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四 (10)
卷四 (10)
1. 別症變症(附:刺法)
溫疫
一歲之中,男女老少之疾相似,其狀不一。
腳氣
頭疼身熱,肢體痛,大便秘,嘔逆,腳屈弱。
多眠
有風溫症,有少陰症,有小柴胡症,有狐惑症。
狐惑
此症治法詳《金匱》。
狀如傷寒,或傷寒後變症,默默欲眠,目不能閉,不欲飲食,面目乍白、乍赤、乍黑,蟲蝕其喉為惑,其聲嘎,蝕其肛為狐,其咽乾。爛見五臟則死,當視其唇,上唇有瘡,蟲食其臟;下唇有瘡,蟲食其肛。多因下利而得,濕䘌之病,亦相似。
百合
此症詳《金匱》,治法亦備。
此亦傷寒變症,百脈一宗,悉致其病。百脈一宗,乃肺病也。故《金匱》用百合治之。其狀欲食復不能食,默默欲臥,復不能臥;欲行復不能行;飲食或有美時,或有惡聞食臭時;如寒無寒,如熱無熱,小便赤,藥入口即吐,如有神靈者。
刺法
古聖人治病之法,針灸為先,《靈》、《素》所論,皆為針灸而設。即治傷寒,亦皆用針刺。《熱病篇》所載是也。至仲景專以湯劑治傷寒,尤為變化神妙,然亦有湯劑所必不能愈,而必用刺者,仲景亦不能捨此而為治。後人豈可不知!故另考明諸穴,以附於後。
屍厥
少陰脈不至,腎氣微,少精血,奔氣促迫,上入胸膈,宗氣反聚,血結心下,陽氣退下,熱歸陰股。與陰相動,令身不仁,此為屍厥,當刺期門、巨闕,見《平脈法》。
期門二穴,在第二肋端,不容穴旁,各一寸五分,上直兩乳。足太陰、厥陰、陰維之會。舉臂取之,刺入四分,灸五壯,肝募也。
巨闕一穴,在鴆尾下一寸,任脈氣所發。刺入六分,留七呼,灸五壯。心募也。
傷寒,腹滿譫語,寸口脈浮而緊,此肝乘脾也,名曰縱,刺期門。縱者,克其所勝,放縱不收也。
傷寒發熱,嗇嗇惡寒,大渴欲飲水,其腹必滿,自汗出,小便利,其病欲解,此肝乘肺也,名曰橫,刺期門。橫者,犯其所不勝,橫逆犯上也。刺期門,皆所以泄肝之盛氣,期門穴見前。
太陽與少陽並病,頭頸強痛,或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硬者,當刺大椎第一間、肺俞、肝俞。慎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脈弦,五、六日,譫語不止,當刺期門。
大椎一穴,在第一椎陷者中,三陽督脈之會。刺入五分,灸九壯。
肺俞二穴,在第三椎下兩旁,各一寸五分,刺入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肝俞二穴,在第九椎下兩旁,各一寸五分,刺三、四分,留六呼,灸三壯。
太陽、少陰並病,心下硬,頸項強而眩者,當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慎勿下之。
陽明病,下血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。但頭汗出者,刺期門。隨其熱而瀉之,濈然汗出者愈。此男子熱入血室之症。婦人亦有之,見小柴胡條下。
凡治溫病,可刺五十九穴。
白話文:
[其他症狀與變症(附:針刺療法)]
瘟疫
一年之內,不論男女老幼,疾病的症狀相似,但具體表現各不相同。
腳氣
頭痛、發熱、四肢疼痛、便秘、嘔吐、腳部軟弱無力。
嗜睡
包括風溫症、少陰症、小柴胡症、狐惑症等情況。
狐惑
此病症的治療方法詳見《金匱要略》。
症狀類似傷寒,或傷寒後轉變的症狀,患者沈默想睡卻無法閉眼,不想進食,臉色時白、時紅、時黑。蟲侵蝕喉嚨稱為「惑」,聲音嘶啞;蟲侵蝕肛門稱為「狐」,喉嚨乾燥。若內臟潰爛則致死,需觀察嘴唇——上唇有瘡,表示蟲侵蝕內臟;下唇有瘡,表示蟲侵蝕肛門。多因腹瀉引起,與濕熱病症相似。
百合病
此病症詳見《金匱要略》,治療方法完備。
為傷寒轉變的症狀,全身經脈皆受影響,根源在肺病,故《金匱》用百合治療。症狀包括想吃卻無法進食、沈默想睡卻無法入睡、想走卻無法行走;飲食時而喜愛時而厭惡;似寒非寒,似熱非熱;小便赤黃,服藥即吐,徬彿被神靈影響。
針刺療法
古代聖人治病以針灸為主,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皆論述針灸之法。即便治療傷寒,亦多用針刺,如《熱病篇》所載。張仲景雖以湯藥治傷寒,變化精妙,但仍有湯藥無效而需針刺的情況,仲景亦不廢此法。後人豈能不知?故整理穴位資料附後。
屍厥
少陰脈微弱,腎氣虛衰,氣血不足,氣逆上衝胸膈,氣血凝結心下,陽氣下陷,熱聚大腿內側。陰陽相衝導致身體麻木,稱為屍厥,應針刺期門、巨闕穴(見《平脈法》)。
- 期門穴:位於第二肋端,不容穴旁各一寸五分,直對兩乳,屬足太陰、厥陰、陰維之會。舉臂取穴,刺入四分,灸五壯,為肝經募穴。
- 巨闕穴:位於鳩尾下一寸,屬任脈。刺入六分,留針七次呼吸,灸五壯,為心經募穴。
傷寒腹脹、胡言亂語,寸口脈浮緊,為肝克脾,稱為「縱」,刺期門。「縱」指克制所勝,放縱不收。
傷寒發熱、怕冷、口渴欲飲、腹脹,若自汗、小便通利則病將解,為肝犯肺,稱為「橫」,刺期門。「橫」指侵犯所不勝,橫逆犯上。刺期門可瀉肝氣過盛。
太陽與少陽合病,頭頸僵痛、眩暈、胸悶硬結,應刺大椎第一間、肺俞、肝俞。切勿發汗,否則譫語脈弦;若譫語持續五六日,刺期門。
- 大椎穴:第一椎凹陷處,三陽督脈之會。刺入五分,灸九壯。
- 肺俞穴: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。刺入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- 肝俞穴: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。刺三至四分,留六呼,灸三壯。
太陽與少陰合病,心下硬、頸項僵直眩暈,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切勿用瀉下法。
陽明病出血譫語,為熱入血室。若僅頭汗出,刺期門瀉熱,全身汗出則愈。此為男性熱入血室之症,女性亦有(參見小柴胡條目)。
治療溫病時,可針刺五十九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