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rb Formula Database

中醫古籍記載主治「大便硬」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

大便硬是中醫裡常見的一種症狀,在中醫裡稱為「便秘」。便秘的症狀包括大便乾硬、排便困難、排便時間延長、排便不盡、甚至有時會出現大便帶血的情況。

中醫認為,便秘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:

  • 飲食不節:飲食過於油膩、辛辣、生冷,或者飲水過少,都會導致大便乾燥、排便困難。
  • 情志不遂:長期情緒不佳、精神壓力過大,會導致腸道功能紊亂,引起便秘。
  • 久病體虛:長期患有慢性疾病,或者年老體弱的人,腸道功能較弱,也容易出現便秘。
  • 其他因素:如服用某些藥物(如鎮靜安眠藥、抗抑鬱藥等)、妊娠、分娩、更年期等,也可能引起便秘。

中醫治療便秘的方法有很多,包括飲食調理、藥物治療、針灸推拿等。飲食調理方面,可以多吃蔬菜水果、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,少吃油膩、辛辣、生冷的食物。藥物治療方面,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使用潤腸通便、行氣導滯等中藥治療。針灸推拿方面,可以通過針灸、推拿等方法疏通腸道,改善便秘的症狀。

便秘雖然不是什麼嚴重的疾病,但如果長期便秘,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,甚至會引起其他疾病。因此,如果出現便秘的症狀,一定要及時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:

相關中藥方劑清單


桂枝湯

  • 1.《祖劑》:「即桂枝湯去桂加白朮,治太陽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煩痛,不能轉側,不嘔不渴,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。
  • 2.《景岳全書》:「《論》曰: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若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,桂枝湯去桂加白朮主之。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大承氣湯

  • 1.《祖劑》:「陽明病脈遲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潮熱大便硬者
  • 2.《原機啟微》:「治驚須平,治損須溫,治留須收,治堅須潰者,從則順也。熱病用寒藥,而導寒攻熱者必熱。陽明病發熱,大便硬者,大承氣湯,酒製大黃熱服之類也。寒病用熱藥,而導熱去寒者必寒。少陰病下利,服附子、乾薑不止者,白通湯加人尿、豬膽之類也。塞病用通藥,而導通除塞者必寒。
  • 3.《皇漢醫學》:「《方機》本方主治曰:「發潮熱,大便硬者。腹滿,難解者。腹滿脹而喘,兩便不通,一身面目水腫者。潮熱譫語,大便硬,或有燥屎者。腹滿痛,大便不通者。大便不通,煩而腹滿者。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大便硬者。自利清水,心下痛,口乾燥者。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咬牙者。
  • 4.《方機》:「發潮熱。大便硬者。
  • 5.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:「治陽明傷寒,脈長身熱,不惡寒,目疼鼻乾,不得臥,腹滿,咽乾渴,大便硬,譫語;或汗後脈沉實;或下利,心下堅;或已經下,其脈按之浮沉尚有力者。
▼ 展開更多

大柴胡湯

  • 1.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:「)或有加入大黃者,表裡兼攻便秘將。(按:前證下利,是地道已通,且不腹滿,不口乾燥渴,故原方不用大黃。大黃乃王叔和所加,必見煩渴、譫語、腹滿、大便硬者方宜。)柴胡芒硝(湯)義亦爾,仍有桂枝大黃湯。(見《桂枝湯類》。按:大柴胡加大黃,乃合用小承氣;小柴胡加芒硝,乃合用調胃承氣。
  • 2.《皇漢醫學》:「《續建殊錄》曰:「一人患腹痛,憂慘憤懥者數年矣,來謁求診。先生診之,疾在胸脅,且心下有物,幾將成塊,按之則痛,身體羸瘦,面如菜色,大便硬,飲食減。先生與服大柴胡湯,歲餘,病稍退,以他故停藥。半年,病復發。心下之毒果成塊,大如瓜,硬且滿。病者苦之,喜怒如狂。
  • 3.《保命歌括》:「如只大便硬結,無發狂譫語者,宜大柴胡湯合涼膈散利之,結甚作膽導法。
  • 4.《醫學入門》:「面者,陽明所主。陰盛者,面赤而黯;陽盛者,面赤而光。表證汗出未徹,以致邪熱怫抑鬱結,故頭面紅赤,甚則蒸於肌膚,汗出未透身癢者,桂麻各半湯;惡寒熱者,葛根湯;汗太過發黃者,茵陳湯;驚惕者,火邪湯;大便硬者,里已實也,大柴胡湯。下後噦者,胃虛也,桂枝參苓湯。
  • 5.《退思集類方歌註》:「)或有加入大黃者,表裡兼攻便秘將。(按:前證下利,是地道已通,且不腹滿,不口乾燥渴,故原方不用大黃。大黃乃王叔和所加,必見煩渴、譫語、腹滿、大便硬者方宜。)柴胡芒硝(湯)義亦爾,仍有桂枝大黃湯。(見《桂枝湯類》。按:大柴胡加大黃,乃合用小承氣;小柴胡加芒硝,乃合用調胃承氣。

小承氣湯

  • 1.《醫方集解》:「系在太陰,當發黃,若小便利者,不能發黃,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陽明病也。程郊倩曰:此證謂之太陰陽明,陽明為病,本胃實,不特三陽受邪,能轉屬陽明,三陰亦能轉屬陽明,推之少陰三大承氣,厥陰一小承氣,何非轉屬陽明之病哉)。
  • 2.《張卿子傷寒論》:「亡津液。胃燥。大便硬而譫語。雖無大熱內結。亦須與小承氣湯。和其胃氣。得一服。譫語止。則胃燥以潤。更莫復與承氣湯。以本無實熱故也。
  • 3.《傷寒貫珠集》:「津液出於陽明。而陽明亦藉養於津液。故陽明多汗。則胃中無液而燥也。胃燥則大便硬。大便硬則譫語。是宜小承氣湯。以和胃而去實。若一服譫語止。更莫復服者。以津液先亡。不欲多下。以竭其陰。亦如上條之意也。
  • 4.《皇漢醫學》:「以上仲景所論,雖以腸傷寒為主,其至論不待辯矣。但本方不限於此病,萬病皆可通用。因欲示此意,引東洞翁之本方定義曰:「治腹滿而大便硬者。學者宜參照諸說而運用之。」
  • 5.《皇漢醫學》:「《方機》本方主治曰:「腹滿而大便不通者;汗多而大便硬,譫語者;發潮熱,大便初頭硬,後必溏者;微煩,小便數,大便硬者;下利譫語者;大便不通,噦而譫語者。」
▼ 展開更多

小柴胡湯

  • 1.《傷寒貫珠集》:「傷寒五六日。頭汗出。微惡寒。手足冷。心下滿。口不欲食。大便硬。脈細者。此為陽微結。必有表。復有里也。脈沉。亦在裡也。汗出為陽微。假令純陰結。不得復有外證。悉入在裡。此為半在裡。半在外也。脈雖沉緊。不得為少陰病。所以然者。陰不得有汗。今頭汗出。
  • 2.《成方切用》:「如婦人經病,先柴胡以行經之表,次四物以行經之裡,亦先氣而後血也。)亦治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手足冷。心下滿,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為陽微結。(仲景曰:汗出為陽微,假令純陰結。不得復有外證,脈雖沉緊,不得為少陰病。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,今頭有汗,故知非少陰也。
  • 3.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》:「頭汗、惡寒、手足冷,心煩,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,此少陽經氣微結,可與小柴胡湯以解少陽。若仍不了了,可用大柴胡湯,一面解少陽,一面下胃熱也。
  • 4.《赤水玄珠》:「婦人中風七八日,續得寒熱,發作有時,經水適斷者,此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致如瘧狀,此湯主之。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,為陽微結,必有表復有里,脈沉亦裡也,汗出為陽微。假令純陰結,不得復有外症,悉入在裡,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。
  • 5.《傷寒論類方》:「傷寒五、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,此為陽微結。陽氣不能隨經而散,故鬱結不舒,非藥誤,即遷延所致。亦壞症之輕者。必有表,復有里也,以上諸症,有表有里,柴胡湯兼治表裡。脈沉亦在裡也。脈細者必沉。汗出為陽微,以汗為徵。
▼ 展開更多

四物湯

  • 1.《証治準繩‧女科》:「若妊娠傷寒,大便硬、小便赤,氣滿而脈沉數,陽明太陽本病也,急下之,宜大黃六合:四物湯四兩。大黃半兩。桃仁(十個,去皮尖,麩炒。)若妊娠傷寒,汗下後咳嗽不止,宜人參六合湯:四物湯四兩、人參、五味子各半兩。若妊娠傷寒,汗下後虛痞脹滿者,陽明本虛也,宜厚朴六合湯,亦治咳嗽喘滿。
  • 2.《女科證治準繩》:「若妊娠傷寒,大便硬、小便赤,氣滿而脈沉數,陽明太陽本病也,急下之,宜大黃六合:四物湯四兩。大黃半兩。桃仁(十個,去皮尖,麩炒。)若妊娠傷寒,汗下後咳嗽不止,宜人參六合湯:四物湯四兩、人參、五味子各半兩。若妊娠傷寒,汗下後虛痞脹滿者,陽明本虛也,宜厚朴六合湯,亦治咳嗽喘滿。
  • 3.《醫學入門》:「熱蓄中焦脾胃,消穀善飢,不甚渴,小便赤數,大便硬者,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、石膏、黃芩、滑石以降火。熱甚者,調胃承氣湯,三黃丸。初病寒中,陰勝陽郁,後變為熱中者,升麻葛根湯、瀉黃散。濕積毒者,消渴痞丸。虛者,錢氏白朮散。便閉者,當歸潤燥湯。泄瀉者,白朮芍藥湯。
  • 4.《奇效良方》:「若妊娠傷寒,大便硬,小便赤,氣滿而脈沉數,陽明太陽本病也,急下之,宜大黃六合。

吳茱萸湯

  • 1.《張卿子傷寒論》:「太陽病。脈陽浮陰弱。為邪在表。今寸緩關浮尺弱。邪氣漸傳裡。則發熱汗出復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傳經之邪入里。里不和者必嘔。此不嘔。但心下痞者。醫下之早。邪氣留於心下也。如其不下者。必漸不惡寒而渴。太陽之邪。轉屬陽明也。若吐若下若發汗後。小便數。大便硬者。
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

  • 1.《張卿子傷寒論》:「太陽病。二日。反躁。反熨其背。而大汗出。大熱入胃。胃中水竭。躁煩。必發譫語。十餘日。振慄。自下利者。此為欲解也。故其汗。從腰以下不得汗。欲小便不得。反嘔。欲失溲足下惡風。大便硬。小便當數而反不數。及不多大便已。頭卓然而痛。其人足心必熱。穀氣下流故也。

茵陳蒿湯

  • 1.《張卿子傷寒論》:「內經曰。血並於下。亂而喜忘。此下本有久瘀血。所以喜忘也。津液少。大便硬。以蓄血在內。屎雖硬。大便反易。其色黑也。與抵當湯。以下瘀血。

五苓散

  • 1.《本經疏證》:「渴欲得水,少少與之,但以法救之。渴者,宜五苓散」、「傷寒,五、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衇細者,此為陽微結,必有表復有裏也,可與小茈胡湯」、「陽明病,本自汗出,醫更重發汗,病已瘥,尚微煩,不了了者,此大便必硬,故也。
  • 2.《傷寒直指》:「陽明篇中,大便硬,渴欲飲水之五苓散;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,無表裡證,大便難者之大承氣。少陰篇中,下利不止,便膿血之桃花湯;咽中痛之半夏散。厥陰篇中,傷寒脈促,手足厥逆者之可灸。諸如此類,不勝枚舉。皆證不合方,方與證礙,極難信任者。不得不逐一釐剔,酌詮變通良法以療之。

調胃承氣湯

  • 1.《皇漢醫學》:「脈不厥而下利,為脈證相反,故知非自然之下利,雖有此下利,仍為內熱實也,法當以湯藥下之。然今在錯治後,故宜瀉其實而兼調胃氣,以調胃承氣湯主之。若未下而譫語,大便硬者,為小承氣湯證也。」
  • 2.《傷寒六書》:「陽明汗多而渴,發熱譫語,大便硬,調胃承氣湯。
  • 3.《口齒類要》:「一男子不慎酒色,冬喜飲冷,舌常作痛,小便頻數,舌裂痰盛。此腎水枯涸,陰火無制,名下消,用加減八味丸而愈。若寸脈洪數有力,多飲少食,大便如常,口舌生瘡,大渴引飲者,名上消,是心移熱於肺,用白虎湯加人參治之。若關脈洪數有力,喜飲冷,小便黃,大便硬而自汁者,名中消,調胃承氣湯下之。
  • 4.《傷寒瘟疫條辨》:「呃逆者,氣上逆而呃忒也。《內經》作噦,即此字之聲也,即此證也,勿誤作咳逆。咳逆者,咳嗽之甚也,非呃逆也。呃逆者,才及咽喉則遽止,呃呃然連續數聲,而短促不長也,如傷寒胃熱失下,內實大便硬呃逆者,脈必應指有力,調胃承氣湯。便軟者,生薑瀉心湯。胃虛有熱呃逆者,橘皮竹茹湯。
  • 5.《醫辨》:「中消者,胃也,渴而多飲,善食而瘦,自汗,大便硬,小便頻數赤黃,熱能消穀,知熱在中焦也,宜下之,以調胃承氣湯,又三黃丸主之。
▼ 展開更多

黃連湯

  • 1.《張卿子傷寒論》:「若其人大便硬。小便自利者。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。

葛根湯

  • 1.《成方切用》:「並病者,一經先受病。又過一經,兩經同病也。如太陽陽明,若並而未盡,猶在兩經,仲景所謂太陽證不罷。而赤,陽氣怫鬱,在表不得越,煩躁短氣是也。猶當汗之以各半湯,若並之已盡,是謂證罷,仲景所謂太陽證罷。潮熱,手足汗出,大便硬而譫語是也,法當下之,以承氣湯。

豬苓湯

  • 1.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:「)汗多胃燥非宜用,恐令亡津大便堅。(《傷寒論·陽明篇》云:「汗多胃燥者,不可與豬苓湯,恐亡津液,令大便硬也。」然則大便硬者,豬苓湯更不可與,明矣。)
  • 2.《張卿子傷寒論》:「陽明病。潮熱。為胃實。大便硬而小便數。今大便溏。小便自可。則胃熱未實而水穀不別也。大便溏者。應氣降而胸脅滿去。今反不去者。邪氣猶在半表半裡之間。與小柴胡湯。以去表裡之邪。
  • 3.《退思集類方歌註》:「)汗多胃燥非宜用,恐令亡津大便堅。(《傷寒論·陽明篇》云:「汗多胃燥者,不可與豬苓湯,恐亡津液,令大便硬也。」然則大便硬者,豬苓湯更不可與,明矣。)

白虎湯

  • 1.《馮氏錦囊秘錄》:「上消者,舌上赤裂,大渴引飲,《逆調論》云: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者是也。以白虎湯加人參治之,中消者,善食而瘦,自汗,大便硬,小便數。叔和云:口乾饒飲水,多食亦飢,虛癉成消中者是也,以調胃承氣湯治之。下消者,煩燥引飲,耳輪焦乾,小便如膏,叔和云:焦煩水易虧,此腎消也,六味丸治之。

麻子仁丸

  • 1.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:「趺陽脈浮而澀,小便數,大便硬,其脾為約,麻子仁丸主之。麻仁(十三兩),芍藥(四兩),枳實(四兩),大黃(八兩),厚朴(三兩),杏仁(六兩),蜜丸如梧子大。每用十丸,日三服。陽明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。鄭聲者,重語也。直視,譫語,喘滿者死;下利者亦死。

普濟消毒飲

  • 1.《馮氏錦囊秘錄》:「黃芩(酒炒),黃連(酒炒,各五錢),橘紅,玄參,連翹,鼠黏子,板藍根,馬屁勃,生甘草,柴胡,桔梗,殭蠶(炒,各二錢),新升麻(七分),人參(三錢),為末,湯調服之。或蜜丸噙化。或有加防風、當歸、川芎。加大便硬,加酒煨大黃利之;腫熱甚者,砭法刺之。
  • 2.《外科理例》:「作一帖。水二鍾。煎一鍾。去渣。稍熱。食後徐服之。如大便硬。加大黃(酒煨)一錢或二錢。腫勢甚者砭之。去惡血。
  • 3.《仁術便覽》:「上為細末,服如前法。或加薄荷、川芎、歸身,每五錢水一鍾半煎。如大便硬,加煨大黃二錢以利之。腫勢甚,宜砭刺之。此疾不可忽。

桂枝附子湯

  • 1.《長沙方歌括》:「治傷寒八九日。風濕相搏。身體疼煩。不能自轉側。不嘔不渴。脈浮虛而澀者。此方主之。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。去桂加白朮湯主之。
  • 2.《傷寒括要》:「傷寒八九日。風濕相搏。身體煩疼。不能轉側。不嘔不渴。脈浮虛而澀。(桂枝附子湯若大便硬小便自利桂枝去桂加白朮)風濕相搏。骨節煩疼。掣痛。不得屈伸。近之則痛劇。汗出短氣。小便不利。惡風不欲去衣。或身微腫。(甘草附子湯)
  • 3.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》:「桂枝附子湯證,而小便利大便硬。此津液大傷,濕氣不去,宜於桂枝附子湯去桂枝之疏泄小便,加白朮以培土氣之津液。因津液即是濕氣,濕氣即是津液,去濕必須養津,而後濕去。濕氣之去,全要氣行,津傷則氣不行,濕氣故不能去也。
  • 4.《方機》:「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。(應鐘或七寶)若其人大便硬(應鐘)小便自利無沖逆者。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主之。於桂枝附子湯方內。去桂加朮四兩。(附子九分。術八分。甘草四分。大棗生薑各六分。上五味。煮法如桂枝附子湯。)

大黃黃連瀉心湯

  • 1.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:「治心下痞,按之濡,大便硬,不惡寒,反惡熱,脈關上數者;心火亢盛,吐衄不止,甚良。
  • 2.《退思集類方歌註》:「治心下痞,按之濡,大便硬,不惡寒,反惡熱,脈關上數者;心火亢盛,吐衄不止,甚良。

附子瀉心湯

  • 1.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:「治心下痞,大便硬,心煩不得眠,而復惡寒汗出者。
  • 2.《傷寒尋源》:「上四味。㕮咀三味。以麻沸湯二升漬之。絞去滓。納附子汁。分溫再服。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。附子瀉心湯主之。此條柯氏於心下痞之下。自添大便硬心煩不得眠八字。謂惡寒者表未解。不當用大黃。若汗出是胃實。不當用附子。若汗出為亡陽。不當用芩連。當有大便硬心煩不得眠句。
  • 3.《退思集類方歌註》:「治心下痞,大便硬,心煩不得眠,而復惡寒汗出者。
  • 4.《感症寶筏》:「心下痞、大便硬、心煩不得眠、惡寒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
柴胡加芒硝湯

  • 1.《張卿子傷寒論》:「又云。此叚有五反一對。熱與厥反。丸與湯反。便硬與下利反。脈微與脈和反。藥下與自利反。小便與大便硬為一對。讀者宜細詳之。

人參白虎湯

  • 1.《痘疹心法》:「凡天行若病,大便硬結,熱留胃中,故發斑不可以疹子同治,妄用發散之劑,反增危劇,宜人參白虎湯(二十四)去人參,加大青、玄參、生地黃主之。大便秘者,以三黃丸(八)微利之。

三黃湯

  • 1.《丹溪手鏡》:「因津血不足而然也,蓋火甚於上為鬲膜之消,病則舌上赤裂,大渴引飲,以白虎加參主之。火甚於中,為腸胃之消,病善飲者,自瘦自汗,大便硬,小便數,以調胃承氣、三黃湯等治之。火甚於下,為腎消,病則煩躁,小便淋濁如膏油之狀,以六味地黃丸治之。

大陷胸湯

  • 1.《景岳全書》:「至於結胸之治,則仲景俱用大陷胸湯主之。然余之見,則惟傷寒本病,其有不因誤下,而實邪傳裡,心下硬滿,痛連小腹而不可近,或燥渴譫妄,大便硬,脈來沉實有力者,此皆大陷胸湯所正宜也。其於太陽少陽表邪未解,因下早而致結胸者,此其表邪猶在,若再用大陷胸湯,是既因誤下而復下之,此則余所未敢。

抵當湯

  • 1.《方機》:「喜忘。大便硬。反易通。色黑者。
  • 2.《傷寒大白》:「此二章申明用抵當湯真訣,血淤於內則喜忘,且大便硬,反潤滑易出,驗其色又黑,確是蓄血,故用抵當湯。
  • 3.《皇漢醫學》:「《方機》本方主治項中曰:「小腹硬滿,小便自利,發狂者。喜忘,大便硬,反易通,色黑者。脈浮數,善饑,大便不通者。經水不利者。」

涼膈散

  • 1.《保命歌括》:「如只大便硬結,無發狂譫語者,宜大柴胡湯合涼膈散利之,結甚作膽導法。
  • 2.《赤水玄珠》:「口舌乾燥,合解毒湯涼之。汗出下之後,別無異證,大便硬結不通,涼膈散。病熱已去,微熱者,以益元散和之,無令再病。熱不退,發黃斑,涼膈散加當歸。下後熱不退,或證未全退,雙解散雙和表裡。大汗前後逆氣,熱勢不退,雙解散。瘥後餘熱不退,雙解散再解之,次用小柴胡和之。

厚朴三物湯

  • 1.《皇漢醫學》:「《腹證奇覽》曰:「胸滿,心下有支飲,結實而大便硬或秘閉,時時心下痛,或吐水者,為厚朴大黃湯證。枳實,治胸脅間之痰飲結實;厚朴開痞滿;大黃和之而利宿便、硬便,疏滌腸胃。證云支飲胸滿者,厚朴大黃湯主之。此方與小承氣湯藥味同,但分量不同耳。

桃仁承氣湯

  • 1.《症因脈治》:「【血滯腹痛之治】飲水作呃,脈見芤澀,桃仁當歸湯。大便硬痛,桃仁承氣湯。脈數疾者,去桂枝,血行之後,腹仍痛者,戊己湯加陳皮以和其氣。

散腫潰堅湯

  • 1.《奇效良方》:「治馬刀瘡,結硬如石,或在耳下,至缺盆中,或至肩上,或於脅下,皆手足少陽經中,及瘰癧遍於頦,或至頰車,堅而不潰,在足陽明經中所出,或二瘡已破,乃流膿水,並皆治之。臥時服藥,斟酌病人飲食多少,大便硬,以意料之則可。

普濟消毒飲子

  • 1.《奇效良方》:「上件為細末,服餌如前法,或加防風薄荷當歸身,㕮咀如麻豆大,每服秤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,稍熱時服之,食後服。如大便硬,加酒煨大黃一錢,或二錢以利之,腫勢甚者,宜砭刺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