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靈胎

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小承氣湯(二)

大承氣去芒硝。厚朴,枳實亦減。

大黃(四兩,酒洗),枳實(三枚大者,炙),厚朴(二兩,炙去皮),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渣,分溫二服。初服湯,當更衣,不爾者,盡飲之。若更衣者,勿服之。

陽明病,脈遲,雖汗出,不惡寒者,凡汗出者皆惡寒。其身必重,短氣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,以上皆內實之症。此外欲解,不惡寒。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四肢為諸陽之本,濈然汗出,陽氣已盛於土中矣。以此驗大便之硬。又一法。大承氣湯主之。若汗多,微發熱、惡寒者,外未解也,其熱未潮,未可與承氣湯。

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,微和胃氣,勿令大泄下。腹滿不通,雖外未解,亦可用小承氣,此方乃和胃之品,非大下之峻劑故也。

陽明病,潮熱,大便微硬者,可與大承氣湯,不硬者,不可與之。潮熱而便不硬,亦禁下。若不大便,六、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與小承氣湯,湯入腹中,轉失氣者,此有燥屎也,此以藥探之。又一法。乃可攻之。若不轉失氣者,以但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脹滿,不能食也;邪氣因正虛而陷入。欲飲水者,與水則噦;寒熱相爭則噦。

其後發熱者,必大便復硬而少也,重傷津液。以小承氣湯和之,仍用小承氣,以大便硬故也。不轉失氣者,慎不可攻也。又再申前戒,聖人之慎下如此。

陽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硬,硬則譫語。譫語由便硬;便硬由胃燥;胃燥由汗出、津液少,層層相因。病情顯著。大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譫語止,更莫復服。

陽明病,譫語,發潮熱,脈滑而疾者,小承氣湯主之。因滑疾則易下,故止用小承氣。因與小承氣湯一升,腹中轉失氣者,更服一升,若不轉失氣,勿更與之,明日不大便,脈反微澀者,裡虛也,為難治,攻之不應,是為難治。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

太陽病,若吐、若下、若發汗後,過治。微煩,小便數,大便因硬者,因字當著眼,大便之硬,由小便數之所致。蓋吐、下、汗已傷津液,而又小便太多,故爾微硬,非實邪也。與小承氣湯,和之愈。

下利譫語者,有燥屎也。利而仍譫語,邪火不因利而息,則必有燥屎,蓋燥屎不因下利而去也。後醫見利則不復下,豈知燥屎之不能自出乎?!宜小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小承氣湯(二)

大承氣湯去掉了芒硝,厚朴和枳實的用量也減少了。

大黃(四兩,用酒洗淨),枳實(三個大的,炙烤),厚朴(二兩,炙烤去皮),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四升,煎煮至一升二合,去渣,分溫服兩次。第一次服用湯藥後,應該更換衣服,如果沒有換衣服,就儘快喝完。如果已經換衣服了,就不要再服用。

陽明病,脈象遲緩,即使出汗,也不惡寒(注:凡是出汗的病人一般都會惡寒)。病人身體一定沉重,呼吸短促,腹部脹滿並喘息,伴有潮熱,以上這些都是內部實證。除此之外,如果想通便,又不惡寒,就可以攻治裡證。手足微微出汗,這是大便已經變硬的徵兆,四肢是諸陽之根本,微微出汗,說明陽氣已經聚集在腹部了。以此可以判斷大便是否硬結。還有一個方法,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汗出很多,微微發熱、惡寒,說明表證尚未解除,體內的熱尚未呈現潮熱的狀態,還不能使用承氣湯。

如果腹部脹滿不通,可以使用小承氣湯,稍微調和胃氣,不要讓它大量瀉下。腹部脹滿不通,即使表證尚未解除,也可以使用小承氣湯,因為這個方子是調和胃氣的藥物,不是強力瀉下的峻劑。

陽明病,有潮熱,大便略硬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;大便不硬,則不能使用。有潮熱但大便不硬,也要禁服瀉藥。如果不大便六七天了,恐怕有乾硬的糞便,想知道的方法是,少服用一些小承氣湯,湯藥進入腹部後,感覺腸胃氣機轉動不暢,這就是有乾硬糞便的徵兆,這是用藥物來探測。還有一個方法,就可以攻治了。如果腸胃氣機沒有轉動不暢的感覺,只是開始的時候硬,後來就軟了,就不能攻治,攻治的話一定會脹滿,不能吃東西;邪氣趁著正氣虛弱時入侵。想喝水,給水喝就會嘔吐;寒熱相爭也會嘔吐。

病後發熱,大便一定會再次變硬且量少,嚴重損傷了津液。用小承氣湯調和,仍然使用小承氣湯,因為大便硬結的緣故。腸胃氣機沒有轉動不暢的感覺,就一定不能攻治。再次重申之前的告誡,聖人用藥瀉下如此謹慎。

陽明病,病人大量出汗,導致津液外泄,胃中乾燥,大便一定會硬,大便硬則會神志不清。神志不清是由於大便硬結;大便硬結是由於胃燥;胃燥是由於出汗、津液不足,層層相因。病情很明顯。大承氣湯主治。如果服用一次後神志清醒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

陽明病,神志不清,發潮熱,脈象滑數,小承氣湯主治。因為脈象滑數,容易通便,所以只用小承氣湯。如果服用小承氣湯一升,腹部感覺腸胃氣機轉動不暢,再服用一升;如果腸胃氣機沒有轉動不暢的感覺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第二天不大便,脈象反而微弱澀滯,這是裡虛,難以治療,攻治它沒有效果,這是難治的症狀。不能再服用承氣湯了。

太陽病,如果嘔吐、腹瀉、出汗之後,治療過度。略感煩躁,小便次數多,大便因此變硬,這個“因”字要重點注意,大便硬結是由於小便次數多引起的。因為嘔吐、腹瀉、出汗已經損傷了津液,而且小便又太多,所以大便略硬,這不是實邪。用小承氣湯調和,就能痊癒。

腹瀉伴隨神志不清,這是由於有乾硬糞便。腹瀉但仍然神志不清,邪熱並沒有因為腹瀉而減輕,則一定有乾硬糞便,因為乾硬糞便不會因為腹瀉而排出。後世的醫生看到腹瀉就不再瀉下,難道不知道乾硬糞便不能自行排出嗎?!應該用小承氣湯。

2. 調胃承氣湯(三)

大黃(四兩,去皮清酒洗),甘草(二兩,炙),芒硝(半升),上三味,以水三升,先煮大黃、甘草,取一升,去渣,納芒硝,更上火微煮,令沸,少少溫服之。按:芒硝善解結熱之邪。大承氣用之,解已結之熱邪。此方用之,以解將結之熱邪。其能調胃,則全賴甘草也。

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湯攻其表,此誤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躁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;若胃氣不和,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陰陽錯雜之症,多方以救之,必有餘邪在胃,故少與以和之。全詳雜方條。

發汗後惡寒者,虛故也,不惡寒,但熱者,實也。當和胃氣,與調胃承氣湯。此必發汗後無他症,但現微寒、微熱,故止作虛實觀,否則安知非更有餘邪,將復變他症耶?

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停,脈法無停字,疑似沉滯不起,即下微字之義。寸為陽,尺為陰。先振慄汗出而解。陰陽爭而復和。但陽脈微者,先汗出而解;當發其陽。但陰脈微者,下之而解,當和其陰。若欲下之,宜調胃承氣湯。按:此微字,即上停字之意,與微弱不同,微弱則不當復汗下也。

傷寒十三日不解,二候。過經譫語者,以有熱也,當以湯下之。如大、小承氣之類。若小便利者,大便當硬,而反下利,脈調和者,此言下後之症。知醫以丸藥下之,非其治也。下非誤,下之法誤。若自下利者,脈當微厥,今反和者,知為內實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當下而下非其法,餘邪未盡,仍宜更下。

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心下溫溫欲吐,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郁微煩,以上皆類少陽症。先其時自極吐下者,邪氣乘虛陷入。與調胃承氣湯。以滌胃邪。若不爾者,不可與。未經吐下,則邪在半表半裡,不得用下法。但欲嘔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證,以嘔,故知極吐下也。此段疑有誤字。調胃承氣湯。

陽明病,不吐不下、心煩者,未經吐下,而心煩中氣實也。可與調胃承氣湯。

太陽病三日,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者,屬胃也,外邪已解,內熱未清。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
傷寒吐後,腹脹滿者,已吐而胃中仍滿,則非上越所能愈,復當下行矣。與調胃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調胃承氣湯(三)

大黃(四兩,去皮用清酒洗淨),甘草(二兩,炙烤),芒硝(半升),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三升,先將大黃、甘草煮沸,取一升藥汁,過濾去渣,加入芒硝,再加熱微煮至沸騰,稍稍放溫後服用。芒硝擅長化解積聚的熱邪。大承氣湯使用芒硝,是為了化解已經積聚的熱邪;而這個方子使用芒硝,則是為了化解即將積聚的熱邪。它之所以能調和胃氣,全靠甘草的功效。

傷寒病症,脈象浮弱,自發汗,小便頻數,心煩意亂,輕微畏寒,腳部抽筋,卻用桂枝湯治療表證,這是錯誤的。如果出現厥逆(肢體厥冷)、咽喉乾燥、煩躁不安、嘔吐等症狀,則應服用甘草乾薑湯,以恢復陽氣。如果厥逆症狀好轉,腳部溫暖,再服用芍藥甘草湯,腳部就能伸直;如果胃氣不和,出現神志不清,則可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。陰陽失調的病症,需要多種方法治療,但往往仍有餘邪滯留在胃部,因此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以調和胃氣。詳情請參考雜方條。

發汗後畏寒,是虛弱的表現;發汗後不畏寒,只有發熱,則是實證。此時應調和胃氣,服用調胃承氣湯。這必須是在發汗後沒有其他症狀,僅出現輕微畏寒、發熱的情況下才能如此判斷虛實,否則很難確定是否還有其他餘邪,進而發展成其他病症。

太陽病症未痊癒,脈象陰陽都停滯,脈象並無停滯之脈,疑似氣血運行停滯不暢(脈象微弱)。寸關尺脈中,寸脈屬陽,尺脈屬陰。先出現寒顫、出汗而痊癒,陰陽失調後重新恢復平衡。如果陽脈微弱,先出汗後痊癒;應當振奮陽氣。如果陰脈微弱,則需要瀉下才能痊癒;應當調和陰氣。如果需要瀉下,宜服用調胃承氣湯。這裡的「微」字,是指脈象停滯之意,與脈象微弱不同,脈象微弱則不應該再發汗或瀉下。

傷寒病症十三天未癒,屬於第二候。超過經期出現神志不清,是因體內有熱邪,應當服用湯劑瀉下,例如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等。如果小便通暢,大便應該堅硬,卻反而大便溏瀉,脈象調和,這是瀉下後出現的症狀。如果醫生用丸藥瀉下,則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瀉下本身並非錯誤,而是瀉下的方法錯誤。如果自行大便溏瀉,脈象應該微弱而厥冷,但現在脈象反而調和,則說明體內是實證,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應當瀉下,但瀉下的方法錯誤,餘邪未盡,仍需再次瀉下。

太陽病症,超過經期十多天,心窩部溫熱想嘔吐,胸部疼痛,大便溏瀉,腹部輕微脹滿,鬱鬱寡歡,輕微煩躁,以上症狀都類似少陽病症。如果在此之前已經自行嘔吐瀉下,是邪氣趁虛而入。服用調胃承氣湯,以清除胃部的邪氣。如果不是這樣的情況,則不能服用。如果沒有經過嘔吐瀉下,則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,不能使用瀉下方法。只是想嘔吐,胸部疼痛,大便略溏,這不是柴胡證的表現,因為想嘔吐,所以知道之前已經自行嘔吐瀉下。此段文字疑似有錯字。服用調胃承氣湯。

陽明病症,不嘔吐不瀉下,心煩意亂,沒有經過嘔吐瀉下,而心煩意亂,中氣實證。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。

太陽病症三天,發汗後未癒,持續發熱,屬於胃病,外邪已經清除,內熱未清。調胃承氣湯主治。

傷寒病症嘔吐後,腹部脹滿,已經嘔吐,但胃中仍然脹滿,則不是單純嘔吐就能治愈,還需要瀉下。服用調胃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