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總病論》~ 卷第四 (3)
卷第四 (3)
1. 斑豆瘡論
龐曰:天行豌豆瘡,自漢魏以前,經方家不載,或云建武中南陽徵虜所得,仍呼為虜瘡。其後名醫雖載發斑候,是發汗吐下後,熱毒不散,表虛里實,熱氣燥於外,故身體發斑。又說豌豆疱瘡,表虛里實,一如發斑之理。別云熱毒內盛,攻於臟腑,餘氣流於肌肉,遂於皮膚毛孔中,結成此瘡。
既是裡實,熱毒內盛,則未發及欲發,瘡斑未見,皆宜下之也;瘡已瘥,則再下之。此病有兩種。一則發斑,俗謂之麻子,其毒稍輕;二則豌豆,其毒最重,多是冬溫所變。凡覺冬間有非節之暖,瘡毒未發,即如法下之,次第服預防之藥,則毒氣內消,不復作矣;有不因冬暖,四時自行者,亦如法下之。古方雖有治法,而不詳備,疑當時毒熱未甚,鮮有死者耶。
近世此疾,歲歲未嘗無也,甚者夭枉十有五六,雖則毒氣內壞不治,因醫為咎,又大半矣。若身疼壯熱頭痛,不與小汗,何由衰散?大腑久秘,毒攻腰脅,或心腹脹滿,不與微利,何由釋去?故當消息汗下。然則寒藥固不當行,溫藥反增熱毒,若熱勢大盛,脈候洪數,涼性之藥,不阻表裡氣,亦可通用;若寒氣阻礙,脈候浮遲,則溫性之藥,不阻表裡氣者,可冀冰釋。
云不可汗下寒熱之藥,只可紫草一味者,乃滯隅之流,只是遭逢輕疾,以自瘥為功,若值重病,則拱手待斃矣。世有權貴,自信不任人拘忌,冷熱汗下,病或不救,則責醫謬誤,斯又可為傷嘆。夫調瑟者必當移柱,故用古方,附以愚見,為斑豆方,以小兒多染此患,故專用小湯劑,大人可倍用之。
白話文:
斑豆瘡論
龐氏說:天行豌豆瘡,在漢魏以前,經典醫方中並未記載,有人說是在建武年間南陽徵虜時傳入的,因此稱為虜瘡。後來名醫雖然記載了發斑的症狀,那是因為發汗吐下後,熱毒沒有散去,表虛里實,熱氣燥盛於外,所以身體出現斑點。又說豌豆瘡,表虛里實,與發斑的道理相同。另外還有人說,是熱毒內盛,攻伐臟腑,餘毒流佈於肌肉,於是就在皮膚毛孔中形成這種瘡。
既然是里實、熱毒內盛,那麼還沒發病或將要發病,瘡斑還沒出現,都應該用瀉下之法;瘡瘍已經痊癒,也可以再次使用瀉下之法。這種病有兩種。一種是發斑,俗稱麻子,毒性較輕;一種是豌豆瘡,毒性最重,多是冬溫所致。凡是冬天感覺到不正常的溫暖,瘡毒還沒發作,就應該按照方法使用瀉下之法,依次服用預防的藥物,這樣毒氣就能從內部消除,就不會再發作了;如果不因冬日溫暖,而是四季自行發病的,也應該按照方法使用瀉下之法。古代的方劑雖然有治療方法,但不詳盡,懷疑當時毒熱之勢不嚴重,所以很少有人死亡吧。
近世這種疾病,年年都有,病情嚴重者死亡率高達五成以上,雖然是毒氣內在破壞不治,但多半也由於醫生的錯誤。如果身體疼痛、壯熱頭痛,不讓其微微出汗,怎麼能使毒氣消散?大腸久秘,毒氣攻伐腰脅,或者心腹脹滿,不讓其微微通便,怎麼能使毒氣排出?所以應該適度地使用發汗和瀉下之法。但是,寒涼藥物固然不應該使用,溫熱藥物反而會增加熱毒,如果熱勢很盛,脈象洪數,那麼涼性藥物,不阻礙表裡之氣的,也可以使用;如果寒氣阻滯,脈象浮遲,那麼溫性藥物,不阻礙表裡之氣的,才可以期望化解。
說不能使用發汗瀉下的寒熱藥物,只能用紫草單味藥的,是落後的說法,只是遇到輕微的疾病,靠自身痊癒,如果是重病,那就只能等死了。世上有些權貴,自恃身份不願聽從醫囑,寒熱、發汗、瀉下等治療方法都用,結果病情也可能無法治愈,反而責怪醫生錯誤,這也是令人惋惜的。調音者必須移動琴弦上的柱子,所以沿用古方,並加上我的淺見,制定了斑豆方,因為小孩子容易患這種病,所以專用小劑量的湯藥,成人可以加倍服用。
2. 溫病發斑治法(小兒證附)
冬月觸冒寒毒者,至春始發病。病初至表,或已發汗吐下,而表證未罷,毒氣不散,故發斑瘡。又冬月天氣溫暖,人感乖候之氣,未即發病,至春又被積寒所折,毒氣不得泄,至夏遇熱,其春寒已解,冬溫毒始發,出於肌膚,斑爛隱𤺋如錦文也。
治溫毒發斑,大疫難救,兼治豌豆瘡不出,,地黃膏,。
濕地黃(四兩),好豉(半升),
以豬膏一斤和勻,露一宿,煎五七沸,令三分去一,絞去滓,下雄黃末一錢匕,麝香末半錢匕,攪勻,稍稍盡飲之,毒從皮中出則愈。小兒斟酌服。
冬溫未即發病,至春被積寒所折,不得發,至夏得熱,其春寒解,冬溫毒始發於肌中,斑爛隱𤺋如錦紋,而咳悶嘔吐清水,宜服,黃芩麻黃湯,。
葛根,橘皮,杏仁(生),麻黃,知母,黃芩,甘草(各半兩),
㕮咀,水二升,煮八合,去滓,溫溫分減服之。嘔吐先定,便宜消息;不嘔者去橘皮。
肺腑臟熱,暴發氣斑,(不可作煮散。),香豉石膏湯,。
香豉(二合),蔥須(一兩),石膏(二兩),梔子(三分),生薑(二兩),大青,升麻,芒硝(各三分),
㕮咀,水三升,煮取一升三合,去滓,下芒硝,溫溫分減服。
溫病發斑,赤斑者五死一生,黑斑者十死一生,大疫難救,黑奴丸主之。(方在雜汗證中。)
冬溫至夏發斑,咳而心悶,嘔清汁,眼赤口瘡,下部亦生瘡,或自下利,,黃連湯,。
黃連(一兩),橘皮,杏仁(麩炒),枳實,麻黃,葛根,厚朴,甘草(各一分),
㕮咀,水三升,煮一升二合,去滓,溫溫分減服。下利先止,別當消息。小兒斟酌。
天行發斑瘡,須臾遍身,皆戴白漿,此惡毒之氣。世人云永徽四年,此瘡自西域東流於海內,但煮葵菜蒜齏啖之則止,鮮羊血入口即定。初患急食之,作菜下飯亦得。
小兒時行瘡豆,恐相傳染,先服,漏蘆湯,下之。本治熱毒癰疽,赤白諸丹,熱毒瘡癤。(以下皆是小兒湯劑。)
漏蘆葉(無,以山梔子代之),連翹,白蘞,甘草,芒硝(各一分),升麻,枳實,麻黃,黃芩(各一分半),大黃(四分),
㕮咀,水二升,煮一升半,下大黃,煮一升,去滓,下芒硝,分減服,以利為度。大人服可倍作。(大黃水浸,少時和水下之。)
龐曰:凡覺冬溫,至春夏必發斑豆,小兒輩須服漏蘆湯下之,得下後,逐日空心飲甘草汁。三歲以上一盞,兒小減之,直候腹疼乃止;未疼可飲至十日,則永不發。或下後飲羊血一盞,則不發。
治時行豌豆瘡,,樺皮飲子,。
樺皮二兩,細切,水一升,煮至半升,去滓飲汁,分減服。
龐曰:初得病,便驚狂不眠,渾身漐然汗出,問之身不憎寒,亦不惡風,其脈如數,以漏蘆湯下之;不甚數者,以大承氣湯下之。非但瘡豆,傷寒亦然。
治豆瘡毒氣不出,煩悶,熱毒氣攻腰,或腹脅痛不可忍,大便不通,,五香湯,主之。
麝香(半分),木香,丁香,沉香,乳香(各一分),芍藥,枳實,射干,連翹,黃芩,麻黃,升麻,甘草(各半兩),大黃(一兩),
粗末,每服四錢,水一盞,竹瀝半盞,煎八分,去滓,下朴硝一錢匕和服,以利為度。
天行熱氣生瘡疱,身痛壯熱,,水解散,。
麻黃(一兩),黃芩,桂枝,甘草(各半兩),
細末,暖水調下二錢匕,小兒一錢,覆令小汗。熱氣在表,已發汗未解,或吐下後,熱毒不散,煩躁謬語,此為表虛里實,熱氣躁於外,故身體發斑如錦紋;或不因汗下,始得病一二日便發,皆由溫疫熱毒氣使然也。甚則發豌豆瘡,其色白或赤,發於皮膚,頭作漿戴白膿者,其毒則輕;有紫黑色作根隱隱在肌肉裡,其毒則重,十死一生,甚者五內七竅皆有瘡形如豌豆,故以名焉。脈洪數者,是其候也。
天行熱毒未解,欲生豌豆,發熱疼痛,宜服解肌出汗,葛根石膏湯,。
葛根,麻黃(各一兩),石膏(二兩),黃芩,芍藥,桂枝,甘草(各半兩),
粗末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煎八分,溫服,取小汗。(自汗者去麻黃。)
斑豆始有白疱,忽搐入腹,漸作紫黑色,無膿,日夜叫煩亂者,,鬱金散,。
鬱金一枚(甘草一分,水半碗,煮乾,去甘草,片切,焙乾為細末),真腦子(炒,半錢),
同研,每一錢匕,以生豬血五七滴,新汲水調下,不過二服。甚者毒氣從手足心出,如癰狀乃瘥,此是五死一生候也。
此患小便澀,有血者中壞也。瘡黑黶無膿,十死不治;斑豆煩喘,小便不利,,鱉甲湯,。
燈心(一把),鱉甲(二兩),
水一升半,煎六合,去滓,溫分作二服。
斑豆定煩喘,,淡竹瀝飲子,。
淡竹瀝
暖飲之,煩喘自汗,瘡不作黑厭,可治。
定煩喘,,麻黃甘草湯,。
麻黃,杏仁,桑白皮,甘草(各一分),
㕮咀,水一升,煎四合,放溫分減服。若脈數有熱,以竹瀝代水一半煎之,嗽或喉痛加射干一分。
斑豆瘡出不快,,紅花湯,。
紅花子(一合,槌碎),
水半升,煎百沸,去滓,分減服之。
斑豆服涼藥太過,咳嗽,手足冷,脈遲,,甘草乾薑湯,。
乾薑(半兩),甘草(一兩),
㕮咀,水一升半,煎六合,分作二服。
常行瘡豆,,紫草湯,最良。患其服之太少不能中病,但多槌切好紫草。(以湯沃之,用物合定,候溫去滓,分減服。每紫草半升,用湯一升為准也。)
斑豆已出,不可止爾,發表更增斑爛,以表虛故也。
豌豆瘡欲出,,甘草湯,。
甘草(四兩),
細銼,水二升,煎一升,去滓,分減溫服。覺腹中微利即止。
油飲子,飲清油一升即不生。
豌豆斑瘡不快,表裡不解,煩喘,大便秘氣攻腹滿,,犀角升麻湯,。
麻黃(一分半),木香,犀角,升麻,芍藥,甘草,杏仁,枳實,雄黃(各一分),大黃(半兩),麝香(一錢),
㕮咀,水二升,煎一升半,下大黃,再煎一升,去滓,下雄麝末沸勻,分作三服,以大便通為度。
瘡已出定方,。
芒硝,豬膽,
和研勻塗之,勿動痂落無瘢,仍臥黃土末上良。
天行瘡豆,預服此則不發,,三豆飲子,。
赤小豆,黑豆,綠豆(各一升),甘草(一兩),
淨淘水八升,煮熟,逐日空心任性食豆飲汁七日,永不發。
瘡豆發斑,下利赤黃或膿血,遍身發熱,,梔子薤豉湯,。
好豉(半升),薤白(二兩),肥梔子(十六枚),
水二升半,煮梔子、薤白將爛,下豉再煮十數沸,去滓,分減服。解下惡物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