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一 (10)
卷一 (10)
1. 麻黃附子細辛湯(五)
麻黃(去節,二兩),細辛(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去皮破八片),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少陰病,始得之,反發熱,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少陰病三字,所該者廣,必從少陰諸現症,細細詳審,然後反發熱,知為少陰之發熱,否則何以知其非太陽陽明之發熱耶?又必候其脈象之沉,然後益知其為少陰無疑也,凡審症皆當如此。
附子、細辛,為少陰溫經之藥,夫人知之。用麻黃者,以其發熱,則邪猶連太陽,未盡入陰,猶可引之外達。不用桂枝而用麻黃者,蓋桂枝表裡通用,亦能溫里,故陰經諸藥皆用之,麻黃則專於發表。今欲散少陰始入之邪,非麻黃不可,況已有附子足以溫少陰之經矣。
白話文:
麻黃附子細辛湯(五)
藥材與製法:
麻黃(去除節段,二兩),細辛(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製後去皮,切成八片)。以上三味藥,加入一斗水,先煮麻黃,待水量減少二升後,撇去浮沫,加入其餘藥材,煮沸至剩餘三升,濾去藥渣。每次溫熱服用一升,每日三次。
適用症狀:
少陰病初起時,出現反常發熱且脈象沈緩的症狀,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「少陰病」三字涵蓋範圍廣泛,必須從少陰病的各種徵狀詳細辨析,才能判斷此發熱屬於少陰病範疇,否則如何區別其非太陽病或陽明病的發熱?此外,需確認脈象沈緩,方能更明確診斷為少陰病。臨床辨症時均應如此嚴謹。
用藥原理:
附子與細辛是溫通少陰經脈的常見藥材,眾所周知。此方加入麻黃,是因患者發熱反映邪氣仍牽連太陽經,未完全深入陰分,尚可透過發表向外驅散。捨桂枝而取麻黃,在於桂枝兼具表裡雙向作用,亦能溫裡,故少陰病多用桂枝;而麻黃專注於發散表邪。此處旨在驅除初入少陰的邪氣,非麻黃不可,況且方中已有附子足以溫煦少陰經脈。
2. 麻黃附子甘草湯(六)
麻黃(去節,二兩),甘草(二兩,炙),附子(一枚,炮去皮破八片),上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一、兩沸,此當少煮。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少陰病,得之二、三日,麻黃附子甘草湯,微發汗,以二、三日無里症,故微發汗也。三陰經,惟少陰與太陽為表裡,而位最近,故猶有汗解之理。況二、三日而無里症,則其邪未深入,此方較麻黃附子細辛少輕,以其無里症也。
白話文:
麻黃附子甘草湯(六)
藥材:麻黃(去除節部,二兩)、甘草(二兩,炙烤)、附子(一枚,炮製後去皮切開成八片)。
製作方法: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七升水,先煮沸麻黃一至兩次(時間應短暫),去掉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繼續煎煮至剩餘三升藥液,過濾藥渣。每次溫熱服用一升,每日三次。
適用症狀:少陰病發病二至三日時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,目的是微微發汗。因二至三日內未出現內部症狀,故採取輕微發汗的療法。少陰經與太陽經互為表裡,位置最為接近,因此仍有透過發汗緩解的機會。再者,發病初期未見內部症狀,代表病邪尚未深入。此方相較於麻黃附子細辛湯更為溫和,正是因為沒有內部症狀的緣故。
3. 葛根湯類·三
4. 葛根湯(一)
此即桂枝湯加麻黃三兩,葛根四兩。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,去節),芍藥(二兩),生薑(三兩,切),甘草(二兩,炙),桂枝(三兩,去皮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七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葛根。二味主藥先煮。減二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,已經發汗矣。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。
太陽病,項背強几几,無汗,惡風,葛根湯主之。
前桂枝加葛根湯一條,其現症亦同,但彼云:「反汗出」,故無麻黃。此云:「無汗」,故加麻黃也。
陽明症,汗出而惡熱,今無汗而惡風,則未全入陽明,故曰太陽病。
按:葛根,《本草》:治身大熱。大熱乃陽明之症也,以太陽將入陽明之經,故加此藥。
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湯主之。合病全在下利一症上審出,蓋風邪入胃則下利矣。
白話文:
【葛根湯(一)】
這是由桂枝湯再加入麻黃三兩、葛根四兩所組成。
組成藥物: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,去除節部),芍藥(二兩),生薑(三兩,切片),甘草(二兩,炙過),桂枝(三兩,去除外皮),大棗(十二枚,剖開)。
煎服方法:
將以上七味藥材,用一斗水,先單獨煎煮麻黃與葛根(因兩者為主要藥物)。待水量減少兩升後,撇去浮沫,再加入其餘藥材,繼續煎煮至剩餘三升藥液。過濾藥渣後,溫熱服用一升。服藥後蓋被讓身體微微發汗,但無須像桂枝湯那樣喝熱粥輔助發汗(因本方已具發汗作用)。其餘調養方法與禁忌事項,同桂枝湯的規定。
適用症狀:
- 太陽病,出現頸背僵硬緊繃、無汗、怕風的症狀時,可用葛根湯主治。
- 先前提過的「桂枝加葛根湯」,症狀與此類似,但條文中寫道「反而有汗出」,因此不含麻黃;而此處明確提及「無汗」,故加入麻黃。
- 陽明病通常表現為汗出且怕熱,但此處雖怕風卻無汗,表示病邪尚未完全傳入陽明經,仍屬太陽病範疇。
- 按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葛根用於治療身體高熱(陽明病的典型症狀)。此處因太陽病將傳入陽明經,故加入葛根。
- 太陽與陽明合病(兩經症狀同時出現),若伴隨腹瀉,亦以葛根湯主治。
- 「合病」的關鍵辨證點在於腹瀉,因風邪侵入胃部(陽明經)會引發腹瀉。
5. 葛根黃芩黃連湯(二)
治發熱下利效如神。
葛根(半斤),甘草(二兩,炙),黃芩(三兩),黃連(三兩),上四味,以水八升,先煮葛根,減二升,納諸藥,煮取二升,去渣,分溫再服。
太陽病,桂枝症,桂枝症,即太陽傷風之正病也。醫反下之,大誤。利遂不止,邪下陷,則利無止時。脈促者,表未解也。促有數意,邪猶在外,尚未陷入之陰,而見沉微等象,故不用理中等法。喘而汗出者,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。因表未解,故用葛根,因喘汗而利,故用芩連之苦以泄之、堅之。
芩、連、甘草,為治利之主藥。
白話文:
葛根黃芩黃連湯(二)
此方治療發熱兼腹瀉的效果極佳。
藥材:葛根(半斤)、炙甘草(二兩)、黃芩(三兩)、黃連(三兩)。以上四味藥,以八升水煮沸,先放入葛根熬煮,待水量減少二升後,加入其餘藥材,繼續煎煮至剩兩升藥液,過濾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
太陽病若出現「桂枝症」(即典型太陽傷風症狀),本應以桂枝湯治療,但醫師誤用瀉下法,導致嚴重錯誤,引發腹瀉不止。邪氣內陷後,腹瀉難以停止。若患者脈象急促,表示表邪未解(病邪仍在體表);脈促帶有數象,反映邪氣尚未深入陰分,未出現沈微等裡寒脈象,因此不需使用理中湯類溫補治法。
若患者同時伴隨氣喘、汗出與腹瀉,則以葛根黃芩黃連湯為主方:因表邪未解,故用葛根解表;因熱邪迫使氣喘、汗出兼下利,故用黃芩、黃連苦寒清熱,既能瀉火,又能固腸止瀉。
黃芩、黃連配甘草,是治療熱性腹瀅的核心藥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