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四 (7)
卷四 (7)
1. 豬膽汁方(二十一)
大豬膽(一枚),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,如一食頃,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。
陽明病,自汗出,若發汗,小便自利者,此乃津液內竭,雖硬,不可攻之,當須自欲大便,須待也,言必得其自欲大便,而後用此法。宜蜜煎導而通之。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,皆可為導。
白話文:
豬膽汁方(二十一)
使用一個大豬膽,倒出膽汁並加入少許醋,混合後灌入肛門。約一餐飯的時間後,便能有效排出體內積存的陳舊糞便與有害物質。
患有陽明病時,若患者本身已出汗,再發汗且小便通暢,表示體內津液已嚴重耗損。即使大便乾硬,也不可強行瀉下,應等待患者自然產生便意後,才可使用此法。此時適合以蜜煎導法或類似方式幫助排便。此外,土瓜根或大豬膽汁,均可作為導便之用途。
2. 燒𥚛散(二十二)
右取婦人中𥚛近陰處,剪燒灰,以水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,小便即利,陰頭微腫則愈。如人病,取男子𥚛襠燒灰。引其邪火從陰處出也。
傷寒陰陽易之為病,病方愈而交接,則感其餘熱而生疾。其人身體重,少氣,少腹裡急,或引陰中,拘攣,熱上衝胸,頭重不欲舉,眼中生花,膝脛拘急者,燒𥚛散主之。
白話文:
燒褌散(二十二)
取女性貼近私處的內褲褲襠部分,剪下後燒成灰,以水調和服下一湯匙,每日三次。服用後小便會變得通暢,男性陰部輕微腫脹即表示痊癒。若患者為男性,則改取男性內褲褲襠燒灰服用。此方目的是引導邪火從陰部排出。
傷寒病後的陰陽易症,是指病情剛痊癒時行房,導致殘餘熱邪引發疾病。患者症狀包括身體沈重、氣短、下腹緊迫不適,或陰部抽痛、筋脈拘緊,熱氣上衝至胸口、頭部沈重不願抬起、眼前昏花、膝蓋與小腿緊繃。此時可用燒褌散治療。
3. 六經脈證
欲讀《傷寒論》,必先識六經之本證,然後論中所稱太陽、陽明等病,其源流變態,形色脈象,當一一備記,瞭然於心,然後其症之分並、疑似及用藥加減異同之故,可以曉然,不致眩惑貽誤,故備錄於下。
太陽病,脈浮、頭項強痛而惡寒。
尺寸俱浮者,太陽受病也,其脈上連風府,故頭項痛,腰脊強。
太陽病,發熱、汗出、惡風、脈緩者,名為中風。
太陽病,或已發熱、或未發熱,必惡寒、體痛、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曰傷寒。
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發於陽者七日愈,發於陰者六日愈。以陽數七,陰數六故也。
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脈浮而緊。惡寒、未離太陽也。
陽明病,若能食,名中風;不能食,名中寒。
尺寸俱長者,陽明受病也。其脈挾鼻絡於目,故身熱、目疼、鼻乾、不得臥。
陽明外證:身熱、汗自出、不惡寒、反惡熱也。
陽明脈大。以上皆陽明之經病。
病有太陽、陽明;有正陽、陽明;有少陽、陽明。
太陽、陽明者,脾約是也。
少陽、陽明者,發汗、利小便已。
胃中燥、煩實,大便難是也。
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也。此乃正陽陽明。
陽明居中,土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,始雖惡寒,二日自止。此為陽明病也。
少陽之為病,口苦、咽乾、目眩也。
尺寸俱弦者,少陽受病也,其脈循脅絡於耳,故胸脅痛而耳聾。
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、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
傷寒,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。
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內熱已極。
傷寒六、七日,無大熱,外熱輕則內熱重。其人躁煩者,此為陽去入陰故也。
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。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
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
尺寸俱沉細者,太陰受病也。其脈布胃中,絡於嗌,故腹滿而嗌乾。
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系在太陰。
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臟有寒故也,當溫之,宜服四逆輩。少陰自利而渴,寒在下焦也。此自利不渴,寒在中焦也。
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也。衛氣行於陽則寤,行於陰則寐。
少陰病,欲吐不吐,心煩但欲寐,五、六日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也。
尺寸俱沉者,少陰受病也。以其脈貫腎絡於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乾而渴。
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
尺寸俱微緩者,厥陰受病也。以其脈循陰器、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。
厥陰中風,脈微浮為欲愈,不浮為未愈。
白話文:
要研讀《傷寒論》,必須先掌握六經的基本證候,然後才能理解書中提到的太陽、陽明等病症的來龍去脈、症狀變化、脈象特徵。這些需要一一牢記於心,才能清楚分辨病症的合併、相似之處,以及用藥加減的異同原因,不至於混淆或誤判。以下是六經的具體證候:
太陽病
脈象浮,頭頸強痛且怕冷。
寸關尺三部脈皆浮,是太陽經受病的表現。因經脈上行至風府(穴位),所以頭頸痛、腰背僵硬。
太陽病若發熱、出汗、怕風、脈緩,稱為“中風”。
太陽病無論已發熱或未發熱,必定怕冷、全身疼痛、嘔吐、脈象緊,稱為“傷寒”。
發熱怕冷的病在陽,無熱怕冷的病在陰。發於陽者七日可愈,發於陰者六日可愈(因陽數七、陰數六)。
陽明病
陽明中風:口苦咽乾、腹脹微喘、發熱怕寒、脈浮緊(怕寒表示太陽證未完全脫離)。
陽明病若能進食為“中風”,不能進食為“中寒”。
寸關尺三部脈皆長,是陽明經受病的表現。因經脈沿鼻旁絡於眼,所以身熱、眼痛、鼻乾、失眠。
陽明外證:身熱、自汗、不怕冷反怕熱。
陽明脈大。以上屬陽明經病。
陽明病分為三類:太陽陽明(脾約)、少陽陽明(發汗利尿後胃燥便難)、正陽陽明(胃腑實熱)。
陽明居中屬土,病邪歸聚後不易傳變,初期怕寒,兩日後自止。
少陽病
基本證候:口苦、咽乾、頭暈。
寸關尺三部脈皆弦,是少陽經受病的表現。因經脈循脅絡耳,所以胸脅痛、耳聾。
少陽中風:耳聾、眼紅、胸中煩悶,不可用吐下法,否則會心悸驚恐。
傷寒脈弦細、頭痛發熱屬少陽。
三陽合病:脈浮大、嗜睡、閉眼盜汗(內熱極盛)。
傷寒六七日,表熱輕而內熱重、煩躁,為陽證轉陰。
傷寒三日,若三陽證盡退卻能食不嘔,表示三陰未受邪。
太陰病
基本證候:腹脹嘔吐、食慾不振、腹瀉加重、時腹痛。
寸關尺三部脈皆沈細,是太陰經受病的表現。因經脈分布胃中、絡咽喉,所以腹脹咽乾。
傷寒脈浮緩、手足溫屬太陰。
腹瀉不渴是因中焦虛寒,宜溫補(如四逆湯類);若腹瀉而渴則屬少陰(下焦寒)。
少陰病
基本證候:脈微細、精神萎靡(衛氣行陰則嗜睡)。
症狀:想吐不吐、心煩嗜睡、五六日後腹瀉口渴。
寸關尺三部脈皆沈,是少陰經受病的表現。因經脈貫腎絡肺連舌根,所以口燥舌乾而渴。
厥陰病
基本證候:口渴、氣上衝心、胃部灼痛、飢不欲食(食則吐蛔),誤用下法則腹瀉不止。
寸關尺三部脈皆微緩,是厥陰受病的表現。因經脈繞生殖器絡肝,所以煩悶陰囊收縮。
厥陰中風脈微浮為將愈,不浮則未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