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靈胎

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)

1. 卷一

2. 桂枝湯類·一

3. 桂枝湯(一)

甘草、大棗補脾精以滋肝血;芍藥清營中之熱;桂枝達營氣之郁也。

桂枝(三兩,去皮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

上五味,㕮咀,以水七升,微火煮,取三升,去渣。適寒溫,服一升。服已,須臾,歠熱稀粥一升余,以助藥力。桂枝本不能發汗,故須助以熱粥。《內經》云:「谷入於胃,以傳於肺」。肺至皮毛,汗所從出,歠粥充胃氣以達於肺也。觀此可知傷寒不禁食矣。溫覆,令一時許,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此解肌之法也。

若如水流漓,則動營氣,衛邪仍在。若一服汗出病瘥,停後服,不必盡劑。若不汗,更服,依前法。又不汗,後服小促其間,半日許令三服盡。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時觀之。服一劑盡,病證猶在者,更作服。若汗不出,乃服至二、三劑。桂枝湯全料,謂之一劑;三分之一,謂之一服;古一兩,今二錢零,則一劑之藥,除薑棗,僅一兩六錢零,一服不過五錢零矣。治傷寒大症,分兩不過如此。

一服即汗,不再服;無汗,服至二、三劑,總以中病為主。後世見服藥得效者,反令多服,無效者,即疑藥誤,又復易方,無往不誤矣!禁生冷黏滑、肉、面、五辛、酒酪及臭惡等物。

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。風在外,故陽脈浮;衛氣有邪,則不能護營,故陰脈弱。陽浮者,熱自發。風為陽邪,故發熱,桂枝之辛以散之。陰弱者,汗自出。芍藥之酸以收之,甘草之甘以緩之。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。惡風未有不惡寒者,但惡寒甚輕,非若中寒及陰經之甚也。

翕翕發熱,其熱亦不如陽明之甚。鼻鳴乾嘔者,鼻鳴似屬陽明;乾嘔似屬少陽,蓋三陽相近,故略有兼病,但不甚耳。桂枝湯主之。

太陽病,頭痛發熱,汗出惡風者,桂枝湯主之。此桂枝湯總症。

以營性發揚,衛性斂閉。風傷衛氣,泄其皮毛,故汗出也。

太陽病,下之後,其氣上衝者,可與桂枝湯方,用前法。誤治。若不上衝者,不可與之。此誤下之症。誤下而仍上衝,則邪氣猶在陽分,故仍用桂枝發表,若不上衝,則其邪已下陷,變病不一,當隨宜施治。論中誤治諸法,詳觀自明。

太陽病,初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者,先刺風池、風府,卻與桂枝湯則愈。此非誤治,因風邪凝結於太陽之要路,則藥力不能流通,故刺以解其結。蓋邪風太甚,不僅在衛,而在經。刺之以泄經氣。風府一穴,在項上入髮際一寸,大筋內,宛宛中,督脈陽維之會,刺入四分,留三呼。

風池二穴,在顳顬後,髮際陷者中,穴在耳後,按之引於耳中,足少陽陽維之會,針入三分,留三呼。

太陽病,外證未解,脈浮弱者,當以汗解,宜桂枝湯。病雖過期,脈症屬太陽,仍不離桂枝法。

白話文:

桂枝湯(一)

甘草、大棗能補益脾胃之精氣,進而滋養肝血;芍藥能清除營位之熱;桂枝則能疏通營氣的鬱滯。

藥方組成:桂枝(三兩,去皮)、芍藥(三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生薑(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

使用方法: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,加水七升,用小火煎煮,取三升藥汁,過濾去渣。待藥汁溫度適宜後,服用一升。服藥後,立即喝一升多一點熱稀粥,以增強藥效。桂枝本身並不能發汗,所以需要熱粥來輔助。正如《內經》所說:「谷氣入於胃,以傳於肺」,肺氣通達皮毛,汗液才能排出,喝粥能充盈胃氣,使之通達於肺。由此可見,傷寒病人不宜禁食。服藥後要蓋好被子保暖,大約一小時左右,全身微微出汗最佳,不可像流水一樣大量出汗,否則疾病無法痊癒,這種解肌的方法也就失效了。

如果汗出如流水,則會傷及營氣,邪氣仍然存在。如果服用一劑藥後出汗而病癒,則停止後續服用,不必服用完所有藥劑。如果不出汗,則繼續服用,方法同上。如果仍然不出汗,則縮短服藥間隔,大約半日內服用完三劑。病情嚴重者,可一日一夜服用,隨時觀察病情。服用一劑藥後,病情症狀仍然存在,則需重新煎藥服用。如果汗仍然不出,則最多服用二、三劑。完整藥方稱為一劑;三分之一劑量稱為一服;古時一兩相當於現在二錢零,則一劑藥物(除去生薑、大棗)約有一兩六錢,一服則不過五錢。治療傷寒重症,藥量也不過如此。

一服藥就出汗了,就不用再服;不出汗,則服用二、三劑,總之要根據病情調整用藥。後世有些人見到服藥有效,就反過來增加服藥量,而服藥無效,就懷疑藥物有誤,又改換方劑,這樣做法都是錯誤的!忌食生冷黏滑的食物、肉類、麵食、辛辣食物、酒、乳酪以及氣味惡臭的食物。

太陽中風,屬於陽氣浮越而陰氣虛弱。風邪在外,所以陽脈浮現;衛氣被邪氣侵犯,則不能護衛營氣,所以陰脈虛弱。陽氣浮越則發熱,風邪屬陽邪,所以發熱,桂枝的辛味可以散寒發汗;陰氣虛弱則自汗,芍藥的酸味可以斂汗固澀,甘草的甘味可以緩和藥性。畏寒怕冷,瑟瑟發抖怕風。怕風的人一定也怕冷,只是怕冷的程度較輕,不像中寒或陰經受邪那樣嚴重。

時而發熱,但發熱的程度也不像陽明病那樣嚴重。鼻塞、乾嘔,鼻塞像是陽明病的症狀;乾嘔像是少陽病的症狀,因為三陽經脈相鄰,所以略有兼症,但並不嚴重。桂枝湯主治這些症狀。

太陽病,頭痛發熱,出汗怕風者,桂枝湯主治。這是桂枝湯的總症。

藥物作用機理:營氣具有發揚的功能,衛氣具有斂閉的功能。風邪傷及衛氣,使衛氣不能固護皮毛,所以會出汗。

太陽病,下利之後,氣向上衝者,可以用桂枝湯,方法同上。這是誤治的情況。如果氣不上衝,則不能用桂枝湯。這是誤下之後的情況。誤下而氣仍向上衝,則邪氣仍在陽分,所以仍用桂枝湯發表;如果氣不上衝,則邪氣已下陷,病情變化多端,應當隨證施治。書中所述誤治方法,詳閱即可明瞭。

太陽病,初服桂枝湯,反覺煩躁不安者,應先針刺風池、風府穴,然後再服用桂枝湯,則可痊癒。這並非誤治,因為風邪凝結在太陽經的要穴,藥力不能通達,所以針刺以疏通經絡。這是因為風邪過盛,不僅在衛氣,也在經絡中,針刺以泄通經氣。風府穴位於項部髮際上緣一寸,大筋內側,督脈與陽維脈交會處,針刺深度四分,留針三呼。

風池穴位於顳顬後,髮際凹陷處,耳後,按壓時可牽引至耳中,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交會處,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三呼。

太陽病,外在症狀未解,脈象浮弱者,應該以發汗解表,宜用桂枝湯。即使病情超過初期,但脈象和症狀屬於太陽經病證,仍然適用桂枝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