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論》讀法
《傷寒論》讀法
1. 《傷寒論》讀法
讀傷寒書,須識仲景以史行文,有綱有目。如六經篇起句稱傷寒者,因傷於寒,稱中鳳者,因中於風,為病之總名耳。或在三陽,或在三陰,傳經入腑,表裡寒熱,汗下攻補之法,俱在下句分別。一節一條類如此也。其在三陽,稱太陽病云云者,乃太陽初受邪,本經之表證也。
其傳者,曰傳某經云云也。若傳陽明,則曰傷寒二三日陽明病,此即太陽傳經之裡證也。竟稱陽明病起者,乃陽明本經受邪之表證也。若傳少陽,則曰傷寒三四日少陽病,此是陽明遞傳之半表半裡證也。竟稱少陽病者,乃少陽本經受邪之證也。其在三陰稱太陰病起者,乃邪入太陰本經自病也。
曰傷寒四五日太陰病者,此屬三陽遞傳之裡證也。稱少陰病起者,乃直中少陰本經之陰證也。曰傷寒五六日少陰病者,此太陰遞傳少陰之裡證也。稱厥陰病者,乃寒中本經之陰證也。曰傷寒六七日厥陰病者,此遞傳三陰經盡,而多入腑之下證也。但稱傷寒病而散見於諸經者,陰陽寒熱,表裡無定,非本經自病,必他經傳來。
或表裡兼行,或經腑兼見,或陰陽錯雜,或寒熱備具,蓋非一種而治亦不同。其並病,則曰某經與某經並病。其合病,則曰某經與某經合病。類如此也。其過經證、瘥後證、及痓暍風濕溫疫等證、婦人傷寒,俱各綱舉目張。總要得其起句之綱,然後能知下文之目。明此大旨,始易讀仲景書,而可悟傷寒之奧義。
但其文法不一,有倒插、有影射、有遺漏、有誤次。遙遙千古,終不是仲景全壁矣。然傷寒大法,必遵仲景。循其繩墨以審證處治,即不能盡對針鋒,亦不失法家分寸。俾自信而人能信之,毋自誤而更誤人。噓枯吹生,舍仲景何以救傷寒之危急哉!奈書因散佚,辭不達意,所賴歷代名家見解,後人得以趨向。運用之妙,存乎其人。
孟子曰:說詩者,不以文害辭,不以辭害志,以意逆志,是為得之。讀仲景書當如孟子所云。讀仲景《傷寒論》而不以意逆志,未得為善讀仲景書,烏足明傷寒之道哉!
強,健述
白話文:
《傷寒論》閱讀方法:
研讀《傷寒論》時,須理解張仲景以史書風格寫作,架構嚴謹且條理分明。例如,六經篇章開頭提到的「傷寒」是因寒邪致病,「中風」是因風邪致病,這些都是疾病的總稱。不論病在三陽經或三陰經,隨著傳經入腑,表裏寒熱的變化,以及汗、下、攻、補等治療方法,均會在後文詳細說明。每一節條文皆按此方式展開。
在三陽經中,若以「太陽病」等開頭,表示太陽經初受邪氣,屬於本經的表證。若病邪傳至其他經,則會標明「傳某經」,例如「傷寒二三日陽明病」,表示太陽經的邪氣已傳入陽明經的裏證;若直接寫「陽明病」,則為陽明經自身受邪的表證。傳至少陽經時稱「傷寒三四日少陽病」,表示由陽明經傳來的半表半裏證;直接寫「少陽病」則為少陽經本經受邪。
在三陰經中,「太陰病」表示邪氣直入太陰經自身發病;「傷寒四五日太陰病」則為三陽經逐層傳入太陰經的裏證。「少陰病」為寒邪直中少陰經的陰證;「傷寒五六日少陰病」則是從太陰經傳入少陰經的裏證。「厥陰病」為寒邪直中本經的陰證;「傷寒六七日厥陰病」表示邪氣已傳遍三陰經,多轉化為深入臟腑的裏證。至於僅寫「傷寒病」而散見於各經的條文,則表示病證的陰陽、寒熱、表裏性質不定,可能是他經傳來,或兼夾表裏、經腑同病,甚或寒熱錯雜,治療方式亦各不相同。
其他如「並病」指兩經病症同時存在,「合病」則為多經病症合併發生。此外,還有「過經證」「瘥後證」,以及痓病、暍病、風濕、溫疫等外感病症,甚至婦人傷寒的特殊情況,均分門別類條列清楚。關鍵在於掌握開頭句的綱領,才能理解後文的細節。明白此大原則,才能讀懂仲景著作,領悟傷寒理論的精髓。
不過,《傷寒論》文風多變,或有倒裝、隱喻、缺漏、次序錯亂等問題,歷經千年流傳,已難窺其原貌全貌。但治療傷寒的基本法則仍應遵循仲景理論,按其框架辨證施治,即使無法完全精準,亦不致偏離規範。如此既能自信行醫,也能取信於人,避免誤己誤人。若想救治傷寒危症,捨仲景之法更無他途!可惜該書因散佚導致文意晦澀,幸有歷代醫家註解供後人參考,但實際運用之巧妙,仍取決於讀者自身。
孟子曾言:「解讀詩經時,不應拘泥字面而曲解文句,也不該因文句而誤會本意,應以整體意涵推求作者原旨。」讀《傷寒論》亦當如此。若不能以這種態度理解仲景思想,便稱不上善讀其書,更遑論通曉傷寒之道的真諦了!
——強健 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