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9)

1.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(二)

此即越婢湯加杏仁也。

麻黃(四兩,去節),杏仁(五十個,去皮尖),甘草(二兩,炙),石膏(半斤,碎綿裹),上四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二升,去渣,溫服一升。

發汗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,既汗不可再汗,津液不得重傷。汗出而喘,尚有留邪在肺,故汗出而喘。無大熱者,邪已輕也。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汗出故用石膏,喘故用麻杏。

發汗後,飲水多者,必喘,以水灌之亦喘。此二句明致喘之所由,蓋喘未必皆由於水,而飲水則無有不喘者。戒之!

下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,既下不可復汗,津液不得兩傷。若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白話文:
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(二)

這是越婢湯加入杏仁的方劑。

組成:麻黃(四兩,去節)、杏仁(五十個,去皮尖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石膏(半斤,打碎用棉布包裹)。
煎服法:以上四味藥,用七升水,先煮麻黃,煮至水量減少二升,撈出浮沫,加入其餘藥物,繼續煮至剩下二升藥液,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

說明:

  1. 發汗後,不可再服用桂枝湯,因已經發汗,不宜再次發汗,避免過度損耗津液。若出汗後仍氣喘,表示病邪仍滯留於肺,故出現汗出氣喘。若無明顯高熱,說明邪氣已減輕,此時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因出汗故用石膏,氣喘故用麻黃、杏仁。

  2. 發汗後,若飲水過多,必定引發氣喘;或以冷水澆洗身體也會導致氣喘。這兩句話說明氣喘的成因,雖非所有氣喘皆因水所致,但過量飲水必定引發氣喘,須謹慎!

  3. 攻下治療後,不可再服桂枝湯,因已攻下不宜再發汗,以免津液雙重損傷。若出汗並氣喘,且無明顯高熱,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2. 大青龍湯(三)

此合麻黃、桂枝、越婢三方為一方而無芍藥。

麻黃(六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,去皮),甘草(二兩,炙),杏仁(四十枚,去皮尖),生薑(三兩,切),大棗(十二枚,擘),石膏(碎如雞子大一塊),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取微似汗,汗出多者,溫粉撲之。此外治之法,論中無溫粉方。

《明理論》載白朮,藁本、川芎、白芷各等分,入米粉和勻撲之。無藁本亦得。後人用牡蠣,麻黃根、鉛粉、龍骨亦可。一服汗者,停後服,汗多亡陽,遂虛,惡風煩躁,不得眠也。

太陽中風,脈浮緊,緊為陰脈,故汗不易出。發熱惡寒,非惡風。身疼痛,不汗出,而煩躁者,邪深熱鬱。大青龍湯主之。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,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。惡風乃桂枝症,誤服此則汗不止,而有亡陽之象矣。立此方即垂此戒,聖人之意深矣。

按此方合麻桂而用石膏,何以發汗,如是之烈?蓋麻黃湯,麻黃用二兩,而此用六兩;越婢湯石膏用半斤,而此用雞子大一塊。一劑之藥,除大棗,約共十六兩,以今秤計之,亦重三兩有餘,則發汗之重劑矣!雖少加石膏,終不足以相制也。

少陰篇云:脈陰陽俱緊,反汗出者,亡陽也。

傷寒脈浮緩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輕時,無少陰證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脈不沉緊,身有輕時,為無少陰外症;不厥利吐逆,為無少陰里症,此邪氣俱在外也,故以大青龍發其汗。

按:此條必有誤,脈浮緩,邪輕易散;身不疼,外邪已退;乍有輕時,病未入陰,又別無少陰等症,此病之最輕者。何必投以青龍險峻之劑?此必另有主方,而誤以大青龍當之者也。

白話文:

大青龍湯(三)

此方結合了麻黃湯、桂枝湯、越婢湯三方為一方,但未加入芍藥。

藥材組成:
麻黃(六兩,去節)、桂枝(二兩,去皮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杏仁(四十枚,去皮尖)、生薑(三兩,切)、大棗(十二枚,剖開)、石膏(如雞蛋大小一塊,搗碎)。

以上七味藥,以九升水先煮麻黃,待水量減少兩升後,撇去浮沫,再加入其餘藥材,繼續煎煮至三升,濾去藥渣,溫服一升。服後應微微出汗。若出汗過多,可用溫粉外敷。此為外治方法,但《傷寒論》中未記載溫粉的配方。

《明理論》記載溫粉的製法:白朮、藁本、川芎、白芷各等分,與米粉混合均勻後外敷。若無藁本亦可。後世醫家亦有用牡蠣、麻黃根、鉛粉、龍骨替代的。若服藥後已出汗,便不需再服。若出汗過多,會導致陽氣虛脫,出現惡風、煩躁、失眠等症狀。

太陽中風症,脈象浮緊,緊脈屬陰,故汗不易出。患者發熱、惡寒(非惡風),全身疼痛、無汗且煩躁,表示邪氣深入、熱鬱於內,適用大青龍湯治療。但若脈象微弱、出汗且惡風者,不可服用此方,否則可能導致四肢厥逆、筋肉跳動等逆症。惡風本屬桂枝湯症,若誤服大青龍湯,恐引發大汗亡陽之危象。設立此方時即提出警示,可見聖人用心深遠。

此方結合麻黃、桂枝並加入石膏,為何發汗效果如此強烈?原因在於麻黃湯中麻黃僅用二兩,而此方用至六兩;越婢湯石膏用半斤,此方則用雞蛋大一塊。一劑藥材(除大棗外)共約十六兩,換算今秤約三兩多,屬強效發汗劑。雖加入少量石膏,仍不足以抑制其發汗之力。

《少陰篇》提到:脈象陰陽俱緊,卻反而出汗者,為亡陽之兆。

傷寒脈浮緩,身體不疼痛但沈重,時而減輕,且無少陰症狀者,可用大青龍湯治療。脈不沈緊、症狀時輕,表示無少陰表症;無四肢厥冷、腹瀉嘔吐,則無少陰裡症,此為邪氣全在體表,故以大青龍湯發汗驅邪。

按:此條記載可能有誤。脈浮緩表示邪氣輕、易散;身不疼表示外邪已退;症狀時輕,表示病未深入陰分,且無少陰等症候,此屬極輕微病症。何須使用大青龍湯此等峻烈之劑?應是另有適用方劑,卻誤記為大青龍湯所致。

3. 小青龍湯(四)

痰喘證宜此,俟氣平就枕,然後以消痰潤肺養陰開胃之方以次調之。

麻黃(去節),芍藥,細辛,乾薑,甘草(炙),桂枝(去皮,各三兩),五味子(半斤),半夏(半斤,湯洗),

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。

若微利者,去麻黃,加蕘花如雞子大,熬令赤色。利屬下焦陰分,不可更發其陽。蕘花,《明理論》作芫花;恐誤。本草蕘花、芫花,花葉相近,而蕘花不常用,當時已不可得,故改用芫花,以其皆有去水之功也。若渴者,去半夏。如栝蔞根三兩。本草栝蔞根主消渴,若噎者,「噎」古作「䭇」。

論云:寒氣相搏,則為腸鳴。醫乃不知,而反飲冷水,令汗大出,水得寒氣,冷必相搏,其人即䭇。

按《內經》無「噎」字,疑即呃逆之輕者。去麻黃,加附子一枚炮。《本草》:附子溫中。若小便不利,少腹滿,去麻黃,加茯苓四兩。小便不利而少腹滿,則水不在上而在下矣,故用茯苓。若喘者,去麻黃,加杏仁半升,去皮尖。杏仁見前。

按:此方專治水氣。蓋汗為水類,肺為水源,邪汗未盡,必停於肺胃之間,病屬有形,非一味發散所能除,此方無微不到,真神劑也。

傷寒表不解,發汗未透。心下有水氣,即未出之汗。乾嘔發熱而咳,或渴、或利、或噎、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、或喘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以上皆水停心下現症,其每症治法,皆在加減中。

傷寒心下有水氣,咳而微喘,發熱不渴,凡水停心下者,喘而不渴。服湯已,即小青龍湯也,渴者,此寒氣去欲解也,寒飲欲去。小青龍湯主之。此倒筆法,即指「服湯已」三字,非謂欲解之後,更服小青龍湯也。

白話文:

小青龍湯(四)

此方適用於痰喘症狀。待氣息平穩能躺下後,再以消痰、潤肺、養陰、開胃的藥方逐步調理。

藥材組成:
麻黃(去節)、芍藥、細辛、乾薑、甘草(炙)、桂枝(去皮,各三兩)、五味子(半斤)、半夏(半斤,以熱水清洗)。

煎服方法:
將以上八味藥材,加入一斗水,先煮麻黃,待水量減少二升後,撇去浮沫,再放入其餘藥材,煮至剩三升藥液,濾去藥渣,每次溫服一升。

加減法:
2. 若口渴,去除半夏,加入三兩栝蔞根。栝蔞根本有止渴作用。
3. 若噎膈(類似輕度呃逆),去除麻黃,加一枚炮附子。附子能溫中散寒。
4. 若小便不利、小腹脹滿,去除麻黃,加入四兩茯苓。此症顯示水濕停滯在下焦,故用茯苓利水。
5. 若喘息,去除麻黃,加入半升去皮尖的杏仁。

方解:
此方專治水氣病。汗屬水液,肺為水液來源,若邪汗未排盡,易停滯於肺胃之間,形成有形病理產物,單靠發散無法消除。本方作用全面,效果顯著。

適用症狀:

  • 傷寒表邪未解,發汗不透。
  • 心下有水氣(即未排盡的汗液),導致乾嘔、發熱、咳嗽,或伴隨口渴、腹瀉、噎膈、小便不利、小腹脹滿、喘息等。

注釋:

  • 「服湯已」指服完小青龍湯後,若出現口渴,表示寒氣將退,病情好轉。此處為倒裝筆法,並非指解症後再服小青龍湯。
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