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濬

《傷寒瘟疫條辨》~ 卷二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2)

1. 舌白苔,黃苔,黑苔

溫病與傷寒治法亦無大異。《保命集》分三焦。上焦胸脅手不可近,在傷寒犀角地黃湯加大黃,在溫病再合黃連解毒湯;中脘臍間手不可近,在傷寒桃仁承氣湯加丹皮、枳殼,在溫病去肉桂,再合黃連解毒湯;臍下小腹手不可近,在傷寒代抵當湯丸,在溫病以黃連解毒湯送下此丸,去肉桂,加丹皮、牛膝。

夫傷寒溫病至於蓄血,實病證之奇異,治法之精微,能審諸此,垂手取效,可為妙也,然而難矣。實者可救,虛者多危。

衄血

經絡熱盛迫血妄行,出於鼻者為衄。傷寒責其血熱在表也;溫病責其血熱在裡,浮越於表也,犀角地黃湯加芩、連、柴、梔、元參、殭蠶、蟬蛻,甚加大黃,入蜜、酒、小便,冷服。凡傷寒陽明病,口乾鼻燥能食者,知邪不在裡而在經,故必衄也,葛根湯去大棗,加蔥白、黃芩。不止,黃芩湯去棗,加生茅根、生艾、生藕、生荷葉、生側柏葉、小便煎。

太陽病脈浮緊,發熱無汗而衄者愈。太陽病衄血,及服桂枝湯後衄者,為欲解,亦可服犀角地黃湯加茅花。(如無,以根代之。)脈浮大,發熱下利,衄血乾嘔者,黃芩去大棗,加生地汁、童便。衄血煩而渴欲飲水,水入即吐者,先服五苓散,後服竹葉石膏湯。不止,茅花湯,(即茅花五錢,小便煎服是也。

)或於涼血藥中,磨京墨三茶匙亦妙。汗後熱退,衄血不止,用草紙折數層,浸於新汲水中,貼頂門上及項脊,溫則易之,必止。少陰病,但厥無汗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,或從口鼻出,或從目出,是為下厥上竭,為難治,可與當歸四逆湯。仲景曰:衄家不可發汗,汗出必額上陷,脈急緊,直視不能瞬,不能眠。

又曰:亡血家,不可發表,汗出即寒慄而振。二說皆為久衄,亡血已多,故不可汗。若熱毒蘊結成衄,脈浮緊者,麻黃湯,脈浮緩者,桂枝湯。若脈已微,二藥必不可用。脈細者,黃芩湯去大棗,加生地、童便;脈滑者,犀角地黃湯。大抵衄血、吐血、下血,脈微小者生,脈實大者死。

或衄後、吐後、下後,脈微小易治。若熱反盛,脈反洪數者死也。若衄而頭汗出,或身上有汗不至足者,皆難治也。

吐血

傷寒諸陽受邪,其邪在表。當汗不汗,熱毒深入,故吐血也,麻黃湯汗之。內有瘀血者,桃仁承氣湯利之。服桂枝湯後吐血者,犀角地黃湯加茅花。凡久病虛弱,外有寒形,內有火邪,風寒閉塞,壅遏裡熱,以致吐血者,麻黃芍藥人參湯主之。凡吐血鮮紅色者,皆熱也,犀角地黃湯以涼之;凡吐血紫黑成塊,脈沉遲細,口不渴,小便清,為瘀血寒凝也,宜理中湯加丹皮、肉桂之辛溫以散之。若脈洪數,仍屬熱,宜桃仁承氣湯以行之。

溫病吐血與衄血,皆屬熱毒內郁,經絡火盛,火載血液而妄行,大清涼散,或犀角地黃湯合瀉心湯。有瘀血紫黑成塊者,加桃仁、大黃以利之。(按:麻黃芍藥人參湯證出自《準繩》,《傷寒論》無此證。因東垣治一寒士感寒吐血,用麥冬飲子合仲景麻黃湯各半服之,甚善,故並載之以為後學津梁。

白話文:

舌白苔、黃苔、黑苔

傷寒與溫病的治療方法並沒有太大差異。《保命集》將人體分為三焦。上焦(胸脅手部)不能觸碰,傷寒用犀角地黃湯加大黃,溫病則再加黃連解毒湯;中焦(中脘臍間)不能觸碰,傷寒用桃仁承氣湯加丹皮、枳殼,溫病則去掉肉桂,再加黃連解毒湯;下焦(臍下小腹)不能觸碰,傷寒用抵當湯丸,溫病則用黃連解毒湯送服此丸,去掉肉桂,並加入丹皮、牛膝。

傷寒溫病發展到瘀血積聚的階段,其病症奇特,治療方法精妙,若能仔細辨證,就能輕鬆見效,但這卻非常困難。實證可以治療,虛證則多半危險。

鼻出血

經絡熱盛迫使血液妄行,從鼻子流出的叫做鼻出血。傷寒認為是血熱在表;溫病認為是血熱在裡,浮越於表,治療用犀角地黃湯加黃芩、黃連、柴胡、梔子、元參、殭蠶、蟬蛻,嚴重者加大黃,加蜂蜜、酒、小便,冷服。凡是傷寒陽明病,口乾鼻燥但能吃東西的,說明邪氣不在裡而在經絡,所以必然會鼻出血,治療用葛根湯去掉大棗,加入蔥白、黃芩。如果仍不止血,則用黃芩湯去掉大棗,加入鮮茅根、鮮艾葉、鮮藕、鮮荷葉、鮮側柏葉、小便煎服。

太陽病脈象浮緊,發熱無汗而鼻出血者會痊癒。太陽病鼻出血,或服用桂枝湯後鼻出血,是疾病將要痊癒的徵兆,也可以服用犀角地黃湯加茅花(如果沒有茅花,可用茅根代替)。脈象浮大,發熱腹瀉,鼻出血、乾嘔者,用黃芩湯去掉大棗,加入生地黃汁、童尿。鼻出血煩躁口渴想喝水,但水一入口就吐出來者,先服用五苓散,再服用竹葉石膏湯。如果仍不止血,則服用茅花湯(即用五錢茅花,加小便煎服)。或者在涼血藥中加入研磨的墨汁三茶匙,也很有效。汗出後熱退,鼻出血仍不止,可用草紙摺疊幾層,浸泡在新汲取的水中,貼在頂門和頸項上,溫了就換新的,這樣必然可以止血。少陰病,如果只有厥冷無汗而強烈的發熱,必然會動血,可能從口鼻或眼睛流出,這是下厥上竭,很難治療,可以用當歸四逆湯。張仲景說:鼻出血的病人不能發汗,發汗後必然會額頭凹陷,脈象急緊,眼睛直視不能眨眼,不能睡眠。

又說:失血過多的病人,不能服用發散的藥物,發汗後就會寒慄戰抖。這兩種說法都是指長期鼻出血,失血已經很多,所以不能發汗。如果是熱毒蘊結導致鼻出血,脈象浮緊者,用麻黃湯;脈象浮緩者,用桂枝湯。如果脈象已經微弱,這兩種藥物都不能使用。脈象細弱者,用黃芩湯去掉大棗,加入生地黃、童尿;脈象滑數者,用犀角地黃湯。總的來說,鼻出血、吐血、便血,脈象微弱者容易治癒,脈象洪大者則死亡。

或者鼻出血、吐血、便血之後,脈象微弱者容易治療。如果熱證反而加重,脈象反而洪大數脈者則會死亡。如果鼻出血同時伴有頭汗出,或身上出汗但不至足部,都很難治療。

吐血

傷寒諸陽受邪,邪氣在表。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熱毒深入,所以吐血,用麻黃湯發汗。內有瘀血者,用桃仁承氣湯通便。服用桂枝湯後吐血者,用犀角地黃湯加茅花。凡是久病虛弱,外感寒邪,內有火邪,風寒閉塞,壅遏裡熱,導致吐血者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(原文為麻黃芍藥人參湯,但此方出自《準繩》,《傷寒論》並無此方。東垣先生曾用麥冬飲子合仲景麻黃湯治療寒士感寒吐血,效果甚佳,故亦記載於此)。凡是吐血顏色鮮紅者,都是熱證,用犀角地黃湯清熱;凡是吐血顏色紫黑成塊,脈象沉遲細弱,口不渴,小便清長,是瘀血寒凝,應該用理中湯加丹皮、肉桂等辛溫藥物散寒。如果脈象洪數,仍然是熱證,應該用桃仁承氣湯通便。

溫病吐血與鼻出血,都屬於熱毒內鬱,經絡火盛,火氣載動血液而妄行,用大清涼散,或犀角地黃湯合瀉心湯。如果有瘀血紫黑成塊,加入桃仁、大黃通便。(按:麻黃芍藥人參湯的病證出自《準繩》,《傷寒論》中沒有這個病證。因為李東垣治療一位寒士因感受寒邪而吐血,用麥冬飲子和張仲景的麻黃湯各半服用,效果很好,所以把它也記載下來,作為後學的參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