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卷之二終 (6)
卷之二終 (6)
1. 解後下血
感證解後,復有下血者,乃失汗之餘邪也。當清之,生地、丹皮、地榆、川斷、槐米、白芍、苡仁、黑荊芥之類治之,自愈。
_邵評:_病解下血,由於初起失汗,邪不外達而內入,陽邪熱盛,熱傷陰絡,而血下溢也。治以清營涼血和絡之法。
白話文:
感冒好了之後又出現便血,這是因為流汗過多,導致寒邪留在體內,又加上體內熱邪盛行,熱氣傷了陰血,所以才會便血。可以用生地、丹皮、地榆、川斷、槐米、白芍、苡仁、黑荊芥等藥材來清熱涼血,便能痊癒。
2. 瘥後頤毒
遺毒(餘邪留滯絡中而成毒),因汗下清解未盡,其邪結於少陽、陽明二經,發於兩頤者,陽明部位也(陽明行身之前,故兩頤屬陽明),發於耳之左右者,少陽部位也(少陽行身之側,故耳之左右屬少陽)。宜連翹敗毒散消散之,如二活、荊、防、連翹、赤芍,牛蒡、桔梗、土貝、蒺藜、薄荷、銀花、甘草之類,少陽加柴胡。此症初起,速宜消散,緩則成膿(熱毒邪氣,壅阻氣血,不即消散,腐化為膿最速)。
白話文:
如果病邪残留体内,沒有完全清除,就會停留在少陽、陽明经脉中,形成毒素。如果病邪停留在阳明经脉,就会表现为两腮肿痛,因为阳明经脉循行于身体前面,两腮属于阳明经脉的部位。如果病邪停留在少阳经脉,就会表现为耳部左右肿痛,因为少阳经脉循行于身体两侧,耳部左右属于少阳经脉的部位。这种情况可以用连翘败毒散来治疗,药方中包含连翘、赤芍、牛蒡、桔梗、土贝母、蒺藜、薄荷、银花、甘草等药材,如果是少阳经脉病变,还要加柴胡。这种病刚开始的时候要尽快治疗,否则拖延下去就会化脓,因为热毒邪气会堵塞气血运行,如果不及时清除,很容易化脓。
如元氣虛者,須兼歸、耆補托。潰膿後,當大補氣血為主(不用補托,恐正虛而邪內陷,故當大補氣血)。然發於陽明者易治,發於少陽者難治。
_邵評:_陽明多氣多血,且為中土,萬物所歸,無所傳變,故易治。少陽屬膽,膽為清淨之腑,受邪則難治。
白話文:
如果元氣虛弱的人,需要同時用黃芪、人參來補益元氣。膿瘡潰爛之後,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,不用再補益元氣,因為擔心正氣虛弱而邪氣內陷,所以應該要大補氣血。不過,發病在陽明經者容易治療,發病在少陽經者難以治療。
3. 瘥後酒復
感證身涼後,因飲酒復熱。以酒性熱有火,能助餘邪故也。必兼煩悶乾嘔、口燥不納等症。急用川連、葛花、連翹、生梔、枳實、烏梅、銀花等解之。
_邵評:_餘邪未盡,得酒以助其濕火,胃熱氣升而復病也,宜清熱和胃治之。
白話文:
患者原本體寒,因為飲酒後身體回暖,但酒性溫熱易助火,反而助長了殘留的病邪,因此出現煩悶、乾嘔、口乾難食等症狀。需要緊急使用川連、葛花、連翹、生梔、枳實、烏梅、銀花等藥物來解毒。
邵氏評曰:病邪未消,飲酒助長了濕熱,導致胃熱上衝,病情反复。應當以清熱和胃的方法來治療。
4. 瘥後食復
感證熱退之後,胃氣尚虛,餘邪未盡,若納穀太驟,則運化不及,餘邪假食滯而復作也(熱退胃虛,餘邪未盡,又復傷食,引動餘邪而復病也),名曰食復。其症仍發熱頭痛、煩悶不納,宜枳實梔子豉湯,加生楂肉、麥芽、連翹、萊菔子(邪食上蒸,故發熱頭痛,此傷食而兼有外邪,故用枳實消滯、梔子清熱、豆豉以散外邪,加味俱消食之品)等涼疏之。無火舌潤不渴者,調中湯亦可(無火者,身無邪熱也。
舌潤不渴,中陽虛也。只有食滯,故用溫化)。
白話文:
發燒退了之後,胃氣還虛弱,殘餘的病邪也沒有完全消散。如果馬上吃太多東西,消化系統跟不上,殘餘的病邪就會借助食物積滯而再次發作。這種情況叫做食復。症狀仍然是發燒、頭痛、煩躁、食慾不振,應該服用枳實梔子豉湯,再加入生山楂肉、麥芽、連翹、萊菔子等清熱消食的藥物。如果沒有口乾舌燥、不渴的症狀,也可以服用調中湯。
5. 瘥後勞復
感證瘥後,元氣未復,餘邪未清,稍加勞動,其熱復作。即多語、梳頭、洗面、更衣之類,皆能致復。既經復熱,必有餘火、餘邪結於中,所以仲景主以枳實梔子豉湯。蓋豆豉撤表邪,梔子清裡熱,枳實開胸中餘邪之結,凡治勞復,當以此方為主(治虛而有邪之主方)。如兼嘔惡痞滿(痰伏陽明),加半夏、竹茹。
如見舌黃口渴(陽明胃熱),加黃芩、連翹。如兼飽悶(食滯中宮)挾食,加楂肉、麥芽。如兼頭疼惡寒(復受表邪),加薄荷、蔥白。如兼寒熱,寒多加桂枝、紫蘇,熱多加柴、芩。一二劑後,必復汗而解。此屢試屢驗者,不可妄投補中,以致閉邪增病(虛而有邪,純補則邪閉病加)。
白話文:
感染後身體虛弱,元氣未回復,餘邪未消,稍微勞動,熱氣就會復發。像多說話、梳頭、洗臉、換衣服之類的活動,都可能導致熱氣復發。熱氣復發後,必定有餘火、餘邪凝聚在體內,因此仲景主張使用「枳實梔子豉湯」。
豆豉能夠驅散表面的邪氣,梔子能清裡熱,枳實能打開胸中餘邪的結塊。凡是治療熱氣復發,都應該以此方為主(虛弱又有邪氣的治療主方)。
如果同時有嘔吐、噁心、痞滿(痰阻塞陽明經),則加入半夏、竹茹。
如果出現舌苔黃、口渴(陽明胃熱),則加入黃芩、連翹。
如果同時有飽悶(食物停滯在中焦)並有食物夾雜,則加入山楂肉、麥芽。
如果同時有頭痛、惡寒(又受到表邪侵犯),則加入薄荷、蔥白。
如果同時有寒熱症狀,寒症較多則加入桂枝、紫蘇,熱症較多則加入柴胡、黃芩。
服用一兩劑後,必定會出汗而解除熱氣。這個方子屢試不爽,不可胡亂服用補品,以免閉塞邪氣而加重病情(虛弱又有邪氣,純粹進補會讓邪氣閉塞而病情加重)。
_邵評:_病後元虛,餘邪餘火,留結於中。又加勞動,復受外邪而病,故名勞復。此虛而有邪,用表裡兼治之法,此與但虛無邪之勞復自是兩種。
白話文:
病情恢復後,原本身體虛弱,還有一些殘餘的疾病和熱氣停留在體內。再加上過度勞累,再次受到外部疾病的影響而生病,所以被稱為“勞復”。這種情況是因為身體虛弱且存在疾病,需要用治療內部和外部的方法來處理,這與只是身體虛弱沒有疾病的“勞復”不同。
6. 氣虛勞復
亦有瘥後餘火、餘邪已盡,只因正氣大虛,因勞復熱,微兼惡寒、四肢倦怠、無氣以動、脈虛右大(中虛之脈)、舌潤無胎(虛證舌胎)、胸膈寬暢者(無邪之徵),此真氣虛勞復也(此勞復是勞倦內傷之證)。宜補中益氣湯(甘溫補中)甘溫補之,升柴須蜜炙;汗多惡寒(陽虛氣弱),歸耆建中湯最妙。
_邵評:_病退邪去,勞而復作,見症俱是虛象,與上條挾邪勞復之證不同。
白話文:
有些人病好了之後,餘熱和邪氣都已經消散,只是因為正氣太虛,勞累後又發熱,還伴隨着輕微怕冷、四肢無力、氣短、脈象虛弱而右邊較大、舌苔薄潤、胸膈寬敞等症狀,這是因為真氣虛弱導致的勞復。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溫補脾胃,升麻用蜜炙處理;如果出汗多怕冷,可以用歸耆建中湯來溫補陽氣。
7. 陰虛勞復
熱病傷陰,腎氣已虧,稍加勞動,微挾風寒,其病復作(熱傷陰液,腎精虧乏,勞動而復受外邪,亦是勞復)。症仍頭痛發熱、惡風(表邪見症)、舌燥(陰傷舌也)、口渴、六脈浮數者(表熱),此陰虛勞復也。凡復證必挾風寒外邪,仍宜梔子豉湯,加蔥白、薄荷、鮮生地、淡竹葉、麥冬、骨皮之類微汗之(撤表而清裡熱)。如見太陽,加羌活;陽明加葛根;少陽加柴胡(三陽經加法)。
白話文:
病人原本患熱病傷了陰液,腎氣已虛,稍稍勞動就容易受風寒,導致病情再度復發。症狀仍然是頭痛發熱、怕風、舌頭乾燥、口渴,脈象浮而數,說明表熱未解。這是因為陰虛體弱又勞累復發所致。凡是復發的病症,必定夾雜著風寒外邪,所以應該服用梔子豉湯,再加入蔥白、薄荷、鮮生地、淡竹葉、麥冬、骨皮等藥物,讓患者微微出汗,以散表清裡熱。如果出現太陽經的症狀,就加羌活;陽明經的症狀,就加葛根;少陽經的症狀,就加柴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