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6)

1. 桂枝麻黃各半湯(十一)

桂枝(一兩十六銖,去皮),芍藥,生薑(切),甘草(炙),麻黃(去節,各一兩),大棗(四枚,擘),杏仁(二十四枚,去皮及雙仁者),上七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黃一、二沸,去上沫。(欲去沫,故先煮。)納諸藥,煮取一升八合,減去三分之一。去渣,溫服六合。一云:桂枝湯三合,麻黃湯三合,併為六合。頓服將息如上法。

太陽病,得之八九日,過經。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邪已漸輕。其人不嘔,非少陽。清便欲自可,無裡熱。一日二、三度發,非瘧象。脈微緩者,不浮不弦不大。為欲愈也。餘邪欲退之象。脈微而惡寒者,此陰陽俱虛,不可更發汗、更下、更吐也。此三句,申明上文欲愈之故。

蓋由病氣雖除,而正氣亦衰,當靜以養之,使胃氣漸充,則榮衛自和,若更用汗、吐、下之法,益虛其氣,則病從藥增,醫者不審,誤人多矣。

面色反有熱色者,未欲解也。面有熱色,則餘邪尚郁。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癢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微邪已在皮膚中,欲自出不得,故身癢,以此湯取其小汗足矣。陽明篇云:身癢如蟲行皮中狀者,此以久虛故也。

按此方分兩甚輕,計共約六兩,合今之秤,僅一兩三四錢,分三服,只服四錢零,乃治邪退後至輕之劑,猶勿藥也。

白話文:

桂枝麻黃各半湯(十一)

藥材與製法:
桂枝(一兩十六銖,去皮)、芍藥、生薑(切片)、甘草(炙)、麻黃(去節,各一兩)、大棗(四枚,剖開)、杏仁(二十四枚,去皮及尖端)。以上七味藥,用五升水,先煮麻黃一兩沸,去除浮沫(為去沫故先煮),再加入其餘藥材,煮至剩一升八合,約減少三分之一水量。濾去藥渣,溫服六合。另有一說:取桂枝湯三合與麻黃湯三合,混合成六合,一次服用,調養方法同前。

適用症狀:
太陽病已八九日,病程較久。症狀類似瘧疾,發熱怕冷但熱多寒少,表示邪氣已減輕。患者不嘔吐,排除少陽病;排便正常,無內熱跡象;一日發作兩三次,非典型瘧疾。若脈象微緩(不浮不弦不大),是將痊癒之兆,邪氣逐漸消退。

若脈微弱且怕冷,屬陰陽兩虛,不可再發汗、攻下或催吐,因正氣已虛,需靜養以恢復胃氣,讓氣血自然調和。若誤用汗、吐、下法,恐加重虛弱,反使病情惡化。

若面色發紅(熱色),表示邪未完全解除,因汗出不透而皮膚發癢,適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此方助微微發汗,使滯留皮表的輕邪排出。陽明篇提到「身癢如蟲爬行」屬久虛所致,與此不同。

此方劑量極輕,總重約六兩(相當於現代一兩三四錢),分三次服,每次僅四錢多,是針對邪氣將退的輕微症狀,幾乎等同不用藥的調理方。

2. 桂枝二麻黃一湯(十二)

桂枝(一兩十七銖,去皮),芍藥(一兩六銖),甘草(一兩二銖,炙),杏仁(十六枚,去皮尖),麻黃(十六銖,去節),生薑(一兩六銖),大棗(五枚,擘),上七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黃一、二沸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二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再服。一本云:桂枝湯二升,麻黃湯一升,合為三升,分再服,今合為一方,將息如前法。

服桂枝湯,大汗出,脈洪大者,汗雖出而邪未盡。與桂枝湯,如前法。此所謂邪不盡,行復如法者也。

若形如瘧,日再發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。此與桂枝麻黃各半湯,意略同,但此因大汗出之後,故桂枝略重,而麻黃略輕。

白話文:

桂枝二麻黃一湯(十二)

藥材組成:
桂枝(一兩十七銖,去除外皮)
芍藥(一兩六銖)
甘草(一兩二銖,炙烤過)
杏仁(十六顆,去除皮和尖端)
麻黃(十六銖,去除節段)
生薑(一兩六銖)
大棗(五顆,剖開)

煎服方法:
將以上七味藥材,加入五升水,先煮沸麻黃一至兩次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剩兩升藥液,過濾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兩次。另有一種說法:取桂枝湯兩升,麻黃湯一升,混合成三升,分兩次服用,現將兩種湯方合併為一方,服用與調養方法同前。

應用說明:
若服用桂枝湯後大汗出,脈象洪大者,表示雖然出汗但病邪未完全清除,需繼續服用桂枝湯,方法同前。這便是「邪氣未盡,反覆依法治療」的情況。

若症狀表現如瘧疾,一天發作兩次,出汗後症狀必能緩解,此時應以「桂枝二麻黃一湯」為主。此方與「桂枝麻黃各半湯」概念相似,但因此證為大汗出後的狀況,故桂枝用量稍多,麻黃稍少。

3. 桂枝二越婢一湯(十三)

桂枝湯加麻黃、石膏二味。

桂枝(去皮),芍藥,甘草(炙),麻黃(去節,各十八銖),大棗(四枚,擘),生薑(一兩二銖,切),石膏(二十四銖,碎綿裹),上七味,以水五升,煮麻黃一、二沸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二升,去渣,溫服一升。

附:越婢方(麻黃六兩,甘草二兩,石膏半斤,生薑三兩,大棗十五枚。)

太陽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微弱者,此無陽也,不可更汗。此無陽與亡陽不同,並與他處之陽虛亦別,蓋其人本非壯盛,而邪氣亦輕,故身有寒熱而脈微弱。若發其汗。必至有叉手冒心,臍下悸等症,故以此湯清疏營衛,令得似汗而解。況熱多寒少,熱在氣分,尤與石膏為宜。古聖用藥之審如此。

按以上三方,所謂一、二,各半之說,照方計算,並不對準,未知何說?或云:將本方各煎,或一分,或二分,相和服,此亦一法。但方中又各藥註明分兩,則何也?存考。

白話文:

桂枝二越婢一湯(十三)

此方為桂枝湯加入麻黃與石膏兩味藥組成。

藥材與用量:
桂枝(去皮)、芍藥、炙甘草、去節麻黃(各18銖)、大棗(4枚,剖開)、生薑(1兩2銖,切片)、石膏(24銖,搗碎後以棉布包裹)。

煎服方法:
將上述七味藥材以五升水熬煮,先煮沸麻黃一至兩次,去除表面浮沫,再加入其餘藥材,煮至剩兩升藥液,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

麻黃(6兩)、甘草(2兩)、石膏(半斤)、生薑(3兩)、大棗(15枚)。

主治症狀與辨證:
太陽病症見發熱惡寒,但熱感較重、寒感較輕,脈搏微弱者,此為「無陽」狀態,不可再發汗。此處「無陽」與「亡陽」不同,也與其他陽氣虛弱之症有別,主因患者體質本不強健,且外邪較輕,故雖有寒熱卻脈象微弱。若強行發汗,恐導致雙手抱胸、臍下悸動等不適,故用此湯方調和營衛,使患者微微汗出而解。此外,因熱象偏重、寒象偏少,熱邪聚於氣分,特別適合使用石膏清熱。古代醫聖用藥之精準由此可見。

按語:
關於方名「一、二」或「各半」之說,按原方比例計算並不完全吻合,具體緣由未明;另有一說指將本方藥材分開煎煮,取不同比例混合服用,亦為一種方法。但方中既已註明各藥劑量,此說法是否準確仍待考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