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一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8)

1.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(十六)

桂枝(一兩,去皮),甘草(二兩,炙),牡蠣(二兩,熬),龍骨(二兩),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半,去渣,溫服八合,日三服。

脈浮宜以汗解,此治脈浮之總訣。用火灸之,誤治。邪無從出,因火而盛,火反入內。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火氣在上,則陰氣獨治於下,故重而痹。火逆下之,又誤治。因燒針煩躁者,更誤治,下之虛其陰,燒針又益其陽,則胸中益煩躁不寧矣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鉦其陰氣,散其火邪,上下同治,前方驚狂,治重在心,故用蜀漆。此無驚狂象,故蜀漆不用。其症藥大段相同。

白話文:

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(十六)

藥材:桂枝一兩(去除外皮)、甘草二兩(炙烤過)、牡蠣二兩(熬製)、龍骨二兩。

以上四種藥材,加入五升水,煮至剩餘兩升半的量,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,每次八合,每日三次。

脈象浮起時,應以發汗的方式治療,這是處理脈浮的基本原則。若誤用火灸治療,邪氣無法排出,反而因火勢而加劇,火熱之氣內侵。此時病症會從腰部以下出現沈重、麻痺的症狀,稱為「火逆」。火氣聚積在上,則陰氣獨自掌管下半身,因此產生沈重麻痺感。

若誤用瀉下法治療火逆,又再度錯誤施治(如施以燒針),導致患者煩躁不安。瀉下法已損傷陰氣,燒針又進一步助長陽氣,使胸中更加煩躁不寧。此時應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。

此方的功效在於收斂陰氣、消散火邪,同時調理上下。前一個方劑(治療驚狂)的重點在於調理心神,因此使用蜀漆。但此方症狀未見驚狂之象,故不使用蜀漆。兩者的證候與用藥大致相同。

2. 桂枝加葛根湯(十七)

此湯成無己本有麻黃。非!有麻黃則為葛根湯矣。

桂枝湯原方,加葛根四兩,桂枝芍藥各減一兩餘同。上六味,以水一斗,先煮葛根,減二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,余如桂枝法將息。

太陽病,項背強𠘧𠘧,反汗出惡風者「𠘧𠘧」,伸頸之象,邪氣漸深,故加葛根。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桂枝加葛根湯(十七)

這個湯方在成無己的版本中有麻黃,這是錯誤的!若加入麻黃,就變成葛根湯了。

原方的桂枝湯,加上四兩葛根,並將桂枝、芍藥各減去一兩,其餘成分相同。以上六味藥材,用一斗水先煮葛根,煮至水量減少兩升,去除表面的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繼續煮至剩三升藥液,過濾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服用後蓋被讓身體微微發汗,不需要喝粥,其餘調養方法與桂枝湯相同。

太陽病出現頸背僵直不適、反而不出汗卻怕風的症狀(「𠘧𠘧」形容頸部緊繃伸直的狀態),這是邪氣逐漸深入的表現,因此加入葛根。此時應以桂枝加葛根湯治療。

3. 桂枝加芍藥湯(十八)

桂枝湯原方芍藥加一倍。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桂枝加芍藥湯(十八)

將桂枝湯原本的芍藥用量增加一倍。以上五味藥材,用七升水煮沸後,煎煮成三升藥汁。每次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
4. 桂枝加大黃湯(十九)

此二方俱治太陰症,而法不離乎桂枝。

桂枝湯原方,加大黃一兩、芍藥一倍,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誤治。因而腹滿時痛,屬太陰也。引邪入於太陰,故所現皆太陰之症。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雖見太陰症,而太陽之症尚未罷,故仍用桂枝湯,只加芍藥一倍,以斂太陰之症。

大實痛者,此句承上文腹滿時痛言,腹滿時痛,不過傷太陰之氣,大實痛,則邪氣結於太陰矣。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此因誤下而見太陰之症。大實痛,則反成太陰之實邪,仍用大黃引之,即從太陰出,不因誤下而禁下,見症施治,無不盡然。

按《活人書》云:桂枝湯,自西北人四時行之,無不應驗,江淮間惟冬及春可行之,春末及夏至以前,桂枝症可加黃芩一分,謂之陽旦湯。夏至後可加知母半兩,石膏一兩或加升麻一分,若病人素虛寒者,不必加減。

白話文:

桂枝加大黃湯(十九)

這兩種方劑都用於治療太陰病,但治法仍以桂枝湯為基礎。

組成與用法:
桂枝湯原方,加上大黃一兩、芍藥增加一倍。上述六味藥,以七升水煮至三升,濾去藥渣,溫熱時每次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適用症狀:
原本是太陽病,醫師誤用瀉下法治療,導致錯誤治療,因而出現腹脹、時常腹痛,此屬太陰病的表現。這是因誤治使病邪進入太陰經,所以症狀皆呈現太陰病的特徵。此時宜用「桂枝加芍藥湯」治療。雖然出現太陰病症狀,但太陽病症狀尚未完全消除,因此仍用桂枝湯,僅增加芍藥一倍,以收斂太陰病的症狀。

若腹脹痛嚴重且實證明顯,這句是承接上文「腹滿時痛」而言。腹脹時痛僅是傷及太陰經氣,但「大實痛」則是邪氣結聚於太陰經,此時宜用「桂枝加大黃湯」治療。此症因誤用瀉下方而出現太陰病症狀,若轉為「大實痛」,則反而形成太陰經的實邪,仍須用大黃引導邪氣,使其從太陰經排出。不因先前誤用瀉下而禁止使用下法,應根據症狀施治,無不如此。

按語:
《活人書》提到:桂枝湯在西北地區的人四季皆可使用,效果顯著;而在江淮地區,僅適宜冬季及春季使用。春末至夏至前,若出現桂枝湯證,可加黃芩一分,稱為「陽旦湯」。夏至後可加知母半兩、石膏一兩,或升麻一分。若患者體質原本虛寒,則不必加減藥物。

5. 麻黃湯類·二

6. 麻黃湯(一)

麻黃(三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,去皮),甘草(一兩,炙),杏仁(七十個,去皮尖),上四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此須多煮,取其力專,不僅為去上沫,止煮一、二沸矣。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二升半,去渣,溫服八合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,以其易發汗也。

余如桂枝將息法。《活人書》云:夏至後用麻黃湯,量加知母、石膏、黃芩,蓋麻黃性熱,恐有發黃斑出之慮。

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此痛處,比桂枝症尤多而重,因榮衛俱傷故也。惡風無汗而喘者,此二症乃肺氣不舒之故。麻黃治無汗;杏仁治喘;桂枝甘草,治太陽諸症,無一味不緊切,所以謂之經方。麻黃湯主之。

太陽與陽明合病,陽明之病象甚多,如身熱不惡寒,口苦鼻乾之類,但見一、二症即是,不必全具也。太陽病即上文所指者。喘而胸滿者,不可下,病俱在上焦。宜麻黃湯主之。喘而胸滿,此麻黃症之太陽合陽明也。

太陽病,十日以去,過經。脈浮細,邪已退。而嗜臥者,正漸復。外已解也,設胸滿脅痛者,與小柴胡湯;胸滿脅痛,病延日久,邪留少陽,故與此湯。脈但浮者,與麻黃湯。若果邪在少陽,脈必帶弦,今但浮,則尚在太陽矣,故仍用麻黃湯,此亦從脈不從症之法。

太陽病,脈浮緊,無汗,發熱身疼痛,此乃太陽傷寒的症。經云:諸緊為寒。八、九日不解,表證仍在,表證即上文數端。此當發其汗,宜麻黃湯。服藥已微除,其人發煩目瞑,陽鬱而不能外達。劇者必衄,衄乃解。熱甚動血,血由肺之清道而出,與汗從皮毛而泄同,故熱邪亦解。

俗語所云「紅汗」也。經云:陽明病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者,此必衄。所以然者,陽氣重故也。風鬱固為熱,寒鬱亦為熱。《內經》云:熱病者,皆傷寒之類也。麻黃湯主之。此言未衄之前,可用麻黃。非衄後更用麻黃也。

脈浮者,病在表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此脈浮必帶緊。

脈浮而數者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數為陽氣欲出。

傷寒脈浮緊,不發汗,失治。因致衄者,麻黃湯主之。前段衄後而解,則不必復用麻黃,衄後尚未解,則仍用此湯。

陽明病,脈浮無汗而喘者。陽明本脈大自汗,今乃脈浮無汗而喘,則為麻黃湯症矣。發汗則愈,宜麻黃湯。

白話文:

《麻黃湯(一)》:

藥方組成與煎服法: 麻黃三兩(去除節段),桂枝二兩(去除外皮),炙甘草一兩,杏仁七十顆(去除皮和尖端)。以上四味藥材,用九升水烹煮。先單獨煮麻黃,水量減少兩升(需久煮以集中藥效,不僅是為了去除浮沫,僅煮一兩沸是不夠的)。撇去浮沫後,加入其餘藥材,煮至剩兩升半藥液,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八合(約160毫升)。服藥後蓋被讓身體微微出汗,不需配合喝熱粥(因此方本身易促發汗)。其餘注意事項可參考桂枝湯的調養方法。

補充說明: 《活人書》提到:夏至後使用麻黃湯時,應酌量加入知母、石膏、黃芩。因麻黃性質溫熱,夏季服用可能引發皮膚發黃或斑疹。

適用症狀:

  1. 太陽病典型症狀:頭痛、發熱、全身肌肉關節劇烈疼痛(較桂枝湯證更嚴重),伴隨怕風、無汗、氣喘。此因營衛氣血均受損,肺氣不暢所致——麻黃針對無汗,杏仁平喘,桂枝與甘草調和太陽經症狀,用藥精準,故稱經典方劑。
  2. 太陽與陽明經合病:若出現陽明經症狀(如身熱不怕冷、口乾鼻燥等),即使只有一兩項表現,加上太陽病無汗氣喘、胸悶,仍適用麻黃湯(因症狀集中在上焦,不可用瀉下法)。
  3. 病程變化
  • 太陽病超過十天,若脈象轉浮細、嗜睡,表示邪氣消退、正氣恢復;若出現胸脅脹痛(邪留少陽),改用小柴胡湯;若脈僅浮而不弦,提示邪氣仍在太陽,續用麻黃湯。
  • 太陽傷寒(脈浮緊、無汗、身痛)持續八九日未解,仍需發汗治療。服藥後若出現煩躁、畏光,甚至鼻衄(熱邪隨血外洩,俗稱「紅汗」),均屬病情緩解徵兆。但麻黃湯僅適用於鼻衄前熱鬱階段。

脈象指導:

  • 單純脈浮(必帶緊象)或浮數(數脈代表陽氣欲發散),皆可發汗。
  • 傷寒脈浮緊卻未及時發汗導致鼻衄,若衄後未癒,仍用麻黃湯。
  • 陽明病本應脈大伴汗出,若反見脈浮無汗氣喘,實為麻黃湯證,發汗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