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六下 (13)
卷六下 (13)
1. 烏頭赤石脂丸
(金匱),治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。
赤石脂(煅淬),蜀椒(一兩),烏頭(炮),附子(炮),乾薑(炮半兩),蜜丸,日三服。不知,稍加。
此乃陰寒之氣,厥逆而上干,橫格於胸背經脈之間,牽連痛楚,亂其氣血,攪其疆界。此而用氣分諸藥,則轉益其痛,勢必危殆。仲景用蜀椒烏頭,一派辛辣,以溫散其險邪。然恐胸背既亂之氣難安,而即於溫藥隊中,取用乾薑之泥,赤石脂之澀,以填塞厥氣所橫衝之新隧。俾胸之氣自行於胸,背之氣自行於背,各不相犯,其患乃除。
此煉石補天之精義也,今人知有溫氣補氣行散氣諸法矣,亦知有堵塞邪氣攻衝之竇,令胸背陰陽二氣,並行不悖者哉。
白話文:
此藥方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用來治療心痛到背部,或是背痛到心臟的疾病。
藥材包含:煅燒過的赤石脂、蜀椒(一兩)、炮製過的烏頭、炮製過的附子、炮製過的乾薑(半兩),將這些藥材用蜂蜜製成藥丸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效果不明顯,可以稍微增加劑量。
這種病症是體內陰寒之氣,往上逆行,阻礙在胸部和背部的經脈之間,導致牽連疼痛,擾亂氣血運行,攪亂身體的界限。如果使用調和氣分的藥物,反而會加劇疼痛,情況會變得危險。張仲景使用蜀椒和烏頭,用辛辣的藥性來溫散寒邪。但又擔心胸背已經紊亂的氣機難以平靜,所以在溫藥之中,選用乾薑的泥性以及赤石脂的澀性,用來填補寒氣橫衝直撞造成的通道,讓胸部的氣自行在胸部運行,背部的氣自行在背部運行,各自不互相干擾,病痛自然就會消除。
這就像煉石補天的精華道理,現在的人們只知道用溫氣、補氣、行散氣的方法,卻不知道用堵塞邪氣衝擊的孔道,讓胸背陰陽二氣能夠順利運行的方法。
2. 五君子煎
治脾胃虛寒,嘔吐泄瀉,而兼濕者。
人參(二三錢),乾薑(炒黃一二錢),白朮,茯苓(二錢),甘草(炙一錢),加陳皮一錢,名六味異功煎,證治同前,而兼微滯者。
按此即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之變方也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[五君子煎]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寒,導致嘔吐、腹瀉,而且還帶有濕氣的狀況。
藥材組成是:人參(用量約二到三錢)、炒過的乾薑(用量約一到二錢)、白朮、茯苓(用量都是二錢)、炙甘草(用量一錢)。如果再加入一錢的陳皮,就叫做六味異功煎,它的治療效果跟五君子煎類似,但更適合用在脾胃虛寒,同時又有輕微消化不良、停滯的狀況。
總體來說,這個方子是從四君子湯和五味異功散變化而來的。
3. 感應丸
治新舊冷積瀉痢等證。
木香,肉豆蔻,丁香(兩半),乾薑(炮),百草霜(一兩),杏仁(一百四十粒去皮尖),巴豆(七十粒。去心皮膜。研去油。),巴豆杏仁另研。同前藥末和勻,用好黃蠟六兩,溶化,重絹濾去渣。好酒一升,於砂鍋內煮數沸,候酒冷蠟浮。用清油一兩,銚內熬熟,取蠟四兩,同化成汁。就銚內和前藥末,乘熱拌勻。丸如豆大,每服三十丸,空心薑湯下。
肉蔻逐冷消食,下氣和中。丁香暖胃助陽,宣壅除癖。木香升降諸氣,和脾疏肝。杏仁降氣散寒,潤燥消積。炮姜能逐錮冷,而散痞通關。巴豆善破沉寒,而奪門宣滯。寒積深錮,非此莫攻。百草霜和中溫散,亦能消積治痢為佐也。(醫貫曰:此方神妙不可言,雖有巴豆,不令人瀉,其積自然消化。
李時珍曰:一婦年六十餘,溏瀉五載,犯生冷油膩肉食即作痛。服升澀藥,瀉反甚,脈沉而滑。此乃脾胃久傷,積冷凝滯,法當以熱下之。用臘匱巴豆丸五十粒,服二日遂愈。自此每用治瀉痢,愈者近百人。)
白話文:
這個藥丸叫做「感應丸」,是用來治療新舊寒積造成的腹瀉等症狀。
藥材包含:木香、肉豆蔻、丁香(一半的量)、炮製過的乾薑、百草霜(一兩)、去皮尖的杏仁(一百四十粒)、去除內心薄膜並研磨去油的巴豆(七十粒)。巴豆和杏仁要另外研磨。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後混合均勻。
另外準備六兩好的黃蠟,將其熔化後,用細絹布過濾去除雜質。再準備一升好酒,在砂鍋內煮沸幾次,等酒冷卻後蠟會浮在上面。另外取一兩清油,在鍋中熬熟,取四兩蠟,與熬熟的油一起熔化成汁。趁熱將之前混合好的藥末加入,攪拌均勻。將藥丸搓成綠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時用薑湯送服。
肉豆蔻能驅散寒冷、幫助消化、理氣和胃;丁香能溫暖胃部、幫助陽氣、疏通氣滯、消除積塊;木香能調理氣機升降、和脾疏肝;杏仁能降氣散寒、滋潤乾燥、消除積滯;炮製過的乾薑能驅逐深寒、散痞塊、暢通氣機;巴豆能破除深層寒積、宣洩滯塞。如果寒積很深,非此藥不能攻破。百草霜能調和脾胃、溫散寒氣,也能消積止瀉,作為輔助藥材。(醫貫這本書說:這個藥方非常神奇,雖然有巴豆,卻不會讓人拉肚子,寒積會自然消化。)
李時珍說:有個六十多歲的婦人,腹瀉了五年,只要吃到生冷油膩的肉食就會肚子痛。服用收澀的藥物,腹瀉反而更嚴重,脈象沉而滑。這是因為脾胃長期受損,寒氣積聚凝滯,應該用熱藥攻下。於是給她服用臘匱巴豆丸五十粒,兩天後就好了。從此以後用此方治療腹瀉痢疾,治好的人將近一百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