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六下 (12)
卷六下 (12)
1. 四神丸
治腎瀉,脾瀉。(腎瀉者,五更時瀉也。經曰:腎者,胃之關也。前陰利水,後陰利谷。腎屬水,水旺於子。腎之陽虛,不能健閉,故將交陽分則瀉也。脾瀉者,脾之清陽下陷,不能運化,闌門元氣不足,不能分別水穀,不痛而瀉也。(闌門,在大小腸之交,主分別水穀。)兩證皆由腎命火衰,不能上生脾土故也。楊仁齋曰:腎命之氣交通,水穀自然克化。)
破故紙(四兩酒浸一宿炒),五味子(三兩炒),肉豆蔻(二兩面里煨),吳茱萸一兩鹽湯泡,用大棗百枚,生薑八兩,切片,同煮。棗爛去姜,取棗肉搗丸。每服二錢,臨臥鹽湯下。(若平旦服之,至夜藥力已盡,不能敵一夜之陰寒也。)
破故紙辛苦大溫,能補相火以通君火,火旺乃能生土,故以為君。肉蔻辛溫,能行氣消食,暖胃固腸。五味鹹能補腎,酸能澀精。吳茱辛熱,除濕燥脾,能入少陰厥陰氣分而補火。蓋久瀉皆由腎命火衰,不可專責脾胃,故大補下焦元陽,使火旺土強,泄瀉自止矣。
單用破故紙肉豆蔻,名二神丸,治同。(許學士曰:有全不進食者,服補脾藥皆不效。予授二神丸,頓能進食。此病不可全作脾治,蓋腎氣怯弱,真元衰削,是以不能化食。如釜鼎之下無火,物終不熟也。)單用五味子吳茱萸,名五味子散,治同。除五味吳茱萸,加茴香(一兩)木香(五錢)姜煮棗丸,亦名四神丸。
(詹療)治同。(茴香亦暖胃之藥,木香行氣而實大腸,用以疏肝和脾,不使木盛剋土也。薛氏醫案云:脾胃虛寒下陷者,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果補骨脂。脾氣虛寒不禁者,六君子湯加炮姜肉桂。命門火衰,脾土虛寒者,宜八味丸。脾腎氣血俱虛者,十全大補湯送四神丸。大便滑利,小便秘澀,或肢體盡腫,喘嗽吐痰,為脾腎虧損,宜金匱加減腎氣丸。
)
白話文:
四神丸
這個藥方是治療腎虛引起的腹瀉,以及脾虛引起的腹瀉。
腎虛腹瀉是指每天清晨五更時分發生的腹瀉。中醫認為,腎是胃的關卡,掌管人體前後陰的排泄功能。腎屬水,水在子時最旺盛。當腎陽虛弱,無法有效閉藏,就會在陰陽交替之時發生腹瀉。
脾虛腹瀉是指脾的清陽之氣下陷,無法正常運化水穀,導致闌門元氣不足,不能區分水穀精微,於是出現不痛的腹瀉。闌門位於大小腸交接處,主要負責區分水穀。
這兩種腹瀉都源於腎的命門火衰,無法向上溫養脾土。正如楊仁齋所說,腎的命門之氣暢通,水穀就能自然消化。
藥方組成:
- 補骨脂(四兩,用酒浸泡一夜後炒過)
- 五味子(三兩,炒過)
- 肉豆蔻(二兩,用麵粉包裹煨熟)
- 吳茱萸(一兩,用鹽水浸泡)
將以上藥材與一百枚大棗和八兩生薑(切片)一同煮。待棗煮爛後,去除生薑,取棗肉搗成藥丸。
服用方法:
每晚臨睡前服用二錢,用鹽水送服。(若早上服用,藥力到晚上就失效了,無法抵禦一夜的陰寒。)
藥理分析:
補骨脂味辛苦,性大溫,能補腎陽,使相火通達君火,火旺才能生土,所以作為主藥。肉豆蔻味辛性溫,能行氣消食,溫暖腸胃,固澀大腸。五味子味鹹能補腎,味酸能固精。吳茱萸味辛性熱,能除濕燥脾,入少陰、厥陰氣分,補益火氣。久瀉多因腎的命門火衰,不能只責怪脾胃,所以要大補下焦元陽,使火旺盛,土強健,腹瀉自然停止。
二神丸和五味子散:
單獨使用補骨脂和肉豆蔻,稱為二神丸,也能治療相同的病症。(許學士說,曾經有病人完全不能進食,服用補脾藥都無效。他給病人服用二神丸後,病人就能進食了。這種情況不能只當作脾虛來治療,是因為腎氣虛弱,真元衰竭,才無法消化食物。就像鍋下沒有火,東西就煮不熟一樣。)
單獨使用五味子和吳茱萸,稱為五味子散,也能治療相同的病症。
其他改良:
如果去除五味子和吳茱萸,加入茴香(一兩)和木香(五錢),再用生薑和棗肉搗丸,也稱為四神丸。
(詹療)的觀點:
這種改良的四神丸也能治療相同的病症。(茴香也是溫暖腸胃的藥材,木香能行氣且健實大腸,用來疏肝和脾,避免肝木過盛而克制脾土。薛氏的醫案記載,脾胃虛寒下陷的病人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,加木香、肉豆蔻和補骨脂。脾氣虛寒難以控制的病人,應該用六君子湯加炮姜和肉桂。命門火衰,脾土虛寒的病人,應該用八味丸。脾腎氣血俱虛的病人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送服四神丸。如果病人大便滑泄,小便不暢,或者肢體浮腫,喘咳吐痰,是脾腎虧虛的表現,應該用金匱腎氣丸加減治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