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益東洞

《方機》~ 正文 (2)

回本書目錄

正文 (2)

1. 桂枝附子湯

桂枝四兩。(今八分。)附子三枚。(九分。)甘草二兩。(四分。)生薑(三兩。)大棗十二枚。(各六分。)

上五味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(今以水一合八勺。煮取六勺。)

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。(應鐘或七寶)若其人大便硬(應鐘)小便自利無沖逆者。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主之。於桂枝附子湯方內。去桂加朮四兩。(附子九分。術八分。甘草四分。大棗生薑各六分。上五味。煮法如桂枝附子湯。)

上五味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一服覺身痹。半日許再服。三服都盡。其人如冒狀。勿怪。即是朮附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。

白話文:

【桂枝附子湯】

  • 桂枝的份量為八分(古代為四兩)。
  • 附子使用三枚,換算後為九分。
  • 甘草使用四分(古代為二兩)。
  • 生薑的份量為三兩,換算後為六分。
  • 大棗需用十二枚,每枚為六分。

以上五種材料,用水六升(現在為一合八勺)來煮,煮至剩餘兩升(現在為六勺)。然後濾掉藥渣,將藥湯分成三次溫熱服用。

如果患者全身疼痛,煩躁不安,無法自行翻身。或是患者雖有大便乾硬的情況,但小便仍能正常排出,且沒有嘔吐現象,這時應使用修改過的「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」。在原本的「桂枝附子湯」配方中,去掉桂枝,加入白朮四兩(換算後為八分)。因此,此湯的成分為:附子九分、白朮八分、甘草四分、大棗與生薑各六分。五種材料的煮法與「桂枝附子湯」相同。

以上五種材料,用水三升來煮,煮至剩餘一升。濾掉藥渣後,將藥湯分成三次溫熱服用。首次服用後,可能會感到身體有些麻痺,約半天後可再服用第二次。待三次藥湯全數服用完畢,患者可能會出現類似頭暈的狀態,請不必驚慌。這是因為白朮和附子正在皮膚下運行,排除體內的水氣,尚未完全去除的緣故。

2. 桂薑棗草黃辛附湯

桂枝生薑各三兩。大棗十二枚。(各六分)甘草、麻黃、細辛各二兩。(各四分)附子一枚。(三分)

上七味。以水七升。煮麻黃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分溫三服。當汗出如蟲行皮中。即愈。(以水一合四勺。煮取六勺。)

惡寒或身體不仁。或手足逆冷。而心下堅者。(紫丸南呂)及有痰飲之變者。

四肢惰痛。惡寒甚者。

世俗所謂勞咳(脊骨之灸)骨蒸惡熱惡寒。心中鬱郁、或心下痞堅者。(南呂)無痞堅者。(解毒散。俱以紫丸時時攻之。)

白話文:

【桂薑棗草黃辛附湯】

內容如下:

取桂枝和生薑各九十克,大棗十二顆(每一味藥各約六公分),甘草、麻黃、細辛各六十克(每一味藥各約四公分),以及附子一顆(約三分)。

以上七種藥材,先用一千四百毫升的水來煮麻黃,煮沸後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所有藥材,煮至剩四百毫升,分三次溫服。服後會有如蟲在皮膚中爬行般的出汗感,這是正常的,表示藥效正在發作,病狀即將痊癒。(換算比例為:一合四勺的水煮至剩六勺)

此方適用於感到極度寒冷,或肢體麻木,或手腳冰冷,且有心窩處硬結的情況。亦適用於有痰飲症狀的患者。

對於四肢無力疼痛,且極度怕冷的患者也適用。

此方還可用於一般所謂的勞咳(需配合脊骨艾灸治療),以及骨蒸潮熱、忽冷忽熱,心緒煩亂,或心窩處有硬結的情況。若無心窩處硬結的情況,可使用解毒散,但無論如何,都應時常服用紫丸來調理。

3. 小建中湯

桂枝、甘草、生薑各三兩。大棗十二枚(各四分五釐)。芍藥六兩。(九分。)膠飴一升。(三錢。)

上六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內膠飴。更上微火。消解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(以水一合五勺。煮取六勺。去滓。內膠飴。冷消。)腹中急痛(應鐘)或拘攣者。此其正證也。若有外閉之證。則非此湯之所主治也。

衄(解毒)失精下血(應鐘)之人。腹中攣急或痛。手足煩熱者。

產婦手足煩熱。咽乾口燥。腹中拘攣者。(應鐘)若有塊者。(夷則)

心悸或肉瞤筋惕。或頭眩者。(應鐘)心悸甚者。(解毒)茯苓建中湯主之。(於本方內加茯苓四分五釐。煮法如本方。)

盜汗。或汗出多。或身重或不仁者。黃蓍建中湯主之。(兼用應鐘)於小建中湯方內加黃蓍一兩半。(今二分三釐。)

白話文:

【小建中湯】

成分為:桂枝、甘草、生薑各90公克,大棗12枚(約30公克),芍藥180公克,以及膠飴500毫升。

製作方法如下:先將上述五種藥材與700毫升的水一同熬煮,直到剩下300毫升的藥汁,然後將藥渣濾掉,再加入膠飴,用小火慢煮使其溶解。服用時,每次溫飲333毫升,一天三次。

此湯主要治療腹部劇烈疼痛或肌肉緊繃的人。但若同時有外感病徵,此湯就不是最適合的治療方式。

對於有鼻出血、失精下血,且腹部肌肉緊繃或疼痛,手腳煩熱的人,或是產婦手腳煩熱、喉嚨乾、口渴,腹部肌肉緊繃的人,此湯皆適用。

若出現心悸、肌肉抽搐、頭暈等症狀,或心悸嚴重的人,可使用茯苓建中湯(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添加茯苓15公克,煮法同小建中湯)。

對於盜汗、大量出汗、身體沉重或麻木無知覺的人,可使用黃耆建中湯(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添加黃耆45公克)。

4. 桂枝甘草附子湯

甘草、術各二兩。(六分。)附子二枚。(九分。)桂枝四兩。(一錢二分。)
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。則解。能食汗出。復煩者。服五合。恐一升多者。服六七合。(以水一合二勺。煮取六勺。服。)

骨節煩疼掣痛。不得屈伸。近之則痛劇者。(紫丸或七寶)

白話文:

[桂枝甘草附子湯]

藥方成分為:甘草和白朮各6克(約六分),附子兩顆(約九分),桂枝12克(約一錢二分)。

將以上四種藥材,加入六公升的水進行煎煮,直至水量剩下三公升。將藥渣濾去後,每次溫熱服用一公升,一天需服用三次。初次服用若能微微出汗,則表示藥效開始發揮。如果服完藥後能進食且有汗出,但仍有煩躁感,可再服用半公升。若擔心一公升的劑量過大,可酌減至六到七合。

對於出現骨節疼痛,肌肉抽痛,無法正常彎曲伸展,且接近患部時疼痛會加劇的病徵,可以使用此方。

(備註:括號內「紫丸或七寶」應是另個藥方,並非此處所指。)

5. 桂枝人參湯

桂枝、甘草各四兩(八分。)術。人象。乾薑各三兩(六分。)

上五味。以水九升。先煮四味。取五升。內桂。更煮取二升。溫服一升。日再夜一服。(以水一合八勺。煮取六勺。服。)

表裡有熱。下利。心下痞硬(太簇)者。痢病發熱惡寒心下痞硬(紫丸)者。

白話文:

【桂枝人參湯】

成分:桂枝和甘草各四兩(約等於現代的八分。)白朮、人參及乾薑各三兩(約等於現代的六分。)

製作方法:將上述五種藥材放入九升水中,先煮四種藥材(除了桂枝),直至剩下五升藥液。然後加入桂枝,再煮至只剩下二升藥液。每次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兩次,夜間一次。(在現代,可將一合八勺的水煮至剩下六勺,服用。)

適用症狀:此藥適用於體內有熱,出現腹瀉,且胃部感覺脹滿硬結(中醫術語爲太簇)的情況。也適用於患痢疾發熱、惡寒、胃部感覺脹滿硬結(中醫術語爲紫丸)的症狀。

6. 人參湯

人參、甘草、朮、乾薑(各三兩各七分五釐。)

上四味。搗篩為末。蜜和。丸如雞黃大。以沸湯數合和一丸。研碎。溫服之。日三服。夜二服。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。然不及湯。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。用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(以水一合六勺。煮取六勺。服。)

心下痞硬(太簇)者。心下痞。喜唾。不了了者。(南呂)

暑病(所謂霍亂)嘔吐下利。心下痞硬者。(紫丸)

白話文:

【人參湯】

內容如下:人參、甘草、白朮、乾薑,這些藥材每樣都要秤三兩又七分五釐。

將上述四種藥材研磨過篩成為粉末,再用蜂蜜調和,製成大小如雞蛋黃的丸藥。服用時,先用幾杯熱水將一丸藥研碎,溫熱後飲用。白天應服用三次,晚上則服用兩次。如果感覺腹部還未感到溫熱,可增加至三或四丸。但還是比不上直接煎湯來得有效。煎湯的方法是將這四種藥材按兩數切好,加入八升水煮至剩三升,去掉藥渣後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三次。

對於心下部位感到硬且脹滿的人,或是心下部位脹滿,常有口水分泌,不舒適的人。

此方也適用於暑病,也就是俗稱的霍亂,症狀包括嘔吐、腹瀉,以及心下部位硬且脹滿的人。

7. 茯苓杏仁甘草湯

茯苓三兩(一錢五分。)杏仁五十個。(一錢。)甘草一兩(五分。)

上三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五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不差者更服。(以水一合二勺。煮取六勺。)短氣息迫或喘急(紫丸)者。(酒客最多此病。以此湯大有效。)

白話文:

【茯苓杏仁甘草湯】

茯苓使用量為一錢五分(原古文記載為三兩),杏仁則需用一錢(約五十顆),甘草使用量為五分(原古文記載為一兩)。

將這三種藥材一起放入一斗的水中煎煮,直到水分剩下五升,然後趁溫熱時服用一升,一天需服用三次。如果病情沒有改善,應繼續服用。另一種煎煮方法是,以一合二勺的水,煮至剩六勺後服用。

這種湯劑特別適用於呼吸短促、氣息緊迫或是喘息急促的人(如紫丸患者)。對於經常飲酒的人來說,這種病狀十分常見,而此湯劑對治療此類病症有顯著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