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靈胎

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小承氣湯(二)

大承氣去芒硝厚朴枳實亦減。

大黃(四兩,酒洗),枳實(三枚大者,炙),厚朴(二兩,炙去皮),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渣,分溫二服。初服湯,當更衣,不爾者,盡飲之。若更衣者,勿服之。

陽明病,脈遲,雖汗出,不惡寒者,凡汗出者皆惡寒。其身必重,短氣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,以上皆內實之症。此外欲解,不惡寒。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四肢為諸陽之本,濈然汗出,陽氣已盛於土中矣。以此驗大便之硬。又一法。大承氣湯主之。若汗多,微發熱、惡寒者,外未解也,其熱未潮,未可與承氣湯

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,微和胃氣,勿令大泄下。腹滿不通,雖外未解,亦可用小承氣,此方乃和胃之品,非大下之峻劑故也。

陽明病,潮熱,大便微硬者,可與大承氣湯,不硬者,不可與之。潮熱而便不硬,亦禁下。若不大便,六、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與小承氣湯,湯入腹中,轉失氣者,此有燥屎也,此以藥探之。又一法。乃可攻之。若不轉失氣者,以但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脹滿,不能食也;邪氣因正虛而陷入。欲飲水者,與水則噦;寒熱相爭則噦。

其後發熱者,必大便復硬而少也,重傷津液。以小承氣湯和之,仍用小承氣,以大便硬故也。不轉失氣者,慎不可攻也。又再申前戒,聖人之慎下如此。

陽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硬,硬則譫語。譫語由便硬;便硬由胃燥;胃燥由汗出、津液少,層層相因。病情顯著。大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譫語止,更莫復服。

陽明病,譫語,發潮熱,脈滑而疾者,小承氣湯主之。因滑疾則易下,故止用小承氣。因與小承氣湯一升,腹中轉失氣者,更服一升,若不轉失氣,勿更與之,明日不大便,脈反微澀者,裡虛也,為難治,攻之不應,是為難治。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

太陽病,若吐、若下、若發汗後,過治。微煩,小便數,大便因硬者,因字當著眼,大便之硬,由小便數之所致。蓋吐、下、汗已傷津液,而又小便太多,故爾微硬,非實邪也。與小承氣湯,和之愈。

下利譫語者,有燥屎也。利而仍譫語,邪火不因利而息,則必有燥屎,蓋燥屎不因下利而去也。後醫見利則不復下,豈知燥屎之不能自出乎?!宜小承氣湯。

2. 調胃承氣湯(三)

大黃(四兩,去皮清酒洗),甘草(二兩,炙),芒硝(半升),上三味,以水三升,先煮大黃、甘草,取一升,去渣,納芒硝,更上火微煮,令沸,少少溫服之。按:芒硝善解結熱之邪。大承氣用之,解已結之熱邪。此方用之,以解將結之熱邪。其能調胃,則全賴甘草也。

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湯攻其表,此誤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躁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;若胃氣不和,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陰陽錯雜之症,多方以救之,必有餘邪在胃,故少與以和之。全詳雜方條。

發汗後惡寒者,虛故也,不惡寒,但熱者,實也。當和胃氣,與調胃承氣湯。此必發汗後無他症,但現微寒、微熱,故止作虛實觀,否則安知非更有餘邪,將復變他症耶?

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停,脈法無停字,疑似沉滯不起,即下微字之義。寸為陽,尺為陰。先振慄汗出而解。陰陽爭而復和。但陽脈微者,先汗出而解;當發其陽。但陰脈微者,下之而解,當和其陰。若欲下之,宜調胃承氣湯。按:此微字,即上停字之意,與微弱不同,微弱則不當復汗下也。

傷寒十三日不解,二候。過經譫語者,以有熱也,當以湯下之。如大、小承氣之類。若小便利者,大便當硬,而反下利,脈調和者,此言下後之症。知醫以丸藥下之,非其治也。下非誤,下之法誤。若自下利者,脈當微厥,今反和者,知為內實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當下而下非其法,餘邪未盡,仍宜更下。

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心下溫溫欲吐,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郁微煩,以上皆類少陽症。先其時自極吐下者,邪氣乘虛陷入。與調胃承氣湯。以滌胃邪。若不爾者,不可與。未經吐下,則邪在半表半裡,不得用下法。但欲嘔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證,以嘔,故知極吐下也。此段疑有誤字。調胃承氣湯。

陽明病,不吐不下、心煩者,未經吐下,而心煩中氣實也。可與調胃承氣湯。

太陽病三日,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者,屬胃也,外邪已解,內熱未清。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
傷寒吐後,腹脹滿者,已吐而胃中仍滿,則非上越所能愈,復當下行矣。與調胃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