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感症寶筏》~ 卷之二上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上 (9)

1. 潮熱

屬陽明裡證。陽明旺於申酉,故潮熱發於午後,如潮信之按時,故名潮熱(潮熱是陽明裡證),陽明證潮熱譫語,大便硬者(胃實)可與承氣,不硬(胃未實)不可與。若陽明病潮熱、大便溏、小便自利、胸脅滿不去者(少陽見症),小柴胡湯(陽明兼少陽)。

白話文:

[潮熱]這現象屬於陽明腑實的證狀。陽明腑的活動在下午三點到五點最旺盛,因此潮熱會在下午開始發生,就像潮汐一樣有固定的時間,所以被稱為潮熱。當出現陽明腑實的潮熱,伴有譫妄及大便乾硬的情況(顯示胃部有實熱),可以使用承氣湯來治療;但若是大便並未乾硬(即胃部尚未形成實熱),就不適合用承氣湯。

如果在陽明腑實的情況下,還出現潮熱、大便稀軟、小便頻繁、胸脅部位有持續的飽脹感(這些都是少陽經的症狀),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小柴胡湯,因為這是陽明腑實同時夾雜少陽經的病情。

2. 讝語

讝語、譫語,皆胃中熱甚,心為熱冒,則神識昏亂而語言謬妄也。

_邵評:_諸證譫語,脈短者死,脈自和者愈。譫語為胃熱,有虛熱、實熱之不同,須分別治之。讝語脈短為氣虛,正虛不能勝邪,故死。

陽明胃實,則潮熱、譫語、汗出、脈滑疾,胃中有燥屎也(胃實有燥屎),宜下之。他如發汗後、下利後、下血後,俱有譫語,悉屬虛,必須對證發藥。參《準繩》。

《金鑑》云:心氣實熱而神有餘,則發為譫語。譫語為實,故聲長而壯,亂言無次,數數更端也。心氣虛熱而神不足,則發為鄭聲。鄭聲為虛,故音短而細,只將一言重複呢喃也。凡譫語、鄭聲與陽經同見者,均屬熱證,可以攻之。與陰經同見者,總為寒證,可以溫之。若陽經無可攻之證,當清解之;陰經無可溫之證,當清補之。

白話文:

[譫語]

譫語、亂語,這都是因爲胃中的熱氣過盛,心臟被熱氣所侵擾,導致神智混亂不清,言語胡說八道。

_邵評:_各種病症中的亂語,如果脈象短促的人就會死亡,但如果脈象自然和諧的人則會康復。亂語是因爲胃部過熱,但過熱又分虛熱和實熱的不同,必須分別進行治療。如果譫語伴隨脈象短促,則表示氣血虛弱,正氣無法抵抗邪氣,所以會致死。

如果陽明胃部實質熱氣過盛,會出現時熱時冷、亂語、大量出汗、脈搏滑快的現象,這是因爲胃裏有乾燥的硬便(胃實有燥屎),應採取瀉下的治療方法。例如在發汗後、腹瀉後、下血後出現亂語,這都屬於虛症,必須對症下藥。參考《準繩》。

《金鑑》說:如果心氣實質過熱,精神亢奮,就會發出亂語。亂語屬於實症,所以聲音長而有力,說話沒有邏輯,不斷變換話題。如果心氣虛熱,精神不足,就會發出低沉的聲音。低沉的聲音屬於虛症,所以聲音短而細,只會重複同一句話輕輕呢喃。凡是亂語、低沉的聲音與陽經同時出現的,都屬於熱症,可以用攻法治療。如果是與陰經同時出現的,總體上屬於寒症,可以用溫法治療。如果陽經沒有可以攻的症候,應當用清解法;陰經沒有可以溫的症候,應當用清補法。

3. 狂亂

《經》曰:邪入於陽則狂。傷寒熱毒在胃,乘於心則主發狂,邪熱極矣。用甘草湯,候冷,調下鵲石散二錢(甘草湯、生甘草、鵲石散、黃連、寒水石)。

_邵評:_胃熱乘心,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,煎成,沖童便、蓮心,最效。甚則銼入犀角末、金汁。

如狂證,太陽蓄血發狂,則少腹硬痛、小便自利;陽明蓄血如狂,則喜忘、大便黑(以上太陽、陽明蓄血如狂證),均以桃仁承氣湯主之。又有陽盛陰虛之人,作汗將解之時,奄然發狂,濈然汗出而解者(陽盛得狂汗而解)。當須識之,不可與藥也。以上參《準繩》。

_邵評:_如狂,有蓄血、狂汗之分。

凡胃熱乘心,則神昏狂亂,表實無汗者(太陽表郁)三黃石膏湯,裡實不便者(陽明腑實)承氣湯,無表裡證而熱極者(陽明經邪熱而未實)白虎解毒等湯。參《金鑑》。(狂分表裡經腑)

白話文:

【狂亂】

根據古籍記載,當邪氣侵入人體的陽分,就會出現狂亂的症狀。例如,感冒所引發的高熱和毒素若在胃部積聚,並進一步影響到心臟,就會導致患者出現狂亂的情況,這表示體內的邪熱已達到極度嚴重的程度。治療上,可以使用甘草湯,待其冷卻後,再加入兩錢的鵲石散調和服用(甘草湯、生甘草、鵲石散、黃連、寒水石)。

邵氏評論:若胃熱影響心臟,可考慮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,煮好後,加入兒童的新鮮尿液和蓮子心,此法效果顯著。若病情更為嚴重,還可加入犀角粉末和金汁。

對於狂亂的病狀,如果是由於太陽經絡的血液瘀積所導致,患者會表現出下腹部硬且疼痛,但小便順暢;如果是陽明經絡的血液瘀積所致,則可能出現記憶力減退,大便呈黑色(以上皆是太陽經絡和陽明經絡血液瘀積所致的狂亂症狀),這些情況都可使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。另外,對於體質陽盛陰虛的人,在出汗即將解熱的過程中,突然出現狂亂,但隨後又因大量出汗而逐漸恢復的情況(陽盛體質因出汗而解熱),這種情況就不需要特別給藥。以上內容參考自《準繩》一書。

邵氏評論:對於狂亂,需區分是血液瘀積或出汗過多所導致。

總結來說,當胃部熱氣影響心臟,造成神志混亂和狂亂的情況,若體表實證無汗(太陽表鬱)可用三黃石膏湯;若體內實證不便(陽明腑實)可用承氣湯;若無表裡證狀,但熱氣極度旺盛(陽明經邪熱但未實證)可用白虎解毒湯等。以上內容參考自《金鑑》一書。(狂亂可分為表裡經腑的不同情況)

4. 循衣摸床

此為危惡之候。陽盛裡熱之極,脈弦者生(實),脈澀者死(虛)。以弦長胃氣尚存,可下承氣故也,然亦危極矣。蓋生者未必盡生,而死者斷無可生之理。

_邵評:_此證胃氣不虛者,尚可救治,然亦危險,虛者必死無疑。

若見於三法之後(汗、吐、下也),乃大虛之兆,不必辨其陰陽虛實,當以獨參湯、六味飲時時與之,每有生者(大劑頻服,治虛之法)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症狀,代表體內的陽氣過盛,體內熱度達到極點。如果脈象呈現弦狀,表示尚有胃氣,可以使用承氣湯等藥物治療,還有一線生機(脈象實);但如果是脈象澀,則表示胃氣已虛,生命垂危,幾乎沒有生存的可能(脈象虛)。

然而,即使脈象是弦狀,生命也仍然處於極度危險之中。因為,即使有生存機會,也未必一定能活下來;而脈象澀的人,則確定沒有存活的可能。

邵氏評論:如果病人的胃氣尚未完全耗盡,還有救治的可能,但情況依然危險。但如果胃氣已經虛弱,那幾乎確定無法存活。

這種狀況如果出現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等治療方法後,那就是極度虛弱的徵兆。這種情況下,不用去分辨是陰虛還是陽虛,應該立即給予獨參湯或六味飲,並頻繁地大劑量服用,這樣有時候還是能挽救生命的(這是治療虛弱的方法)。

5.

《經》云:病人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。故渴列陽明門。然六經皆有渴病,惟太陽表證則無耳。參《準繩》。

_邵評:_渴雖屬陽明,然六經皆有渴證。

渴病,多因三法(汗、吐、下後)傷其津液,胃中乾燥,故渴。陽邪往來三陰,太陰則嗌乾,少陰則口燥,厥陰則消渴,亦屬熱傷津液也(三陰渴證,總是熱耗津液)。

太陽之渴,用五苓散者,以水停下焦,小便不利也。陽明之渴(水阻氣機,液不上升也),用白虎湯者,以胃熱飲水不已也(熱灼津傷也)。少陽證具心煩渴(少陽木火灼耗胃津也),而用小柴胡湯和解,去半夏加花粉者,避燥以生津液也。以上參《金鑑》(三陽渴證,亦是津液受傷所致)。

凡渴欲飲水者,當少與之以滋胃燥,則胃和而愈。若恣意飲之,必致停水為病(多飲水,水停為病;少與之,則潤燥胃和)。

_廉按:_渴欲飲水等證,最妙與銀花露、荷花露、地骨皮露等以代水。

白話文:

【口渴】

根據古籍記載,如果病人不畏寒卻感到口渴,這表示病情已轉移到陽明腸胃經。因此,口渴被歸類在陽明經的範疇內。然而,六經理論中各經都有可能出現口渴的症狀,只有太陽經的表證不會出現口渴的情況。

渴證雖多歸屬於陽明經,但事實上六經皆有可能出現口渴的症狀。

口渴的疾病,多數是由於大量出汗、嘔吐或瀉肚導致身體津液流失,胃部乾燥,因此產生口渴的感覺。當邪氣侵犯三陰經,太陰經會出現咽喉乾燥,少陰經會有口乾的現象,厥陰經則會引發消渴症,這些都屬於熱邪傷害津液的情況。

太陽經的口渴,使用五苓散治療,因為水份滯留在下焦,影響了小便的排泄。陽明經的口渴,使用白虎湯治療,因為胃部過熱,導致持續想要喝水。少陽經的症狀若伴有心煩及口渴,使用小柴胡湯調和,並去除半夏添加天花粉,目的是避免身體過度乾燥,藉此產生津液。

凡是口渴想喝水的患者,應少量給予水分以滋養胃部的乾燥,這樣胃部和諧就能痊癒。如果任意大量飲水,必然會造成水份在體內滯留,引起其他疾病。

對於口渴想喝水的症狀,最好的方式是給予如銀花露、荷花露、地骨皮露等清涼飲料代替純水,可以有效緩解口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