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六下 (11)
卷六下 (11)
1. 栝蔞瞿麥丸
(金匱),治小便不利,有水氣,其人渴。栝蔞根(二兩),茯苓,薯蕷(三兩),附子(一枚炮),瞿麥(一兩),煉蜜丸服,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。金匱治小便不利而淋且渴者用之。以其胃中有熱,腹中有寒,故變八味丸之製為此丸。見其人趺陽脈數,即胃中有熱,胃熱必消穀引食,大便必堅,小便必數。
是其淋而且渴,為胃熱中消明矣,故用栝蔞以清胃熱,茯苓瞿麥,以利小水。然腎中寒水之氣,上入於腹,則腹中必冷,故用附子以勝其寒。方下云: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,制方之義,可繹思也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叫做「栝蔞瞿麥丸」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是用來治療小便不順暢、身體有水腫而且口渴的症狀。
藥方組成有:栝蔞根(二兩)、茯苓、薯蕷(三兩)、炮製過的附子(一枚)、瞿麥(一兩)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服用。服藥後以小便順暢、腹部溫暖為藥效顯現的指標。《金匱要略》用這個藥方治療小便不順暢、有淋漓感又口渴的狀況。
這是因為患者胃裡有熱,肚子裡有寒氣,所以才把八味丸的組成加以變化,變成這個藥方。如果發現患者的趺陽脈(腳背上的脈搏)跳得快,表示胃裡有熱。胃熱會使人容易消化食物、吃得多,大便容易乾硬,小便次數會變多。
患者會小便有淋漓感又口渴,是因為胃裡有熱、消耗津液的緣故,這很明顯。所以用栝蔞來清除胃熱,用茯苓、瞿麥來幫助小便順暢。但是因為腎中的寒水之氣往上跑到腹部,腹部就會感覺寒冷,所以用附子來驅除寒氣。藥方下面說:服藥後以小便順暢、腹部溫暖為藥效顯現的指標。這個藥方的用意,是可以仔細思考的。
2. 中滿分消湯
(東垣),治中滿,寒脹,寒疝,二便不通,四肢厥逆。食入反出,腹中寒,心下痞。下虛陰躁,奔豚不收。(或多食寒涼,及脾胃久虛之人。胃中寒,則脹滿。或臟寒生滿病,此湯主之。)
川烏,乾薑,蓽澄茄,生薑,黃連,人參,當歸,澤瀉,青皮,麻黃,柴胡(二錢),草蔻仁厚朴,黃耆,黃柏(五分),益智仁,吳茱萸,木香,半夏,茯苓,升麻(三分),熱服。
川烏二姜,吳茱澄茄,益智草蔻,除濕開鬱,暖胃溫腎,以祛其寒。青皮厚朴,以散其滿。升麻柴胡,以升其清。茯苓澤瀉,以降其濁。人參黃耆,以補其中。木香以調其氣,當歸以和其血。麻黃以泄其汗,半夏以燥其痰。黃柏黃連,以去濕中之熱,又熱因寒用也。(李東垣曰:中滿治法,當開鬼門,潔淨府。
開鬼門者,發汗也。潔淨府者,利小便也。中滿者,瀉之於內。謂脾胃有病,令上下分消其濕。下焦如瀆,氣血自然分化。如或大實大滿,大小便不利者,從權以寒熱藥下之。)
白話文:
這個方子(中滿分消湯),是東垣先生用來治療中焦脹滿的病症,像是寒氣引起的腹脹、寒疝(睪丸腫痛),以及大小便不通暢、四肢冰冷、吃進去的東西又吐出來、肚子裡覺得冷、心下覺得堵塞不舒服。還有下焦虛弱導致陰部乾燥、氣往上衝無法控制的症狀。
(這些情況可能是因為吃了太多寒涼食物,或是脾胃長期虛弱的人,胃裡有寒氣,所以才會脹滿。也可能是內臟虛寒引起的脹滿病,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)
藥方組成有:川烏、乾薑、蓽澄茄、生薑、黃連、人參、當歸、澤瀉、青皮、麻黃、柴胡(各二錢)、草蔻仁、厚朴、黃耆、黃柏(各五分)、益智仁、吳茱萸、木香、半夏、茯苓、升麻(各三分)。要趁熱服用。
這個方子的重點是:用川烏、乾薑、吳茱萸、蓽澄茄、益智仁、草蔻仁來溫熱身體,去除寒氣,這些藥可以溫暖胃、腎,並且排除濕氣。用青皮和厚朴來疏散脹滿。用升麻和柴胡來提升清陽之氣。用茯苓和澤瀉來排除體內濁氣。用人參和黃耆來補養中焦脾胃。用木香來調理氣機,用當歸來調和氣血。用麻黃來發汗,用半夏來乾燥痰濕。用黃柏和黃連來去除體內濕熱,這也是用熱藥來治療寒病的一種方法。(李東垣說:治療中焦脹滿,應該要發汗和利小便,才能把濕氣排出體外。
發汗是為了打開汗孔,利小便則是為了清潔體內。中焦脹滿要用瀉法來治療,也就是脾胃有病的時候,要讓上下焦都能夠分消體內的濕氣。下焦像水溝一樣,氣血自然能分化。如果脹滿的狀況非常嚴重,而且大小便都不通暢,就要權衡輕重,用寒熱藥物來疏通排泄。)
3. 溫胃飲
治中寒嘔吐,吞酸,泄瀉,不思飲食。及婦人臟寒嘔惡,胎氣不安等證。
白朮(炒一二錢),當歸(一二錢),人參(一二三錢),白扁豆(炒二錢),甘草(炙一錢),乾薑(炒黃一二錢),陳皮(炒一錢),如下寒帶濁者,加故紙一錢。如氣滯,或兼胸腹痛者。加藿香丁香白豆仁砂仁白芥子之屬。如兼外邪,及肝腎之病者,加桂枝肉桂,甚者加柴胡。
如脾氣陷而身熱者,加升麻五七分。如水泛為痰,而胸膈痞滿者,加茯苓一二錢。如脾胃虛極,大嘔大吐,不能止者,宜倍用參朮,仍加柴胡胡椒二三分,煎熟徐徐服。如泄瀉者,去當歸,無滯,去陳皮。
白話文:
溫胃飲
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因為體內寒氣引起的嘔吐、胃酸過多、腹瀉、食慾不振,以及婦女因為內臟虛寒引起的噁心嘔吐、胎動不安等症狀。
藥方組成包含:炒白朮(3.75到7.5克)、當歸(3.75到7.5克)、人參(3.75到11.25克)、炒白扁豆(7.5克)、炙甘草(3.75克)、炒黃乾薑(3.75到7.5克)、炒陳皮(3.75克)。
如果腹瀉時夾雜有白色混濁分泌物,可以加入補骨脂(3.75克)。如果同時有氣滯不順,或兼有胸腹疼痛,可以加入藿香、丁香、白豆蔻、砂仁、白芥子等藥材。如果同時有外感風寒,或是肝腎方面的疾病,可以加入桂枝、肉桂,嚴重的話可以加入柴胡。
如果因為脾氣虛弱下陷而導致發熱,可以加入升麻(1.9到2.6克)。如果體內水液代謝失常而產生痰,導致胸悶腹脹,可以加入茯苓(3.75到7.5克)。如果脾胃虛弱到極點,出現嚴重嘔吐不止的情況,應該加倍使用人參和白朮,並加入柴胡、胡椒(0.8到1.1克),煎好後慢慢服用。如果腹瀉嚴重,可以去除當歸;如果沒有消化不良的情況,可以去除陳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