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卷之二上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上 (8)

1. 頭汗出

發黃、頭汗出者,熱不得外越而上泄也。(熱鬱發黃頭汗)

背強、惡寒、頭汗出者,寒濕客搏經絡也。(寒濕鬱而頭汗)

下血、譫語、頭汗出者,熱入血室也。(熱入血室而頭汗)

虛煩懊憹、頭汗出者,邪客胸中,熱氣蒸於上也。(虛煩熱蒸而頭汗)

水結胸頭汗出者,水氣停蓄不得外行也(水結胸證,水氣上蒸而頭汗)。往來寒熱頭汗出者,火邪熏灼上炎也。皆當分門施治。

_邵評:_少陽木火上炎而頭汗,亦屢見之。

關格證不得尿,頭無汗者生,有汗者死。(關格證頭汗,陽從上脫也,故死)

濕家誤下,額上汗出、微喘、小便不利者,死。以上參《準繩》。

_邵評:_微喘額汗,陽從上脫,小便不利,陰已下絕,陰陽離決,安得不死。

_按:_陽明熱不得越,上蒸於首而頭汗出者,不惡寒而惡熱(邪已入里化熱,故惡熱而下惡寒)。寒濕容搏於經而頭汗出者,必惡風惡寒(寒濕抑遏於表,故惡風寒)。

_邵評:_此辨寒、熱、濕邪在表、在裡之法,語最簡當。

白話文:

[頭部出汗]

如果皮膚出現黃疸且頭部頻頻出汗,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的熱氣無法從身體表面散發出去,只能向上從頭部釋放。(這是熱氣鬱積導致黃疸和頭汗)

若背部僵硬、感到寒冷且頭部出汗,這可能是因為寒氣和濕氣侵襲並困擾了你的經絡。(寒濕鬱積導致頭汗)

若是出現便血、胡言亂語且頭部出汗,這可能是因為熱氣進入血液中。(熱氣進入血室導致頭汗)

若感到心煩意亂、精神不佳且頭部出汗,這可能是因為邪氣入侵胸腔,使得熱氣從上部蒸發。(虛煩熱蒸導致頭汗)

若是胸部有水腫且頭部出汗,這可能是因為水分在體內過多,無法正常排出體外。(水腫在胸,水分上蒸導致頭汗)

若是時冷時熱且頭部出汗,這可能是因為火氣上炎。(火邪燻灼導致頭汗)

對於「關格」病狀(無法排尿)的人來說,如果頭部不出汗則可能存活,但若頭部出汗則可能死亡。(關格症頭汗,表示陽氣正在流失,因此可能致死)

對於濕氣過重的人,如果錯誤地使用下瀉療法,額頭出汗、輕微喘息、無法排尿的人,可能會死亡。(以上參考《準繩》一書)

對於陽明腑熱無法排解,只能從頭部蒸發的人,他們不會感到寒冷,反而會怕熱。(邪氣已經進入體內轉為熱氣,所以會怕熱而不是怕冷)

對於寒氣和濕氣困擾經絡,導致頭部出汗的人,他們一定會怕風怕冷。(寒濕抑制了體表的正常功能,所以會怕風怕冷)

(邵評:)這是一種辨別寒氣、熱氣、濕氣在體表或體內的方法,用詞非常簡潔恰當。

2. 手足汗

胃主四肢,手足汗為熱聚於胃,其津液旁達於手足也,宜清泄(胃熱手足汗,宜清)。陽明病,手足汗、潮熱譫語、便硬者,可下(胃實,宜下)。若陽明胃土中寒,脾不約束,津液橫溢,四肢猶如陰盛淫雨滂沱,故汗出而冷也(陽不收斂)。陽虛失運,中寒不化,故不能食而小便不利也,大便必先硬後溏。

今雖便硬、手足汗出,非陽明實熱者比,不可攻,攻之必作固瘕(固瘕即硬屎,下後即瀉清水也),即(手足汗,大便硬,亦有屬陽虛中寒者,戒不可攻。特揭此條以示人)宜厚朴甘草生薑半夏人參湯。以上合參《準繩》、《金鑑》。

白話文:

【手足出汗】

在中醫學理中,認為胃部主宰四肢的功能,如果手腳大量出汗,這通常是由於熱氣在胃部積聚,導致身體的津液從手腳散發出來。治療上,應該要清熱和調理胃部(當手腳出汗是因為胃熱時,應採取清熱的療法)。

如果是陽明病的患者,除了手腳出汗之外,還伴有高燒和胡言亂語,以及大便乾硬的症狀,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(胃部實熱的情況下,適宜用瀉下的方式治療)。

然而,如果陽明胃部受到寒氣影響,脾胃功能受損,津液無法正常運行,反而橫向溢出,如同陰雨綿綿的天氣,導致四肢冰冷且大量出汗(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無法有效收斂)。

此外,當體內的陽氣虛弱,脾胃功能運轉不良,體內的寒氣無法消散,會出現食慾不佳和小便不通暢的症狀,而且大便往往會先硬後軟。

即使患者出現大便乾硬、手腳多汗的症狀,但並不代表一定是陽明實熱的情況,不能輕易使用瀉下的方法,否則可能會導致固瘕(固瘕指的是堅硬的大便,瀉下後可能隨即出現水樣腹瀉)的問題(手腳多汗,大便乾硬,也可能屬於陽氣虛弱和脾胃受寒的情況,必須謹慎不要輕易瀉下)。

對於這種情況,建議使用厚朴、甘草、生薑、半夏和人參熬煮的湯藥來治療。以上論述,綜合參考了《準繩》和《金鑑》兩書的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