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總病論》~ 卷第二 (4)
卷第二 (4)
1. 不可發汗證
脈浮緊,法當身痛,當以汗解。假令尺中脈遲,為榮氣不足,血少故也。(前陽明病脈遲汗出多,微惡寒,宜桂枝湯,不責榮不足,蓋尺脈長大而遲也。此若軟緊而遲,不可汗,宜小建中湯。)
小建中湯
桂枝(三分),生薑(三分),芍藥(一兩半),甘草(半兩),棗(六枚),飴糖(二合半),
㕮咀,水二升半,煮取九合,去滓,方下飴糖,煎令化。每溫飲一湯盞,日進二三服。尺尚遲,再作一劑,入人參加半兩同煎最良。舊有微溏或嘔者,不用飴糖也。兼治傷寒一二日,胸中悸而煩,及汗後身疼,脈沉遲。又治傷寒陽脈澀,陰脈弦,法當腹中急痛,先小建中湯;不瘥,與柴胡湯。(方在和表證中。),
龐曰:凡脈緊,病必無汗,唯濡而緊,病必自汗。勿誤行桂枝,宜建中湯也。
脈濡弱,不可發汗,汗則厥而煩躁,不得眠。
諸動氣在心腹上下左右,不可發汗。
龐曰:諸脈動數微弱,不可發汗。(以上並宜建中湯。若煩躁者,宜竹葉湯。)
竹葉湯,治虛煩,病似傷寒,身亦熱而煩躁,頭不痛,身不疼,脈不數者。兼治中暍,渴吐逆而脈滑數者,及傷寒解後,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者,並宜服之。
淡竹葉(半把),石膏(四兩),半夏(三分),人參(半兩),甘草(半兩),麥門冬(二兩),粳米(一合,淘過)
細銼,以水五升,煎二升半,米熟去滓。溫飲一盞,日進三服,夜二服。嘔者,加生薑一兩半,不嘔不用。
虛煩或嘔吐,脈弦細芤遲,手足微寒,胸滿者,橘皮湯主之,兼治暴煩下利。(方在太陰證中。)
四逆不可發汗,發汗則聲嘶,舌萎不得前,言亂睛眩者,命將難全。
咽中閉塞,不可發汗,發汗則吐。血氣微絕,手足不能自溫者,乾薑甘草湯主之。(方在太陰證中。)
淋家,不可發汗,發汗必便血。
瘡家,雖身痛,不可發汗,汗出則痓。(以癰瘡家膿血過多。)
動氣在右,不可發汗,汗出則衄而渴,心苦煩,飲則吐水。(動者,謂心腹中虛氣動,若誤汗有此證,先宜五苓散三服,方在可水證中。次服竹葉湯,方在前。)
動氣在左,不可發汗,發汗則頭眩,汗出則筋惕肉瞤,此為逆,難治。(但先服防風白朮散,次服建中湯,方在前。),防風白朮散
防風(一兩),牡蠣粉(半兩),白朮(三分),
細末,溫米飲調下二錢,日二三服,汗出續與建中湯。
動氣在上,不可發汗,發汗則氣上衝,正在心端,李根湯主之。
半夏(半兩),桂枝,當歸,芍藥,黃芩,甘草,人參(各一分),茯苓(三分),
粗末,每五錢水二盞,姜三片,甘李根白皮一團,如雞子黃大,煎八分,通口,日三五服。
動氣在下,不可發汗,發汗則心中大煩,骨節苦痛,目運惡寒,食則反吐,谷不得前,先服大橘皮湯;得吐止,後服建中湯。
白話文:
不可發汗證
脈象浮緊時,按理應有身體疼痛,應以發汗治療。但如果尺脈遲緩,表示營氣不足,這是因為血少的緣故。(先前陽明病脈遲、汗多、微惡寒,宜用桂枝湯,不歸咎於營氣不足,因為尺脈長大而遲。此處若脈軟緊而遲,不可發汗,宜用小建中湯。)
小建中湯
桂枝(三分)、生薑(三分)、芍藥(一兩半)、甘草(半兩)、棗(六枚)、飴糖(二合半)。
將藥材切碎,加水二升半,煮至九合,去渣後加入飴糖,煎至融化。每次溫服一湯盞,每日二至三次。若尺脈仍遲,可再製一劑,加入人參半兩同煎效果更佳。若原有輕微腹瀉或嘔吐者,不加飴糖。此方亦適用於傷寒一兩日後胸中悸動煩悶,或汗後身痛、脈沈遲。另治傷寒陽脈澀、陰脈弦,按理應腹中急痛,先服小建中湯;若未癒,再服柴胡湯。(方劑在和表證中。)
龐安時說:凡脈緊者,病必無汗;唯脈濡而緊者,病必自汗。此時不宜誤用桂枝湯,應服建中湯。
脈濡弱者不可發汗,發汗則四肢冰冷、煩躁、失眠。
凡心腹上下左右有氣機擾動者,不可發汗。
龐安時說:凡脈動數微弱者,不可發汗。(以上情況均宜用建中湯。若煩躁者,宜用竹葉湯。)
竹葉湯
治療虛煩,症狀類似傷寒,身熱煩躁,但頭不痛、身不疼、脈不數者。亦適用於中暑口渴、嘔吐逆氣而脈滑數者,及傷寒病後虛弱氣短、氣逆欲吐者。
淡竹葉(半把)、石膏(四兩)、半夏(三分)、人參(半兩)、甘草(半兩)、麥門冬(二兩)、粳米(一合,淘洗過)。
將藥材切細,加水五升煎至二升半,米熟後去渣。每次溫服一盞,日三服,夜二服。若嘔吐者,加生薑一兩半;不嘔則不加。
若虛煩或嘔吐,脈弦細芤遲,手足微冷,胸悶者,宜用橘皮湯,兼治突然煩躁下利。(方劑在太陰證中。)
四肢冰冷者不可發汗,發汗則聲音嘶啞、舌萎縮、言語混亂、頭暈目眩,病情危重。
咽喉閉塞者不可發汗,發汗則嘔吐。若血氣極虛,手足冰冷者,宜用乾薑甘草湯。(方劑在太陰證中。)
長期淋病者不可發汗,發汗必致便血。
瘡瘍患者雖身痛,不可發汗,汗出則可能引發痙攣。(因瘡瘍患者膿血流失過多。)
右側氣機擾動者不可發汗,發汗則鼻衄口渴、心煩、飲水即吐。(氣機擾動指心腹中虛氣動,誤汗後出現此症,宜先服五苓散三劑,再服竹葉湯。)
左側氣機擾動者不可發汗,發汗則頭暈、汗出後肌肉抽動,此為逆症,難治。(先服防風白朮散,再服建中湯。)
防風白朮散
防風(一兩)、牡蠣粉(半兩)、白朮(三分)。
研細末,以溫米湯調服二錢,日二至三服,汗出後續服建中湯。
上部氣機擾動者不可發汗,發汗則氣上衝心,宜用李根湯。
半夏(半兩)、桂枝、當歸、芍藥、黃芩、甘草、人參(各一分)、茯苓(三分)。
粗末,每次五錢加水二盞、生薑三片、甘李根白皮一團(如雞蛋黃大),煎至八分,溫服,日三至五服。
下部氣機擾動者不可發汗,發汗則心煩、骨節劇痛、頭暈惡寒、食入即吐,宜先服大橘皮湯;嘔吐停止後,再服建中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