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六下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下 (14)

1. 九痛丸

(金匱),治久寒心痛,兼治卒中惡,腹脹痛,口不能言。又治連年積冷,流注心胸痛,並冷腫上氣,落馬墜車血疾等。

附子(三兩),生狼牙(炙香),巴豆(去皮心膜研),人參,乾薑,吳茱萸(一兩),煉蜜丸,桐子大。酒下,強人初服三丸,日三服,弱者二丸。

仲景於胸痹證後,附九痛丸,治久寒心痛。以其久著之邪,不同暴病,故藥則加峻。而湯改為丸,取緩攻,不取急蕩也。久寒心痛,乃久客之劇證,即腎水乘心,腳氣攻心之別名也。痛久血瘀,陰邪團結,溫散藥中,加生狼牙巴豆吳茱萸驅之,使從陰竅而出。以其邪據胸中,結成堅壘,非搗其巢,邪終不去爾。

白話文:

這個「九痛丸」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主要治療因長期寒冷引起的內心疼痛,同時也能治療突然發生的中風、腹部脹痛、無法說話等症狀。此外,它還能治療多年積累的寒冷造成的胸部疼痛,以及寒冷引起的腫脹、氣喘、從馬上摔下或從車上跌落造成的瘀血等疾病。

藥物的組成是:附子(三兩)、炙香過的生狼牙、去皮去膜研磨後的巴豆、人參、乾薑、吳茱萸(各一兩),再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劑,大小如桐子。服用時用酒送服,身體強壯的人初次服用三丸,一天三次;身體虛弱的人則服用二丸。

張仲景在治療胸痹的章節之後,附上了這個九痛丸,用來治療長期寒冷造成的內心疼痛。這是因為長期累積的邪氣和突然發生的疾病不同,因此藥物的力道也加強許多。而把湯劑改為丸劑,是為了讓藥性緩慢發揮作用,而不是急於攻散。長期寒冷引起的內心疼痛,是長期病邪所造成的嚴重病症,也可以說是腎水侵犯心臟、腳氣病侵犯心臟的另一種說法。因為疼痛時間長了,造成血瘀,陰邪凝結,所以在溫熱散寒的藥物中,加入了生狼牙、巴豆和吳茱萸來驅逐邪氣,使邪氣從下陰排出。這是因為邪氣盤據在胸腔中,結成了堅固的堡壘,如果不搗毀它的巢穴,邪氣終究不會離去。

2. 黃芽丸

治脾胃虛寒,或飲食不化,或時多脹滿,泄瀉,吞酸,嘔吐等證。

人參(二兩),焦乾姜(二錢),蜜丸,芡實大,常嚼服,甚妙。加甘草二錢為散,名參姜散。治脾肺虛寒,嘔吐,咳嗽,氣短,小兒吐乳等證。二方或陳皮,或蓽茇,或茯苓,皆可酌用。

白話文:

黃芽丸

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弱、虛寒的症狀,像是消化不良、經常感到腹脹、容易拉肚子、打嗝時覺得酸酸的、想吐等等。

主要成分是人參(二兩)、烤過的乾薑(二錢),將藥材磨成粉後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,大小像芡實,平常可以嚼著吃,效果很好。

如果再加入甘草(二錢)磨成散劑,就變成「參姜散」,這個藥方可以治療脾肺虛弱、虛寒引起的嘔吐、咳嗽、呼吸短促,以及小孩子吐奶等症狀。

這兩個藥方可以根據情況,自行斟酌加入陳皮、蓽菝或是茯苓等藥材一起使用。

3. 導氣湯

治寒疝疼痛。(陰氣積於內,復為寒邪所襲,營衛不調,則成疝病。囊冷結硬如石,或引睪丸而痛,名寒疝。疝有七種,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癲疝也。證雖見於腎,病實本於肝。以厥陰肝脈,絡於陰器故也。女子小腹有塊,前陰突出,及陰菌,亦同此類,但女子不名疝而名瘕。)

川楝子(四錢),木香(三錢),茴香(二錢),吳茱萸(一錢湯泡),長流水煎。

此治疝之通劑也。川楝苦寒,能入肝舒筋,使無攣急之苦,又能導小腸膀胱之熱,從小水下行,為治疝之主藥。木香升降諸氣,通利三焦,疏肝而和脾。茴香能入腎與膀胱,暖丹田而祛冷氣。吳茱萸入肝腎氣分,燥濕而除寒。三者皆辛溫之品,用以宣通其氣,使小便下利。蓋疝病多因寒濕所致,寒去則濕自除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寒疝引起的疼痛。(體內陰氣積聚,又受到寒邪侵襲,導致營衛之氣不調和,就會形成疝氣。陰囊冰冷僵硬如石頭,或牽引睪丸疼痛,稱為寒疝。疝氣有七種,分別是寒疝、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和癲疝。雖然症狀表現在腎臟,但病根實際上在肝臟,因為足厥陰肝經脈絡連接著陰器。女子小腹有腫塊,陰部突出,以及陰道內的腫塊,也屬於這類情況,但女子不稱為疝氣而稱為瘕。)

使用藥材:川楝子(四錢)、木香(三錢)、茴香(二錢)、吳茱萸(一錢,用熱水浸泡後再煎煮),用乾淨的河水煎煮。

這是治療疝氣的通用方劑。川楝子味苦性寒,能進入肝經舒緩筋脈,使肌肉不再攣縮拘急,又能引導小腸和膀胱的熱邪,從小便排出,是治療疝氣的主要藥物。木香能調暢全身的氣機,疏通三焦,疏肝而調和脾胃。茴香能進入腎經和膀胱經,溫暖丹田並驅散寒氣。吳茱萸能進入肝腎的氣分,乾燥濕氣並去除寒邪。這三種藥物都屬於辛溫性質,用來宣通氣機,使小便順利排出。疝氣多由寒濕引起,寒邪去除,濕氣自然也就消除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