龐安石

《傷寒總病論》~ 卷第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 (3)

1. 可發汗證

時行熱病,六七日未得汗,脈洪大或數,面目赤,身體大熱,煩躁狂語欲走,大渴甚。又五六日以上不解,熱在胃中,口噤不能言,為壞傷寒,醫所不能治。如死人,或精魂已竭,心下才暖,發開其口,灌藥下咽即活,兼治陽毒,,麥奴丸,。

麻黃(三分),釜底煤,黃芩,灶底墨,梁上塵,小麥奴,灶中黃土(各一分),芒硝,大黃(各半兩),

細末,蜜丸彈子大,新汲水三合,和一丸研服之。渴者但令冷水足意飲之,須臾當寒竟,汗出便瘥。若日移五尺不汗,依前法再服一丸。瘥即止,須微利。小麥奴乃小麥未熟時叢中黑麥捻之成黑勃者是也,無,即以小麥炒黑焦,地上出火毒用之亦得。此藥須是病人大渴,倍常躁盛,若小渴者強與之為禍耳,強人每服半雞子大。(亦治溫瘧。)

傷寒,連服發汗湯七八劑,汗不出者,死。如中風法蒸之,使溫熱之氣外迎,無不得汗也,古今用效。薪火燒地,良久去火,掃地以水灑之。取蠶沙、桃柏、荊葉、糠及麥麩皆可。同和鋪燒地上,可側手厚,上鋪席,令病人臥席上,溫覆之。熱月只可夾被覆,其汗立出。後周身至腳心皆汗濈濈,乃用溫粉撲止,移之上床即愈。

無蠶沙即用麩糠之類,鋪燒地上亦得。(溫粉法,白朮、藁本、白芷各二兩,末之,入英粉十二兩,和勻用之。無英粉以蜯粉代之。)

傷寒瘥後,有不了了證者,謂至十日或半月二十日,終不惺惺,常昏沉以失精神,言語錯謬,或無寒熱,有似鬼祟,或朝夕潮熱頰赤,或有寒熱如瘧狀,此乃發汗不盡,餘毒氣在心胞絡間所致也,宜,知母麻黃湯,。

知母(一兩半),麻黃(一兩),芍藥,黃芩,甘草,桂枝(各半兩),

㕮咀,水二升半,煮麻黃數沸,去上沫,內諸藥,取一升三合,去滓。每溫飲一大盞,半日可相次三服,溫覆令微汗。若心煩欲水,當稍與之,令胃中和則愈。未汗盡劑。

太陽病,下之後,氣上衝,其脈必浮,可依證發汗,不與汗則成結胸也。凡發汗,脈浮大,雖大便秘,小便少者,可發汗而解也。合汗不汗,諸毛孔閉塞,悶絕而死。

白話文:

可發汗證

流行性熱病,過了六七天還沒發汗,脈搏變得洪大或急促,臉色發紅,身體發高燒,煩躁不安、胡言亂語甚至想跑出去,非常口渴。如果又過了五六天以上還沒好轉,熱氣跑到胃裡,嘴巴緊閉不能說話,這是傷寒惡化,醫生也沒辦法醫治。病人像死人一樣,或者精氣神已經耗盡,只有心口稍微溫熱,這時掰開他的嘴巴,灌藥下去就能活過來。這個藥方也能治療陽毒,用麥奴丸。

藥方:麻黃(三分)、鍋底煤、黃芩、灶底墨、樑上塵、小麥奴、灶中黃土(各一分)、芒硝、大黃(各半兩)。

將這些藥磨成細末,用蜂蜜做成彈珠大小的藥丸,用剛打上來的水三合,和著一丸研碎服下。如果口渴就讓病人隨意喝冷水,不久就會覺得寒冷,出汗後病就好了。如果一天過去,沒有出汗,就按照前面的方法再服一丸。病好了就停止服藥,但可能會輕微腹瀉。小麥奴指的是小麥還沒成熟時,麥叢中長出的黑色麥穗。如果沒有,就用炒黑焦的小麥代替,這可以去除地上的火毒。這個藥必須是病人非常口渴,而且比平常躁動不安時才能使用,如果只是輕微口渴就勉強給他吃,反而會帶來災禍。強壯的人每次可以吃半個雞蛋大小的藥丸。(這藥方也能治療溫瘧。)

傷寒病,如果連續服用七八劑發汗的藥,還不出汗,就會死。可以用像治療中風的方法蒸熏,讓溫熱之氣從外向內,一定會發汗,這方法從古至今都有效。把柴火燒過的地,過一段時間把火移開,用水灑在地上,然後把蠶沙、桃樹和柏樹的葉子、荊條葉、糠和麥麩等,一起混合鋪在燒過的地上,大約一隻手掌的厚度,再鋪上席子,讓病人躺在席子上,蓋上被子。熱天的時候只要蓋一層薄被子就好,這樣汗馬上就會出來。然後全身,包括腳心都流了很多汗,就用溫粉撲在身上止汗,再把病人移到床上就好了。

如果沒有蠶沙,可以用麩糠等鋪在燒過的地上代替。(溫粉的製作方法:白朮、藁本、白芷各二兩,磨成粉,加入十二兩英粉,攪拌均勻使用。沒有英粉可以用蚌粉代替。)

傷寒病癒後,有的人會出現後遺症,比如說過了十天或半個月、二十天,仍然不清醒,總是昏昏沉沉、精神恍惚,說話顛三倒四,或者沒有發冷發熱,像鬼神作祟一樣,或者早晚發潮熱,臉頰發紅,或者像瘧疾一樣忽冷忽熱,這都是發汗沒徹底,殘餘的毒氣在心包絡間造成的。應該服用知母麻黃湯。

藥方:知母(一兩半),麻黃(一兩),芍藥、黃芩、甘草、桂枝(各半兩)。

將這些藥切碎,加水二升半,先煮麻黃幾次沸騰,去掉上面的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一升三合,去掉藥渣。每次溫服一大碗,半天可以分三次喝完,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。如果心煩口渴,可以稍微給他喝水,讓胃氣平和就會好。沒出完汗就繼續服用。

太陽病,用下法治療後,氣往上衝,脈搏一定是浮在表面,可以根據症狀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不發汗就會形成結胸。凡是發汗,脈搏浮大,即使大便不通,小便很少,也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。如果該發汗卻不發汗,全身毛孔閉塞,就會悶絕而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