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總病論》~ 卷第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 (1)

1. 可發汗證

大法春宜發汗。

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自發熱,陰弱者自汗出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,桂枝湯,主之。

桂枝,芍藥,生薑(各一兩半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六個),

㕮咀,水三升半,微火煎取一升七合半,生布絞去滓,溫服一盞。須臾,啜熱粥一碗,令助藥力。周覆一時,遍身濈濈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瘥,止後服,不必盡劑也。若不汗,如前法更服,半日許令三服。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可盡一劑。病證猶存者,更作服。若汗未出,乃至二三劑。忌生冷、黏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惡等物。

太陽病,初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者,先刺風池、風府,卻與桂枝湯則愈。按風池是少陽之經,陽維之會,不針天柱而取風池者,陽維維諸陽,巨陽與諸陽主氣故也。

龐曰:凡桂枝湯證,病者常自汗出,小便不數,手足溫和,或手足指稍露之,則微冷,覆之,則溫渾身熱,微煩而又憎寒,始可行之。若病者身無汗,小便數,或手足逆冷,不惡寒,反惡熱,或飲酒後,慎不可行桂枝湯也。(脈緊必無汗,設有汗,不可誤作桂枝證。)

太陽病,發汗,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(桂枝湯內,加附子一枚,炮,去皮尖,切片同煎,如前。小便難,為有津液,可作汗;若小便數,不可誤認陽旦證也,陽旦即桂枝湯異名也。)

下後,脈促,胸滿者,桂枝去芍藥湯主之。(桂枝湯內去芍藥,只用四味也。芍藥味酸,脈促胸滿,恐成結胸,故去芍藥之佐,全用辛甘,發散其毒氣也。)

服桂枝湯,或下之,仍頭項強痛,翕翕熱,無汗,心下滿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白朮茯苓各一兩半主之。(不用桂,加水成四升,煎取二升。)

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桂枝加葛根二兩,添水成四升,煎取二升。通治柔痓。

太陽病,下之微喘者,表未解也,桂枝加杏仁厚朴湯主之。(桂枝內加厚朴一兩,杏仁四十枚。)此則中風自汗,用桂枝湯證也。

龐曰:惡寒者,不當風而憎寒,惡風者,當風而憎寒,皆屬表證。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痛,骨節煩疼,惡風,無汗而喘者,,麻黃湯,主之。

麻黃(一兩半),桂枝(一兩),甘草(半兩),杏仁(三十五個),

㕮咀,水二升半,煮麻黃數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一升二合半,去滓,每飲一盞,續次服盡,不用粥投。溫覆,如桂枝法將息,未汗,可再作二三劑。

龐曰:傷寒之脈,緊盛而按之澀是也。脈浮而緊,浮為風,緊為寒,風傷衛,寒傷榮,榮衛俱病,骨節煩疼。外證必發熱,無汗,或喘,其人但憎寒,手足指末必微厥,久而復溫,掌心不厥,此傷寒無汗,用麻黃證。

白話文:

可發汗證

一般來說,春季適合發汗治療。

太陽中風的症狀:陽氣浮於外而陰氣弱於內。陽氣浮於外則自發熱,陰氣弱於內則自汗出,怕冷發抖,畏風陣陣,發熱悶熱,鼻塞乾嘔者,可用桂枝湯治療。

桂枝湯方
桂枝、芍藥、生薑(各一兩半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六枚)。

將藥材切碎,加水三升半,小火煎煮至一升七合半,用乾淨布過濾藥渣,溫服一杯。稍後喝一碗熱粥,幫助藥力發揮。蓋被保暖約一小時,讓全身微微出汗為佳,但不可大汗淋灕,否則病邪無法根除。若服一次藥後出汗病癒,即可停藥,不必服完整劑。若未出汗,按原法再服,半天內可服三次。病情嚴重者,一日一夜可服完整劑。若症狀仍在,可繼續服藥。若仍未出汗,甚至可服至二、三劑。忌食生冷、黏膩、肉麵、辛辣、酒類、腐臭等食物。

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後,反而煩躁不解者,可先針刺風池、風府穴,再服桂枝湯即可痊癒。風池屬少陽經,為陽維脈交會處,不針天柱而取風池,是因陽維脈統領諸陽,太陽經主導諸陽之氣。

龐安時說:凡桂枝湯證,患者通常自汗出,小便不頻繁,手足溫暖,或手足稍露則微冷,蓋被則溫暖,全身發熱微煩且怕冷,才適用桂枝湯。若患者無汗、小便頻數、手足冰冷、不惡寒反惡熱,或飲酒後,切勿使用桂枝湯。(脈緊者必無汗,若有汗,不可誤判為桂枝證。)

太陽病發汗後,汗出不止,患者怕風、小便困難、四肢輕微僵硬、難以屈伸者,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。(桂枝湯中加入炮附子一枚,去皮尖切片同煎。小便困難表示津液尚足,可發汗;若小便頻數,不可誤認為陽旦證,陽旦即桂枝湯別名。)

誤下後脈促、胸悶者,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。(桂枝湯中去除芍藥,僅用四味藥。芍藥味酸,脈促胸悶恐成結胸,故去芍藥,全用辛甘之藥發散邪氣。)

服桂枝湯或誤下後,仍頭項強痛、發熱無汗、心下微滿痛、小便不利者,用桂枝去桂加白朮茯苓湯治療。(去桂枝,加白朮、茯苓各一兩半,加水四升煎取二升。)

太陽病項背強硬、汗出怕風者,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。(桂枝湯加葛根二兩,加水四升煎取二升,亦適用於柔痙。)

太陽病誤下後微喘者,表證未解,用桂枝加杏仁厚朴湯治療。(桂枝湯加厚朴一兩、杏仁四十枚。)此為中風自汗的桂枝湯證。

龐安時說:惡寒者,無風亦怕冷;惡風者,遇風才怕冷,均屬表證。太陽病頭痛發熱、身痛骨節痛、怕風、無汗而喘者,用麻黃湯治療。

麻黃湯方
麻黃(一兩半),桂枝(一兩),甘草(半兩),杏仁(三十五枚)。

將藥材切碎,加水二升半,先煮麻黃去沫,再加入其餘藥材煎至一升二合半,去渣後分次溫服,不需喝粥。蓋被保暖如桂枝湯法,若未出汗,可再服二、三劑。

龐安時說:傷寒脈象緊盛而按之澀澀。脈浮緊者,浮為風,緊為寒,風傷衛,寒傷營,營衛俱病則骨節疼痛。外證必發熱無汗,或喘,患者怕冷,手足指尖微冷,久而復溫,掌心不冷,此為傷寒無汗的麻黃湯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