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靈胎

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)

1. 桂枝湯(一)

甘草、大棗補脾精以滋肝血;芍藥清營中之熱;桂枝達營氣之郁也。

白話文:

甘草和大棗可以補養脾臟精華,來滋養肝血;芍藥可以清除營血中的熱氣;桂枝可以通達營氣的鬱滯。

桂枝(三兩,去皮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

白話文:

桂枝:90公克(去掉樹皮) 芍藥:90公克 炙甘草:60公克 生薑:90公克 大棗:12顆(剖開)

上五味,㕮咀,以水七升,微火煮,取三升,去渣。適寒溫,服一升。服已,須臾,歠熱稀粥一升余,以助藥力。桂枝本不能發汗,故須助以熱粥。《內經》云:「谷入於胃,以傳於肺」。肺至皮毛,汗所從出,歠粥充胃氣以達於肺也。觀此可知傷寒不禁食矣。溫覆,令一時許,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此解肌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將五味藥材嚼碎,加入七升水,用小火煮沸,取三升藥湯,去除藥渣。藥湯適度溫熱,一次服用一升。服藥後不久,再喝一升多熱稀粥,幫助藥效發揮。桂枝本身無法發汗,因此需要用熱粥輔助。《內經》說:「穀物進入胃中,會傳輸到肺部。」肺與皮膚毛孔相通,汗液從毛孔排出,喝粥可以補充胃氣,並將藥力傳送到肺部。由此可知,傷寒時並非不可進食。喝粥後溫暖蓋好,約一炷香的時間,全身微微出汗,略有濕潤感為最佳,但不可像水流一樣出汗,否則無法達到解肌除表的治療效果。

若如水流漓,則動營氣,衛邪仍在。若一服汗出病瘥,停後服,不必盡劑。若不汗,更服,依前法。又不汗,後服小促其間,半日許令三服盡。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時觀之。服一劑盡,病證猶在者,更作服。若汗不出,乃服至二、三劑。桂枝全料,謂之一劑;三分之一,謂之一服;古一兩,今二錢零,則一劑之藥,除薑棗,僅一兩六錢零,一服不過五錢零矣。治傷寒大症,分兩不過如此。

白話文:

如果像水一樣流動,則會刺激循環系統,邪氣仍然存在。如果服一劑藥後出汗,疾病痊癒,停藥後再服,不必用完所有劑量。如果不出汗,再服,按照原來的辦法。還不出汗,後續服藥稍稍縮短間隔時間,半天的時間內讓三劑藥吃完。如果病情嚴重,一天一夜服完,一週後觀察病情。一劑藥服完,病症仍然存在,繼續服用。不出汗,那就服用到兩、三劑。桂枝全方叫做一劑;三分之一叫做一服;古代的一兩等於現在的二錢零,那麼一劑藥,除去薑棗,只有四錢八分。一服藥大概只有一錢六分。治療傷寒重症,劑量大致如此。

一服即汗,不再服;無汗,服至二、三劑,總以中病為主。後世見服藥得效者,反令多服,無效者,即疑藥誤,又復易方,無往不誤矣!禁生冷黏滑、肉、面、五辛、酒酪及臭惡等物。

白話文:

吃了藥後立即發汗的,就不要再吃藥了。如果沒有出汗,可以吃兩三劑藥,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後世看到吃藥有效的人,反而讓他們多服用;對無效的人,則懷疑藥物有誤,又重新換藥方,結果都錯了!禁止吃生冷、黏膩、肉類、麵食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、酒、乳酪和有異味的東西。

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。風在外,故陽脈浮;衛氣有邪,則不能護營,故陰脈弱。陽浮者,熱自發。風為陽邪,故發熱,桂枝之辛以散之。陰弱者,汗自出。芍藥之酸以收之,甘草之甘以緩之。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。惡風未有不惡寒者,但惡寒甚輕,非若中寒及陰經之甚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中風,是因為陽氣浮在上面,陰氣衰弱。風在體表,所以陽脈浮起;衛氣受到邪氣侵襲,就不能保護營氣,所以陰脈衰弱。陽氣浮在上面,就會發熱。風是陽邪,所以會發熱,用桂枝的辛味來驅散它。陰氣衰弱,就會自發出汗。用芍藥的酸味來收斂汗液,用甘草的甘味來緩和它。瑟瑟發抖怕冷,微雨一樣怕風。怕風的人沒有不發抖的,但是發抖程度很輕微,不像寒證或陰經證那樣嚴重。

翕翕發熱,其熱亦不如陽明之甚。鼻鳴乾嘔者,鼻鳴似屬陽明;乾嘔似屬少陽,蓋三陽相近,故略有兼病,但不甚耳。桂枝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身體微微發熱,但熱度不像陽明熱那樣明顯。鼻鳴乾嘔,鼻鳴類似陽明;乾嘔類似少陽,由於三個陽經距離相近,所以略微兼有另一經的病症,但並不嚴重。以桂枝湯為主治藥方。

太陽病,頭痛發熱,汗出惡風者,桂枝湯主之。此桂枝湯總症。

以營性發揚,衛性斂閉。風傷衛氣,泄其皮毛,故汗出也。

白話文:

「如果患有太陽病,出現頭痛、發燒、出汗且怕風的症狀,應該使用桂枝湯來治療。這是使用桂枝湯的綜合症狀表現。

人體的營氣具有向外發散的特性,而衛氣則有向內收斂的作用。當風邪侵襲時,會影響到衛氣的功能,使得皮毛腠理變得鬆弛,因此病人會出汗。」

太陽病,下之後,其氣上衝者,可與桂枝湯方,用前法。誤治。若不上衝者,不可與之。此誤下之症。誤下而仍上衝,則邪氣猶在陽分,故仍用桂枝發表,若不上衝,則其邪已下陷,變病不一,當隨宜施治。論中誤治諸法,詳觀自明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得了太陽病,經過瀉下后,身体里的邪气向上冲,就可以用桂枝汤,按照原来的方法治疗。如果误治了,邪气没有向上冲,就不能用桂枝汤。这是因为病人是误下造成的,如果误下后还向上冲,说明邪气还在阳气部分,所以还是要用桂枝汤来发散表邪。如果不上冲,说明邪气已经下陷,病症会变得复杂,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治疗。书中关于误治的各种方法,仔细观察就能明白了。

太陽病,初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者,先刺風池、風府,卻與桂枝湯則愈。此非誤治,因風邪凝結於太陽之要路,則藥力不能流通,故刺以解其結。蓋邪風太甚,不僅在衛,而在經。刺之以泄經氣。風府一穴,在項上入髮際一寸,大筋內,宛宛中,督脈陽維之會,刺入四分,留三呼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,剛服用了桂枝湯,卻煩躁不退的,先針刺風池、風府穴,然後再服用桂枝湯就能痊癒。這並不是誤治,因為風邪凝結在太陽經的要道,導致藥力不能運行,所以針刺來疏解它的凝結。因為邪風太過,不僅在體表,而且在經脈中。針刺來宣洩經氣。風府穴,位於頸後髮際線上一寸,大筋的內側,凹陷中,是督脈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,針刺深度四分,留針三呼的時間。

風池二穴,在顳顬後,髮際陷者中,穴在耳後,按之引於耳中,足少陽陽維之會,針入三分,留三呼。

太陽病,外證未解,脈浮弱者,當以汗解,宜桂枝湯。病雖過期,脈症屬太陽,仍不離桂枝法。

白話文:

風池這兩個穴位位於耳朵後方、頭髮邊緣凹陷的地方。按壓這個穴位時,感覺像是連接到耳朵裡面,這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匯處。針灸時,針應插入三分深,並停留到做了三次呼吸的時間。

太陽病的患者,如果身體外部的症狀還沒有解除,且脈象呈現浮弱的狀態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適合用桂枝湯。即使病程已經超過一般的時間,但如果脈象和症狀仍屬於太陽病的範疇,治療仍然要依循桂枝湯的原則。

太陽病,外證未解者,不可下也。此禁下總訣。下之為逆,欲解外者,宜服桂枝湯言雖有當下之症,而外症未除,亦不可下,仍宜解外,而後下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,在出現外證的情況下,不應過早使用瀉下法。這是瀉下法的一項總原則。瀉下法本身是一種對抗性的方法,如果要解除外證,應服桂枝湯。即使有需要瀉下的症狀,但外證未除,也不應瀉下,仍應先解除外證,再瀉下。

太陽病,先發汗不解,而復下之,脈浮者不愈,浮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脈浮,故知在外,當須解外則愈,宜桂枝湯。脈浮而下,此為誤下,下後仍浮,則邪不因誤下而陷入,仍在太陽。不得因已汗下,而不復用桂枝也。

白話文:

在太陽經病症中,如果一開始發汗治療沒有好轉,又接著使用瀉下的方法,而脈象依然浮起的,治療就不會痊癒。脈象浮起表示病邪在體表,而再使用瀉下的方法,就會讓病邪停留不下,所以才會無法痊癒。現在脈象浮起,就知道病邪在外,應該要解除體表的病邪才會好,可以使用桂枝湯。脈象浮起卻使用瀉下,這是誤用瀉下的情況。瀉下之後脈象還是浮起,表示病邪並沒有因為誤用瀉下而深入體內,仍然在太陽經。不要因為已經發汗和瀉下,就不再使用桂枝湯。

病常自汗出者,此為榮氣和,榮氣和者,外不諧,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。榮氣和者,言榮氣不病,非調和之和,故又申言之,以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,復發其汗,營衛和則愈。宜桂枝湯。自汗與發汗迥別。自汗乃營衛相離,發汗使營衛相合。自汗傷正,發汗驅邪。復發者,因其自汗而更發之,則榮衛和而自汗反止矣。

白話文:

經常自己出汗的人,這是因為營氣還算平和。所謂營氣平和,是指身體外部並不太協調,這是因為衛氣未能與營氣協調一致所導致的。這裡說的營氣平和,不是指營氣有病,也不是一般所說的完全和諧,所以進一步解釋:營氣在脈管裡面運行,而衛氣在脈管外面運行。如果讓病人再出一次汗,那麼營氣和衛氣就能達到協調,病也就能好了。這種情況下適合用桂枝湯來治療。自汗和一般的發汗完全不同。自汗是因為營氣和衛氣分離,而發汗則是讓營氣和衛氣重新結合。自汗會損傷正氣,而發汗可以驅除邪氣。再次發汗的意思是,在出現自汗的情況下,再讓人出一次汗,這樣一來營衛二氣就能和諧,自汗的現象也就停止了。

病人臟無他病,時發熱,自汗出,而不愈者,此衛氣不和也,先其時未熱之時發汗則愈。宜桂枝湯主之。無他病,太陽諸症不必備,而惟發熱自汗,故亦用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病人內臟沒有其他疾病,卻不時發熱,出汗不止,久治不癒的,這是衛氣不調和所致。在沒有發熱前就發汗,就能治癒。應當用桂枝湯為主方。病人沒有其他病症,也不一定有太陽病的所有症狀,但只出現發熱自汗,所以還是用桂枝湯。

傷寒不大便,六七日,宜下之候。頭痛有熱者,未可與承氣湯。太陽症仍在,不得以日久不便而下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傷寒患者在六七天內不大便,則適合使用瀉藥。但如果有頭痛發熱的症狀,則不可以用承氣湯。太陽症仍然持續時,不能因為便祕時間長而用瀉藥。

按「未可」二字,從《金匱》增入,《傷寒論》失此二字。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,便赤為里有熱。當鬚髮汗,若頭痛者,必衄。汗出而頭痛未解,則蘊熱在經而血動矣。宜桂枝湯。

傷寒發汗已解,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。發汗未透,故煩。乃服藥不及之故。宜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「未可」二字,從《金匱要略》補充進《傷寒論》,而《傷寒論》原典中沒有這兩個字。小便清澈表示疾病不在內部,而是在體表。小便發紅表示內部有熱。需要發汗治療,如果出現頭疼,必定會流鼻血。發汗後頭疼未緩解,說明熱氣積聚在經絡中,導致血脈運行異常。此時宜使用桂枝湯治療。

傷寒醫下之,續得下利清穀不止,里症。身疼痛者,表症。急當救里。此誤下之症,邪在外而引之入陰,故便清穀,陽氣下脫可危,雖表症未除,而救里為急。

白話文:

如果治療感冒(傷寒)時醫生使用了下法(如瀉下藥),隨後病人出現了持續的腹瀉且大便像清水一樣,這就是裡證。如果同時伴有全身疼痛,那就是表證。這種情況下應該先緊急處理裡證。這是因為錯誤地使用了下法,導致病邪從體表被引入到內部(陰分),所以才會有水樣的大便,這有可能使陽氣下脫而造成危險的情況,雖然表證還沒有完全消除,但救裡(處理內部問題)是更為緊急的事情。

《傷寒論·不可下篇》云:誤下寒多者,便清穀,熱多者。便膿血。後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。清穀已止,疼痛未除,仍從表治,蓋凡病皆當先表后里,惟下利清穀,則以扶陽為急,而表症為緩也。表裡分治而序不亂,後人欲以一方治數症,必至兩誤。救里宜四逆湯,救表宜桂枝湯。

太陽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榮弱衛強,故使汗出,欲救邪風者,宜桂枝湯。提出邪風二字,見桂枝為驅風聖藥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論·不可下篇》說:如果錯誤地使用了下法,對於體內寒氣較多的人來說,會出現拉肚子且大便像稀粥一樣的情況;如果是體內熱氣較多的人,可能會拉出像膿血一般的東西。如果病人還出現全身疼痛,但大便形態已經正常了,這時應該趕快治療外感病症。如果稀粥狀的大便已經停止,但疼痛還沒有消失,仍然要按照外感病症來治療。一般來說,治病應當先處理外感病症再處理內在問題,但是對於拉稀如稀粥這種情況,首要之務是增強體內的陽氣,至於外感病症則可以稍後處理。分別治療表證和裡證,按順序來就不會出錯,後世有些人想要用一個方子來治療多種病症,這樣必定會造成雙重的錯誤。

治療內在問題適合使用「四逆湯」,治療外感病症則適合使用「桂枝湯」。

當太陽經的病症出現,患者發燒且出汗,這是因為營氣比較弱而衛氣比較強,所以會導致出汗。若要治療這種由風邪引起的病症,適合使用「桂枝湯」。這裡特別提到「邪風」二字,可以看出桂枝是一種驅風的良藥。

陽明病,脈遲汗出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陽明本自多汗,但不惡寒而惡熱。今多汗而猶惡寒,則仍在太陽矣,雖陽明病,而治從太陽。

太陰病,脈浮者,可發汗。宜桂枝湯。太陰本無汗法,因其脈獨浮,則邪仍在表,故亦用桂枝,從脈不從症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是陽明病,脈象顯示脈遲,且患者出汗很多,還稍微怕冷,這表示表證還沒有解除,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適合使用的方劑是桂枝湯。因為陽明病本身通常會讓人多汗,但不會怕冷反而會怕熱。現在患者雖然多汗,卻還是怕冷,這就表示病還在太陽階段,即便診斷為陽明病,治療時也要根據太陽階段的方法來處理。

若是太陰病,如果脈象顯示為浮脈,可以採取發汗的方式治療。適合使用的方劑也是桂枝湯。一般來說,太陰病不常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但因為脈象顯示為浮脈,這說明邪氣還在表層,因此同樣選擇使用桂枝湯,這是根據脈象而非單純根據症狀來決定治療方式的。

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,又如瘧狀。有時復熱。日晡所發熱者,屬陽明也。日晡發熱,則為陽明之潮熱而非瘧矣。脈實者,宜下之。脈虛浮者,宜發汗。一症而治法迥別,全以脈為憑。此亦從脈而不從症之法。下之與大承氣湯,發汗宜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患者感覺發熱不安,出汗後會舒緩,有時又會再發熱,類似瘧疾的症狀。有時在下午發熱的,是陽明經熱證。在下午發熱,就是陽明經的潮熱而不是瘧疾了。脈象實的,應該用瀉下法。脈象虛浮的,應該用發汗法。同一個症狀,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,完全以脈象為依據。這也是根據脈象而不是症狀來治病的方法。瀉下的話用大承氣湯,發汗的話用桂枝湯。

下利腹脹滿,里症。身疼痛者,表症。先溫其里,乃攻其表,溫里宜四逆湯,攻表宜桂枝湯。此節屬厥陰症,未必由誤治而得,然既見表症,亦宜兼治。

白話文:

腹瀉、腹脹、腹滿,屬於內科疾病。身體痠痛的,屬於外感疾病。先溫暖內臟,再治療外感。溫暖內臟宜用四逆湯,治療外感宜用桂枝湯。這一節講的是厥陰證,不一定是由誤治引起的,但是既然出現了外感症狀,也應一併治療。

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,當消息和解其外,宜桂枝湯小和之。里症除而表症猶在,仍宜用桂枝法,輕其劑而加減之可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上吐下瀉的症狀已經停止,但身體疼痛持續不消,應當調整和緩外部病症,可以使用小劑量的桂枝湯來緩解。內部疾病已經去除,但外部病症仍然存在,仍然可以使用桂枝的方法,減輕藥劑量並適當加減即可。

傷寒大下後,復發汗,再誤。心下痞,邪入中焦。惡寒者,表未解也,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,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宜桂枝湯,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苦寒開降之法,詳見後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久治不愈,病情加重後又出汗,再次用發汗法治療是錯誤的。此時病人感到心窩煩悶,這是因為邪氣已進入中焦。如果病人還有惡寒,說明表證未解,不能急於攻下痞證,應該先解表。表證解除後,方可攻下痞證。解表宜用桂枝湯,攻下痞證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詳細苦寒開降治法,見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