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一 (5)
卷一 (5)
1. 桂枝甘草湯(九)
桂枝(四兩,去皮),甘草(二兩,炙),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,頓服。此以一劑為一服者。
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主之。發汗不誤,誤在過多。汗為心之液,多則心氣虛。二味扶陽補中,此乃陽虛之輕者,甚而振振欲擗地,則用真武湯矣。一症而輕重不同,用方迥異,其義精矣。
白話文:
桂枝甘草湯(九)
桂枝(120克,去除外皮),甘草(60克,經過炙烤)。以上兩種藥材,加入三升水,煮至剩下一升,去除藥渣後,一次喝完。這是以一副藥為一次服用量。
治療因發汗過多,病人雙手交叉按壓自己心臟部位,感覺心臟悸動不安,想要按壓的症狀,應使用桂枝甘草湯。發汗本身沒有錯,問題在於過度發汗。汗液是心臟的體液,過度發汗會導致心氣虛弱。這兩味藥有助於扶助陽氣、補益中氣,這適用於陽氣虛弱的輕微症狀。如果症狀嚴重到身體震顫、幾乎要跌倒的程度,就應該使用真武湯了。同一症狀有輕重之分,使用的藥方完全不同,其中的道理非常精妙。
2.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(十)
茯苓(半斤),桂枝(四兩,去皮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五枚,擘),上四味,以甘瀾水一斗,以水二斗,揚之萬遍取用。按:甘瀾水,大約取其動極思靜之意。先煮茯苓,凡方中專重之藥,法必先煮。減二升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發汗後,其人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心下悸,是擾胸中之陽,臍下悸,則因發汗太過,上焦乾涸。腎水上救,故重用茯苓以制腎水;桂枝以治奔豚。
白話文: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(十)
藥材組成:
茯苓半斤,桂枝四兩(去皮),甘草二兩(炙),大棗十五枚(剖開)。
煎煮方法:
以上四味藥,先用「甘瀾水」一斗(製備方法:取二斗水,反覆攪動上萬次後取用一斗,此舉可能象徵「躁動後趨於平靜」)。先單獨煎煮茯苓(因本方以茯苓為主藥,重要藥物按慣例優先煎煮),待水量減少二升後,加入其餘藥材,繼續煎煮至剩三升藥液,過濾藥渣。每次溫服一升,每日服用三次。
適用症狀:
發汗過度後,患者出現肚臍下方悸動感,此為「奔豚」病發作的前兆,可用此方治療。若心悸在胸口,屬胸中陽氣受擾;而臍下悸動則是因發汗過量,導致上焦津液耗竭,腎水向上衝逆所致。方中重用茯苓以抑制腎水氾濫,桂枝則專治奔豚氣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