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儀洛

《成方切用》~ 卷六下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下 (16)

1. 天台烏藥散

治小腸疝氣,牽引臍腹疼痛。(厥陰肝脈絡於陰器,上入少腹。疝病,乃肝邪也。肝主筋,故牽引疼痛。小腸經絡,並於厥陰。寒邪客於小腸,少腹痛引睪丸。上而不下,痛入臍腹,甚則上衝心胸,故俗亦名小腸氣。古人治法,往往相類。

白話文:

治療小腸疝氣,會導致臍腹疼痛。(厥陰肝脈絡與陰器相連,往上進入小腹。疝病,是肝臟邪氣所致。肝臟主司筋,所以會牽引疼痛。小腸經絡與厥陰肝經相連。風邪侵襲小腸,就會導致小腹疼痛並牽引到睪丸。疼痛往上而不往下,會進入臍腹,嚴重時甚至會衝擊到心臟和胸腔,所以民間也稱之為小腸氣。古人的治療方法,往往類似。)

巴豆(七十粒),川楝子(十個),烏藥木香茴香(鹽炒),良薑(炒),青皮(五錢),檳榔(二個),先將巴豆微打破,同川楝麩炒黑,去麩及巴豆,同餘藥為末,酒下一錢。烏藥散膀胱冷氣,能消腫止痛。川楝導小腸邪熱,從小便下行。木香青皮,行氣而平肝。

白話文:

巴豆(七十粒)、川楝子(十個)、烏藥、木香、茴香(鹽炒)、良薑(炒)、青皮(五錢)、檳榔(二個),先將巴豆稍微打破,和川楝子一起炒黑,去除麩皮和巴豆,和其餘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送服一錢。烏藥可以散去膀胱的寒氣,能夠消腫止痛。川楝可以導引小腸的邪熱,從小便排出。木香和青皮可以疏通氣血,平息肝火。

良薑茴香,散寒而暖腎。檳榔性如鐵石,能下水潰堅。巴豆斬關奪門,破血瘕寒積。皆行氣祛濕散寒之品也。

白話文:

良薑和茴香具有散寒暖腎的作用;檳榔性質堅若鐵石,能夠下推積水、潰破硬塊;巴豆能夠斬開關卡奪取隘口,攻破積血、瘕塊、寒積等疾病。它們都是行氣祛濕散寒的藥物。

2. 薏苡仁附子散

(金匱),治胸痹緩急之證。

薏苡仁(二兩),大附子(一枚炮),杵為散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薏苡仁(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製過),搗碎成粉末,每次服用方寸匕,每天服用三次。

胸中與太空相似,天日照臨之所。而膻中之宗氣,又賴以包舉一身之氣者也。今胸中之陽,痹而不舒,其經脈所過,非緩即急。失其常度,總由陽氣不運,故致然也。用薏苡仁以舒其經脈,用附子以復其陽,則宗氣大轉,陰濁不留。胸際曠若太空,所謂化日舒長,曾何緩急之有哉。

白話文:

胸部猶如無垠的天空,有如太陽照射的地方。而膻中的宗氣,又依靠它來包容全身的氣。如今胸部的陽氣,不通而舒展,其經脈所經過的地方,不是緩慢就是急促。失去了正常的節奏,總是由於陽氣不運轉,所以導致這樣。使用薏苡仁來舒展其經脈,使用附子來恢復其陽氣,那麼宗氣就會大量運轉,陰濁之氣就不會停留。胸部寬廣就像沒有邊際的天空,所謂的陽光照射舒長,哪裡會有緩慢或急促呢?

3. 四維散

治脾腎虛寒,滑脫之甚,或瀉痢不能止,或氣血下陷。二陰血脫不禁者,無出此方之右。

人參(一兩),乾薑(炒黃),製附子(二錢),甘草(炙一二錢),烏梅(五分或一錢。酌其病之微甚而用之,或不用此,即四味回陽飲也。),為末,和勻。用水拌濕,蒸一飯頃,取起烘乾,再為末,每服一二錢酒溫調下。

白話文:

人參(一兩)、乾薑(炒至金黃色)、製附子(二錢)、甘草(炙甘草一二錢)、烏梅(五分或一錢,視病情的嚴重程度而用,或不用,即四味回陽飲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混合均勻。用水拌濕,蒸煮至一碗飯的時間,取出晾乾,再次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至二錢,用溫酒送服。

4. 疝氣方

(丹溪),治疝氣疼痛。

吳茱,枳殼梔子,棠球子(即山楂之小者。俱炒用。),荔枝核煅,等分為末,空心長流水煎湯。下二錢。吳茱入厥陰氣分,溫肝逐寒,山梔瀉三焦火熱,由膀胱出。枳殼行氣而破症,山楂散瘀而磨積。荔枝雙結,形類睪丸,能入肝腎,闢寒散滯,故假之以為引也。(丹溪曰:疝病自素問而下,皆以為寒,世有寒而無疝者,必有說以通之可也。

白話文:

吳茱、枳殼、梔子、山楂核(即山楂之小者。均炒後用。)、煅燒過的荔枝核,等分研磨成粉末。空腹時將藥粉加入清水中煎煮。每次服用兩錢。吳茱可入厥陰氣分,能溫暖肝臟驅散寒冷。梔子能瀉三焦火熱,並從膀胱排出。枳殼能夠行氣破瘀,山楂能散瘀消積。荔枝核形狀像睪丸,能入肝腎,祛寒散滯,因此假借它作為引藥。

(丹溪說:從《素問》開始,疝氣都被認為是寒邪所致。但世界上有寒邪而無疝氣的人,因此必須有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。

因思此病,始於濕熱在經,郁遏至久,又感外寒,濕熱被鬱而作痛。只作寒論,恐有未盡。古方以烏頭梔子,等分作湯,其效亦速。後因此方隨證加減,無有不應,須分濕熱多少而治之。又有挾虛而發者,當以參朮為君,而佐以疏導,其脈沉緊而豁大者是也。按疏導藥,即桃仁山楂枳實黑梔川楝吳茱延胡丁香木香之類。

白話文:

因為這類疾病,一開始是濕熱在經絡中,瘀滯不通了很長時間,後來又被外寒侵入,濕熱被鬱結而疼痛。如果只用寒論來治療,恐怕治不好。古方用烏頭和梔子等分煮湯,效果也快。後來根據這個方子隨症加減,沒有一個不適用的,必須根據濕熱的多少來治療。

還有一些因為虛弱而發作,就要用(太)參和(茯苓)術為君藥,佐以疏導氣血的藥,脈象沉緊,但是豁大的就是這種情況。

疏導藥,就是桃仁、山楂、枳實、黑梔、川楝、吳茱、延胡、丁香、木香之類的藥。

山梔附子酒煎,加鹽服,名梔附湯。丹溪曰:烏頭治外束之寒,梔子治內郁之熱。)

白話文:

山梔、附子等中藥一起煎煮,加上鹽飲用,稱為梔附湯。丹溪說:烏頭可以治療表面的寒冷,梔子可以治療內在鬱結的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