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一 (11)
卷一 (11)
1. 葛根加半夏湯(三)
葛根湯原方加半夏半升(洗)。煎服法同。
太陽與陽明合病,不下利,前條因下利而知太陽,陽明合病,今既不下利,則合病何從而知?必須從兩經本症,一一對勘,即不下利,而亦可定為合病矣。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前條太陽誤下而成利,則用芩連治利,因其本屬桂枝症而脈促,故止加葛根一味,以解陽明初入之邪。
此條乃太陽、陽明合病,故用葛根湯全方,因其但嘔,加半夏一味以止嘔,隨病立方,各有法度。
白話文:
葛根加半夏湯(三)
原本的葛根湯方劑,加入半升洗淨的半夏。煎煮服用方法相同。
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,但不瀉下(腹瀉)。之前提到,因為瀉下而得知是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,但現在沒有瀉下,那怎麼知道是兩經合病呢?必須根據兩經的典型症狀,一一對照,即使沒有瀉下,也能確定是兩經合病。但是如果患者嘔吐,就用葛根加半夏湯來治療。之前提到的太陽經因為錯誤瀉下而導致腹瀉,則用黃芩、黃連治療腹瀉,因為它原本屬於桂枝湯的症狀,脈搏急促,所以只加葛根一味藥,來解表陽明經初期入侵的邪氣。
這一條是太陽經、陽明經同時生病,所以使用完整的葛根湯方劑,因為患者嘔吐,所以加入半夏一味藥來止嘔,根據病情制定方劑,各有其方法和原則。
2. 柴胡湯類·四
3. 小柴胡湯(一)
發熱而嘔者如神。
柴胡(半斤),黃芩,人參,甘草(炙),生薑(切,各三兩),半夏(半斤),大棗(十二枚),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,此又一法。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此湯除大棗,共廿八兩,較今秤亦五兩六錢零,雖分三服,已為重劑,蓋少陽介於兩陽之間,須兼顧三經,故藥不宜輕。去渣再煎者,此方乃和解之劑,再煎則藥性和合,能使經氣相融,不復往來出入。
古聖不但用藥之妙,其煎法俱有精義。
若胸中煩而不嘔者,去半夏、人參,不嘔,不必用半夏;煩,不可用人參。加栝蔞實一枚。栝蔞實除胸痹,此小陷胸之法也。若渴者,去半夏。半夏能滌痰濕,即能耗津液。加人參,生津液。合前成四兩半,栝蔞根四兩。治消渴。若腹中痛者,去黃芩,苦寒。加芍藥三兩,除腹痛。
若脅下痞硬,去大棗,以其能補脾胃。加牡蠣四兩。《別錄》云:治脅下痞熱。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黃芩,加茯苓四兩。利小便。若不渴,外有微熱者,去人參,不渴,則津液自足。加桂枝三兩。微熱則邪留太陽。溫覆取微似汗愈。若咳者,去人參、大棗,二味與嗽非宜。
生薑,加乾薑故去生薑。加五味子半升,乾薑二兩,古方治嗽,五味、乾薑必同用,一以散寒邪,一以斂正氣,從無單用五味治嗽之法。後人不知用必有害,況傷熱、勞祛。火嗆,與此處寒飲犯肺之症又大不同,乃獨用五味,收斂風火痰涎,深入肺臟,永難救療矣!
又按:小柴胡與桂枝二方,用處極多,能深求其義,則變化心生矣。
論中凡可通用之方,必有加減法。
傷寒五、六日,正當傳少陽之期。中風往來寒熱。太陽之寒熱,寒時亦熱,熱時亦寒。往來者,寒已而熱,熱已而寒也。
胸脅苦滿,胸脅為少陽之位。默默不欲飲食,木邪乾土。心煩喜嘔,木氣上逆。或胸中煩而不嘔,或渴,少陽火邪。或腹中痛,木剋土。或脅下痞硬,木氣填郁。或心下悸,有痰飲。小便不利,或不渴,有蓄飲。身有微熱,太陽未盡。或咳者,肺有皆飲。小柴胡湯主之。少陽所現之症甚多,柴胡湯所治之症亦不一,加減法具載方末。
血弱氣盡,腠理開,邪氣因入,與正氣相搏,結於脅下。正邪分爭,往來寒熱,休作有時,默默不欲飲食。臟腑相連,其痛必下。邪高痛下,故使嘔也。此條申明所以往來寒熱,及不欲食,下痛上嘔之故,皆因正衰邪入,臟腑相牽所致,則立方之意,可推而知矣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服柴胡湯已渴者,屬陽明也,以法治之。此必先見少陽之症,故用柴胡湯,服後而渴,則轉屬陽明矣。
傷寒四、五日,身熱惡風,頸項強,此是太陽所同。脅下滿,此則少陽所獨。手足溫而渴者,前條之渴者屬陽明,此因脅下滿,則雖似陽明,不作陽明治矣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小柴胡湯(一)
發熱伴隨嘔吐,如同神明般準確。
方劑組成:柴胡(半斤)、黃芩、人參、炙甘草(各三兩)、半夏(半斤)、大棗(十二枚)、生薑(三兩,切片)。以上七味藥材,加水一斗二升,煎煮至六升,過濾去藥渣,再煎煮一次。這是另一種煎法。取煎好的藥液三升,溫熱服用一升,一日三次。此方除去大棗,藥材總重二十八兩,相當於現在的五兩六錢,雖然分三次服用,但仍是較重的劑量。這是因為少陽經介於太陽經和陽明經之間,必須兼顧三經的病症,所以藥量不能太輕。去渣再煎,是因為這個方劑是和解的藥物,再次煎煮可以使藥性融合,使經絡氣血互相調和,不再往來出入,病症得以痊癒。
古人不但用藥精妙,就連煎藥的方法也都有其精妙之處。
如果患者胸中煩悶但沒有嘔吐,則去除半夏、人參。不嘔吐,就不必用半夏;煩悶,就不能用人參。另加栝蔞實一枚。栝蔞實可以治療胸痹,這是小陷胸湯的用法。如果患者口渴,則去除半夏。因為半夏能去除痰濕,同時也會消耗津液。此時應加入人參,以滋生津液。此時藥量合共四兩半,另加栝蔞根四兩,用於治療消渴。如果患者腹部疼痛,則去除黃芩,因為黃芩性苦寒。另加芍藥三兩,以緩解腹痛。
如果患者脅下痞硬,則去除大棗,因為大棗能補益脾胃。另加牡蠣四兩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牡蠣可以治療脅下痞熱。如果患者心下悸動,小便不利,則去除黃芩,另加茯苓四兩,以利小便。如果患者不口渴,但身體略微發熱,則去除人參,因為不口渴就表示津液充足。另加桂枝三兩。身體略微發熱表示邪氣停留在太陽經。溫暖覆蓋身體,微微出汗即可痊癒。如果患者咳嗽,則去除人參、大棗,這兩種藥材與咳嗽並不相宜。
方中使用的是生薑,如果改用乾薑,則應去除生薑。另加五味子半升、乾薑二兩。古代治療咳嗽的方劑,五味子和乾薑一定同時使用,一個用於散寒邪,一個用於斂護正氣,從來沒有單獨使用五味子治療咳嗽的方法。後世人不知道這個用藥規律,使用起來就會有害,更別提傷風、勞累、火傷等情況了。火傷、寒飲犯肺等症狀與此處的症狀大相徑庭,卻單獨使用五味子,收斂風火痰涎,深入肺臟,最終難以治療。
另外,小柴胡湯與桂枝湯的用途非常廣泛,如果能深入理解其藥理,就能靈活運用。
任何可以通用的方劑,都必須要有加減法的運用。
傷寒病程在五、六日,正是傳變到少陽經的時候。症狀表現為往來寒熱。太陽經的寒熱症狀,寒的時候也熱,熱的時候也寒。所謂「往來」,是指寒邪退去之後發熱,熱邪退去之後又發寒。
胸脅部脹滿,因為胸脅是少陽經的部位。默默不語,不想吃東西,是因為木邪剋制脾土。心煩想嘔吐,是因為木氣上逆。或者胸中煩悶但不嘔吐,或者口渴,都是少陽經火邪的症狀。或者腹部疼痛,是因為木氣剋制脾土。或者脅下痞硬,是因為木氣鬱結。或者心下悸動,有痰飲。小便不利,或者不口渴,表示有蓄積的寒飲。身體略微發熱,表示太陽經的邪氣尚未完全消除。或者咳嗽,表示肺部有寒飲。小柴胡湯可以治療這些症狀。少陽經的症狀很多,小柴胡湯可以治療的病症也不止一種,加減法已在方末詳細記載。
如果氣血虛弱,肌膚疏鬆,邪氣乘虛而入,與正氣相搏,結聚在脅下。正邪相爭,導致往來寒熱,時好時壞,默默不語,不想吃東西。臟腑互相聯繫,疼痛必向下傳。邪氣在上,疼痛在下,所以會嘔吐。這一條說明了往來寒熱、不欲飲食、下腹痛上嘔吐的原因,都是因為正氣衰弱,邪氣入侵,臟腑互相牽連所致,那麼小柴胡湯的立方之意,就可以推而知之了。小柴胡湯主治此症。
服用小柴胡湯之後口渴,屬於陽明經的病症,應該按照陽明經的治療方法來治療。這必然是先出現少陽經的症狀,所以先使用小柴胡湯,服用之後口渴,則轉變為陽明經的病症了。
傷寒病程在四、五天,身體發熱惡風,頸項僵硬,這是太陽經的共同症狀。脅下脹滿,這是少陽經特有的症狀。手足溫暖而且口渴,前面提到口渴屬於陽明經的症狀,這裡因為脅下脹滿,雖然類似陽明經的症狀,但不作陽明經治療。小柴胡湯主治此症。