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四 (11)
卷四 (11)
1. 別症變症(附:刺法)
《內經》熱俞五十九,頭上五行,行五者,以越諸陽之熱逆也。大杼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。此八者,以瀉胸中之熱也。氣衝、三里、巨虛、上下廉,此八者,以瀉胃中之熱也。雲門、髃骨、委中、髓空,此八者,以瀉四肢之熱也。五臟俞旁五,此十者,以瀉五臟之熱也。凡此五十九穴者,皆熱之左右也。
白話文:
主題: 其他病症與變異病症(附:針刺方法)
內容:
《黃帝內經》記載了五十九個治療熱症的穴位。頭部有五行穴位,每行五個,用於疏導陽經過熱上逆的狀況。大杼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這八個穴位,可清除胸中的熱邪。氣衝、足三里、巨虛上下廉這八個穴位,能消除胃中的熱氣。雲門、髃骨、委中、髓空這八個穴位,則能散去四肢的熱邪。五臟俞穴旁各有一個穴位,共十個,專門用於排出五臟的積熱。以上這五十九個穴位,都是治療熱症的重要部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