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靈胎
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四 (11)
卷四 (11)
1. 別症變症(附:刺法)
《內經》熱俞五十九,頭上五行,行五者,以越諸陽之熱逆也。大杼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。此八者,以瀉胸中之熱也。氣衝、三里、巨虛、上下廉,此八者,以瀉胃中之熱也。雲門、髃骨、委中、髓空,此八者,以瀉四肢之熱也。五臟俞旁五,此十者,以瀉五臟之熱也。凡此五十九穴者,皆熱之左右也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提到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,頭部有五個穴位,這五個穴位的作用是疏導全身陽氣的熱邪上逆。大杼穴、膺俞穴、缺盆穴、以及背部的各個俞穴,這八個穴位的作用是瀉掉胸腔中的熱邪。氣衝穴、足三里穴、上巨虛穴、下巨虛穴,這八個穴位的作用是瀉掉胃腸中的熱邪。雲門穴、髃骨穴、委中穴、髓空穴,這八個穴位的作用是瀉掉四肢的熱邪。五臟的背俞穴旁邊各五個穴位,總共十個穴位,它們的作用是瀉掉五臟的熱邪。以上總共五十九個穴位,都是用來治療熱邪引起的各種症狀,而且這些穴位不分左右,兩側都可以使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