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四 (10)
卷四 (10)
1. 別症變症(附:刺法)
溫疫
一歲之中,男女老少之疾相似,其狀不一。
腳氣
頭疼身熱,肢體痛,大便秘,嘔逆,腳屈弱。
多眠
有風溫症,有少陰症,有小柴胡症,有狐惑症。
狐惑
此症治法詳《金匱》。
狀如傷寒,或傷寒後變症,默默欲眠,目不能閉,不欲飲食,面目乍白、乍赤、乍黑,蟲蝕其喉為惑,其聲嘎,蝕其肛為狐,其咽乾。爛見五臟則死,當視其唇,上唇有瘡,蟲食其臟;下唇有瘡,蟲食其肛。多因下利而得,濕䘌之病,亦相似。
百合
此症詳《金匱》,治法亦備。
此亦傷寒變症,百脈一宗,悉致其病。百脈一宗,乃肺病也。故《金匱》用百合治之。其狀欲食復不能食,默默欲臥,復不能臥;欲行復不能行;飲食或有美時,或有惡聞食臭時;如寒無寒,如熱無熱,小便赤,藥入口即吐,如有神靈者。
刺法
古聖人治病之法,針灸為先,《靈》、《素》所論,皆為針灸而設。即治傷寒,亦皆用針刺。《熱病篇》所載是也。至仲景專以湯劑治傷寒,尤為變化神妙,然亦有湯劑所必不能愈,而必用刺者,仲景亦不能捨此而為治。後人豈可不知!故另考明諸穴,以附於後。
屍厥
少陰脈不至,腎氣微,少精血,奔氣促迫,上入胸膈,宗氣反聚,血結心下,陽氣退下,熱歸陰股。與陰相動,令身不仁,此為屍厥,當刺期門、巨闕,見《平脈法》。
期門二穴,在第二肋端,不容穴旁,各一寸五分,上直兩乳。足太陰、厥陰、陰維之會。舉臂取之,刺入四分,灸五壯,肝募也。
巨闕一穴,在鴆尾下一寸,任脈氣所發。刺入六分,留七呼,灸五壯。心募也。
傷寒,腹滿譫語,寸口脈浮而緊,此肝乘脾也,名曰縱,刺期門。縱者,克其所勝,放縱不收也。
傷寒發熱,嗇嗇惡寒,大渴欲飲水,其腹必滿,自汗出,小便利,其病欲解,此肝乘肺也,名曰橫,刺期門。橫者,犯其所不勝,橫逆犯上也。刺期門,皆所以泄肝之盛氣,期門穴見前。
太陽與少陽並病,頭頸強痛,或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硬者,當刺大椎第一間、肺俞、肝俞。慎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脈弦,五、六日,譫語不止,當刺期門。
大椎一穴,在第一椎陷者中,三陽督脈之會。刺入五分,灸九壯。
肺俞二穴,在第三椎下兩旁,各一寸五分,刺入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肝俞二穴,在第九椎下兩旁,各一寸五分,刺三、四分,留六呼,灸三壯。
太陽、少陰並病,心下硬,頸項強而眩者,當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慎勿下之。
陽明病,下血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。但頭汗出者,刺期門。隨其熱而瀉之,濈然汗出者愈。此男子熱入血室之症。婦人亦有之,見小柴胡條下。
凡治溫病,可刺五十九穴。
白話文:
疫病
一年之中,不論男女老少,所患疾病的症狀可能相似,但表現卻不盡相同。
腳氣
會出現頭痛、身體發熱、肢體疼痛、大便秘結、噁心嘔吐、腳部彎曲無力等症狀。
嗜睡
可能因為風溫病、少陰病、小柴胡湯證,或是狐惑病而導致嗜睡。
狐惑病
這種病的治療方法在《金匱要略》中有詳細記載。
症狀類似於傷寒,或者是在傷寒之後發生的變症。患者會默默想睡覺,但眼睛又閉不上,不想吃東西,臉色時白時紅時黑。如果喉嚨被蟲蝕咬,聲音會變得嘶啞;如果肛門被蟲蝕咬,則稱為狐惑。患者咽喉乾燥,若蟲蝕傷到五臟就會死亡。要觀察患者嘴唇,上唇有瘡,表示蟲蝕五臟;下唇有瘡,表示蟲蝕肛門。多因腹瀉而得,與濕熱引起的疾病症狀相似。
百合病
這種病的詳細症狀與治療方法,在《金匱要略》中也有詳細記載。
這也是一種傷寒變症,全身經脈都可能受到影響而導致疾病。全身經脈匯集於肺,所以說本質是肺病。因此《金匱要略》用百合來治療。其症狀表現為想吃東西卻又吃不下,默默想睡又睡不著,想走動又走不動;有時覺得食物很美味,有時卻聞到食物的氣味就噁心;感覺像發冷又不像發冷,感覺像發熱又不像發熱;小便會變紅,吃藥後會吐出來,就像有神靈作祟一樣。
刺法
古代聖人治療疾病的方法,針灸是首選。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這些醫書的內容,主要都是為了針灸而設的。即使是治療傷寒,也都是用針刺的方法。《熱病篇》所記載的就是這種方法。到了張仲景,他專門用湯藥來治療傷寒,方法非常神奇奧妙。然而,有些疾病是湯藥無法治好的,必須使用針刺才能痊癒。張仲景也不會捨棄針刺這種治療方法。後人怎麼可以不知道呢?因此,我另外考證整理了各穴位,附在後面。
屍厥
少陰脈象微弱,腎氣虛弱,精血不足,氣向上衝迫於胸膈,宗氣反聚,血積於心下,陽氣下退,熱歸陰股。陰陽互相衝動,導致身體麻木不仁,這就是屍厥。應當針刺期門穴、巨闕穴,詳細情況可參考《平脈法》。
期門穴:左右各一穴,位於第二肋骨末端,不容穴旁一寸五分,位置正對兩乳。是足太陰經、足厥陰經和陰維脈的交會穴。舉起手臂取穴,針刺入四分深,可灸五壯,是肝的募穴。
巨闕穴:一穴,位於鳩尾穴下一寸,是任脈氣所發之處。針刺入六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灸五壯,是心臟的募穴。
傷寒病,腹部脹滿,神志不清,寸口脈象浮而緊,這是肝木乘脾土的表現,稱為「縱」,應當針刺期門穴。「縱」的意思是指克制自己所能克制的對象,放縱不加收斂。
傷寒發熱,微微怕冷,非常口渴想喝水,腹部一定會脹滿,會自然出汗,小便通暢,表示疾病快要痊癒,這是肝木乘肺金的表現,稱為「橫」,應當針刺期門穴。「橫」的意思是指侵犯自己不能克制的對象,橫逆冒犯。針刺期門穴都是為了疏泄肝臟的盛氣,期門穴的位置如前所述。
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發病,會出現頭頸僵硬疼痛,或者頭暈目眩,時常像結胸一樣,心下部痞塞堅硬。應當針刺大椎穴、肺俞穴、肝俞穴。切記不可發汗,如果發汗就會導致胡言亂語,脈象弦急,如果五六天還胡言亂語不停,就應當針刺期門穴。
大椎穴:一穴,位於第一胸椎下凹陷處,是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。針刺入五分深,可灸九壯。
肺俞穴:左右各一穴,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,針刺入三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灸三壯。
肝俞穴:左右各一穴,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,針刺入三到四分深,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,可灸三壯。
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發病,會出現心下部堅硬,頸項強直且頭暈。應當針刺大椎穴、肺俞穴、肝俞穴,切記不可使用瀉下的方法。
陽明病,出現下血和胡言亂語的症狀,這是熱邪進入血室所致。如果只是頭部出汗,就應當針刺期門穴。隨著熱邪的消散而瀉熱,汗出淋漓就能痊癒。這是男子熱邪進入血室的症狀。婦女也會有這種情況,可參考小柴胡湯的相關內容。
凡是治療溫病,可以針刺五十九個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