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總病論》~ 卷第二 (2)
卷第二 (2)
1. 可發汗證
凡脈浮數,或浮緊,無汗,小便不數,病雖十餘日,尚宜麻黃湯也。
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若脈微弱,自汗出,惡風者,不可服之;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。大青龍湯
麻黃(三兩),桂枝,甘草,石膏(各一兩),杏仁(二十個),棗(五枚),生薑(一兩半),
㕮咀,水五升,煮麻黃數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。每溫飲一盞,微汗為度。若汗周身潤則止服;未周身潤,可停待少時服盡。不欲汗多,亡陽故也。亡陽遂虛,惡風,煩躁,不得眠也。
傷寒,脈浮緩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輕時,無少陰證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(少陰當言太陰。按太陰證內有脈浮緩,手足溫者,系太陰。太陰當發汗,證屬青龍湯;似桂枝證,反無汗而脈緊;似麻黃證,反身不疼而脈浮緩。)
太陽病,項背𠘧𠘧,無汗惡風,,葛根湯,主之。
葛根(二兩),麻黃(一兩半),桂枝(一兩),甘草(一兩),芍藥(一兩),大棗(六枚),生薑(一兩半),
㕮咀,水四升,先煮麻黃、葛根數沸,去沫,下諸藥,煮取二升半,去滓。每溫飲一盞,日三服,如桂枝湯將息。
太陽與陽明合病,必自下利者,葛根湯主之。
太陽與陽明合病,不利,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用前葛根湯內加半夏一兩一分,湯洗十遍,每個作四破。
龐曰:脈浮緊,無汗,服湯未中病。其人發煩,目瞑,極者必衄。小衄而脈尚浮者,宜麻黃湯;衄後脈已微者,不可再行也。凡脈浮自汗,服湯不中病,桂枝證尚在,必頭痛甚而致衄。小衄而脈尚浮者,再與桂枝湯;衄後脈已微者,不可再行也。
傷寒三日後,與諸湯不差,脈勢如數,陽氣猶在經絡,未入臟腑,宜,桂枝石膏湯,。此方可夏至後代桂枝證用之;若加麻黃一兩,可代麻黃、青龍湯用之。
石膏(三兩),梔子(二十四個),生薑(一兩半),桂枝,黃芩,甘草(各一兩),升麻,葛根(各一兩半),
㕮咀,水五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溫飲一盞,食頃再服。若得汗,即止後服。
龐曰:凡發汗,以辛甘為主,復用此苦藥者,何也?然辛甘者,折陰氣而助陽氣也。今熱盛於表,故加苦以發之。《素問》云:熱淫於內,以苦發之故也。
葛根龍膽湯,療病四五日不瘥,身體毒熱,面赤,兼治陽毒風溫。
葛根(生者四兩,乾者二兩代),生薑,升麻,大青,龍膽,桂枝,甘草,麻黃,芍藥(各半兩),葳蕤(一兩),石膏(一兩半),
㕮咀,水四升半,下麻黃,煮數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煎二升,去滓。溫飲一湯盞,日三夜二。(凡葛根,須用家園味甘多白粉者為佳,若誤用味苦野葛多吐,人轉增病。)
白話文:
凡是脈象浮而且快,或浮而且緊,沒有流汗,小便次數正常,即使生病已經十幾天了,還是應該服用麻黃湯。
太陽中風,脈象浮而且緊,發燒怕冷,身體疼痛,沒有流汗又感到煩躁不安,可以用大青龍湯來治療。如果脈象虛弱,自己流汗,又怕風,就不能服用大青龍湯,如果服用,反而會導致手腳冰冷、抽搐、肌肉跳動,這是用錯藥的症狀。大青龍湯的組成:
麻黃三兩、桂枝、甘草、石膏各一兩、杏仁二十個、紅棗五枚、生薑一兩半。
將藥材切碎,加入五升水煮,先煮麻黃幾次滾開,撈去上面的泡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兩升。每次溫服一小碗,以微微出汗為度。如果全身都出汗了,就停止服藥。如果還沒出汗,可以稍等一下再把剩下的藥喝完。不應該出太多汗,以免陽氣耗損。陽氣耗損就會感到虛弱、怕風、煩躁不安、睡不著。
如果傷寒,脈象浮而且慢,身體不痛,只是感覺沉重,有時候會稍微輕鬆一點,並且沒有出現少陰病症狀,可以用大青龍湯來治療。(這裡說的少陰應該是太陰。按照太陰病症,會有脈象浮緩,手腳溫熱的情況,這是太陰病。太陰病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這種情況屬於青龍湯的範圍。看起來像桂枝證,卻沒有流汗而且脈象緊;看起來像麻黃證,卻身體不痛而且脈象浮緩。)
如果太陽病,脖子和背部僵硬,沒有流汗又怕風,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。
葛根湯的組成:葛根二兩、麻黃一兩半、桂枝一兩、甘草一兩、芍藥一兩、紅棗六枚、生薑一兩半。
將藥材切碎,加入四升水煮,先煮麻黃、葛根幾次滾開,撈去泡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兩升半,撈出藥渣。每次溫服一小碗,一天服用三次,服用後像服用桂枝湯一樣保養身體。
如果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,一定會拉肚子,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。
如果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,沒有拉肚子,只是嘔吐,可以用葛根加半夏湯來治療。在原來的葛根湯裡面加入半夏一兩一分,用熱水洗過十次,每個切成四塊。
龐安時說:如果脈象浮而且緊,沒有流汗,服藥後病情沒有改善,病人感到煩躁,眼睛發黑,嚴重的話一定會流鼻血。如果只是少量流鼻血,脈象還是浮的,可以用麻黃湯。如果流鼻血後脈象已經很虛弱了,就不能再使用麻黃湯。凡是脈象浮而且有自汗,服藥後病情沒有改善,而且桂枝證狀還在,一定會頭痛劇烈,最後導致流鼻血。如果只是少量流鼻血,脈象還是浮的,可以再次服用桂枝湯。如果流鼻血後脈象已經很虛弱了,就不能再使用桂枝湯。
傷寒三天後,服用其他藥方都沒有好轉,脈象呈現快速的狀態,表示陽氣還停留在經絡,沒有進入臟腑,可以用桂枝石膏湯。這個藥方可以在夏天之後代替桂枝證來使用。如果加入麻黃一兩,就可以代替麻黃湯和青龍湯來使用。
桂枝石膏湯的組成:石膏三兩、梔子二十四個、生薑一兩半、桂枝、黃芩、甘草各一兩、升麻、葛根各一兩半。
將藥材切碎,加入五升水煮,煮到剩下兩升半,撈出藥渣,溫服一小碗,過一會再服用一次。如果出汗了,就停止服用。
龐安時說:凡是發汗的藥,主要以辛甘味的藥為主,為什麼還要用苦味的藥呢?因為辛甘味的藥,可以消退陰氣,幫助陽氣。現在熱邪過於旺盛在體表,所以要加入苦味的藥來發散。《素問》說:熱邪積聚在體內,要用苦味的藥來發散,就是這個道理。
葛根龍膽湯,可以用於治療生病四五天都沒好,身體發熱中毒,臉色發紅,同時也可以治療陽毒風溫。
葛根龍膽湯的組成:葛根(新鮮的用四兩,乾燥的可以用二兩代替)、生薑、升麻、大青、龍膽、桂枝、甘草、麻黃、芍藥各半兩、葳蕤一兩、石膏一兩半。
將藥材切碎,加入四升半水煮,先煮麻黃幾次滾開,撈去上面的泡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兩升,撈出藥渣。每次溫服一小碗,一天三次,晚上兩次。(凡是葛根,一定要用家裡種的、味道甘甜、白色粉末多的最好。如果誤用了味道苦的野生葛根,會導致嘔吐,反而會讓病情加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