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四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9)

1. 別症變症(附:刺法)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痓。

太陽病,發熱脈沉而細者,名曰痓。此言痓脈。

病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,惡寒,時頭熱面赤,目脈赤,獨頭面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痓病也。此言痓象。
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濕痹之候,其人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

濕家之為病,一身盡疼,發熱,身色如似熏黃。

濕家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死,若下利不止者,亦死。

濕家下之,其人但頭汗出,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則噦,胸滿,小便不利。舌上如苔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渴欲得水而不能飲,則口燥煩也。

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,頭痛鼻塞而煩,其脈大,自能飲食,腹中和無病,病在頭中寒濕,故鼻塞。納藥鼻中則愈。

風濕

問曰:風濕相搏,一身盡疼痛,法當汗出而解。值天陰雨不止,醫云:此可發汗,汗之病不愈者何也?蓋發其汗,汗大出者,但風氣去,濕氣在,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風濕者發其汗,但微微似欲汗出者,風濕俱去也。此言治法。

病者一身盡疼,發熱、日晡所劇者,此名風濕。此病傷於汗出當風,或久傷取冷所致也。

風濕脈浮,肢體痛重,不可轉側,額上微汗,不欲去被,或身微腫。

濕溫

兩脛逆冷,胸腹滿,多汗,頭目痛苦,妄言,其脈陽濡而弱,陰小而急,不可發汗,治在太陰。見《活人書》。

溫毒

冬時觸冒疹毒,至春始發,肌肉發斑,癮疹如錦紋,或咳嗽心悶,但嘔青汁。見《活人書》。

太陽中熱者,暍是也。其人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也。

太陽中暍者,身熱疼重,而脈微弱,此以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也。

太陽中暍者,發熱惡寒,身重而疼痛;其脈弦細芤遲;小便已,洒洒然毛聳:手足逆冷;小有勞,身即熱;口開,前板齒燥。若發汗,則惡寒甚;加溫針則發熱甚,數下之則淋甚。

陰毒

手足厥冷,背強,臍腹築痛,咽痛,短氣,嘔吐、下利,身如被杖。或冷汗煩渴;或甲指面色青黑,煩燥而渴,脈沉細欲絕,而一息七至。宜灸氣海、丹田三、二百壯;或蔥熨臍中。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;丹田在臍下二寸。

陽毒

發躁狂走,妄言,面赤,咽痛,身斑斑若錦紋。或下利赤黃,脈洪實滑促;或舌卷焦黑,鼻中如煙煤,宜用布漬冷水,搭於胸上,蒸熱數換。《活人書》法。

溫病

冬時受寒,藏於肌膚,至春而發。

熱病

寒氣至夏而發,俱與傷寒相似。

兩感

太陽與少陰,陽明與太陰,少陽與厥陰。

風溫

其人素傷於風,因復傷熱,其脈尺寸俱浮。頭疼身熱,常自汗出,體重而喘,四肢不收,嘿嘿但欲眠,發汗則譫語煩躁、狀若驚癇。

白話文:

別症變症(附:刺法)

痓病
太陽病患者因發汗過多,導致痓病發作。
太陽病患者發熱,脈象沈細,稱為痓病,此為痓病的脈象特徵。
症狀包括身體發熱但足部寒冷、頸項僵硬緊繃、畏寒、偶爾頭部發熱臉紅、眼周泛紅、頭部不自覺搖動、突然牙關緊閉、背部反弓,此為痓病的表現。

濕病
太陽病患者關節疼痛煩躁,脈象沈細,稱為濕痹。症狀還有小便不順、大便反而通暢,治療應以利小便為主。
濕病患者全身疼痛、發熱、膚色如燻黃。
若濕病患者誤用瀉下法,出現額頭冒汗、輕微喘息、小便通利,可能致命;若腹瀉不止,同樣危險。
誤用瀉下法後,患者僅頭部出汗、背部僵硬,想蓋被烤火。過早瀉下可能引發呃逆、胸悶、小便不利。舌苔厚重是因下腹有熱、胸中有寒,口渴卻無法飲水,導致口乾煩躁。
濕病患者身體疼痛、發熱、面黃氣喘,頭痛鼻塞煩悶,脈象寬大,能正常飲食且腹部無不適,病因為頭部寒濕,故鼻塞,用藥塞鼻可治癒。

風濕病
問:風濕相搏導致全身疼痛,應發汗治療,但若陰雨連綿時發汗無效,為何?
答:大汗僅驅散風邪,濕氣仍存,故無效。正確治法應微發汗,使風濕俱除。
患者全身疼痛、發熱,傍晚加劇,稱為風濕,病因包括出汗後吹風或長期受寒。
風濕病患者脈浮、肢體沈重疼痛難以翻身、額頭微汗、怕掀被,或輕微浮腫。

濕溫病
雙腿冰冷、胸腹脹滿、多汗、頭痛、胡言亂語,脈象陽濡弱陰細急,不可發汗,需從太陰經論治(引自《活人書》)。

溫毒病
冬季感染疹毒,春季發作,症狀為肌肉斑疹如錦紋、咳嗽胸悶、嘔吐青色液體(引自《活人書》)。

暑病(暍)
太陽中暑患者,症狀為出汗惡寒、發熱口渴。
夏季接觸冷水導致中暑者,會身熱疼痛沈重、脈微弱。
中暑者發熱惡寒、身體沈重疼痛、脈弦細或芤遲,小便後怕冷、手腳冰冷;稍勞動即發熱、張口呼吸、門齒乾燥。誤發汗會加重惡寒,溫針加劇發熱,反覆瀉下導致小便灼痛。

陰毒病
手腳冰冷、背部僵硬、臍腹劇痛、咽喉痛、氣短、嘔吐腹瀉、身體如遭鞭打。或冷汗煩渴,或指甲面色青黑、煩躁口渴,脈沈細微弱卻呼吸急促(每息七至)。宜艾灸氣海(臍下1.5寸)、丹田(臍下2寸)數百壯,或蔥熨臍部。

陽毒病
狂躁奔走、胡言亂語、面赤咽痛、皮膚斑疹如錦紋。或腹瀉帶赤黃黏液,脈洪實快;或舌捲發黑、鼻如煤灰,可用冷濕布敷胸,熱即更換(《活人書》治法)。

溫病與熱病
溫病:冬季受寒潛藏,春季發作。
熱病:寒氣延至夏季發作,症狀均類似傷寒。

兩感病
太陽與少陰、陽明與太陰、少陽與厥陰同時發病。

風溫病
患者原有風邪又受熱邪,脈象尺寸俱浮。症狀為頭痛發熱、持續出汗、身體沈重喘息、四肢無力、昏沈嗜睡。誤發汗會譫語煩躁,狀如驚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