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靈胎

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7)

1. 大柴胡湯(二)

柴胡人參甘草,加枳實、芍藥、大黃,乃少陽、陽明合治之方也。

柴胡(半斤),半夏(半升,洗),黃芩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生薑(五兩,切),枳實(四枚,炙),大棗(十二,擘),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此方本有大黃二兩。王叔和云:若不加大黃,恐不為大柴胡也。

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反二、三下之,一誤再誤。後四、五日,柴胡證仍在者,如寒熱嘔逆之類。先與小柴胡湯。嘔不止,心下急,鬱郁微煩者,猶有里症。為未解也,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。前雖已下,非下法也,以大柴胡兩解之。

傷寒十餘日,熱結在裡,此大黃之對症。復往來寒熱者,此柴胡之對症。與大柴胡湯

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當用柴胡。心中痞硬,嘔吐而下利者。邪內陷,故用枳實、半夏、大黃。大柴胡湯主之。

傷寒後,後者,過經之後,諸症漸輕,而未全愈也。脈沉,沉者內實也,沉為在裡。下解之,宜大柴胡湯。

2. 柴胡桂枝湯(三)

此小柴胡桂枝併為一方,乃太陽、少陽合病之方。

柴胡(四兩),黃芩人參桂枝,芍藥,生薑(切,各一兩半),半夏(二合半),甘草(一兩,炙),大棗(六枚),上九味,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。

傷寒六、七日,發熱微惡寒,肢節疼煩,以上太陽症。微嘔、心下支結,以上少陽症。外證未去者、太陽症為外症。柴胡桂枝湯主之。

發汗多,亡陽詀語者,此亡陽之輕者也。不可下,勿誤以為有燥屎之詀語,故以為戒。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,以通津液,後自愈。桂枝湯,和營衛;柴胡湯,通津液,深著二湯合用之功效,而陽亡可復。

3.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(四)

柴胡(四兩),龍骨生薑(切),人參茯苓鉛丹黃芩牡蠣(熬),桂枝(各一兩半),半夏(二合半,洗),大棗(六枚,擘),大黃(二兩),上十二味,以水八升,煮取四升,納大黃,切如棋子大,更煮一、二沸,大黃只煮一、二沸,取其生而流利也,去渣,溫服一升。

傷寒八、九日,下之,即陷入里。胸滿,柴胡、黃芩。煩驚,龍骨、鉛丹。牡蠣。小便不利,茯苓。譫語,大黃。一身盡重,不能轉側者。茯苓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此乃正氣虛耗,邪已入里,而復外擾三陽,故現症錯雜,藥亦隨症施治,真神化無方者也。

按:此方能下肝膽之驚痰,以之治癲癇必效。

4. 柴胡桂枝幹薑湯(五)

柴胡(半斤),桂枝(三兩,去皮),黃芩(三兩),乾薑牡蠣(熬),甘草(炙,各二兩),栝蔞根(四兩),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,初服微煩,復服汗出便愈。邪氣已深,一時不能即出,如蒸蒸而振,發熱汗出而解之類。

傷寒五、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,一誤再誤。胸脅滿,用牡蠣。微結,小便不利,渴,以上皆少陽症。渴,故用栝蔞。而不嘔,故去半夏生薑。但頭汗出,陽氣上越用牡蠣。往來寒熱,用柴芩。心下煩者,黃芩、牡蠣。此為未解也,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。

5. 柴胡加芒硝湯(六)

柴胡湯原方,加芒硝,分兩各不同。

柴胡(二兩十六銖),黃芩甘草(炙),人參生薑(切,各一兩),半夏(二十銖),大棗(四枚,擘),芒硝(二兩),上八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渣,納芒硝,更煮微沸,分溫再服,不解更作。不解,不大便也。

此藥劑之最輕者,以今秤計之,約二兩,分二服,則一服,止一兩耳。

按:大柴胡湯,加大黃枳實,乃合用小承氣也;此加芒硝,乃合用調胃承氣也。皆少陽陽明同治之方。

傷寒十三日不解,胸脅滿而嘔,日晡所發潮熱,已而微利,此本柴胡證,下之而不得利,今反利者,知醫以丸藥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潮熱者實也,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,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。《本草》:芒硝治六腑積聚。因其利而復下之,所謂通因通用之法也,潮熱而利,則邪不停結,故較之大柴胡症,用藥稍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