣,壅阻氣血,不即消散,腐化為膿最速)。
如元氣虛者,須兼歸、耆補托。潰膿後,當大補氣血為主(不用補托,恐正虛而邪內陷,故當大補氣血)。然發於陽明者易治,發於少陽者難治。
_邵評:_陽明多氣多血,且為中土,萬物所歸,無所傳變,故易治。少陽屬膽,膽為清淨之腑,受邪則難治。
白話文:
[病癒後的頰部感染]
在疾病康復後出現的頰部感染,是因為體內殘餘的邪氣未能完全清除,邪氣凝結在少陽和陽明這兩條經絡上。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兩邊的頰部,那是屬於陽明經的範疇,因為陽明經主要行走在身體前方,所以兩頰部位與陽明經相關;若出現在耳朵的左右側,則屬於少陽經的範圍,因為少陽經主要分佈在身體的兩側,所以耳朵左右側屬於少陽經。
對於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連翹敗毒散來消散邪氣,藥方包括二活、荊芥、防風、連翹、赤芍,牛蒡子、桔梗、土貝母、蒺藜、薄荷、銀花、甘草等。如果邪氣在少陽經,還需加入柴胡。這種病在剛開始時,應立即進行消散治療,如果拖延,會形成膿腫,因為熱毒邪氣阻塞了正常的氣血運行,如果不立刻處理,會迅速轉化為膿腫。
如果患者體質虛弱,還應該配合使用當歸、黃耆來補益身體。在膿腫破裂後,主要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,因為如果不補益身體,可能會導致正氣虛弱,邪氣內陷,因此需要大量補充氣血。
然而,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陽明經,比較容易治療,因為陽明經的氣血充沛,並且是身體的中心,能夠吸收各種營養,不會產生變化,所以較易治療。但如果出現在少陽經,就比較難以治療,因為少陽經與膽臟相關,膽臟是身體的清潔器官,一旦受到邪氣影響,就會變得難以治療。
3. 瘥後酒復
感證身涼後,因飲酒復熱。以酒性熱有火,能助餘邪故也。必兼煩悶乾嘔、口燥不納等症。急用川連、葛花、連翹、生梔、枳實、烏梅、銀花等解之。
_邵評:_餘邪未盡,得酒以助其濕火,胃熱氣升而復病也,宜清熱和胃治之。
白話文:
在感受疾病後身體感到涼冷的情況下,因為飲酒導致再次發熱。這是因為酒的性質偏熱,有如火一般,會助長殘留的邪氣。這時通常會伴隨著煩悶、乾嘔、口乾不想進食等症狀。此時應緊急使用如黃連、葛花、連翹、生梔、枳實、烏梅、銀花等藥物來緩解病情。
邵氏評論:當體內殘留的邪氣尚未完全清除,再攝取酒類助長濕熱,會使胃部產生熱氣上升,導致疾病再次發生,應該要使用清熱和胃的治療方式來處理。
4. 瘥後食復
感證熱退之後,胃氣尚虛,餘邪未盡,若納穀太驟,則運化不及,餘邪假食滯而復作也(熱退胃虛,餘邪未盡,又復傷食,引動餘邪而復病也),名曰食復。其症仍發熱頭痛、煩悶不納,宜枳實梔子豉湯,加生楂肉、麥芽、連翹、萊菔子(邪食上蒸,故發熱頭痛,此傷食而兼有外邪,故用枳實消滯、梔子清熱、豆豉以散外邪,加味俱消食之品)等涼疏之。無火舌潤不渴者,調中湯亦可(無火者,身無邪熱也。
舌潤不渴,中陽虛也。只有食滯,故用溫化)。
白話文:
在疾病發燒退去之後,病人的胃部機能還處於虛弱狀態,體內殘餘的病邪尚未完全清除。如果這時病人突然大量進食,消化系統來不及運轉消化,殘餘的病邪就會藉由食物積滯在體內,導致病情再次復發,這種情況稱為「食復」。具體症狀可能包括再次發燒、頭痛、感到煩悶並失去食慾。
針對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枳實梔子豉湯,加上山楂、麥芽、連翹和萊菔子等草藥,這些藥物具有清熱、散邪和幫助消化的作用。
然而,如果病人沒有明顯的火氣表現,舌頭濕潤且不口渴,顯示體內沒有邪熱,但中氣虛弱,只有食物積滯的情況下,可以考慮使用調中湯,此湯具有溫補脾胃,助消化的功效。
5. 瘥後勞復
感證瘥後,元氣未復,餘邪未清,稍加勞動,其熱復作。即多語、梳頭、洗面、更衣之類,皆能致復。既經復熱,必有餘火、餘邪結於中,所以仲景主以枳實梔子豉湯。蓋豆豉撤表邪,梔子清裡熱,枳實開胸中餘邪之結,凡治勞復,當以此方為主(治虛而有邪之主方)。如兼嘔惡痞滿(痰伏陽明),加半夏、竹茹。
如見舌黃口渴(陽明胃熱),加黃芩、連翹。如兼飽悶(食滯中宮)挾食,加楂肉、麥芽。如兼頭疼惡寒(復受表邪),加薄荷、蔥白。如兼寒熱,寒多加桂枝、紫蘇,熱多加柴、芩。一二劑後,必復汗而解。此屢試屢驗者,不可妄投補中,以致閉邪增病(虛而有邪,純補則邪閉病加)。
_邵評:_病後元虛,餘邪餘火,留結於中。又加勞動,復受外邪而病,故名勞復。此虛而有邪,用表裡兼治之法,此與但虛無邪之勞復自是兩種。
白話文:
在疾病康復後,身體的元氣尚未完全恢復,體內殘餘的病邪也未完全清除。稍微進行一些勞動,例如多說話、梳頭髮、洗臉或換衣服等,就會導致體溫再次升高。這表示體內仍有殘餘的病邪和火氣聚集,因此張仲景推薦使用梔子豉湯加上枳實來治療。因為豆豉能幫助排出體表的病邪,梔子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氣,而枳實能打開胸中殘餘病邪的結聚。在治療這種因勞累而病情反覆的情況時,應該以此方為主要治療方案(適用於虛弱且有病邪的情況)。
如果併有噁心、腹脹等症狀(表示可能有痰濕在陽明胃腸),可加入半夏、竹茹。 如果出現舌頭發黃、口渴(表示陽明胃腸有熱),可加入黃芩、連翹。 如果有飽脹不適(表示食物滯留在脾胃),可加入山楂肉、麥芽。 如果併有頭痛、怕冷(表示可能再次感染了風邪),可加入薄荷、蔥白。 如果出現寒熱交錯,寒多可加入桂枝、紫蘇,熱多可加入柴胡、黃芩。通常服用一到兩劑後,會再次出汗而病癒。這是經過多次實踐驗證的,切勿隨意使用補中藥物,以免封閉病邪,加重病情(虛弱但有病邪的情況下,單純補充會使病邪封閉,病情加重)。
邵氏評論:疾病康復後,體質虛弱,體內殘餘的病邪和火氣仍然存在。再進行勞動,又受到外邪侵襲,導致病情再次發生,這就是所謂的「勞復」。這種情況是虛弱且有病邪,需要用表裡同治的方法來處理,這和單純虛弱無病邪的「勞復」是兩種不同的情況。
6. 氣虛勞復
亦有瘥後餘火、餘邪已盡,只因正氣大虛,因勞復熱,微兼惡寒、四肢倦怠、無氣以動、脈虛右大(中虛之脈)、舌潤無胎(虛證舌胎)、胸膈寬暢者(無邪之徵),此真氣虛勞復也(此勞復是勞倦內傷之證)。宜補中益氣湯(甘溫補中)甘溫補之,升柴須蜜炙;汗多惡寒(陽虛氣弱),歸耆建中湯最妙。
_邵評:_病退邪去,勞而復作,見症俱是虛象,與上條挾邪勞復之證不同。
白話文:
[氣虛勞復]的情況如下:在疾病痊癒後,身體的殘餘病火、病邪已經完全消失,但因為身體的正氣大為虛弱,導致因過度勞累而再次發燒,同時會輕微畏寒、四肢感到疲倦無力、沒有力氣活動,脈搏呈現虛弱且右手邊的脈象較大(這表示中氣虛弱),舌頭濕潤沒有舌苔(這是虛弱症狀的舌象),胸部和橫膈膜的區域感覺寬敞舒暢(這是沒有病邪存在的跡象),這種情況就是真正的氣虛勞復(這種勞復是由於過度勞累內傷所導致的病症)。應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調理(這是一種甘溫補中的藥方),其中的升麻和柴胡需用蜜炙的方式處理;如果出現大量出汗且畏寒(這可能是陽氣虛弱,氣力不足),則歸耆建中湯是最適合的選擇。
邵評:當疾病退去,病邪消失,但因過度勞累而病情復發,所有的症狀都顯示出虛弱的狀態,這和上面提到的帶有病邪的勞復症狀不同。
7. 陰虛勞復
熱病傷陰,腎氣已虧,稍加勞動,微挾風寒,其病復作(熱傷陰液,腎精虧乏,勞動而復受外邪,亦是勞復)。症仍頭痛發熱、惡風(表邪見症)、舌燥(陰傷舌也)、口渴、六脈浮數者(表熱),此陰虛勞復也。凡復證必挾風寒外邪,仍宜梔子豉湯,加蔥白、薄荷、鮮生地、淡竹葉、麥冬、骨皮之類微汗之(撤表而清裡熱)。如見太陽,加羌活;陽明加葛根;少陽加柴胡(三陽經加法)。
白話文:
【病症名稱:陰虛勞復】
【病症描述】: 這是因熱性疾病導致身體陰液受損,腎臟功能也已經減弱的情況下,稍微勞累或遭受風寒侵襲,疾病就會再次發作(熱病損傷了陰液,使腎臟精氣不足,再經過勞累及外來病毒的感染,這就是所謂的勞復)。
其症狀包括頭痛發燒、怕風(這是由於外感風寒所引致的症狀)、舌頭乾燥(這是陰液受損的表現)、口渴,以及脈象呈現浮數(這顯示體內有表熱)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陰虛勞復。
【治療原則】: 凡是勞復的病情,一定會伴隨著外來的風寒侵擾,應使用梔子豉湯,並加入蔥白、薄荷、新鮮生地、淡竹葉、麥冬、骨皮等草藥,以微汗的方式來治療(即先排除表層的風寒,再清除體內的熱度)。
如果病人出現太陽病的症狀,應加入羌活;若出現陽明病的症狀,則應加入葛根;若出現少陽病的症狀,則應加入柴胡(這是根據三陽經的不同情況,選擇相應的草藥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