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六下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下 (15)

1. 附子粳米湯

(金匱),治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脅逆滿嘔吐。

附子(一枚炮),半夏(半升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十枚),粳米(半升),以水八升,煮米熟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附子(一枚,炮製過的)、半夏(半升)、甘草(一兩)、大棗(十枚)、粳米(半升),用八升水一起煮,直到米粒煮熟,湯汁濃稠,將渣滓過濾掉,溫熱後服用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

腹中陰寒奔迫,上攻胸脅,以及於胃,而增嘔逆。頃之胃氣空虛,邪無所隔,徹入陽位,則殆矣。是其除患之機,所重全在胃氣,乘其邪初犯胃,尚自能食,而用附子粳米湯以溫飽其胃。胃氣溫飽,則土厚而邪難上越胸脅,逆滿之濁陰,得溫無敢留戀,必還從下竅而出。曠然無餘,此持危扶顛之手眼也。

白話文:

當腹中陰寒奔馳,向上侵犯胸脅,並到達胃部時,就會增加嘔吐和反胃的症狀。不久之後,胃氣會變得虛空,邪氣便沒有阻隔,會直接進入陽位,那是十分危險的。因此,消除疾病的關鍵,重點全在胃氣。趁著邪氣最初侵犯胃部時,病人還能自行進食,使用附子粳米湯來溫暖並滿足胃部。胃氣被溫暖並滿足後,胃部變得厚實堅固,邪氣便難以向上侵犯胸脅。逆滿的濁陰,受到溫熱後就不敢停留逗留,必定會從下竅排出體外。當胃中虛空沒有邪氣時,這纔是挽救危難、扶危濟世的良方。

2. 胃關煎

治脾腎虛寒作瀉或甚至久瀉,腹痛不止,冷痢等證。

熟地(三五錢或一兩),山藥(炒),扁豆(炒二錢),白朮(炒),焦乾姜(一二三錢),甘草(一二錢),吳茱萸(制五七分),瀉甚者,加肉豆蔻一二錢,(麵炒)或補骨脂亦可。氣虛甚者,加人參隨宜用。陽虛下脫不固者,加製附子一二三錢。腹痛甚者,加木香七八分,或厚朴八分。

滯痛不通者,加當歸二三錢。滑脫不禁者,加烏梅二個,或五味子二十粒。肝邪侮脾者,加肉桂一錢。

白話文:

  1. 如果疼痛不通,可以加當歸二三錢。

  2. 如果滑脫不禁,可以加烏梅兩個,或者五味子二十粒。

  3. 如果肝邪侵犯脾臟,可以加肉桂一錢。

3. 佐關煎

治生冷傷脾,瀉痢未久。腎氣未損者,宜用此湯,以去寒濕安脾胃,此胃關之佐者也。

厚朴(炒),陳皮(炒一錢),山藥(炒),扁豆(炒),豬苓澤瀉(二錢),乾薑(炒),肉桂(一二錢),甘草(七分),如腹痛甚者,加木香三五分,吳茱萸亦可。

白話文:

  • 厚樸(炒):增強藥效、緩解腹痛

  • 陳皮(炒一錢):一錢的炒陳皮,理氣健脾、燥濕化痰

  • 山藥(炒):增強藥效,可補益脾胃、固腎益精

  • 扁豆(炒):增強藥效,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

  • 豬苓:有利水消腫、清熱解毒的功效

  • 澤瀉(二錢):兩錢的澤瀉,有助於利尿消腫

  • 乾薑(炒):溫中散寒、化痰止嘔

  • 肉桂(一二錢):一到兩錢的肉桂,具有溫中散寒、活血通絡的功效

  • 甘草(七分):七分的甘草,具有補益中氣、調和諸藥的功效

  • 木香(三五分):三到五分的木香,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,適用於腹痛嚴重的患者

  • 吳茱萸:具有溫中散寒、止痛的功效,也可添加

4. 抑扶煎

治氣冷陰寒,或暴傷生冷,致成瀉痢。凡初起氣血未衰,脾胃未敗,或脹滿,或嘔惡,皆可先用此湯。此胃關煎表裡藥也,宜察虛實用之。其有寒濕傷臟,霍亂邪實者,最宜用此。

白話文:

這帖藥用來治療因氣候寒冷,或突然吃到生冷食物,引起的腹瀉。凡是剛開始發病時,氣血未衰弱,脾胃未受損,或者有腹脹、噁心的症狀,都可以先用這帖藥。這帖藥是表裡兼治的藥物,可以視病人的虛實狀況使用。如果有寒濕傷臟,霍亂邪實的症狀,最適合用這帖藥。

厚朴陳皮烏藥(錢半),豬苓澤瀉(二錢),甘草(炙一錢),乾薑(炮一二錢),吳茱萸(制五七分),如氣滯痛甚者,加木香五七分,或砂仁亦可。血虛多痛者,加當歸二錢。寒濕勝者,加蒼朮錢半。

白話文:

厚朴、陳皮、烏藥(半錢)、豬苓、澤瀉(二錢)、甘草(炙一錢)、乾薑(炮一二錢)、吳茱萸(制五七分),如果氣滯疼痛嚴重,可以再加木香五七分,或者砂仁也可以。如果血虛疼痛多,可以再加當歸二錢。寒濕嚴重,可以再加蒼朮半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