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六下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下 (15)

1. 附子粳米湯

(金匱),治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脅逆滿嘔吐。

附子(一枚炮),半夏(半升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十枚),粳米(半升),以水八升,煮米熟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腹中陰寒奔迫,上攻胸脅,以及於胃,而增嘔逆。頃之胃氣空虛,邪無所隔,徹入陽位,則殆矣。是其除患之機,所重全在胃氣,乘其邪初犯胃,尚自能食,而用附子粳米湯以溫飽其胃。胃氣溫飽,則土厚而邪難上越胸脅,逆滿之濁陰,得溫無敢留戀,必還從下竅而出。曠然無餘,此持危扶顛之手眼也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叫做附子粳米湯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是用來治療腹部寒氣引起的雷鳴絞痛,同時伴隨胸部和脅部脹滿、嘔吐的症狀。

藥材組成是:炮製過的附子一枚、半夏半升、甘草一兩、大棗十枚、粳米半升。用水八升煮,等到米煮熟湯成後,把藥渣濾掉,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
腹部有陰寒之氣在裡面奔竄,向上侵犯胸脅部位,甚至影響到胃部,導致嘔吐加重。如果時間久了,胃氣會變得空虛,邪氣沒有阻礙,直接侵入陽氣所在的地方,那就危險了。所以,治療的關鍵在於保護胃氣,要趁著邪氣剛侵犯胃的時候,患者還能吃得下飯時,用附子粳米湯來溫養胃。胃氣溫暖飽滿,就像土壤肥沃一樣,邪氣就難以向上侵犯胸脅,而那些因寒氣引起的脹滿等濁陰之氣,也會因為溫熱而不敢停留,必定會從下竅排出,這樣就能徹底清除疾病。這就是治療危急病症的關鍵所在。

2. 胃關煎

治脾腎虛寒作瀉或甚至久瀉,腹痛不止,冷痢等證。

熟地(三五錢或一兩),山藥(炒),扁豆(炒二錢),白朮(炒),焦乾姜(一二三錢),甘草(一二錢),吳茱萸(制五七分),瀉甚者,加肉豆蔻一二錢,(麵炒)或補骨脂亦可。氣虛甚者,加人參隨宜用。陽虛下脫不固者,加製附子一二三錢。腹痛甚者,加木香七八分,或厚朴八分。

滯痛不通者,加當歸二三錢。滑脫不禁者,加烏梅二個,或五味子二十粒。肝邪侮脾者,加肉桂一錢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脾腎虛寒引起的腹瀉,甚至是長期的腹瀉,伴隨腹痛不止、冷痢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包含:熟地(三到五錢或一兩),炒過的山藥,炒過的扁豆(二錢),炒過的白朮,炮製過的乾薑(一到三錢),甘草(一到二錢),炮製過的吳茱萸(五到七分)。如果腹瀉嚴重,可以加入炒過的肉豆蔻(一到二錢),或者補骨脂也可以。如果氣虛嚴重,可以加入人參,用量可自行斟酌。如果陽氣虛弱、下陷脫肛、無法固攝,可以加入炮製過的附子(一到三錢)。如果腹痛嚴重,可以加入木香(七到八分)或厚朴(八分)。

如果腹部脹痛、不通暢,可以加入當歸(二到三錢)。如果滑瀉不止,可以加入烏梅兩個,或是五味子二十粒。如果是肝氣過於強盛而影響到脾胃,可以加入肉桂(一錢)。

3. 佐關煎

治生冷傷脾,瀉痢未久。腎氣未損者,宜用此湯,以去寒濕安脾胃,此胃關之佐者也。

厚朴(炒),陳皮(炒一錢),山藥(炒),扁豆(炒),豬苓,澤瀉(二錢),乾薑(炒),肉桂(一二錢),甘草(七分),如腹痛甚者,加木香三五分,吳茱萸亦可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[佐關煎],是治療因為吃了生冷食物而損傷脾胃,導致腹瀉痢疾不久的狀況。如果腎氣沒有受損,就適合使用這個藥方,來去除體內的寒濕,安和脾胃,這個方子是輔助胃關作用的。

藥材包括:厚朴(炒過),陳皮(炒過,各一錢),山藥(炒過),扁豆(炒過),豬苓,澤瀉(各二錢),乾薑(炒過),肉桂(一到二錢),甘草(七分)。如果腹痛嚴重,可以加入木香三到五分,也可以加入吳茱萸。

4. 抑扶煎

治氣冷陰寒,或暴傷生冷,致成瀉痢。凡初起氣血未衰,脾胃未敗,或脹滿,或嘔惡,皆可先用此湯。此胃關煎表裡藥也,宜察虛實用之。其有寒濕傷臟,霍亂邪實者,最宜用此。

厚朴,陳皮,烏藥(錢半),豬苓,澤瀉(二錢),甘草(炙一錢),乾薑(炮一二錢),吳茱萸(制五七分),如氣滯痛甚者,加木香五七分,或砂仁亦可。血虛多痛者,加當歸二錢。寒濕勝者,加蒼朮錢半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「抑扶煎」是用來治療因為體內寒氣過重,或是突然吃了生冷食物,導致腹瀉痢疾的狀況。凡是剛開始發病,體內的氣血還沒有衰弱,脾胃功能也還沒完全損壞的時候,如果出現腹脹、噁心想吐等症狀,都可以先使用這個方子。這個方子可以說是調理腸胃內外問題的藥方,使用時要注意病人的虛實情況。如果是有寒濕侵犯內臟,導致急性腸胃炎(霍亂)邪氣很盛的,特別適合用這個方子。

藥方組成包括:厚朴、陳皮、烏藥(各約5克),豬苓、澤瀉(各約8克),炙甘草(約4克),炮乾薑(約4-8克),吳茱萸(製過,約2-3克)。如果氣滯腹痛很嚴重,可以加木香(約2-3克),或是砂仁也可以。如果是血虛導致的疼痛,可以加當歸(約8克)。如果寒濕過重,可以加蒼朮(約6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