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總病論》~ 卷第四 (1)
卷第四 (1)
1. 暑病論
龐曰:冬傷於寒,夏至後至三伏中,變為暑病,其熱重於溫也。有如傷寒而三陰三陽傳者,有不依次第傳,如見五臟熱證者,各隨證治之。
白話文:
龐安時說:冬天受到寒冷的損傷,到了夏至後到三伏天期間,就會轉變成暑熱病,暑熱的症狀比溫熱病更嚴重。有的就像傷寒一樣,依序傳遍三陰三陽經,也有不依序傳播的,如果出現五臟有熱的症狀,就根據症狀對應治療。
2. 暑病表證
暑病,代桂枝並葛根證,。
白話文:
暑病,用桂枝和葛根來治療的症狀。
桂枝,芍藥,知母,生薑(各一兩半),甘草(一兩),黃芩(一兩半),葛根(二兩),棗(十六枚),
白話文:
桂枝、芍藥、知母、生薑(各 30 克),甘草(20 克),黃芩(30 克),葛根(40 克),棗(16 枚)
㕮咀,水六升,煮取三升,通口服一盞,相次取汗。
暑病,代麻黃證
桂枝,杏仁,知母(各一兩),麻黃(三兩),甘草,黃芩(各一兩),
煎如前法。
暑病,代青龍湯證,。
白話文:
用麥芽咀嚼,加入六升水,煮至三升,趁热喝一碗,连续服用,直到出汗。
如果暑病伴随麻黄证,可以用桂枝、杏仁、知母各一两,麻黄三两,甘草、黄芩各一两,按照上述方法煎煮服用。
如果暑病伴随青龙汤证,则需要按照青龙汤的配方煎煮服用。
麻黃(二兩),石膏(三兩),知母,桂枝,甘草(各一兩),杏仁(三十枚),生薑(一兩半),棗(十六個),
如前煎服。
暑病,代葛根麻黃證,。
白話文:
麻黃(9克),石膏(13.5克),知母(4.5克),桂枝(4.5克),甘草(4.5克),杏仁(30顆),生薑(6.75克),大棗(16顆)
葛根(二兩),麻黃(一兩半),桂枝,甘草,知母,黃芩,芍藥(各一兩),生薑(一兩半),棗(十六枚),
白話文:
葛根(100 克),麻黃(75 克),桂枝,甘草,知母,黃芩,芍藥(各 50 克),生薑(75 克),紅棗(16 枚)
如前煎服。
暑病三日外至七日,不歇內熱,令人更相染,,大青消毒湯,。
白話文:
就像前面所述的方式煎煮服用。
暑熱病如果超過三天到七天,仍然持續內熱不退,會使人相互感染,應使用大青消毒湯來治療。
大青,芒硝(各二兩),山梔子(一兩),石膏(四兩),豉(半升),濕地黃(半升),
白話文:
大青葉、芒硝(各 90 公克),山梔子(45 公克),石膏(180 公克),豆豉(半升,約 300 毫升),生地黃(半升,約 300 毫升)
㕮咀,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下芒硝化之,溫服一盞,以熱除為度。
暑病通用白虎,一如傷寒與暍證用之。(方在厥陰證中。)
暑病通用麥奴丸。(方在雜汗證中。)
暑病若吐下後,別見形證,一如傷寒門治之。
暑病噦逆、發斑、瘡豆壞候,一如溫病門治之。(以上四條,先生所論。)
預防熱病急黃賊風,,葛粉散,。
白話文:
用麥門冬七升水煮,煮到剩下三升,去除渣滓,加入芒硝化開,溫溫地喝一碗,以微微發熱為度。
暑病都可以用白虎湯,就像傷寒和中暑用它一樣。(這個方劑在厥陰證中。)
暑病通用麥奴丸。(這個方劑在雜汗證中。)
暑病如果吐瀉之後,出現其他病症,就按照傷寒門的治療方法來處理。
暑病如果有呃逆、發斑、瘡疹潰爛等症狀,就按照溫病門的治療方法來處理。(以上四條是先生的論述。)
預防熱病、黃疸、流行性感冒,可以使用葛粉散。
葛粉(二升),生乾地黃(一升),香豉(半升),
白話文:
葛粉(400 克),生曬乾的地黃(200 克),香豆豉(100 克)
細末,食後服方寸匕,牛乳蜜湯、竹瀝米飲、烏梅湯任性調下,日三服,有病者日五服。
白話文:
研磨成粉末,飯後服用方寸匕(約3克)的劑量,可以用牛奶蜜湯、竹瀝米湯、烏梅湯等液體沖服,一天服用三次,有疾病的人可以一天服用五次。
3. 《素問》載五種暑病
肝熱病者先左頰赤,肺熱病者先右頰赤,心熱病者顏先赤,(顏,額也。)腎熱病者頤先赤,(頤,頰也。)脾熱病者鼻先赤。(土主中央。)病雖未發,見赤色刺之,名曰治未病。
白話文:
肝臟發熱的疾病患者,先會左臉頰發紅。肺臟發熱的疾病患者,先會右臉頰發紅。心臟發熱的疾病患者,先會額頭發紅。腎臟發熱的疾病患者,先會下巴發紅。脾臟發熱的疾病患者,先會鼻子發紅。(因為脾臟屬土,主宰身體中焦。)疾病雖然還沒發作,但是看到臉頰發紅的症狀,就可以用針灸治療,這叫做治未病。
肝熱病者,先小便黃,腹痛多臥身熱。熱爭則狂言及驚,脅滿痛,手足躁,不得安臥,庚辛甚,甲乙大汗,氣逆則庚辛死。刺足厥陰、少陽。其逆則頭痛貟貟,脈引沖頭也。
白話文:
肝熱病的人,一開始會小便發黃、腹痛、喜歡臥牀、發燒。熱盛時會胡言亂語、驚慌害怕、脅肋部位疼痛滿脹,手腳躁動不安,無法好好睡覺。如果肝熱很嚴重,會大汗淋漓,氣逆的話可能會死亡。針灸足厥陰肝經、少陽膽經。如果氣逆,會頭痛眩暈,脈搏會衝擊頭部。
心熱病者,先不樂,數日乃熱。熱爭則卒心痛,煩悶喜嘔,頭痛面赤無汗,壬癸甚,丙丁大汗,氣逆則壬癸死。刺手少陰、太陽。
白話文:
患有心熱病的人,一開始會出現心情不佳,幾天後才會發熱。發熱嚴重時會突然心痛、煩悶想吐,頭痛、臉紅卻不流汗。陰氣較盛時,陽氣會大汗淋漓;陽氣上衝時,陰氣就會虛脫。這種情況下,需要針灸手少陰經和太陽經。
脾熱病者,先頭重頰痛,心煩顏青,欲嘔身熱。熱爭則腰痛,不可俯仰,腹滿泄,兩頷痛,甲乙甚,戊己大汗,氣逆則甲乙死。刺足太陰、陽明。
白話文:
患有脾熱病的人,初期會有頭痛臉頰痛、心煩臉色發青、想吐發燒的症狀。病情加重後會出現腰痛,無法低頭或仰頭、腹脹腹瀉、兩側腮幫子疼痛,這些症狀會很嚴重。到了戊己日就會大量出汗,氣逆不通則甲乙日會死亡。治療方法是針刺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。
肺熱病者,先淅然厥,起毫毛,惡風寒,舌上黃身熱。熱爭則喘咳,痛起走胸膺背,不得太息,頭痛不任,汗出而惡寒,丙丁甚,庚辛大汗,氣逆則丙丁死。刺手太陰、陽明,出血如豆大,立已。
白話文:
患有肺熱病的人,一開始會發冷顫抖、起雞皮疙瘩、怕冷怕風、舌頭黃而發熱。熱氣上攻會引起喘咳,疼痛沿著胸部和背部遊走,無法深呼吸,頭痛劇烈難忍,出汗後仍會怕冷,丙丁日(陰陽曆交節前後的日)症狀嚴重,庚辛日(陰陽曆交節前後的日)會大汗淋漓,氣逆上沖則丙丁日會死亡。此時針刺手太陰經和陽明經,出血如黃豆般大,即可立癒。
腎熱病者,先腰痛胻酸,苦渴數飲水身熱。熱爭則項痛貟貟澹澹然,戊己甚,壬癸大汗,氣逆則戊己死。刺足少陰、太陽。諸汗者,至其所勝日汗出也。
龐曰:五種熱病,肝腎二臟有逆證,心脾肺三臟亡逆證。凡五種熱病,二三日逢克未為逆,忌在五六日也。
白話文:
患有腎熱病的人,首先會出現腰痛、腰部和臀部肌肉痠痛、口渴、頻繁飲水、身體發熱的症狀。如果熱氣上沖,就會導致頸部疼痛、發熱發炎、精神不振,戊己日(即土日)症狀加重,壬癸日(即水日)出大汗。如果氣逆上行,戊己日會死亡。
治療方法:針灸足少陰經和太陽經。對於出汗的人來說,在被剋制的日出才會出汗。
4. 時行寒疫論
《病源》載從立春節後,其中無暴大寒,又不冰雪,而人有壯熱病者,此屬春時陽氣,發於冬時,伏寒變為溫病也。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,天有暴寒,皆為時行寒疫也。三月、四月,或有暴寒,其時陽氣尚弱,為寒所折,病熱猶輕;五月、六月,陽氣已盛,為寒所折,病熱則重;七月、八月,陽氣已衰,為寒所折,病熱亦微,其病與溫病、暑病相似,但治有殊耳。其治法初用摩膏火灸,唯二日法針,用崔文行解散,汗出愈。
白話文:
《病源》一書記載,從立春節氣後,如果沒有極大的寒冷,也沒有冰雪,而有人得了壯熱病,這是因為春季的陽氣,在冬天時被潛藏起來,後來伏藏著的寒氣變成了溫病。從春分節氣後到秋分節氣前,如果天氣出現極度的寒冷,都是當時流行的寒疫。
三月、四月,如果出現極度的寒冷,此時陽氣還很弱,被寒氣所折,發熱的症狀比較輕。五月、六月,陽氣已經旺盛,被寒氣所折,發熱的症狀就比較重。七月、八月,陽氣已經衰落,被寒氣所折,發熱的症狀也比較輕微,這種病與溫病、暑病的症狀相似,但治療的方法有所不同。
治療這種病,一開始可以使用按摩膏和艾灸,在第二天使用針灸,採用崔文行的解散方法,出汗後就會痊癒。
不解,三日復發汗,若大汗而愈,不解者,勿復發汗也。四日服藜蘆丸,微吐愈;若病固,藜蘆丸不吐者,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,已解,視病尚未了了者,復一法針之當解。不解者,六日熱已入胃,乃與雞子湯下之愈。無不如意,但當諦視節度與病耳。食不消,病亦如時行,俱發熱頭痛,食病,當速下之;時病當待六七日。
白話文:
- 如果症狀沒有緩解,3 天後再讓病人發汗,如果大汗淋漓後痊癒,則症狀已緩解,否則不要再發汗。
- 第 4 天服用藜蘆丸,稍有嘔吐後痊癒。如果病情嚴重,藜蘆丸不能引發嘔吐,則服用赤小豆瓜蒂散來催吐。症狀緩解後,如果觀察到病情還沒有完全好轉,可以再針灸一次,症狀應該會完全解除。
- 如果症狀仍未緩解,第 6 天熱邪已進入胃部,此時應服用雞蛋湯來催吐,即可痊癒。
- 這些方法都沒有問題,只要仔細觀察病人的情況和病程就可以了。
- 如果食物不消化,病情也像時行病那樣表現為發熱頭痛,此時應迅速催吐治療。如果是時行病,則需要等待 6-7 天。
時病始得,一日在皮,二日在膚,三日在肌,四日在胸,五日入胃,入胃乃可下也。熱在胃外而下之,熱乘虛入胃,然要當復下之。不得下,多致胃爛發斑。微者赤斑出,五死一生;劇者黑斑出,十死一生。人有強弱相倍也。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,熱不得泄,亦胃爛斑出矣。
白話文:
疾病初期:
- 第一天:病邪在皮膚。
- 第第二天:病邪在肌肉層。
- 第三天:病邪深入肌肉內部。
- 第四天:病邪進入胸腔。
- 第五天:病邪入侵胃部。
當病邪進入胃部後,就必須使用瀉法治療。如果在病邪還在胃部以外的時候就使用瀉法,則會導致病邪趁虛進入胃部,此時仍需要再次瀉下。
如果不瀉,很可能會導致胃部腐爛發斑。輕微的情況會出現紅斑,五個人中只有一個能活下來;嚴重的會出現黑斑,十個人中只有一個能活下來。不同的人體質有強弱之分。
如果是病人已經過了一天的時間而沒有及時瀉下,病邪沒有辦法排出,同樣也會導致胃部腐爛發斑。
若得病無熱,但狂言煩躁不安,精神言語不與人相主當者,治法在可水五苓散證中。(此巢氏載治時行寒疫之法焉。溫病、暑病相似,但治有殊者。據溫病無摩膏火灸,又有冬溫、瘡豆,更有四時臟腑陰陽毒,又夏至後有五種熱病,時令盛暑,用藥稍寒,故治有殊也。)
白話文:
如果發病時沒有發燒,但言語狂亂,煩躁不安,精神恍惚,言語與常人不同,治法應該採用五苓散治療。
(這段話是巢氏記載的治療流行寒疫的方法。溫病和暑病的症狀相似,但是治療方法不同。因為溫病不能用艾灸,又有冬天的溫熱病、瘡豆等,還有四季臟腑陰陽毒,以及夏至後五種熱病,這些熱病在夏天盛行,所以治療方法要稍微偏涼,因此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