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方機》~ 正文 (3)
正文 (3)
1. 桂枝附子湯
桂枝四兩(今八分),附子三枚(九分),甘草二兩(四分),生薑三兩,大棗十二枚(各六分)。
上五味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(今以水一合八勺,煮取六勺。)
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(應鐘或七寶);若其人大便硬(應鐘),小便自利無沖逆者,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主之。於桂枝附子湯方內,去桂加朮四兩。(附子九分,術八分,甘草四分,大棗生薑各六分。上五味,煮法如桂枝附子湯。)
上五味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一服覺身痹,半日許再服。三服都盡,其人如冒狀,勿怪。即是朮附走皮中,逐水氣未得除故耳。
白話文:
【桂枝附子湯】
- 桂枝的份量為八分(古代為四兩)。
- 附子使用三枚,換算後為九分。
- 甘草使用四分(古代為二兩)。
- 生薑的份量為三兩,換算後為六分。
- 大棗需用十二枚,每枚為六分。
以上五種材料,用水六升(現在為一合八勺)來煮,煮至剩餘兩升(現在為六勺)。然後濾掉藥渣,將藥湯分成三次溫熱服用。
如果患者全身疼痛,煩躁不安,無法自行翻身。或是患者雖有大便乾硬的情況,但小便仍能正常排出,且沒有嘔吐現象,這時應使用修改過的「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」。在原本的「桂枝附子湯」配方中,去掉桂枝,加入白朮四兩(換算後為八分)。因此,此湯的成分為:附子九分、白朮八分、甘草四分、大棗與生薑各六分。五種材料的煮法與「桂枝附子湯」相同。
以上五種材料,用水三升來煮,煮至剩餘一升。濾掉藥渣後,將藥湯分成三次溫熱服用。首次服用後,可能會感到身體有些麻痺,約半天後可再服用第二次。待三次藥湯全數服用完畢,患者可能會出現類似頭暈的狀態,請不必驚慌。這是因為白朮和附子正在皮膚下運行,排除體內的水氣,尚未完全去除的緣故。
2. 桂薑棗草黃辛附湯
桂枝、生薑各三兩,大棗十二枚,(各六分)甘草、麻黃、細辛各二兩,(各四分)附子一枚,(三分)。
上七味,以水七升,煮麻黃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,當汗出如蟲行皮中,即愈。(以水一合四勺,煮取六勺。)
惡寒或身體不仁,或手足逆冷,而心下堅者,(紫丸南呂)及有痰飲之變者。
四肢惰痛,惡寒甚者。
世俗所謂勞咳(脊骨之灸)、骨蒸惡熱惡寒,心中鬱鬱、或心下痞堅者,(南呂)無痞堅者,(解毒散,俱以紫丸時時攻之。)
白話文:
【桂薑棗草黃辛附湯】
內容如下:
取桂枝和生薑各九十克,大棗十二顆(每一味藥各約六公分),甘草、麻黃、細辛各六十克(每一味藥各約四公分),以及附子一顆(約三分)。
以上七種藥材,先用一千四百毫升的水來煮麻黃,煮沸後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所有藥材,煮至剩四百毫升,分三次溫服。服後會有如蟲在皮膚中爬行般的出汗感,這是正常的,表示藥效正在發作,病狀即將痊癒。(換算比例為:一合四勺的水煮至剩六勺)
此方適用於感到極度寒冷,或肢體麻木,或手腳冰冷,且有心窩處硬結的情況。亦適用於有痰飲症狀的患者。
對於四肢無力疼痛,且極度怕冷的患者也適用。
此方還可用於一般所謂的勞咳(需配合脊骨艾灸治療),以及骨蒸潮熱、忽冷忽熱,心緒煩亂,或心窩處有硬結的情況。若無心窩處硬結的情況,可使用解毒散,但無論如何,都應時常服用紫丸來調理。
3. 小建中湯
桂枝、甘草、生薑各三兩,大棗十二枚(各四分五釐),芍藥六兩(九分),膠飴一升(三錢)。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內膠飴,更上微火,消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以水一合五勺,煮取六勺,去滓,內膠飴,冷消。)腹中急痛,或拘攣者,此其正證也。若有外閉之證,則非此湯之所主治也。
衄、失精下血之人,腹中攣急或痛,手足煩熱者;
產婦手足煩熱,咽乾口燥,腹中拘攣者。(應鐘)若有塊者。(夷則)
心悸或肉瞤筋惕,或頭眩者。(應鐘)心悸甚者。(解毒)茯苓建中湯主之。(於本方內加茯苓四分五釐,煮法如本方。)
盜汗,或汗出多,或身重或不仁者,黃蓍建中湯主之。(兼用應鐘)於小建中湯方內加黃蓍一兩半。(今二分三釐。)
白話文:
【小建中湯】
成分為:桂枝、甘草、生薑各90公克,大棗12枚(約30公克),芍藥180公克,以及膠飴500毫升。
製作方法如下:先將上述五種藥材與700毫升的水一同熬煮,直到剩下300毫升的藥汁,然後將藥渣濾掉,再加入膠飴,用小火慢煮使其溶解。服用時,每次溫飲333毫升,一天三次。
此湯主要治療腹部劇烈疼痛或肌肉緊繃的人。但若同時有外感病徵,此湯就不是最適合的治療方式。
對於有鼻出血、失精下血,且腹部肌肉緊繃或疼痛,手腳煩熱的人,或是產婦手腳煩熱、喉嚨乾、口渴,腹部肌肉緊繃的人,此湯皆適用。
若出現心悸、肌肉抽搐、頭暈等症狀,或心悸嚴重的人,可使用茯苓建中湯(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添加茯苓15公克,煮法同小建中湯)。
對於盜汗、大量出汗、身體沉重或麻木無知覺的人,可使用黃耆建中湯(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添加黃耆45公克)。
4. 桂枝甘草附子湯
甘草、術各二兩,(六分,)附子二枚,(九分,)桂枝四兩。(一錢二分。)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,則解;能食汗出,復煩者,服五合;恐一升多者,服六七合。(以水一合二勺,煮取六勺,服。)
骨節煩疼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者。(紫丸或七寶。)
白話文:
[桂枝甘草附子湯]
藥方成分為:甘草和白朮各6克(約六分),附子兩顆(約九分),桂枝12克(約一錢二分)。
將以上四種藥材,加入六公升的水進行煎煮,直至水量剩下三公升。將藥渣濾去後,每次溫熱服用一公升,一天需服用三次。初次服用若能微微出汗,則表示藥效開始發揮。如果服完藥後能進食且有汗出,但仍有煩躁感,可再服用半公升。若擔心一公升的劑量過大,可酌減至六到七合。
對於出現骨節疼痛,肌肉抽痛,無法正常彎曲伸展,且接近患部時疼痛會加劇的病徵,可以使用此方。
(備註:括號內「紫丸或七寶」應是另個藥方,並非此處所指。)
5. 桂枝人參湯
桂枝、甘草各四兩(八分。),術、人象、乾薑各三兩(六分。)。
上五味,以水九升,先煮四味,取五升,內桂,更煮取二升,溫服一升,日再夜一服。(以水一合八勺,煮取六勺,服。)
表裡有熱,下利,心下痞硬者;痢病發熱惡寒,心下痞硬者。
白話文:
【桂枝人參湯】
成分:桂枝和甘草各四兩(約等於現代的八分。)白朮、人參及乾薑各三兩(約等於現代的六分。)
製作方法:將上述五種藥材放入九升水中,先煮四種藥材(除了桂枝),直至剩下五升藥液。然後加入桂枝,再煮至只剩下二升藥液。每次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兩次,夜間一次。(在現代,可將一合八勺的水煮至剩下六勺,服用。)
適用症狀:此藥適用於體內有熱,出現腹瀉,且胃部感覺脹滿硬結(中醫術語爲太簇)的情況。也適用於患痢疾發熱、惡寒、胃部感覺脹滿硬結(中醫術語爲紫丸)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