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六下 (10)
卷六下 (10)
1. 益元湯
(活人),治面赤身熱,不煩而躁,飲水不入口,名戴陽證。(成氏曰:煩躁者,先煩漸至躁也。躁煩者,先躁而迤邐復煩也。從煩至躁為熱,先躁後煩,謂怫怫然更作躁悶,此為陰盛格陽也。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,但飲水不得入口是也,此氣欲脫而爭,譬如燈將滅而復明矣。
按內熱曰煩,謂心中郁煩,為有根之火。故但煩不躁,及先煩後躁者,皆可治。外熱曰躁,謂身體手足動擾,欲裸衣入井,為無根之火。故但躁不煩,及先躁後煩者,皆不治。大抵獨煩不躁者多屬熱,惟悸者屬虛。獨躁不煩者多屬寒,而火邪者間或有之。)
附子(炮),乾薑,艾葉,黃連,知母,人參,麥冬,五味子,甘草,加薑棗蔥白煎,入童便一匙,冷服。
附子乾薑艾葉,回陽之藥,協以連人參甘草,補其陽虛。退其陰火,所謂甘溫能除大熱也。黃連以折泛上之火,知母以滋在下之陰,以靜其躁。蓋陽無陰,則孤陽無所附麗,故扶陽亦兼和陰也。麥冬五味,補肺清心,合人參以生其脈。加童便而冷服者,熱因寒用也。
白話文:
益元湯,主要治療臉色發紅、身體發熱,卻沒有煩悶感只是躁動不安,想喝水卻喝不下的情況,這種症狀稱為「戴陽證」。
(張從正說:所謂「煩躁」,是指先感到煩悶然後逐漸變得躁動;而「躁煩」,則是先躁動不安然後慢慢感到煩悶。從煩悶到躁動屬於熱症,先躁動後煩悶,且躁動不安的情形更加明顯,這就是體內陰氣過盛而將陽氣排斥在外的「陰盛格陽」現象。雖然非常躁動想躺在泥水中,但就是喝不下水,表示陽氣快要耗盡而掙扎,就像快熄滅的燈突然又亮了一下。
一般來說,內熱引起的感覺叫做「煩」,是指心中鬱悶煩躁,這是屬於有根源的實火。因此只有煩悶而沒有躁動,或是先煩悶後躁動的,都可以治療。外熱引起的感覺叫做「躁」,是指身體手腳不停動,想脫衣服跳到井裡,這是屬於沒有根源的虛火。因此只有躁動而沒有煩悶,或是先躁動後煩悶的,都無法治療。大致上來說,只有煩悶沒有躁動的,多半屬於熱症,但如果是同時有心悸的,就屬於虛症;只有躁動沒有煩悶的,多半屬於寒症,但偶爾也有可能是火邪造成的。)
藥方組成:炮製過的附子、乾薑、艾葉、黃連、知母、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甘草。另外加入生薑、紅棗、蔥白一起煎煮,起鍋前加入一匙童子小便,放涼後服用。
附子、乾薑、艾葉是溫熱回陽的藥物,搭配黃連、人參、甘草,可以補足陽氣虛弱,退散體內陰火,這就是所謂的「甘溫除大熱」的道理。黃連用來抑制上衝的虛火,知母用來滋潤下方的陰液,以達到平靜躁動的效果。因為陽氣沒有陰氣的協調,就會變成孤陽而無法依附,所以扶助陽氣也同時要兼顧調和陰氣。麥冬和五味子可以補益肺氣、清瀉心火,與人參合用則能促進脈象恢復。加入童子小便並放涼後服用,是利用寒涼的特性來治療熱症。
2. 回陽救急湯
(節庵自注云:即四逆湯。),治三陰中寒,初病身不熱,頭不痛,惡寒戰慄,四肢厥冷,引衣自蓋,蜷臥沉重,腹痛吐瀉,口中不渴。或指甲唇青,口吐涎沫,或無脈,或脈沉遲無力。(初病無身熱頭痛,是無表邪,邪不在陽也。惡寒厥逆,是寒中於里,陽氣不宜於四肢也。
引衣自蓋,蜷臥沉重,是寒中少陰也。腹痛吐瀉不渴,是寒中太陰也。指甲唇青,口吐涎沫,是寒中厥陰也。至於沉遲無脈,陰寒為已甚矣。戰慄,有屬陰者,陽微陰勝,邪氣內爭,而正不勝,故心寒足蜷,鼓頷厥冷,而一身戰搖也。有屬陽者,真陽來復,正氣鼓動,外爭而勝,故身為振搖,遂大汗以解也。
)
附子(炮),乾薑,肉桂,人參(五分),白朮,茯苓(一錢),半夏,陳皮(七分),甘草(三分)五味子(九粒),加姜煎,入麝三釐調服。無脈,加豬膽汁。(若入心而通脈。)泄瀉加升麻黃耆,嘔吐加薑汁,吐涎沫加鹽炒吳茱萸。
寒中三陰,陰盛則陽微,故以附子薑桂辛熱之藥,祛其陰寒。而以六君溫補之藥,助其陽氣。五味合人參,可以生脈。加麝香者,通其竅也。
白話文:
(註解:這就是四逆湯。)
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三陰經受寒的情況。初期發病時,身體不發熱,頭也不痛,但是會感到非常怕冷,全身發抖,四肢冰冷,會想拉衣服蓋住自己,身體蜷縮著躺著,覺得很沉重。還會肚子痛、吐、拉肚子,嘴巴也不覺得渴。有些人可能會指甲和嘴唇發青,嘴裡吐口水,或是摸不到脈搏,又或是脈搏很慢很弱。(初期發病沒有身體發熱和頭痛,表示沒有表邪,邪氣不在陽分。怕冷和手腳冰冷,表示寒邪侵入體內,陽氣無法到達四肢。
想拉衣服蓋住自己,身體蜷縮著躺著,覺得很沉重,表示寒邪侵入了少陰經。肚子痛、吐、拉肚子又不覺得渴,表示寒邪侵入了太陰經。指甲和嘴唇發青,嘴裡吐口水,表示寒邪侵入了厥陰經。至於脈搏沉細無力甚至摸不到,表示陰寒已經非常嚴重了。發抖,有屬於陰虛的,那是因為陽氣衰弱陰氣旺盛,邪氣在體內作亂,正氣無法抵抗,所以心裡發冷、腳蜷縮、下巴顫抖、手腳冰冷,導致全身發抖。也有屬於陽虛的,那是因為真正的陽氣要恢復,正氣開始鼓動,向外抵抗邪氣並且勝利,所以身體會顫抖,接著大量出汗而痊癒。
)
藥材包括:炮製過的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、人參(五分)、白朮、茯苓(一錢)、半夏、陳皮(七分)、甘草(三分)、五味子(九粒),加薑一起煎煮,加入麝香三釐調和服用。如果沒有脈搏,再加入豬膽汁。(如果能進入心臟就能夠通暢血脈。)如果拉肚子就加入升麻和黃耆,如果想吐就加入薑汁,如果吐口水就加入鹽炒過的吳茱萸。
寒邪侵入三陰經,陰氣旺盛就會導致陽氣衰弱,所以使用附子、乾薑、肉桂這些辛熱的藥材,來驅散陰寒。再使用六君子湯這些溫補的藥材,來幫助陽氣恢復。五味子配合人參,可以促進脈搏恢復。加入麝香,是為了開通竅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