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濬

《傷寒瘟疫條辨》~ 卷二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1)

1. 舌白苔,黃苔,黑苔

——眉批)溫病與傷寒治法同。蓋殭蠶、蟬蛻尤斑疹要藥也。至於陰證,亦時有發斑者,狀如蚊跡,多出胸背手足間,但稀少而淡紅,身雖熱而安靜,以其人元氣素弱,或因欲事傷腎,當補不補,則陰凝不解。或誤服涼藥太過,以致變成陰證。寒伏於下,逼其無根失守之火,聚於胸中熏灼肺胃,傳於皮膚而發斑點,補陰益氣煎加乾薑、附子。寒甚脈微,大建中湯、通脈四逆湯,則真陽回陰火降,而證乃痊,此治本不治標也。

溫病無陰證。若夫疹與斑等乃溫病中之重證也,治同溫病,傷寒百不出一。總緣雜氣之毒鬱於胃中,無所施瀉,發於皮膚而為疹,增損雙解散主之,加紫背浮萍五七錢,或重加石膏、大黃、芒硝,清散得宜,未有不出者。如身出而頭面不出,此毒氣內歸,危候也。急以大蟾蜍一個,搗和新汲水,去渣痛飲之自出,屢驗。

若溫病有久而甚者,煩躁昏沉,只用蟾蜍心三兩個,和水飲一二次,定心安神而病去矣,勿以為微而忽之。凡斑疹,脈洪長滑數易治,脈沉伏弦微難治,黑如果實靨者死,不可不知。

發黃

凡傷寒溫病皆發黃,多由陽明濕熱,與合曲相似。如發熱汗出者為熱越,不得發黃也。但頭汗出,身無汗,劑頸而還,或心中懊憹,或渴飲水漿,小便不利,或赤或黃,或溷濁,肚腹脹滿,或痛或不痛,或燥結,脈來沉實有力,此皆瘀熱在裡。熏蒸於皮膚之上,身黃如橘子色者,在傷寒茵陳蒿湯,在溫病加味涼膈散加茵陳蒿。

古方治里證有三承氣湯,便於三承氣中合茵陳蒿湯,或加味茵陳蒿湯,隨證施治,方為盡善。外用黑豆一升,黃蒿四兩,煮滾湯一鍋,傾銅盆內,攪稍冷,入雞子清七八個,以手指攪起白沫,敷身黃處,黃散,溫覆汗出而愈。又傷寒有身黃髮熱者,梔子柏皮湯。傷寒有瘀熱在裡表者,麻黃連軺赤小豆湯。

此瘀熱在表而發黃,故用表藥。設泥里字,豈有邪在裡而反治其表之理哉?夫傷寒溫病,至於發黃為疾已甚,多有不治之證。形體如煙燻,直視頭搖,是為心絕;環口黧黑,柔汗發黃,是為脾絕。當辨之。

蓄血

蓄血者,瘀血蓄結於內也。身黃如狂,屎黑善忘,皆蓄血之證。許學士云:血在上則喜忘,血在下則發狂。蓋傷寒病在太陽,則當發汗。或不汗,或汗遲,或脈盛汗微,邪無從出,故隨經入腑,結於膀胱,乃為蓄血。溫病起無表證,而惟胃實,陽明熱鬱失下,邪火久羈,故腸胃蓄血多,膀胱蓄血少。

亦有血為熱搏,下注膀胱者,雖腐為黑血,溢於腸間,結糞得瘀而潤下,然真元已憊矣。醫者必察人胸臍旁、小腹,但有硬滿處,以手按則痛者,便為蓄血。若蓄血陽明,不必問其小便。若小腹硬滿而小便自利,則膀胱之氣化行,而與尿澀氣不化不同也,允為有形之蓄血矣。

白話文:

舌白苔、黃苔、黑苔

溫病與傷寒的治療方法相同,殭蠶、蟬蛻是治療斑疹的重要藥物。陰證有時也會出現斑疹,像蚊子叮咬的痕跡,多見於胸背手足,但斑點稀疏且顏色淡紅,雖然身體發熱,卻比較安靜。這是因為患者元氣本來就虛弱,或者因為房事過度損傷腎氣,應該補卻沒有補,導致陰氣凝滯不解。或者誤服寒涼藥物過度,導致變成陰證。寒邪伏在體內,逼迫本來就沒有根基、難以維持的陽氣,聚集在胸中灼熱肺胃,傳到皮膚而出現斑點,此時可以用補陰益氣的藥方,再加入乾薑、附子。如果寒邪嚴重,脈象微弱,則需使用大建中湯、通脈四逆湯,使真陽回歸,陰火下降,疾病才能痊癒,這是治本而不是治標的方法。

溫病沒有陰證。疹子和斑疹是溫病中較重的症狀,治療方法與溫病相同,與傷寒的治療方法大不相同。這是因為外邪之毒鬱積在胃中,無法排出,發於皮膚而形成疹子,可以用增損雙解散的主方,再加紫背浮萍五到七錢,或者加重石膏、大黃、芒硝,清熱散邪,效果很好。如果身體出疹子,但頭面沒有,說明毒氣內陷,這是危急的徵兆。應立即用大蟾蜍一個,搗碎和新汲的水一起服用,去渣飲用,就能使疹子發出來,屢試不爽。

如果溫病久治不愈,病情嚴重,患者煩躁昏沉,只要用蟾蜍心二三個,加水服用一到兩次,就能鎮靜安神,疾病就會痊癒,不要因為覺得方法簡單而忽略它。凡是斑疹,脈象洪長滑數的容易治療,脈象沉伏弦微的難以治療,如果舌苔黑如烏梅,預示病情危重,甚至死亡,不可不知。

發黃

傷寒和溫病都會出現黃疸,大多是由於陽明經濕熱所致,與合病曲相似。如果發熱汗出,是熱邪外泄,不會發黃。但是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不出汗,汗液從頸部返回,或者心中煩悶,口渴飲水,小便不利,小便顏色赤紅或黃色,或者混濁,腹部脹滿,或者疼痛或者不痛,或者大便乾燥,脈象沉實有力,這些都是瘀熱在裡面的表現。瘀熱蒸騰於皮膚之上,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,如果是傷寒,用茵陳蒿湯;如果是溫病,用加味涼膈散加茵陳蒿。

古方治療裡證有三承氣湯,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三承氣湯中加入茵陳蒿湯,或者加味茵陳蒿湯,隨證施治,才是最完善的。外用黑豆一升,黃蒿四兩,煮沸一鍋湯,倒入銅盆,稍冷後,加入雞蛋清七八個,用手指攪拌起白沫,敷在發黃的地方,等黃疸消退後,溫暖覆蓋,出汗即可痊癒。此外,傷寒患者如果出現身黃發熱,可用梔子柏皮湯;傷寒患者如果瘀熱在表裡,可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。

這是瘀熱在表而發黃,所以用表藥治療。如果瘀熱在裡,卻用表藥治療,豈不是本末倒置?傷寒和溫病,如果發展到發黃,病情已經非常嚴重,大多數是不可治療的。如果形體像煙燻一樣,直視時頭會搖晃,這是心臟衰竭;如果嘴唇周圍發黑,出油汗,身體發黃,這是脾臟衰竭。必須要區分清楚。

蓄血

蓄血是指瘀血積聚在體內。身體發黃像發狂一樣,大便黑,健忘,都是蓄血的症狀。許學士說:血在上則喜忘,血在下則發狂。傷寒病在太陽經,應該發汗。如果不能出汗,或者出汗很慢,或者脈象盛而汗少,邪氣無法排出,就會沿著經絡進入臟腑,積聚在膀胱,就形成蓄血。溫病起病沒有表證,只有胃實,陽明經熱邪鬱積不下去,邪火長期阻滯,所以腸胃蓄血多,膀胱蓄血少。

也有一些情況是血液被熱邪搏擊,下注膀胱,雖然腐敗成黑血,溢出在腸道之間,與糞便混合而排出,但元氣已經衰竭了。醫生必須仔細檢查患者胸部、臍周、小腹部,如果摸到硬滿的地方,按壓疼痛,就是蓄血。如果蓄血在陽明經,不必問其小便。如果小腹硬滿,但小便通暢,說明膀胱的氣化功能正常,與尿液澀滯不通暢不同,這是確實的蓄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