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一 (7)
卷一 (7)
1.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(十四)
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,生薑(切),茯苓,白朮(各三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六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。溫服一升,小便利則愈。此方專於利小便也。
服桂枝湯,或下之,仍頭項強痛,翕翕發熱,無汗,心下滿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頭痛發熱,桂枝症仍在也,以其無汗,則不宜更用桂枝。心下滿,則用白朮,小便不利,則用茯苓,此症乃亡津液而有停飲者也。
凡方中有加減法,皆佐使之藥,若去其君藥,則另立方名,今去桂枝,而仍以桂枝為名,所不可解!殆以此方雖去桂枝而意仍不離乎桂枝也。
白話文: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(十四)
此藥方包含以下成分:
- 芍藥(三兩)
- 甘草(二兩,需炙烤)
- 生薑(切片)
- 茯苓
- 白朮(各三兩)
- 大棗(十二枚,需掰開)
將以上六味藥材加入八升水中煎煮,煮至剩餘三升藥液後,過濾去除藥渣。趁溫熱時服用一升,若小便通暢即表示病情好轉。此方主要用於促進排尿。
若服用了桂枝湯,或經過瀉下治療後,仍出現頭頸僵硬疼痛、持續發熱但無汗、心窩處脹滿微痛、小便不暢等症狀,則應使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療。頭痛發熱表示桂枝湯證尚未完全消除,但因無汗,不宜再單獨使用桂枝湯。心窩脹滿需搭配白朮,小便不暢則需茯苓,此症狀是因體內津液虧損且水飲停滯所致。
一般藥方中的加減法多為輔助藥材,若去除主藥(如桂枝),通常會另立新方名。然而此方雖去除了桂枝,卻仍沿用桂枝湯之名,原因難以理解。可能是因為此方的治療理念仍與桂枝湯有所關聯。
2.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(十五)
桂枝湯原方去芍藥,加蜀漆三兩(洗去腥),牡蠣五兩(熬),龍骨四兩。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蜀漆,減二升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。
傷寒脈浮,醫以火迫劫之,亡陽必驚狂,以火劫其胸中之陽。起臥不安者,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。此與少陰汗出之亡陽迥別。蓋少陰之亡陽,乃亡陰中之陽,故用四逆輩回其陽於腎中,今乃以火遍汗,亡其陽中之陽,故用安神之品,鎮其陽於心中。各有至理,不可易也。
去芍藥,因陽虛不復助陰也;蜀漆去心腹邪積;龍骨、牡蠣治驚癇熱氣。
白話文:
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(十五)
將桂枝湯原方中的芍藥去除,加入三兩蜀漆(需洗去腥味)、五兩牡蠣(熬煮過)、四兩龍骨。以上七味藥材,用一斗二升的水,先煮蜀漆,煮至水量減少二升後,加入其餘藥材,繼續煮取三升藥液,過濾藥渣後溫熱服用,每次一升。
若傷寒患者脈象浮,醫生誤用火法強迫發汗,導致陽氣外亡,病人可能出現驚悸狂躁的症狀,這是因為火法劫奪了胸中的陽氣。若患者起臥不安,則適用此方治療。此情況與少陰病汗出導致的亡陽截然不同。少陰病的亡陽是陰中之陽外亡,因此需用四逆湯之類的方劑將陽氣引回腎中;而此處是因火法迫汗,導致陽中之陽外亡,故需使用安神藥物,將陽氣穩定於心中。兩者原理不同,不可混淆。
去除芍藥,是因陽虛不宜再助陰;蜀漆能消除心腹間的邪氣積聚;龍骨、牡蠣則用於治療驚癇及熱氣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