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三 (9)
卷三 (9)
1. 當歸四逆湯(十)
治利極神。
當歸,桂枝,芍藥,細辛(各三兩),甘草,通草(各二兩),大棗(二十五枚),上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當歸四逆湯(十)
這個方子治療下痢腹瀉的效果非常好。
使用的藥材份量如下:當歸、桂枝、芍藥、細辛(各90克),甘草、通草(各60克),大棗(25顆)。將這七味藥材加入8升水中煎煮,煮到剩下3升的藥液。每次溫熱服用1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2.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(十一)
當歸(三兩),甘草,通草(各二兩),芍藥,桂枝,細辛(各三兩),大棗(二十五枚),吳茱萸(二升),生薑(半斤),上九味,以水六升,清酒六升,和煮,取五升,去渣,分溫五服。
手足厥寒,脈細欲絕者,當歸四逆湯主之。此四逆乃太陽傳經之邪,而表症猶未罷,因陽氣已虛,故用桂枝湯加當歸和血;細辛溫散,以和表裡之陽也。若其人內有久寒者,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。內有久寒,指平素言。必從問而得之,或另有現症,乃為可據。吳茱萸溫中散寒,其性更烈。
按:前四逆諸法,皆主於溫,此二方則溫中兼通陽和陰之法。下利脈大者,虛也。凡症虛而脈反大者,皆元氣不固也。以其強下之故也。惟求所以致虛之故。設脈浮革,辨脈法篇云:脈弦而大。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,減則為寒;芤則為虛,虛寒相搏,此名為革。因而腸鳴者,腸鳴亦氣不通和之故。屬當歸四逆湯主之。
白話文:
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(十一)
配方:
當歸(三兩)、甘草(二兩)、通草(二兩)、芍藥(三兩)、桂枝(三兩)、細辛(三兩)、大棗(二十五枚)、吳茱萸(二升)、生薑(半斤)。
以上九味藥材,加入六升水與六升清酒混合煮沸,煮至剩五升藥液,過濾藥渣,分成五份溫熱服用。
症狀與適用:
若患者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,應使用「當歸四逆湯」治療。這種「四逆」症狀是因太陽經邪氣傳變,而表症尚未完全解除,同時體內陽氣已虛弱,故採用桂枝湯加當歸調和血氣,並以細辛溫通散寒,協調表裡陽氣。
若患者體內素有長期寒症(需透過問診或伴隨其他症狀確認),則適用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」。吳茱萸性質較烈,能溫中散寒。
補充說明:
先前治療四逆症狀的方法多以溫補為主,但此二方結合溫中與調和陰陽的作用。若腹瀉且脈搏虛大,代表元氣不固,需探究虛弱成因。若脈象浮革(脈弦大而中空,如《辨脈法》所述「弦為寒、芤為虛」)並伴隨腸鳴(因氣機不暢),應以當歸四逆湯主治。
3. 理中湯類·十一
熟讀在胸,救人無算。與時醫所論陰陽,迥不相同。
白話文:
深深記在心中,拯救了無數人。與當代醫家所談論的陰陽理論,完全不同。
4. 理中丸(一)
折三劑,每味三錢。
人參,甘草(炙),白朮,乾薑(各三兩),上四味,搗篩為末,蜜和為丸,如雞子黃許大。以沸湯數合,和一丸研碎,溫服之,日三、四服,夜二服。腹中未熱,益至三、四丸,然不及湯。理中丸與湯本屬一方。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,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急則用湯。若臍上築者,腎氣動也,去朮加桂四兩;即欲作奔豚,桂枝加桂之法。吐多者,去朮加生薑三兩;有乾薑而復加生薑,知乾薑不治嘔也。下多者,還用術;術能止利。悸者,加茯苓二兩;悸為心下有水,故用茯苓。渴欲飲水者,加朮,足前成四兩半;消飲生津。腹中痛者,加人參,足前成四兩半;此痛因氣不足之故。
《別錄》云:人參治心腹鼓痛。寒者,加乾薑,足前成四兩半;腹滿者去朮,加附子一枚,此腹滿乃陽氣不充之故。服湯後,如食頃,飲熱粥一升許,微自溫,勿揭衣被。桂枝湯之飲熱粥,欲其助藥力以外散;此飲熱粥,欲其助藥力以內溫。
霍亂頭痛發熱,身疼痛,《論》中又云:嘔吐而利,名曰霍亂。又云:頭痛則身疼,惡寒吐利,名曰霍亂。合觀之,則霍亂之症始備,蓋亦傷寒之類。後人以暑月之吐利當之,而亦用理中,更造為大順散者,皆無稽之論也。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;此熱勝寒之霍亂。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湯主之。此寒勝熱之霍亂。
按:霍亂之症,皆由寒熱之氣不和,陰陽拒格,上下不通,水火不濟之所致。五苓所以分其清濁;理中所以壯其陽氣,皆中焦之治法也。
大病瘥後,喜唾,胃液不藏,兼有寒飲,久不了了,胃上有寒,當以丸藥理之,當緩治之。宜理中丸。
白話文:
理中丸(一)
此方製為三劑,每種藥材各取三錢。
人參、炙甘草、白朮、乾薑(各三兩),將以上四味藥搗碎過篩成粉末,以蜂蜜混合製成丸子,大小如雞蛋黃。用沸水數合(約數十毫升),將一丸研碎溶解後溫服,每日白天服用三至四次,夜間兩次。若服後腹部未感溫熱,可增至三至四丸,但效果不及湯劑。理中丸與湯劑原屬同一方劑。
湯劑製法:將四味藥材按分量切片,加水八升,煮至剩三升,去渣後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病情急迫時宜用湯劑。
若臍上方有緊繃感,是腎氣上沖,需去除白朮,改加桂枝四兩(此為「奔豚」症狀,按桂枝加桂湯之法)。嘔吐嚴重者,去白朮加生薑三兩(雖已有乾薑,但加生薑是因乾薑不治嘔)。腹瀉多者,仍用白朮(因其能止瀉)。心悸者加茯苓二兩(因心悸是心下有水氣)。口渴欲飲水者,加白朮至總量四兩半(以消水飲、生津液)。腹中疼痛者,加人參至四兩半(此痛屬氣虛所致,《別錄》載人參能治心腹脹痛)。
若寒症嚴重,加乾薑至四兩半;腹脹滿者去白朮,加附子一枚(此脹滿為陽氣不足所致)。服用湯劑後,約一頓飯時間,可喝熱粥一升以助藥力溫暖體內(與桂枝湯飲熱粥助發汗不同,此為助藥力內溫)。
霍亂症狀包括頭痛、發熱、身痛,又稱嘔吐腹瀉並作,或頭痛身痛、畏寒吐瀉,屬傷寒類病症。後世誤將夏季吐瀉當霍亂,並用理中湯或大順散,實為無根據之說。熱症明顯且欲飲水者,用五苓散;寒症明顯不渴者,用理中湯。霍亂病因在寒熱失調、陰陽上下不通,五苓散分利水濕,理中湯溫補中陽,皆調理中焦之法。
重病痊癒後,若常流口水(胃液不固兼寒飲滯留),或胃部寒氣遲遲未消,應以丸劑緩治,宜用理中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