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四 (8)
卷四 (8)
1. 別症變症(附:刺法)
傷寒本症之外,有別症,有變症。別症者,其病與傷寒相類而實非傷寒是也。變症者,傷寒本不當有此症,或因遷延時日;或因雜藥誤投,其病變態百出是也。其症不備,則必驚疑淆惑,而無所措手,故備錄之,庶不致臨症徬徨。
臟結、冷結、除中、伏氣、晚發、痙、濕、風濕、濕溫、溫毒、暍、陰毒、陽毒、溫病、熱病、兩感、風溫、溫疫、腳氣、多眠、狐惑、百合、臟厥見烏梅丸條。屍厥見刺法。
臟結
臟結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,寸脈浮,關脈小細沉緊,名曰臟結。舌上白苔滑者,難治。
臟結,無陽證,其人反靜、舌上苔滑者,不可攻也。
病脅下素有痞,連在臍旁,痛引少腹,入陰筋者,此名臟結,死。臟結與結胸,皆下後邪氣乘虛入里所致,熱多與陽明相結,為結胸。寒多與陰相結,為臟結。故所現脈症,皆為陰象。舌上苔滑,則上焦亦寒,全無陽象,故曰「難治」。曰「不可攻」,然猶有治法。至素有痞結,則中氣已傷,連及臍旁少腹,併入陰經,則上下俱病,陰極陽竭,不死何待。
冷結
病者手足厥冷,言我不結胸,小腹滿,按之痛者,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。
除中
傷寒脈遲,六、七日,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。脈遲為寒,今與黃芩湯,復除其熱,腹中應冷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
微則為咳,咳則吐涎。下之則咳止,而利因不休,利不休則胸中如蟲齧,粥入則出;小便不利,兩脅拘急,喘急為難:頸背相引,臂則不仁;極寒反汗出,身冷若冰,眼睛不慧,語言不休,而穀氣多入,此為除中。口雖欲言,舌不得前。
傷寒始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。凡厥利者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者,恐為除中,此病無治法。
伏氣
伏氣之病,以意候之。今月之內,欲有伏氣,假令舊有伏氣,當須脈之。若脈微弱者,當喉中痛,似傷寒,非喉痹也。病人云:實咽中痛。雖爾,今復欲下利。《活人書》云:伏氣之病,謂非時有暴寒中人,伏於少陰經。始不竟病,旬月乃發,脈便微弱,法先咽痛,似傷寒非咽痹之病,次必下利。
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湯主之,次四逆散主之。此病只二日便瘥,古方謂之「腎傷寒」也。
甘草、半夏、桂心等分,每服四錢匕,入生薑四片煎,放冷,少少含咽之。
晚發
脈陰陽俱緊,至於吐利,其脈獨不解,緊去人安,此為欲解,若脈遲至六、七日,不欲食,此為晚發,水停故也。為未解,食自可者,為欲解。《活人書》云:傷寒病,三月至夏為晚發。
痙
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痓。《金匱》治剛痓,用葛根湯、大承氣湯。湯俱見前。
太陽病,發熱汗出,不惡寒者,名曰柔痓。柔痓用栝蔞桂枝湯。即桂枝湯加栝蔞根二兩。
白話文:
別症變症(附:刺法)
傷寒除了本身病症外,還可能出現「別症」與「變症」。別症是指疾病症狀與傷寒相似,但並非真正的傷寒;變症則是指傷寒原本不該出現的症狀,但因病情拖延、用藥不當等原因,導致病症變化多端。若不熟悉這些症狀,容易造成誤判而無法對症治療,因此詳細記錄以下內容,避免臨床時手足無措。
相關病症包含:臟結、冷結、除中、伏氣、晚發、痙、濕、風濕、濕溫、溫毒、暍、陰毒、陽毒、溫病、熱病、兩感、風溫、溫疫、腳氣、多眠、狐惑、百合。臟厥詳見烏梅丸條,屍厥見刺法部分。
臟結
臟結的症狀類似結胸,患者飲食正常但經常腹瀉,寸脈浮、關脈小細沈緊,稱為臟結。若舌苔白滑,則難以治療。
臟結無陽熱症狀,患者表現安靜、舌苔滑膩時,不可用攻下療法。若患者原有脅下痞塊,延伸至臍旁,疼痛放射至少腹及外陰,則屬臟結重症,預後極差。
臟結與結胸皆因邪氣乘虛內侵所致:熱邪多與陽明經結合形成結胸;寒邪多與陰經結合形成臟結,因此症狀均偏陰寒。舌苔滑膩反映上焦虛寒,全無陽氣,故稱「難治」或「不可攻」。若原有痞塊且病勢蔓延至下焦,陰寒極盛而陽氣衰竭,則無法治癒。
冷結
患者手足冰冷,自述無結胸症狀,但小腹脹滿、按壓疼痛,此為寒氣凝結在膀胱關元所致。
除中
傷寒患者脈象遲緩,六七日後誤服黃芩湯退熱(脈遲本屬寒證,再清熱則加重虛寒),本應食慾不振,卻反常進食,此為「除中」,預後極差。
輕微者咳嗽、吐涎,誤用攻下後咳嗽停止但腹瀉不止,伴隨胸中如蟲咬、進食即吐、小便不利、兩脅緊繃、呼吸困難、頸背牽痛、手臂麻木、極寒卻汗出、身冷如冰、眼神呆滯、言語混亂卻暴食。此為除中瀕死之象,即使想說話也無力發聲。
若傷寒發熱六日後,手足厥冷九日且腹瀉,理當不能進食卻反常食慾旺盛,恐為除中,無具體治法。
伏氣
伏氣病的判斷需細察:若當月內懷疑有潛伏寒邪,應診脈確認。脈微弱者可能喉痛(類似傷寒但非喉痹),患者自述咽痛,隨後出現腹瀉。《活人書》記載,伏氣病是因冬季寒邪潛伏少陰經,隔一段時間後發作,脈微弱且先喉痛後腹瀉。
初期用半夏桂枝甘草湯,後用四逆散,此病約兩日可癒,古稱「腎傷寒」。
藥方:甘草、半夏、桂心等分,每次四錢匕,加生薑四片煎煮,待涼後少量含服。
晚發
脈象陰陽俱緊,出現吐瀉後若脈緊未緩解,則待緊脈消退才病癒;若脈遲至六七日且食慾不振,稱為「晚發」,因水濕停滯所致,未癒;若食慾恢復則為病癒之兆。《活人書》指出,傷寒延至春季甚至夏季發作稱晚發。
痙
太陽病症狀為發熱無汗、怕冷,稱為「剛痙」,可用葛根湯或大承氣湯治療(見前文)。
太陽病症狀為發熱汗出、不怕冷,稱為「柔痙」,用栝蔞桂枝湯(桂枝湯加栝蔞根二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